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编修家谱为契机挖掘优秀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谱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国史、地方志、家谱三者形成了干、茎、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独有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世编史,小康修谱是件大事、善事、好事、在修谱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整理,感悟及有识之士建言: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修撰社峰延陵吴氏家谱为契机,挖掘优秀文化遗产,构筑建设新农村平台,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的好事大事,现表述如下。
一、其必要性可行性。
(一)吴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丰富历史富矿。
吴氏文化同其它姓氏有共性,但有其自己的显著个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最悠久的是国姓,为黄帝轩辕氏的直属后裔,相传中华民族祖神黄帝,因居姬水边,故姓姬。又因曾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陈西北),又号轩辕氏。黄帝与四妃共生25子,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黄帝的姬姓。姬姓与吴姓同姓,中国最早史书中把吴姓列为天下第一世家;在百家姓中原吴姓排十六位,第三次全国人中普查位,吴姓为第九位,总人口达2500万人,去年最新数据:公安部身份证吴姓登记为第十位,人数达2000多万;中国谱谍文化始于唐朝盛于宋清,唐朝时吴氏家谱被唐太宗称为“天下第一谱”。
2、吴氏本源,迁徙历史最为清晰,历史资料最为丰富,齐全。
居社峰吴礼仁<吴姓考>记,吴姓始祖系周文王大伯吴太伯,仲庸, 吴泰伯(又名太伯)无娶,去世后弟吴仲雍继承哥哥开拓的吴国大业。仲雍生子季简,季简生子叔达,叔达生子周章和仲,所以姓氏专家说,泰伯是今吴姓的开氏始祖。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吴姓有三大宗教特性,一是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二是族人皇亲较多,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三是各支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从全国言,吴姓迁徙清晰,记载齐全,明朝进士杨继盛为天下吴姓分为“文,武,功,德,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十二支大宗,这是其它姓氏所不及的。(吴氏历史可看互联网吴氏在线,华夏吴氏等)
3、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 吴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风尚。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文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地始祖泰伯泰伯、仲雍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播下了先进的华夏文明的种子。几千年来,吴姓素有“三让王”、“世德人家”之美称,一是泰伯“三让”, 泰伯的“让”,羸得了周王朝的八百多年天下,泰伯的“进”,建立了一个有过二十五个王朝的古吴国,开拓和繁荣了一个新的江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吴文化。二是延陵吴氏始祖季扎“三让”演译了吴氏历史下的“荣辱观”, 季扎这次让王,万没料到引发了吴王室的兄弟内残,诸樊长子阖庐杀叔余昧子僚而自立,阖庐其子夫差继位,灭了越国,由于不听忠言,骄奢淫逸;沉溺于酒色,致使亡国,使吴氏子孙四处逃亡,季扎的“让”,使吴姓散布全国,走出国门,分布全世界,为中华民族发展,为世界繁荣作出了贡献,孔子同季扎是同代人,对季扎的“礼义才能”佩服的五体投地,给以极高的评价……, 吴姓,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大姓血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辉煌的一席。尤其是创始祖泰伯公的“谦让、开拓”精神和至高无上的道德风尚,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魁宝,也是先祖留下的无价之宝。成为吴氏后裔的光荣和自豪。
由于历史的原因,泰伯生前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因此,泰伯的“谦让”和“开拓”,不可能作为一种学说,而只能是作为一种“精神”流传于世。而这种精神的流传和光大,却得益于700多年后的“至圣先师”、中国儒学之“父”孔子对他的赞颂。
泰伯离我们己经三千多年了。我们这个世界,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往前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与泰伯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泰伯谦让与开拓的至德精神,却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传承。它不象颇受人们争议的儒教那样保守、道教那样虚无和法家那样残酷,它是一种不受争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她有着特强的生命力。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界大潮中,谦让,意味着和谐;开拓,意味着发展。至德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在这个竞争的大潮中锐意开拓和进取。泰伯的“让”,羸得了周王朝的八百多年天下。泰伯的“进”,建立了一个有过二十五个王朝的古吴国,开拓和繁荣了一个新的江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吴文化。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铲除私欲的办法。当今是人们能唯物地认识世界的时代,只能引导人们树立为全人类作“无私奉献”才是铲除私欲的最佳策略。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创建就提出“解放劳苦大众”的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在国务院的大门口写上“为人民服务”;2002年11月14日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就把“三个代表”写了进去,让党员树立“无私奉献”精神;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又号召中华民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在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扎下了根,只要不遭到外敌入侵,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就能实现“理性社会”。可是我们不能只顾本民族,我们要从人这一物种实现美好愿望着想,泰伯、仲雍“无私奉献”的“至德”精神我们应把它献给全人类。因此,研究“至德文化”不能只着眼于中华民族,要放眼世界,从全人类实现美好的“理性社会”去深究,让三千多年前人类道德结成的这颗“至德”明珠的光辉普照大地,尽早实现构建“理性社会”的理想才是研究“至德文化”的所在。
(二)社峰先辈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社峰是风水宝地,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宜住之地。
据《社峰吴氏族谱》,说社峰始祖吴文仪,在南宋宝佑间(公元1253-1258年)仕孝昌县知县阶宣议郎,致政缘,访金华许白云先生之学,道经兰溪社峰,见形胜可宅,逐卜居。地形地貌其佳,(西北面)背靠山峰叠障渐高的三重小山丘,有虎表凤树之形,意取卧虎-凤之意.村旁小溪似人的绶带环绕而过,(东南面)面对广宽无垠的东畈与永昌畈,意地形开宽,前途无限,是风水宝地.更有八大风景,有兰溪世外桃源之称,现把八大风景记摘录如下:《社峰八景图记》
去邑西二十馀里,为瑞乡之社山居士吴珍符世居,其下环流若带,列崺若屏,有沃壤可耕,有池馆可玩,风月花卉种种堪供娱咏,昔人好事者理为八景,,皆有诗品题之,居士嗜宾客善诗赋,尝命工绘其图悬之草堂,以当卧游顾未有记,以余忝莩好特亟书京属之笔焉:其一曰社峰佳致,峰不盈十仞,兀立族居之心,俯临万屋,远眺千峰,时从二三朋齐振衣其巅,徘徊舒啸,不减龙山东皋风景也;其二曰古庙青松,庙在螺丝山之阳,,为居民祈谷之所,岁久颓垣生藓,断碑什蓁,独其老松数株,,有参天拂云景象,虬枝铁干,当是唐宋时物,所谓乔木非耶;其三曰黄坂如云,居之东郊,,平畴数里,,膏腴宜稻,兼宜二麦,夏秋闲赤广离离,一望若黄云然故;其四曰清流印月,溪发大慈岩,,至此汇而成潭,秋时波纹漾金,冰轮浸玉,上下一色,光更澄澈,学道貌岸然者爱之玩之;其五曰,山麓池荷,池在社山之麓盛夏荷开,红芳映水,青香袭人,居士构亭其上,晨夕静对或邀朋偕赏,仿佛濂溪先生逸趣,余昔经游漫题七言一律盖深美之也;其六曰花村田舍,在峰之北隅,桃李纷繁绕屋可千万树,时观田夫牧子,出入讴歌,不啻秦人桃花源也;其七曰,明雅书楼,楼凡三楹,倚山之愄,修竹拂墻桐荫,,当户清静幽雅,俗尘不至,相传为学士公读书处殆或然好也,其八溪滨野碓,在石岩山畔,去居南一舍许,沿堤苫架若绝流之状,晓夜水声并湃,轮杵咿喔,材烟相接,鸣吠相闻,形家占为旺相.此八景之大概也噫。人之性情恒藉佳山水而畅,佳山水之名尤为藉人而显磐谷浣花,滁阳愚溪至今焯焯谈美,,非独其地之胜也,则李愿之隐子美之才名,欧阳柳州之人品重于世也,居士不挫于元尘纷之域,不薰灼于声势之途,而独于风晨朋夕,水光山色间。怡而乐之,又从而表章之庶几乎,古高士之风致矣,虽然人亦有言,不用文则巳,用必尚其能者,予匪能文而居士顾拳匕属予记之也,讵不取嘲溪神祗辱山灵也哉。再是有千年永昌古镇依托,永昌赵氏宗谱记:“地名永昌,其义何也?昔居于梁河南巩县永昌之地,故名,谓其地久天长,子孙永远繁昌也,地久天长是永,子孙繁衍是昌。”永昌是个好地方,其文:“双溪界水,前有耸峙,,后有屏障,左旋右绕坦坦平夷,泗泽交流,滔滔不绝,村近市镇商贾往来……由于山可樵,水可鱼,岩可登,泉可汲,寺可游亭可观,田可耕,市可易,四时之景备也……”而今可登,可游,可观之景如何呢?这篇短文是明万历间的永昌现状,于今四百年后的永昌建制镇,商贾百倍于前,然而生态己远非昔日,借此短文规则此镇必有裨益.
2、留下了宝贵的古建筑群遗产。
社峰建村于宋未,盛于清朝中期,有700多年的古村落,有众多的古代建筑,是不可复制的无价之宝,后辈要十分珍惜,有闻名全市的文艺工作者物保护单项位积善堂,有保护完好的迁祖吴文仪公墓,文义公墓在今社峰村中,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少存的南宋古墓。幕内安息着文义公夫妇、文义公长子夫妇、文义公长孙夫妇。因坟前有华表石柱,故称石柱坟。清中朝,社峰进入建村以来的强盛时期,对墓进行大修,墓碑上“吴公墓”三字是那次大修时书刻的。并在清乾隆壬寅年(公元1782年)秋九月,社峰派代表前往淳安云村会宗,祭拜上八世祖先。吴公建村七百五十周年,公元2008年社峰村民对吴公墓又进行一次大修,场面宏大,充分表达了文仪公裔孙的孝敬之心。有香火兴旺的隆兴古庙,相传前方老爷是吴姓一祖先,任吴淞口总兵,在吴淞口战死,被后人供奉纪念,十分灵念.有原汗原味田野山庄式八大古风景,有诸葛长乐所不可及的众多古老天明清古民居……,需要后人保护,挖掘,
3、留下了一部好的家谱.
社峰族谱记载:从太伯始至-公为74代(远祖系),从湖(州)迁睦(淳安)为9代(近世代),本族传由吴文仪公始,从淳安迁社峰,现历经25.6代。其迁徙路线十分清晳,《社峰吴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编辑而成,共25本。这是一项令今社峰吴氏族人敬佩不已的文化大工程。谱以世之远近分作三传:远世传,自吴泰伯、吴仲雍始;近世传,自吴党始;本族传,自吴文义始。本族传早按十八厅自拟字行,自十五世景世行起通族合一,尊卑长幼秩然不一。时拟字行(辈份)如下:成、宣、明、懿、显、穆、怀、定、佶、庄、钦、彰、孝、德、雅、颂、诗、书。旧谱今已逾百年,世系越五代,续新谱已时不待我。从全国言,吴姓迁徙清晳,记载齐全,明朝进士杨继盛为天下吴姓分为“文,武,功,德,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十二支大宗,这是其它姓氏所不及的。(吴氏历史可看互联网吴氏在线,华夏吴氏等).从网上查,明万历年间及清代的社峰吴氏家谱都保存完好,有明万历37年(1609年)刻本,由吴良楷篡修,清吴邦美篡修社峰吴氏家谱,载像赞,世表。有清(作者不祥)篡编木活字本社峰吴氏家谱,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来的。
(三)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70年代我村是省林科所黄土丘陵造林基地,是省级绿化单位,更是兰溪县委搬家驻地,为社峰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族人努力,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过去愁吃愁穿,现在是奔小康,想得是住舒服,生活的舒坦,特别是党的惠民惠农,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大量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农村整治巳开了一个好头,通过努力,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新农村一定能实现。
(四)永昌古镇开发对社峰参于成为可能。
(五)诸葛、长乐等古村落和先进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先例。
二、其可操性:
(一)建设好的领导班子。
还是一句老话:”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建设新农村需要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二)要有一个好的规划。
有规划就有奋斗努力目标,就有一个整体布局,就有动员凝聚群众支点,就有着眼长远,着力当前灵活工作方式,使工作最后园满完成。同时要有以下四个结合:保护古建筑结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参于永昌集镇建设相结合;开发吴氏文化民清建筑田园乡村游相结合。真正使社峰“小桥、流水、人家”农家小乐园。
(三)续修好社峰吴氏家谱。
续修好社峰吴氏家谱条件十分具体,族人热情很高,献计出钱出力,外地宗亲不辞劳苦都来家祭祖续谱,达到族群大团聚,编修人员不计报酬,不辞劳苦认真工作,其编修进展顺利,我们要求吴氏族谱能搞的高一点广一点深一点,达到“承继传统,团结族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的修谱目的。同时积极参与吴氏大统谱编修,使社峰吴氏成为大统谱一支系。
(四)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林业,继续做好村房整治,巩固现有成果,在新一年中要有新的成果。
(五)参与永昌集镇建设,
(六)进行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研究,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争取投资资金,欢迎族人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