阖闾城遗址考古发现,对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哪些实证性史料?就这个问题,原湖北省考古所所长陈振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曹锦炎、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等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他们的娓娓道来中,阖闾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不凡价值”清晰显现——
防御体系:
对吴国军事布防进行生动还原
“阖闾城最大的功能就是军事防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防御体系的构建,也就是要在对越国作战中发挥最大的用处。”曹锦炎表示,根据考古复查所还原的阖闾城防御结构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张敏提出,龙山石城的发现,将阖闾城遗址的范围由现在的阖闾城遗址扩大到龙山一带,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长城,最早的长城是公元前656年的楚长城,其后有齐长城、中山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秦长城和燕长城等,因此也不排除龙山石城即是“吴国长城”的可能性,为阖闾城外围的防御建筑。
通过对现为低洼农田的胥山湾进行钻探,发现胥山湾都是深黑色的湖相沉积土,并有水道与太湖相通,这里当年应为吴国操练水军和藏水军的湖湾。曾经参加过楚都纪南城考古发掘的陈振裕表示,在已知的先秦时期的城址中,尚未发现胥山湾这样与都城相依的水军基地遗址。
考古复查认定,除大城小城外,胥山湾和十八湾龙山石城,构成了阖闾城的外围屏障。在《吴越春秋》里是这样说伍子胥的筑城思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考古专家认为,阖闾城是吴国的军事中心,整座都城就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石城是第一道防御工事,胥山湾训练和驻扎水军,大城居住兵士和民众,构成第二道防御工事,而东城和西城的城墙,则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关于阖闾城布局的考古发现,正好印证了伍子胥的军事理念。
都城建制:
给先秦城址研究提供重要例证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
张敏在解析阖闾城遗址的布局时向记者提出这样几个事实——阖闾城遗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小城分为东城和西城,大型建筑群集中在西城,水门陆门也集中发现于西城,而东城仅发现春秋时期的水井,因此西城的规格高于东城。从阖闾城大小城的布局和西城内高台建筑遗迹的分布分析,阖闾城的布局除防御功能外,还反映了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吴国人以西为尊的思想。
通过与魏都安邑、郑韩故城、楚都郢、秦都雍城、齐都临淄、鲁都曲阜、晋都新田的比较,阖闾城遗址的规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大致相当。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城内有大型建筑群,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的建制,亦符合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规模。阖闾城的名称与吴国都城相符,阖闾城的等级规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相似,而阖闾城的年代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符,阖闾城的布局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阖闾城附近的山水及阖闾城的地望,亦与历史文献相符。张敏认为,这些都是对阖闾城“都城”性质认定的关键性证据。
陈振裕更是提出,阖闾城的建制和楚国的都城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如在选址方面,选在临近江或湖的地方,将供水、运输和防御“三位一体”,城的平面形状类似于长方形,宫城偏于大城的一个角落,这些都或许跟伍子胥的楚人身份有着莫大关联,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