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罗村总排《吴氏宗祠》《香树长春》
1988年,爱港爱国爱家乡,曾被授予《南海市荣誉市民》,原《香港吴汉记报社》总经理吴汉宗长,曾出资赞助重修总排《吴氏宗祠》。
但当时因“历史”原因,没有“神盦”,只好用一块《香树长春》石匾和 “俎豆千秋”。以寄托对吴氏祖宗的思念。
《俎豆千秋》:俎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释义:一度“神盦”拆了,但祖宗仍受世世代代子孙祭祀和供奉,祭如在。
《香树长春》:“香树”即“樟树”。
查《总排族谱》之“始祖玑源公传”内载:“始讳丹七,字葵忠,号玑源,宋监察御史讳申公之孙,世居南雄珠玑巷七星香树山下。”这里提到“香树”,因此,《香树长春》就意味着有纪念祖源—“南雄珠玑巷七星香树山”的意思在里面。这种《珠玑情怀》,历经二十多代,八百年而不衰!始祖玑源公传”内,还附有四世祖南野公过珠玑巷的五言诗与七律诗两首:
四世祖南野公生于宋绍熙庚戌年(1190年)终于元丁亥年(1287年),享寿98岁。南野公那首“五言律诗”,早已在总排族人中流传,“脍炙人口”,八十多岁的“庚叔“,在《总排旧谱》还没发现之前,他已为我
“背诵”过此诗。
兴贤进士吴中谦,在总排《族谱序》中称:南野公,怀瑾握瑜,抱道自愉,好览山水,其游帝都也,道经南雄珠玑故址,徘徊不忍去,因赋五七言律各一章,有孝思不忘之意……此二诗.足为由南雄珠玑巷迁居确证。” 释褐吴祖昌在《释褐乡族谱序》时,也引用了此语。
兴贤进士吴中谦,赞南野公“怀瑾握瑜”,意思是说南野公“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 比喻他是个具有纯洁无瑕的、品德高尚的人;
兴贤进士吴中谦,赞南野公“抱道”,意思是说他“持守正道”,比喻他如远祖“吴申”一样“持议刚方”。
兴贤进士吴中谦,赞南野公一生“视功名如浮云”,自愉自乐,喜游山玩水。
兴贤进士吴中谦,认为南野公“赋五七言律各一章,有孝思不忘之意”。
不过,我觉得,南野公此行,“醉翁之意”,不在乎“山水”,实际上是一次“寻根问祖”之旅。
五言律诗说:他不是“一过”,而是“三过珠玑巷”;他因“忆祖居”去“寻香树”,他“有感绍兴初”,至今历经百年,“餘址”已被“乔木”遮盖;想去祭奠“祖坟”,也不知墓在何处?只找到 “残碑”和以前种下的“白榆”树。触景伤情,不禁“凄然”泪下,“淚盈襦”。
还有,南野公此行,并不是“道经”珠玑巷,而是“专程”去的。“其游帝都”,也是“寻根问祖”旅程之一,因为他还要去“帝都”寻远祖“吴申”的“遗迹”。可惜,没有南野公“游帝都诗”流传于世,实是遗憾。
七言律诗,则重点描述“珠玑门巷”已“鎖苔垣”,今不如昔,他视“珠玑门巷”为“延陵故里”,追思远祖曾经一度辉煌的“家声”,如今已没落“胥微”,不禁长吁短叹 :“愧对儿孙”!这个“家声”,就是陈白沙赞的《宋代流徽》。
这两首诗,分别收入《总排族谱》、《兴贤族谱》和
《释褐族谱》之中。
约400年后,十九世孙从高圣可甫遥和《三过珠玑诗》,还是情意绵绵
这首诗“十九世孙从高圣可甫遥和”标题加上标的符号,应是为“十九世孙从高,字圣可。甫遥和。”
十九世孙从高公,字圣可。是永涯公—毅夷房的。这两首“和诗”,是根据四世祖南野公的两首《三过珠玑巷》原诗韵调而作。因他身体欠妥,他并没有到过珠玑巷,“贱躯未解登临处”,他并没有到过珠玑巷,而且,两者之间相隔十五代,但他深受南野祖《三过珠玑巷诗》所感动,故是“遥和”。其诗情画意,两者相当,在此不在作具体分析。其中“典型族谱幸犹存”,显然是指当时“典型族谱”还存在,如《吴边族谱》所说的,曾经一度辉煌的“家乘”,可惜,现存的《族谱》,只是其中失落的一角,只有继续深挖,才能还其“光辉”的全貌。
从四世祖南野公的两首《三过珠玑巷》原诗,到十九世孙从高公的两首“和诗”,到《香树长春》牌匾,从古到今,“不忘初心”,《香树长春》的珠玑情怀,一直牵挂在每个乐安吴氏宗亲的心中,挥之不去。
现在,南雄市珠玑古巷,已成为珠江三角洲人的“祖宗故居”圣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中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