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塔叫“含光塔”。“含”者,“衔”也。“含光塔”高高立在东面山冈上,每当旭日东升,它就为县城衔来第一缕曙光,故而得名。“含光塔”,八角七层、25.2米高,为楼阁式建筑。除基座的翘角用花岗岩外,全部用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砌,连塔檐、佛龛都用红砖砌成,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文华,字子彬,号小江,1521年出生于连江城关义井街。明丙辰年(1556年)会试第18名,殿试登三甲。他喜好兵书韬略,能文能武,从吏曹、南京兵部主事,迁郎中,晋湖广按察司佥事,到赣藩、河南左布政司、应天府尹、南京工部尚书,最后改兵部尚书,累官十九任,官宦生涯达30余年,南征北战,多建奇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吴文华建造“含光塔”的想法产生于河南。明万历年间他任河南左布政司。当时河南几乎每县都建一至几座高耸云天的塔,且大多是砖塔。他在河南三年,见到登封县内现藏我国最早的八角砖塔和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它们分别是该县西北的建于唐朝天宝五年(746年)高9米砖砌的“净藏禅师塔”和县西北太室山南麓建成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的15层、高40米呈12角“嵩岳寺塔”。他还到过河南洛阳的齐云塔,开封的兴慈塔和祐国寺塔,济源的延庆寺舍利塔,武陟县妙乐寺塔,沁阳的天宁寺三圣塔和滑县明福寺塔。尤其,他对坐落于开封市东南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兴慈塔备感兴趣。这座塔原高9层31.67米,在他到来之前被毁只遗3层。可是,在遗址的壁面上嵌砌数十种佛像砖雕,刻工精美,姿态各异,堪称宋代砖雕艺术佳作。吴文华深深为民族灿烂文化所震撼,也为它们被毁而惋惜,他萌发要在家乡修建一座如同兴慈塔一样高塔,让它挺于华夏大地上。在河南期间,吴文华“诏天下治行异等者二十五人”,“复敕修太昊陵,建褒忠祠,祀铁铉等五人”。在这过程中他积累了不少工程建筑方面经验。
可是,吴文华在家乡建塔愿望一直被历次升迁与肩负重任而搁置下来。他升迁应天府尹的途中又被委以巡抚赶赴广西。当时广西遭大旱,他忙于请赈恤,募垦荒,核田赋,均驿传,饬兵戎,建州学,击贼黎;后又督兵破柳州北三贼,连克河池贼巢,大胜而返。但相国张居正以为是督府之功,而薄其赏。他请终养归,但很快又被任命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仍抚粤西。在镇三年,屡有平乱功。当是时也,两广山海诸寇出没,蹂躏州邑,吴文华命将出师,授以方略,辄合时机,往无不克。接着,又过了数年戎马生涯,直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吴文华回故里,才一方面着手为建塔募捐筹集经费,另一方面精心选择塔址,考虑如何节省造价,事半功倍。他利用本土烧成的红砖,借鉴故都开封用砖建塔的经验,选择吉日,破土动工。两年后,他乞休,专心建塔,终于用红砖砌成了的“含光塔”。它可与1034年河南济源县建成的7层26米高的“延庆寺舍利塔”相媲美。
“含光塔”,选定能鸟瞰县城的斗门山,选定能倒映倩影的鳌江水,伟然高哉,姿韵并美。邑绅明朝诗人周朝宗一睹其风姿后激情淋漓而出,口吟道:“七层雁塔势凌空,螺级攀登曲折通。三柱笔峰城阙左,一江潮水海门东。摩崖细认前朝字,勒石大书故老功。百丈罗星临太乙,天然形胜画图中。”
如今,含光塔成了人们登高远望的好去处。登上塔顶,放眼周遭,高速公路款款从山后绕过,含光禅寺掩映在山坳绿树丛中,如银练似的鳌江水平静地从脚下流过,村野拥金揽翠,城镇勃勃生机,让人恍惚如立仙境如进影画一般。含光塔巍峨耸立于山川,建塔人吴文华也巍峨耸立于历史。
吴文华墓位于
福州市连江县潘渡乡宝溪村西山山麓,坐西南朝东北,面临敖江,江水宛如一条玉带自西向东绕过,周围林木葱翠,山明水秀,风景秀丽。墓凤字形,花岗石砌建,墓顶条石压盖。墓位前筑有三层墓埕,深15.7米,宽15米。墓桌中间竖青石磨光刻制墓碑,书刻“钦赐太子少保谥襄惠公文华之墓”。墓位深28.5米,宽5.45米,墓穴五圹并列,三合土筑造。主圹为墓主,边圹为妻妾。墓埕前方两侧有神道,各宽4米,排列石羊、石马、翁仲、石烛等石刻。神道前方凿大鱼池,中间为桥堤,西侧池底下,凿有小井2口,上盖小池亭,似两盏明灯,照耀着神道。鱼池前竖墓道碑(已圮)。明万历间钦赐祭葬。清雍正元年(1723年)奉旨给修茔表,仍饬地方官保护,迄今为县内保护最完整的明代古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