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忠强《吴芮世系研究》有感
作者:吴李才 (2016-12-20)
近日,我阅读了吴忠强(荣祥)先生撰写的论文《吴芮世系研究》(1),文献较多,理据充分,这对于目前理顺吴芮的世系存在的记载乱象,确实有参考和借鉴作用。笔者获益良多,浅谈读后感。
一、吴芮先祖源流世系的归属问题
自古至今,对吴芮先祖源流世系的归属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吴芮是诸樊支脉还是季扎支脉下传,争议由来己久。吴忠强先生说:“吴芮是出自夫差之后,为长房诸樊系而不是出自幼房季札系”;“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按世次往上排列,吴芮为泰伯三十一世”。笔者认同这些基本说法,目前巳知的序次范围:吴芮是泰伯公28-33世孙、夫差的7-13世孙,哪一世序比较合理呢?我认为可以按家谱的世序的予测值分析和地方家谱(包括吳芮墓碑文)的大多数支泒的史实记载为参考依据,是较为现实的。但最终的结论如何,要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不同意见而取得共识,也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作为读者(包括我)只能谈个人见解,提供他们参考,仅此而已。
作者在文中说,“从夫差生年前473年到吴芮生年约前245年,大约相隔229年”,我认为有误。夫差应是生年前528年,卒年前473年;吴芮生于秦始皇6年庚申,换算为公元纪年是公元前241年。故可按夫差与吴芮的生年差值:287年(528-241=287),作为计算依据。因此,用生年定世序的经验计算公式:F=(Xn–X1)÷(An–A1),以计算结果之生年差值表达,较有说服力和可比性,但不是说以生年定世序是唯一的评价方法,它存在缺陷,必须把世序与排序相適应(不在本文中阐述),吴氏世系研究才能成功,供参考(2)。
《婺源县志》载:“葬吴王处曰鸡笼山。”吴芮墓位于婺源城西四十八公里的镇头镇冷水亭村西南角的鸡山上,并列有三座土堆,即王墓所在。墓前立碑石二方,其中一方为刻石:横幅“午山子向”,上欵“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孟冬月吉旦”,中间“延陵郡三十三世祖汉长沙王讳芮谥文吴公之墓”,下欵“阳郢臣浅公派下裔孙百拜。”(图1)
图1、瞻仰吴芮墓,《婺源赋春见闻》(3), 作者:徐闻摄影
从墓碑上看,吴芮是泰伯公33世孙、夫差13世孙。这墓碑文引起许多读者的疑问与寻踪。因为至目前为止,无论是大统宗谱、族谱等的大多数吴氏学者、编辑者,都采用季札世系[季札(19世)→征生→启蕃→诩→售→弥庸→句馀→蹶由→申→芮(28世)]的线路图或文字谱而认知的吴芮28世。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与家谱的造假现象,并存一起,影响着吴氏世糸的可信度,我们要辩析清楚先祖世系,还要有较长的时间。我阅读过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吴氏家谱全部文献,从这一角度上来看,笔者是不相信吴芮是泰伯公下传的28世孙,因为这序次却无法解释夫差与吴芮的每世平均生年差之预测值F。举例:
吴王夫差生年前528年,吴芮生年前241年,F=(Xn–X1)÷(An–A1)=〔-241年-(-528年)〕÷(28-21)=287÷7=41年/世。父子生年差值的推求结果说明,从夫差至吴芮的8代人、7个世序间隔,每代人都要相隔41年才生儿子,这不符合古代一般的生育情理。故吴芮为泰伯下传的28世存疑。
那么,吴芮世序是33世对吗?如果按在吴芮墓碑上刻的33世,则预测值F为23.9年/世,是可以接受。若按多数家谱记载芮为夫差11世孙,则预测值F为26.1年/世,也可以接受。
以上这些见解,都有较为合理的一面,但仅这一面是不能肯定的,因为28世与33世相差范围5代。试问:依此顺序下传,吴如胜不是41世而是46世人了,吴如胜家谱下传的宗亲能接受吗?故我们要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去考察世系,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制定吴氏世系源流的总体设计与综合平衡方案,完善世序与排序关系之编码系统,才有可能被多数家谱、宗亲所接受,仍有待深入探索与商榷。也许最可行的方式是建立始迁祖(迁入祖)作为地方谱一世祖下传的世序安排,对某一地而言,应该是不会有争议的;对各地而言,应以自愿为原则,是互相接谱的问题,也容易解决的。在这些接谱活动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学者的中肯意见(包括相反的意见)是必须充分考虑,或商榷。
二、两篇地方谱对吴芮世系的部分原文
吴忠强先生的列出参考文献较多,值得宗亲读者去阅读与思考的。笔者沿着他的见解,在这里补充录入两篇吴芮世系的部分原文(图2和图3,是笔者制作的併接图,以便对比,特此说明),供读者参考。
图2、安徽-歙縣-新安歙西溪南吳氏世譜-1817年版记载,第17-18頁
(18世寿梦至29世吴芮……)
来源:美国犹他家谱学会(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笔者注:涉,字道深,又名厥由。多谱载,彰、穆、平是同1代的三兄弟,故芮是29世,而不是31世,有待辩析。
上述线谱图录入的22世友(左边写有“侨居延陵”),说明了太子友没有死。安徽休寧臨溪《吳氏族譜》1641年版记载“吴失国太子友奔楚潜处于郢历十九年”;隐姓埋名,改“友”为“幼”,他写出了《嗣位图序》。(4)
图3-1、安徽-涇縣-宋左丞相许国公復修源流世谱支图-1848年版记载,第20-21页,
来源:美国犹他家谱学会(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
笔者注:本图是“敕左丞相兼枢密院使臣吴潜进封许国公”家谱支派部分记录。其中先祖世糸在洛阳有41世吴如胜,长子珪,一名允佐;次子允承,封奉祀侯,在吴郡主理太伯庙。
图3-2、安徽-涇縣-宋左丞相许国公復修源流世谱序次,第29-31页
(19世诸樊-21世夫差-31世芮)
笔者注:吴潜谱载,彰、平是2兄弟,穆生子蹶由,芮是31世,有待辩析。
从图2和图3看来,由太子友至吴芮这一段历史及其世序仍有待探讨与商榷。
三、吴潜与吴毅家谱的世序(选录诸樊至全支泒图)对比分析
1、《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记载:
……19诸樊→20光→21夫差→22友→23弥庸→24句余→25子山→26穆→27蹶由→28彰→29平→30申→31芮→32浅→33信→34广志→35千秋→36长陵→37全……
2、《至德志》-1766年记载:(编者吴鼎科选录《吴毅家传旧谱》)
……19世诸樊→20光→21启蕃→22诩→23售→24弥庸→25句余→26蹶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著→33衍陵→34全……
(注:人名前的数字,表示世序)
从上述世序对照看到,南宋朝吴潜(1195—1262)把自己的家族支派图和世表,列入到诸樊世糸;他明确指出23世弥庸是21世是夫差王孙,这是史料的记载;第五代长沙王著无子爵除;长陵是浅下传,没有吴氏笫六代长沙王衍陵,那么衍陵是长陵吗?这里要指出的是,季札世系的这位“24世弥庸”却是诩22世孙,就不是“21世夫差王孙”了。由此可见,吴潜家谱比照元朝吴毅家谱记载的季扎世糸更有特色,真实得多矣。
由历史学家编制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明确记载,吴国有25位君主(泰伯至夫差),末代君主是21世夫差王,他的血脉传承是长子太子友、王孙弥庸,而吴国25位君主中,没有季扎的名字,必须尊重这一史实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