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春秋勾践灭吴难亡其种 忆大宋先祖遭贬族脉仍宏
北宋名臣吴居厚(1038~1114年),字重本,号敦老,江苏无锡县梅里村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官居光禄大夫。后来居厚见宋徽宗不理朝政,多次力谏无效,便辞官归故里,然后携全家迁到广东省南雄,是吴氏入粤始祖。居厚生有七个儿子,北宋末年由于金辽南侵,二世祖兄弟7人由南雄迁至广州合同场。长子吴鼎和第五子吴最先后落户东莞
二世吴祖鼎公从广州合同场迁东莞东坑角社村,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九世祖吴德善从角社迁水滨(水边今址)定居;明朝天顺四年(公元1460),水边九世祖之子吴丁隆、吴丁继分居乌湴赤岗。清康熙四十九(公元1710)吴丁隆之后裔二十世吴瑞子祖迁回水边平巷新围;山塘吴姓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从山厦山塘岭与水边吴姓一起迁入平巷今址,原取名山塘,解放后改今名;四马村: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李姓从石排李家坊迁企石南坑后转迁四马(原称旧新围),与水边吴姓一起定居至今,村民姓吴、姓李;
公元1958年,因东莞扩建松木山水库,吴姓由大朗宝陂迁居至此,属水库移民。水边村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其中水边庙堂、平巷荫棠家塾被列为市不可移动文物,水边貔貅舞成功申报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棵古树列入市古树名木目录。
居厚第五子最公(号十九君),字潜轩,娶黎氏,生二子启明和启存,约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八年(1157年)由合同场迁至此地,定村名为吴家涌并在此建祠堂。各择地而居。第五子潜轩再迁东莞吴家涌,八世祖友斋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由吴家涌迁居石涌,至今世系31代。石涌历史名人吴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考科举中进士及第,官至江南道御史,曾任太子少傅(嘉庆皇帝的老师)。
东莞吴氏基本是入粤始祖吴居厚的后人,主要是其长子吴鼎和第五子吴最的子孙后代
长子吴鼎迁到东莞东坑角蛇乡(今东坑角社),第五子吴最迁居于东莞中堂吴家涌。
石涌吴氏是吴最第七世孙吴子友的后人。
清朝,横沥石涌出了个进士,名叫吴濂。他官至太子少傅,位居乾隆和嘉庆两朝元老。关于吴濂的故事,坊间流传的版本很多,离奇的身世、逍遥的文采、位极人臣的仕迹……所有的流传都带有一个标签——“传奇”。
据史料记载,吴濂是清代乾隆进士,官至江南道察院,太子少傅。200多年来,一直是石涌人引以为傲的谈资。但对于这个少小离家的乡亲,大多数横沥人只知道他是“石涌人”。
据史料记载,公元1741年,吴濂出生于横沥石涌村一户书香人家。其曾祖父吴承晋、祖父吴为萼、伯祖父吴石章都是清朝秀才,诗词著述甚丰,至今《横沥镇志》上还记载着一些他们写的诗词。吴濂自幼受到书卷气的熏陶,天资聪颖,又爱博览群书,参加科举考试,接连高中举人、进士。如今,吴濂旁亲后人所保存的族谱中有记载:乙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
吴濂连考连中,但也总会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说他的成绩只是偶然的,并无真才实学。为此,吴濂作了首《偶然诗》:“偶然偶然又偶然,偶然直上九重天。世间多少偶然事,何不诸君学偶然?”诗中流露出吴濂对那些本无学识、又专爱挑剔别人的封建文人墨客的藐视,抒发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志冲凌霄的豪情。清末探花陈伯陶(东莞中堂人)对吴濂的为人和才识十分敬仰,给予吴濂“此人学究甚深”的高度评价。
吴濂为人清正勤慎,深谙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也许正是吴濂为人的踏实和对学术的细致认真,他浪迹官场一生,所任的官职主要是科举考官或是与文书有关的职务。他先后任职乾隆三十五年、乾隆三十六年科举考试的监射官,监督户部裕丰仓兼理储济仓务,接着调补吏部验封司主事,任吏部、兵部则例纂修官,擢考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九年任江南道御史,署户科给事中(谏官)。乾隆六十年任会试(集各省举人在北京考试)磨勘官,顺天(府名,属当时的直隶省)乡试(集秀才于省城考试)内帘(阅卷官)监试官。嘉庆元年(1796)任会试、殿试监试官,补吏科掌印给事中。在职期间,政绩斐然,为人称道。
在京做官的吴濂,时常和同僚互相作诗唱和,曾作《喜雨》元韵四诗,深受乾隆喜欢,并为同朝幕僚所称道。后被乾隆托任为太子少傅,也就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当时的吴濂是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他的大儿子被当朝皇后认作干儿子,可以说“位极人臣”。吴濂博学多才,经常伴随皇帝到各地游巡。据吴濂旁亲第五代后人,现居横沥石涌的吴柏森回忆,20年前,他们一家到肇庆鼎湖山游玩时,发现那里有吴濂亲题的诗句。
相传,吴濂一生清正廉明,后独自告老还乡,晚年生活清贫。据载,嘉庆十一年,吴濂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五岁,由乡族出资相助,将其殓葬。还有一种说法,说吴濂在告老还乡的途中客死他乡,当地的同乡捐资请人将他的遗体运回石涌。几年前,石涌村有一棵树龄数百年的木棉树,据说,当年吴濂的遗体就曾停放在那。石涌人都认为吴濂最终落叶归根了,但村里却没有人知道吴濂当年安葬在何处,至今也找不到吴濂的坟墓。
在石涌古巷“大夫里”深处,有一古建筑,门楣上残留 “瞻山斗室”横批,红石地基,青砖围墙,一厅四厢的宅院,许多人都认为那是吴濂的故居,如今由吴濂旁亲第五代后人吴柏森看管着。
据现年65岁的石涌村老人吴裕球说,吴濂真正的故居应该在石涌的另一条古巷——“登科里”。吴裕球说,“登科里”也有一间一厅四厢的老屋,他认为这间老屋墙体的青砖要比“大夫里”那间的大,而且用作黏合青砖的浆料是灰沙,没有石灰;而“大夫里”那间老屋使用的是灰浆,已经添加了石灰。从建筑年份上看,“登科里”的老屋要比“大夫里”的更为久远,更加有可能是吴濂的故居。
吴裕球还举了个例子,证明吴濂的故居应该是在“登科里”。他说,前几年在“登科里”的巷子里原本有一个小门楼,门楼下面立着块石碑,据说是当年吴濂考中了进士,乾隆皇帝所赐。上面刻着“乾隆丙戌科进士,钦授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吴濂”字样。后来门楼拆掉了,石碑被安放在东豪学校后山,吴濂祖坟的旁边。
故人已远去,但吴濂的故事却是坊间不老的传说,像寒溪水般延绵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