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香山吴氏
作者:OK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9           ★★★
 

据称,海外华人祖籍人数,广东2500万(其中江门地区360 潮汕地区576 梅州290万),福建1264万(其中泉州750万),广西300万(其中在越南有130万),海南300万(其中在泰国有100万)。湖北华侨30(其中湖北天门市华侨28),江西华侨约20万(其中赣州华侨有8万)。这些是老华侨。而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华侨,浙江省有150万(其中温州籍新移民占42.5万,多分布在欧洲)

在以上不完全统计的在世界各地的约4000万华侨中,吴氏宗亲估计有80多万。加上大陆吴氏2460万人口,吴氏在全球的人口约为2540万。

吴氏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其中,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吴姓人口的8.5%,中山(原来的香山市)的吴姓人口数量达93000多,在香山排名第四,约占广东吴姓人口的5% 

据《香山县志》记载,20世纪初,中山县的吴姓人家主要分布在柏桠、基边、库充、小榄、三乡等地,当时算是中等规模的姓氏。柏桠吴氏一族,明嘉靖年间由顺德迁来,其始祖是吴启信,此后有一分支去了隆都;小榄吴氏一族,同一时期亦由顺德迁来,其始祖是吴广锡;库充吴氏一族,明弘治年间从福建福州迁来,其始祖是吴翔风,繁衍至今有800多人。

当时尚属香山县治下、现归为珠海斗门县管辖的汉坑吴氏一族,清乾隆年间由陆丰迁来,其始祖是吴智达,繁衍至今有2000多人

据正统史料记载,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因此被誉为开氏始祖;吴仲雍是吴太伯的弟弟,继承了兄长的衣钵开枝散叶,故被称为吴姓的血缘始祖。

东楚吴公祠位于三乡镇大布村平湖东巷,建于清代,2005年族人集资重修。祠堂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进,砖木结构,面阔9.8米,进深16.87米,面积约165平方米。近前细瞧,头门前廊施博古雕花梁架,檐下有两根石檐柱支撑,柱与墙间架虾弓梁;大门以花岗岩砌门框,上挂“东楚吴公祠”木匾,门框两侧刻着对联“延陵绵世胄,至德振家声”;后进为承裕堂,设神龛供奉吴氏先祖,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它与前进之间夹一天井,两侧各设雨廊;祠堂内墙上部饰有山水、花卉彩画,屋顶则是蒙灰的蓝琉璃瓦当。

东楚吴公祠的吴氏祖训:“孝亲敬长,以笃人伦;尊祖敬宗,以奉祭祀;教子训弟,以守典型;夫义妇顺,以正家道;勤劳敬业,以昌家运;尊师重教,以培书香;诚实守信,以敦品行;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好义行善,以绵世德;凡我子孙,不忘家训”。

吴公祠内东南侧墙上悬挂着政治家、前国民党陆军中将吴铁城手书的木匾

据《中山市志》记载,吴铁城为三乡平湖人,其父吴玉田经商于江西九江,因而他在江西九江出生,后参加同盟会,也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更曾任上海市长、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等,晚年赴台湾,于1953年在台北病故。他曾在1921年回香山县参加竞选,当选县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民选县长。石岐旧称铁城,虽然此名的来源与他毫无关系,但冥冥中却有一根线牵连着他与故乡。(另见 /Article/art/Person/201512/20892.html )

吴铁城在香山任县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着眼于经济建设,倡议拆城墙拓宽马路,继而发动旅外侨商和港澳邑人集资,修建岐关、岐濠、岐隆等公路。当时,吴铁城的拆城主张,受到不少遗老遗少的强烈反对,有人还搬出风水堪舆之说,说“县城名为铁城,现任县长也叫铁城,拆城非吉兆,绝不能拆!”吴铁城闻言大笑:“风水之说不足信,个人事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事大。”随后,他力排众议跑到拆西城门(今西山寺一带)的施工现场,亲自挥锤拆城。这便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吴铁城拆城”之典故,吴铁城其人高瞻远瞩、雷厉风行的秉性由此可见一斑。多年后,城墙拆了,马路拓宽了,新旧城区连为一体,铁城这一旧称逐渐变为老一辈人口中的掌故,香山县城的规范称呼从此就叫做石岐。

香山吴氏名流有

吴家珍:清咸丰二年进士,授浙江杭嘉湖道,二品官衔。

吴应扬:清同治七年进士,授刑部江苏司。

吴桂显:生于日本,祖籍石岐。他连任三届旅日广东同乡会会长、历任日本横滨华侨总会副会长,受聘为中山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山华侨中学校董会副董事长。1987年,捐赠2 亿日元(人民币560 万元)建设中山学院教学、图书大楼。

吴桂昌: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园林绿化及花木产销工作,经过20 年努力,棕榈园林公司从地区性苗木基地逐渐发展为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体化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成为中国园林行业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带领下,棕榈园林于20106月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吴桂昌、吴建昌、吴汉昌兄弟财富约25亿元人民币,2010年入胡润富豪排行板第608名。

 

 

被称为珠海客家吴氏第一村的珠海斗门汉坑村(原属香山),建村已经270年了。据《香山县志》记载,汉坑村始祖上颖、上俊、上宏三兄弟于乾隆甲子年举家徒步,历尽艰辛,从陆丰来到香山县,而最先到汉坑村谋生的则是长兄上颖公,当时以卖松子为生。在渡船的时候松子被搞湿了,被海水搞湿了,上颖公想既然发芽了,这松子没人要了,就租了一块土地搞苗圃,松子苗圃,就在汉坑村住下来,然后就叫两个弟弟 和他的母亲彭婆就来到这里安居。

270年来,斗门汉坑吴氏族人在中山、珠海开拓了二十多条村庄,吴氏后人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每到春节、清明等节日,吴氏后人都要回到汉坑村祭祖。一直以来,村民们都秉承先祖“让为先”、“孝为先”“寿为先”“拓为先”的“四为先”精神,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客家习俗。

汉坑吴氏后人积极出资,打算原址重修村里的两座牌坊,修建吴氏纪念堂、石牌坊故址纪念墙等,这些建筑将和村里现有的吴氏宗祠、清代古民居一起,构成具有斗门特色的文化景观。

在吴氏宗祠有“升平应瑞”牌坊的19件残件,据77岁的村民吴伟权介绍,斗门汉坑共建有两座牌坊,一座为“升平应瑞”牌坊,一座为“流芳百世”牌坊。“升平应瑞”文革被毁现在只找到残件,而“流芳百世”牌坊下落不明。

据悉,村民从《香山县志》等资料中考证出牌坊文字,并将牌坊文字重新描绘一新,村人还将牌坊对联也考证出来:“九龄如文九龄如武两寿宛如梦锡,五代是父五代是子再传罔替家声”。吴伟权说:“这两座牌坊建于嘉庆十八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

据《香山县志》记载,吴志达(上颖)是汉坑吴氏始祖,吴氏上颖、曰峰、立厚是祖父、儿子、侄孙三代,三代人寿命都达90余岁,其中吴上颖亲见七代子孙,曰峰、立厚都是五代同堂,一时传为美谈,成为一乡盛事,当时的兵部尚书、广东巡抚曾望颜上奏,皇帝准许斗门汉坑建两座牌坊,一座为“升平应瑞”,一座为“流芳百世”。

据汉坑村民吴雄国介绍,汉坑村将在村口建一座“客属吴氏迁珠第一村”牌坊,将两座牌坊原址复建,重修汉坑始祖上颖公墓,修建吴氏梅花徽标志塔、石牌坊故址纪念墙、吴氏纪念堂等,这些建筑与村中现有的吴氏宗祠、曰峰吴公祠、清代古民居一起,构成具有斗门特色的文化景观。

201410月份,斗门汉坑村民欢聚一堂,举行汉坑村建村270周年活动,并为“汝经吴氏纪念堂”揭匾。据悉,该牌匾由世界客属总会荣誉会长吴伯雄亲笔题写。

 

 

活动现场,吴氏后人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回乡祭祖。伴着欢快悠扬的竹板山歌,村民们依照老幼顺序到吴氏宗祠和先祖的三处墓地(汝经太公、谢氏太婆、上颖公墓)拜祭,然后席开五十围,共同纪念从乾隆年间迁到此处的先祖。

汉坑村吴氏后人吴志伟告诉记者,汉坑建始祖从乾隆甲子年(1744年)由惠州丰县(陆丰)迁居汉坑。270年来,吴氏后人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但每到春节、清明等节日,吴氏后人都要回到汉坑村祭祖。吴氏后人要继承先祖勇于开拓的无畏精神,勤劳艰苦的作风,集资修建“汝经吴氏纪念堂”,将汉坑村打造为“客属吴氏迁珠第一村”。

视频报道

http://www.zhtv.com/xw/zh/2014-10-11/content_98102.shtml

 

 

 

 

另外,有珠海市民反映,斗门小托村也有一座“曰有吴公祠”,村民们希望对“曰有吴公祠”开发保护,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记者来到斗门小托村,看见一座祠堂,祠堂门口挂着“曰有吴公祠”的牌匾,推开斑驳的大门,占地约300平方米的祠堂气势不凡,为传统的土木砖石构造,共有两进,为典型的岭南民间建筑,有天井、有厢房、有神牌楼,墙上还有三幅精美的壁画。祠堂里的对联也十分精美。

 

 

据一位吴姓村民介绍,这座百余年的吴公祠历经沧桑,抗战时斗门沦陷,日军烧毁了小托村的民房,这座吴公祠也难逃厄运,被烧毁了三分之一,祠堂偏间的砖墙倒塌。抗战后,村人集资将吴公祠重新修整,但1964年强台风来袭,祠南偏墙再次倒塌,直到1985年村人重新修缮。

据悉,汉坑村的“曰峰吴公祠”因有当时的兵部尚书、广东巡抚曾望颜题写的牌匾而远近闻名,小托村的“曰有吴公祠”因地处偏僻,多年来“养在深闺无人识”,珠海市历次文物普查都没有将其收录,村民希望有关部门对这座百年老祠妥善保护,以留住香山文化的根脉。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