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圆州古民居 横卧青山听天籁
作者:苏康宝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30           ★★★
 
  苏康宝 文/摄   

  一抹青山,几幢古民居,依偎在青山的怀抱里。看满天星斗,听天籁之音,那是何等的惬意。当然,这份惬意你是在钢筋水泥林立的都市里永远都无法找到的。一个冬日的周末,当我们来到位于泰顺县司前镇的圆州古民居里时,我们真切地让心灵在村山的寂静里感受了一回宁静致远的滋味。

  “雕栏玉砌”看不够

  乘惯了电梯,享受惯了空调,再与古民居做一次亲密接触,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平平淡淡是最真。圆州古民居位于泰顺县城西南司前镇台边村里光溪畔,现存明清古民居仅四座、宗祠一座。总体建筑风格上接近,均为合院式二重门楼。尽管那里与52省道近在咫尺,可是寻找的过程却并不容易,多亏了两位村妇的热情指点,费尽周折的我们才找到通往圆州古民居的捷径。

  此时隔着一条大溪,夕阳正欲西下,却见远处的民居静卧在山脚下,夕阳的余晖从山脊下奔涌而下,使得古民居越发显得清幽,令人赞叹不已。

  踏入古民居小巷道中,穿行在圆州古民居中,那青瓦飞檐,那雕花窗棂,那青石雕琢的水缸无一不让人感叹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当然更让我们为之惊叹的是,民居中的一些墙壁和门楼上,大量运用了精湛的彩绘技艺,虽然年代久远,色彩剥落,可是神形具备的笔法却体现了先人的聪慧。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古民居中用砖、石、木构筑的牌楼式门楼,不时地闪现在我们面前。就这样踏百年石阶,看雕花墙栏,欣赏墙壁飘逸的草花笔迹、穿古朴厅堂楼阁,人置身其中,内心的浮躁早已被一股幽静之气抚平,徜徉其中,忘记了时光的流淌,一切好像都凝固了。

  青苔阶痕故事新

  因为打算在民居中宿营,因此我们的脚步在游览过程中,放慢了许多。穿行在古色古香而未有丝毫雕琢的门楼厅里,我们遇见了村民陈老伯。没想到,就在这寂寥的民居里,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段人间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

  陈老伯今年68岁。当年为照料多病的外婆,他8岁起就从附近的小村里来到圆州古民居,精心照料外婆直到去世。那些日子非常艰苦,但是为了让病榻上的老人享受到晚景的快乐,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陈老伯时刻侍奉在老人身边,不曾被世外的繁华所吸引。

  6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古民居经历的沧桑如老人额头的皱纹,让人唏嘘,让人感叹。但是久居乡村的人,心情却异常宁静,说起民居,好客的陈老伯话语滔滔不绝,他说,圆州曾分别有黄氏和吴氏两个家族在此劳作生息。黄氏先祖博十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斗溪,因南昌丰城地方动乱,博十“挟青囊以遨游,为避乱之计”。途中,博十闻知浙瓯山水名胜,只身前往。入瓯期间,泰邑人士邀他进泰择地,见所择之地多为吉地,遂长留泰顺。吴氏系泰顺新山吴畦(唐谏议大夫)之后,唐代以来因兵乱已迁居多处,后约于康熙年间定居圆州。圆州古村人口最多的时候曾达到200多人,如今常住人口仅40多人。

  行走在古民青石铺就的巷道之中,偶有清风吹过,墙头枯草簌簌作响,一种岁月久远的味道泛上心头,人仿佛早已融入那飞檐翘角和青苔阶痕之中的沧桑里,不再属于自己。

  夜阑静听天籁声

  山外的世界虽然飞速发展,可地处泰顺深山一隅的圆州古民居并未得到开发,仍像一枚未经雕琢的碧玉,掩映于青山脚下,靠山依偎茂林修竹映衬,面临碧水溪流环绕,稀少的游客踪迹,至今保持着它原来的古朴本色。

  古民居大多都有宽阔的院子,砖砌花墙围成的院落因人迹罕少,荒草丛生,在院落里支起野营的帐篷,夜色也就扑面而来,成就了我们的好梦。

  那一夜,没有车流声,没有K歌声,没有令人浮躁的都市喧哗,有的只是如水的月色,在我们身边流淌。静卧帐篷之中,四周一片宁静,偶尔有夜鸟在民居后的空山里鸣叫,清脆声后四野又迅速恢复如初。那一夜,不知为什么,我们好像都约定了似的,没人说话,山风吹过民居的屋檐,轻微的扑簌声中,那风也仿佛划过我们的心坎,心与夜色同时沉静。

  躺在睡袋里,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入梦的。第二天醒来,大家相同的感觉只有一句话:山村里的觉啊睡得真甜美。

  自驾指南:

  

  1、线路:从温州上高速自驾车2小时左右抵达泰顺县城,上52省道经过20多分钟抵达司前镇台边里光溪畔,即抵达目的地。

  2、食宿:可自带露营用具在古民居中露宿,也可到附近的司前镇入住,食宿交通便捷。

  3、小提示:车辆无法直接抵达古民居。可就近停靠路边,步行前往古民居。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