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南头吴氏》失派之缘由
《谱》载:“宋大夫三世广源吴公墓”,墓碑上刻有“宋端平元年立”字样。我们曾假定1234年,即为广源吴公去世的年份,他生长在南宋宁宗和理宗之年间,那时,虽然北方有战事,但在偏僻的南头,生活还算安稳太平,有时间发展生产,振兴家业,蕃衍生息。
广源吴公去世那年,1234年,正是南宋联合蒙古灭金时刻,可是,好景不长,北方金国的灭亡,反助长了蒙古帝国的壮大,1276年,元兵南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恭帝赵显的弟弟,度宗第二个儿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1278年,度宗第三子卫王赵昺,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至此,宋朝结束,共立国319年,皇帝共18位。
广源公生七子:长子国大、次子国用;三子国材;四子国佐;五子国阊;六子国辉;七子国阐。奇怪的是:以上七兄弟,六人皆失散、逃乱,分走四处,至今不传。只有四世祖国阊一人,发叶开枝。(见南园吴氏族谱)
附图:南园吴氏族谱
“元朗吴氏族谱”载:其中四世祖国阊,字“振大”,号“即山”,仕宋官儒林郎;五世祖凤孙,讳“羽仪”,号“文山”,元朝冠带寿员。由此可知,广源公所生七子,均为宋末元初人,可惜生不逢时,却遭遇改朝换代的乱世。
据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前言(以后简称“前言”)所述:“南宋末年,在元军的追逼下,南宋景炎、祥兴二帝的沿海行朝,在深圳、香港地区沿海迁延数月余,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多方支持。南宋灭亡后,广东仍然有宋遗民组织的抗元起义,香港深圳地区的盐贩们也曾起而响应。”深圳的“宋少帝陵”和“信国公文天祥祠”以及香港的“宋王台”历史文物,就是明证。
在抗元爱国将领文天祥、陆秀夫等的感召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南头吴氏族人,积极参与宋遗民组织的抗元起义,是无容置疑的。当抗元起义过程中,有可能壮烈牺牲,失败后,又惨遭追杀,以至“七兄弟,六人皆失散、逃乱,分走四处,至今不传。按四世祖独国阊一人,发叶开枝。”(见南园吴氏族谱)加上战后的瘟疫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了。这也许是失派的主因吧。
四世祖国阊,排行第五,劫后重生、幸免于难,待战乱之后,返回祖地龙岗村,重新整顿祖业。生五子:长子凤孙;次子龙孙;三子麟孙;四子骥孙;五子骝孙;
按有关资料所载:由于“宋元王朝的更替。使江南士人受到较大的影响,经济情况恶化、社会地位下降以及科举废除、入仕无门,导致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以往南宋时代历史记忆的眷恋。”因此,
-
长子凤孙,生子(六世祖)吉甫,为元朝居士。(居士这名词,既指文人雅士的自称,;同时,还是古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
-
六世祖吉甫,生子(七世祖)贤举,为元朝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指书读得很多的老学者。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由此可知:长房凤孙一族,在元朝统治期间,多远离政治,过着不求功名利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隐居生活。再则勤耕祖地,待机复兴,重振祖业。
(详见凤孙房世系图)
附图:凤孙房世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