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笑春风
——吴敬梓故乡全椒县游记(上篇)
春天,正迈开复苏万物的欢快脚步,拂绿着江淮大地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地一路走来;
春天,让度过漫长冬季的人们卸下了厚重的冬衣、轻装出行、亲近自然------
酷爱旅行、说走就走也是鄙人的个性特点哦,3月28日春风醉人,我在滁州火车站公交站台乘坐105路公交车,奔向世称安徽第一大文豪的吴敬梓故乡——全椒县城。春阳映照着宽畅平坦的柏油公路金光闪闪,路旁的树木枝条冒出点点新绿,最赶时髦的柳树更是绿荫成行、迎风起舞。间或,绿荫中三二株红艳艳的桃花潇洒地伸展千手千臂、尽情怒放着芬芳。一幢幢披挂着红春联的乡村饭店、商店、旅馆;一片片新颖别致的公司厂房不时闪过------有人感慨:往年春日里那广袤的田野绿油油的麦苗富有诗意袅袅炊烟的农舍早已难觅踪影。眼前的景象只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社会正向城市化转型的巨大变化,鄙人思忖着这些情景是300年前的全椒大文豪吴敬梓所万不能形象思维而出的;尽管他的巨著《儒林外史》描写的农村景物风土人情十分优美细腻,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清代封建社会全椒县农村的世态万象。
车行约20公里、听从乘客的建议,我在襄河大闸桥站下了车。穿过路西一片朱红雕花门窗、明清风貌的古式饭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太平阁屹立在眼前:阁高3层、庄严大气,颇有镇邪之慨。然时近正午、铁锁把门,遗憾未能登上斯楼,一抒“把酒临风,则喜洋洋也”古之情怀。
与太平阁相邻呼应的是路南乳白蜿蜒的太平桥,它横跨柳暗花明、碧波荡漾的襄河两岸,河旁桃红柳绿争奇斗艳,生机勃勃。跨过太平桥瞻仰了太平寺,原汁原味的全椒老街风貌呈现在眼前:一望无际、古旧原始的民居店铺一色青瓦白墙、徽派风格。古街路狭,人群熙攘。据说,古时这一片均是吴敬梓家族故园,沧海桑田、散落民间。此时饥肠轱辘,便去路旁食品店购些鸡腿汉堡、袋装武汉热干面裹腹。这家替儿子媳妇看店的老太年近八旬,精神爽朗。她递过方凳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请坐吧。”我道谢后乘兴与她聊两句;“老人家,你们这店不少年了吧?”老人眉开眼笑;“哦,我没出世就有这店了,祖传下来的。”
怀着对大文豪曾常年生活溜达的全椒老街的无限眷念之情,我也乘兴在此溜达溜达,搜寻着吴敬梓笔下的老街旧景,古旧沧桑的老街民风淳朴、人气颇旺。横匾高悬的百年老店官渡食品厂的玉带糕和麻油绿豆糕醇香四溢,老街南头有家糯米锅巴老店,迎门一口现今罕见烧柴火的铁锅大灶,源源不断制出一袋袋金黄香脆的锅巴。“十元一袋,好吃得很哦。”见我路过,店主老太和孙女热情推销着。我在滁城也见不少锅巴摊点,哇,原来美味可口的全椒特产糯米锅巴源自于此呀,可谓清风古店出珍品啊。
走出老街赶快切入主题呦,在广场乘上3路公交车,奔向位于城北走马岗、襄河岸边的三代探花第吴敬梓纪念馆。滔滔襄河水清如蓝,微波荡漾,沿岸颇有十里桃花十里柳、百家酒店万户客的气象;古今传说精英人物铜雕石刻纵横其间,海内外众多游客、研究吴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川流不息。
踱过汉白玉莲花栏石桥,即见花木环绕、明清风格的吴敬梓纪念馆。该馆占地5000平方米,与探花第吴敬梓故居隔河相望,免费开放。拾级而上的三进院落,雕梁画栋、曲栏回廊,翠竹绿荫婆娑,桃花飞鸟送爽。这座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吴学重要研究基地初建于1959年夏,毁于“砸烂封资修”的十年文革浩劫中,1984年重建于故居北极阁。大门前正方四座摇杆石象征吴氏家族前期的鼎盛,门联“亦庄亦谐绘尽人间万象,不官不宦刻褚外史千古”耐人寻味。过厅正中的巨型石碑刚劲地镌刻着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诣,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誉之为讽刺小说鼻祖,碑阴镌刻着吴敬梓传。
正厅过道矗立着7米之高的吴敬梓铜像,他手握长卷,形象清癯坚毅,直视着苍茫人海,栩栩如生。正厅中的吴敬梓坐像则显得儒雅深沉,四周玻璃柜台陈列着珍贵的古今中外各种版本《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5卷、《诗说》7卷、“圆石刻”、默岩手稿、吴氏宗谱、《儒林外史》插图、吴氏家族住宅大院全景图、中外名流吴学研究专家学者有关书字画及论文;其中《文木山房诗说》及七言古诗手迹《奉题雅雨大公出塞图》缩小件(原件长2米、宽1米、系国家一级文物,藏于北京故宫);另有迄今发现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增补齐省堂本》等吴氏家珍著作,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6件。
我边观边思索着吴敬梓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又是如何?
史料记载:万世敬仰的大文豪吴敬梓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公元1701年诞生于官宦之家,1754年逝世。
其一生经历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帝三代,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他幼时饱读诗书,表现出文学创作的独特天赋。成年后跟随做官之父迁转各地,见识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败,居全椒23年、赣榆10年、南京21年。其父逝后,家族内部因财产和权利激烈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后,他无意做官和进取功名,深厌虚伪的人际关系。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参试博学鸿词科举,他竟装病不去。不善理财,遇贫即施。后迁居南京秦淮河畔,据传,为捐资兴修南京城南凤台山先贤寺卖尽全椒老屋田产,生活愈加清贫。其54岁病逝于扬州,归葬于南京。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述,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历时近20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由许多生动故事连接起来,均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揭封建科举制真相,诙谐幽默,读之捧腹。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上小学5年级时,从家中书柜翻出已读蚌医的姐姐中学时语文课本,《儒林外史》之中的“范进中举”一文让我如醉如痴地读了多遍,至今精彩的故事情节与细节描写我还能背得出来。该书主题鲜明,反对假大空的封建科举制度,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维妙维俏地讽刺了因热衷于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其思想内容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夕阳无限美,遗憾近黄昏。不觉中已至闭馆下班时分,襄河对岸的探花第吴敬梓故居只待下次造访了。临别之时,我满怀激情地在留言簿挥毫泼墨着观后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儒林外史》深刻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译成了多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可与意大利的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巴尔扎克等大师作品相媲美-----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吴敬梓及《儒林外史》永世长存,光照千秋!
作者:朱鸿(feidu黄河)
2015年3月31日写于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