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古村落—圆州 |
|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中国廊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3 荐 ★★★ |
|
|
圆州村地处司前镇里光溪畔,现为台边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作为一个村落,圆州村曾经繁荣一时,一百多年来由盛而衰,古村落现存古民居四座、宗祠一座。古建筑总体品位较高。 一、迁 基 清朝时期,先后有黄氏、吴氏入迁圆州。圆州黄氏先祖博十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斗溪。据黄氏宗谱记载,博十“夙娴文艺,为明末绅士,而尤精堪與之业”。后南昌丰城地方扰乱,博十“挟青囊以遨游,为避乱之计”。途中,博十闻知浙瓯山水名胜,只身前往。入瓯期间,泰邑人士邀他进泰择地。博十公入泰后见所择之地多为吉地,遂长留泰顺。后江西黄氏六如、三如追寻博十至泰。博十等人“阅泰邑山水名胜,且俗古风良,遂择一都员洲之地而居焉”。时为“清朝开基之始”。 圆州吴氏系新山吴畦之后。在迁居员州之前,吴氏其支已迁徙多处。圆州《吴氏宗谱》记载:“畦公十五世孙大十五公分迁祭下北岸,传芳数世……至典十公,公移四里之遥择吴源而家焉。其后裔吴乐公,少四游括苍之地,见其山水清秀,遂居于吴家洞,置家立业。至显六公囗倭寇之乱,避于故都之小岘。”时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至明末,吴氏所居遭兵燹。岳公于康熙庚申年(1680)与其弟君嘉一起迁居罗阳洋心。之后,吴岳又由罗阳洋心迁居员州。 二、村落环境 “山无仙不名,水无龙不灵。罗阳,东瓯名胜地也,北去五十里,地名员洲,景尤独著。山发括苍之脉,水演浙东之源,前案有乌纱挺秀,后壁有锦屏拔奇,一溪中流两峰翠立,金榜悬峙于天门,华表岿然于地轴,亭造赤壁可凭春暖观鱼,寺建西峰更助秋高听鹿。山川孕灵英贤辈出……”,这是圆州《黄氏宗谱》“景物序”中的一段描写,阐述了村落的周边环境。 堪與术中用来探寻风水宝地(居住环境)的模式,是古人环境观的表现。圆州后有靠山,前有案山,左右为护砂,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玉带水”曲流环抱,形成了一个前方略显开敞而又相对卦闭的环境。这种地理模式风水中称为“四灵地”。 三、民 居 圆州现存四座民居分别叫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外厝,四座民居在总体建筑风格上非常接近,均为合院式,二重门楼,民居围墙高筑,一进为砖、石、木构筑的牌楼式门楼,彩绘处处可见,且用色较多,这是圆州民居的一个特点。黄氏洋头厝等民居大门门楣上还有精雕细刻的阴阳图案。进入大门后向左行便是民居的二进门楼,洋头厝、老厝、第三份的二进门楼兼为圆形,圆门楼与正房厅堂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一进门楼所处的位置为院落的左前方,与圆门楼错开方位,从而使与圆门楼相接的院墙成为一进门楼的照壁,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为何要建二重门楼?老厝圆门上斑驳的门联云:“一室祥囗囗,重门瑞气多”。除了风水讲究外,其实也是古人“藏”的心理表现。吴氏外厝的二进门楼独树一帜,采用木构形式。老厝原先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但右边建筑已受到破坏。左边依然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进入宅子的大门向右行,为外厝的木构门楼。这座木门楼虽然没有其他几座民居门楼的异彩纷呈,但透露着轻巧与古朴,不像砖石门楼那么凝重、华丽。木门楼单间悬山顶,屋檐出挑较深,在檐椽外端加钉了飞檐。檐柱前置抱鼓石。檐柱上重重插拱出挑,承托梁架上的构件。拱端刻饰龙头、龙尾,龙口还含着宝珠。“龙”形图案地刻镂,为这座轻巧的门楼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韵。 正房与厢房有的共享一个大院,有的在院中建墙将大院一分为三,例如老厝。老厝大院里有两堵设漏窗的院墙,墙身外端设门,使得厢房的小院子与大院既隔又连。庭院的漏窗也是一个装饰的重点。老厝漏窗上最美的花饰要算蝴蝶图案,优美、生动。 厅堂、檐廊与院落一样,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三者融合构成了的民居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等级上,厅堂独占鳌头,婚丧喜事等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大多民居厅堂的楼板梁都悬挂着牌匾,太师壁前置有祭桌,左右两边板壁前设有坐凳。厅堂坐凳有两种,简单些的不做任何装饰,精致的坐凳一般不长,可坐三、四人,这种坐凳左右有扶手,后有靠背,靠背是饰样装点的地方。吴氏第三份厅堂里的坐椅靠背上就雕有曹国舅的阴阳板,汉钟离的芭蕉扇,李铁拐的葫芦等暗八仙图案。 檐廊贯穿着厅堂、厢房和院落,是一个过渡空间,也是视觉中心,从而正房的门窗格扇、檐下的构架等都成为装饰的重点。工匠们运用了大量题材进行精雕细刻,极富艺术感染力。黄氏洋头厝,厅堂两边月梁中段用龙凤形体雕刻吉祥字符“福禄”,很具特色,抱头梁、斗拱、雀替等也有各式各样的雕刻。格扇的上绦环板则雕饰梅花、人物等。雕饰内容最丰富的要数吴氏外厝,分布面也最广。与外厝相比,洋头厝只是在最为重要部位进行雕饰,正房次、梢间的月梁及斗拱雕刻明显不如厅堂两边的雕饰那么繁缛、精致。梢间、尽间的绦环板已全部采用素面。吴氏外厝则不同,正房明、次、梢间月梁、抱头梁、柱头斗拱兼作雕刻。门窗格扇的雕饰更是精彩,有菊、梅、桃、花瓶、暗八仙、“福禄寿喜”等。 民居后院与庄重的前庭截然不同,是一处休闲场所。院里广莳花草树木,与后山的茂林融为一体,生意盎然,充满自然气息。 上二楼的楼梯有的设在走廊的尽头处,有的设在太师壁后面。二楼走廊外围做有花式栏杆,栏杆花饰虽然简单但非常雅观。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氏洋头厝,栏杆做的异常丰富,正房与两边厢房走廊相通,称“走马廊”。每座民居二楼的厅堂都设有神龛,供祭祀先祖和神灵。 四、宗 祠 “宗祠为行礼之地,凡冠婚丧祭礼之大者必告于庙人”,由此可见作为礼制建筑的宗祠在村落中地位之重要。吴氏由罗阳洋心迁居圆州后,“初建祠于圆州洋尾,规模粗立,百余年来栋桷朽腐,相地者咸以为不吉。楚芳公心忧之,欲改建而未果也。乙丑春聚族人而谋焉……量家计之厚薄捐钱之多寡……又将洋尾祠基易钱若干……四月初八日夘时改建宗祠于本村洋头”。吴氏宗祠就建在黄氏洋头厝的右边,四围筑墙。规模不大,仅二进。一进为门楼,牌楼式,悬山顶。阔三间,深二间。二进寝堂,梁架上悬挂一匾额,中书“洛中遗老”四字,系泰顺县儒学署正堂事吴若庚为生圆吴正囗、耆宾吴君岳立,年代为康熙四十年(1710)。寝堂木构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架九檩。吴氏宗祠构作非常简单,这跟宗族的财力有关系。 黄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现已毁。宗祠的建筑形制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黄氏族谱》中了解到黄氏对宗祠管理以及祭奠的有关规条。黄氏共有聪、明、睿、智四房,建造祠堂的资费均系睿房族人捐献,“故惟约庵公神主配享中龛,日后祠内一切事务均由睿房派下管理,聪明智三房不得忘称祠基为公众产业”。并规定祠堂内只许读书、讲武,不许停藏棺木及污秽物件,不许工匠在内做工。 宗祠一般有祭田,祭田的收入用作宗祠的维修和祭祀等费用。黄氏宗祠建造后,未置有公众祭产,每年的节祭,始、高、曾祖中龛祭仪兼由睿房负责,各房派的昭穆龛则由各房自备羹饭拜奠。“如日后有贤子孙能献租入祠者,所有中龛暨功爵龛、孝义龛祭仪再行酌议”。 黄氏宗祠内分别设有功爵龛、孝义龛,宗族对神位入龛也分别作了规定。如入功爵龛必须是生前有荣登科甲者、有大功于宗祠者(包括献租八十贯以上及出资修葺祠宇者)。对于捐田产,族规也作了详细的规定,“捐田入祠,须邀仝族众親诣该田看明,果系膏腴,方准捐入,不得有名无实”。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