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的最早古籍,指的是《四书五经》,其中五经早于四书,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周易与尚书中未出现泰伯之迹。《诗经》的《大雅》之中有《皇矣》,其中出现泰伯二字 ----- “帝作邦作对,自大(太)伯王季。”
相关的部分是: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译文:上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上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上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
这是一首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全诗八章,内容丰富,气魄宏大,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
《诗经》的内容应该是西周时代作品,而在东周时期出现的《古本竹书纪年》,其中提到泰伯的有: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返),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
比竹书纪年稍迟的楚简,也是现代出土的,其中涉吴史事大量涌现,在夏商周之前,又冒出了个吴。使中国最早的远古朝代“夏商周”变成了“吴夏商周”。而且楚简中也提到春秋吴国,但在楚简中没有发现提到吴泰伯。
而比《诗经》还要早期的周朝建国初期文字记载,是甲骨文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孔子也没有见到过。1976年2月,陕西周原考古队在陕西省歧山县凤雏村发掘西周宫殿宗庙遗址,从两个窖穴里先后发现大批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甲骨292片,共903字,合文12字。每片字数不等,多者三十余字,少者一片一字。
其中提到泰伯的内容有:甲骨文记载武王克殷后回周原,祭祀自己的先祖是“合祭”五位先公先王,顺序为太王(太祖父古公亶父)、太伯(王季长兄泰伯)、王季(祖父,称王季不称季王)、虞公(王季次兄,位列王季后,只称公)、文王(生父,生前未称王,王为谥号)。
比上述甲骨文稍迟一些的西周前期穆王时的青铜器上,也有记载泰伯之迹的。其中《师酉盘》铭文有:“隹王元年正月王才吴各大庙”。此证穆王在登基的元年正月去吴大庙祭祀。吴大庙就是祭祀吴大伯(吴泰伯)等的祖庙。
可见,记载泰伯之迹的,最早是甲骨文中的文字,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来是竹简中的文字,《诗经》在最开始是以竹简记载,而且,可以见到,祭礼泰伯的典礼,在牧野之战之后的周武王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于整个西周与东周的春秋时期。吴国亡国之后,周王室有没有继续祭祀吴泰伯,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从东汉吴如胜开始,在中国又重新祭祀吴泰伯,直到民国时期。当代中国,从2006年开始,在无锡鸿山,首届无锡吴文化节中,有祭祀泰伯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其间,中国民间团体----深圳吴文化交流会,于2013年首次自发组织到常熟虞山,祭祀仲雍公,开启了新中国民间团体祭礼仲雍公之先河。而在海外,从民国到现在,一直没有中断过祭祀泰伯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