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高甸吴氏续谱登记说明
作者:高甸吴氏…    文章来源:枞阳吴氏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5           

高甸吴氏家谱续修

有关填表登记方面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

200771

 

一、生卒时间,年,一律用公元,以阿拉伯字母表示;月、日,用阳历的,以阿拉伯字母表示;用农历的,以汉字表示。例如,生于1959农历正月十五,则表上可填:1959正月十五;如用阳历,应填1959.2.22。农历还有个闰月的制度,如果是闰五月出生,以“又五月”表示。

对一个人的生卒时间,能记录到年月日就可,不必记时;日、月不详的,记录到年、月或年就行;再回忆不起来的,用“不详”。

二、女性要入谱,对吴氏已婚的姑娘、户主则用女名,“妻”栏改用“夫”,填入丈夫的姓名与简历。

对婚后所生子女,凡从19281949年前所出生的吴姓姑娘,在婚后所生子女,一般只在自己的后裔栏内填:男二、女二或男三女一等;凡在1949年以后出生的姑娘,在婚后所生子女,除在自己后裔栏内标明数字外,还要在自己的表上逐一填写。

三、对早卒的孩子,七岁以下用“夭”;八岁以上至十八岁的用“殇”;

四、在老谱上已有登录,这次续修前已去世的,要补上去世时间与墓地;对老谱修成后出生,而这次续修前又已去世的,也要入谱,不能遗漏。

如果发现老谱有遗漏的高甸吴氏后裔,这次也要设法补上。

五、后裔情况,一律在生母栏内填写;

六、关于嗣养关系方面与预丁问题:

是公认承继过来的本族人,以嗣子或嗣孙称呼;对收养的子女,经过一定的手续,也可入谱,但要标名“养子”或“养女”,以示区别。

预丁问题,可能碰到,但要从严掌握,不能违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为修谱收取人头费时,将要适当提高。

七、文化程度栏,填大学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小学等就行,如果是大专以上的,一定要在“何年月毕业于何院校”内写明。

八、供职单位,指现在的工作单位或离退休时的最后单位。对经历丰富者,表格正面无法填写,可以写在表的背面,并在正面右上角加“背面有内容”五字,以防编写时遗漏。

对外出人员要写明打工地点与从事的工种;经商办企业的要写明所在地与从事的行业。

九、对婚姻状况的记载:男性婚后的女方是故去的要记录;如离婚有子女的要求记录,无子女的可以不录;对有二次以上的婚姻,凡前有记录的,对后来婚入者用“再娶”(或“续弦”)表示。女性以现有婚姻为主,对以前的可录也可不录。

十、填表方法:

1、填表前,登记人员要认真熟悉表格的说明与要求,要先听当事人的叙述并作个简单笔录。对每个人名的用字与出生时间要核对准确。当事人叙述时,最好有多人在场,以增加回忆内容的速度与完整准确。

2、访问填表时,可先上后下,也可从下向上。但从下向上要先从倒数第二代开始,再逐渐向上和横行排列。填写时可用铅笔试填,便于及时修正。但要特别注意,各人所属的世系与排行要填写与标注明白。

3、我们这次登记,采用上套下的套表形式;即一个世系家庭为一张,与上两代相联,但可以包含未成家独立的下一代;对下一代已成家或有子女的,户主栏填下一代名字,而上一代的户主则填入父母栏;同一世系的兄弟姐妹也各填一张,以便入谱时分开。

4、登记时,必须注意和老谱衔接。当事人如能回忆到一些情况当然更好。一个自然村庄,往往是同姓近亲聚居地,查到一两户,其他各户就方便多了。而查老谱,又是一件很繁重复杂的事,最好在最后集中查寻。查清之后,再将原来表上的空白处补上。补填之后,在已入老谱的男性表格末加以注明:即在×册×页上,以便入编新谱时的衔接与复核。

5、每份表格填好后,都应经户主校阅,或读给户主听过无讹,再由户主在表上签名(或盖章),填表人也要在每份表上签名,以示负责。如果是户主本人填写的,两个签名处均应写上。

6、每份表上所填的内容,大都属于动态性的,一旦填上,都相对被固定下来;而各表格填写的时间又有先有后;同时,从填好的表格到全部录入续修谱的初稿本,又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因而,有少数表上的内容出现一些变化,那是很正常的。比如婚入,生孩子,以及孩子由高中考入大学等等,对这些变化的新情况,其户主按填表要求,应及时再补写一下,告知编辑委员会,以便补正。

 

                                           家谱续修筹委会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