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宴 |
|
作者:吴大勇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8 荐 ★★★ |
|
|
[align=center][color=Red][size=4]寻根宴[/size][/color][/align]
生逢盛世乐天伦,人到老年倍思亲。2006年,73岁的我想趁能走动时回老家看看,跟家人一说,大儿剑涛满口赞成:“好啊,我陪你去,既有个照应,又可跟你一起去寻根……”
10月4日,父子俩从广州乘飞机到重庆,翌晨乘汽车走高速到老家——四川广安市武胜县猛山乡。真是:蜀人告别蜀道难,千里还乡朝夕间。
故乡的变化令人吃惊:嘉陵江上长桥如虹,华蓥山下车流似鲫。;车一停,两位堂弟人虎、人林迎上来:“人龙(我童年的名)哥,我们眼巴巴地想念你啊,算了算:你参军离家56年,只回过3次,上次是1989年,眨眼就17年喽……”我紧握他兄弟俩的手说:“兄弟,我何尝不想你们呀?生我养我之地,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我回来得少自有历史原因,我相信你们会理解的。”我介绍了大儿子,说“你们这位侄子是大学硕士,在省博物馆工作。他是头一次回老家,特意回来寻根的。”“好得很,太好了!”两位堂弟高兴得不得了。剑涛更来了神,说:“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根在哪里,不能忘本。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寻根从看祖屋、忆宗亲开始。名为新屋基的祖屋,是我大伯、父亲、三叔三兄弟继承祖业的世居之地,各有田产十余亩,瓦屋四五间。百年老屋,风雨剥蚀,已破旧不宜居住了。三叔的两个儿子人虎、人林都在祖屋旁另建了新屋。纵观祖屋,环境优美,良田美池,桑竹绿树,狗吠鸡呜,炊烟袅袅,一派古朴宁静的山村风貌。东厢屋——我的出生地。父亲吴开晟,任过旧政府职员,为人正直忠厚,因患肺痨,卧床多年。我8岁那年,父亲去世,盖棺时刻,我哀声痛哭,拉住黄衣道士盖棺木的手喊:“我要再看一眼,我要再看一眼!”失怙之痛,刻骨铭心。母亲蔡奇珍勤劳贤孝,闻名乡里。父亲去世后为儿女教育毅然迁居岳池县城。生计艰难,常无隔宿之粮,她日织麻,夜纺纱,春借粮,秋告贷,继言:“就是手板心熬油,也要让子女成为有知识的人!”她为我们姐弟三人成为有用人才,有焚膏继晷之功。
哦,中堂屋——敬祖、读书、会客之所,曾供“天地君亲师位”牌,早晚三柱香。吴家乃农耕书香传家。听母亲说,曾祖父是进士,生四子,祖父是长子。祖父办私塾曾在堂屋教书。母亲嫁进吴家当时是大家庭,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养蚕做家务。三个姑母都念过私塾。吴家的姑娘知书达理都不得是好样的,不仅“宜其室家”,而且善于治家。剑涛听我讲了这些很高兴,但深感不足,他问:“吴家上几代祖先叫什么名?世系如何排列?听说老祖宗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有没有历史记载?吴家是书香门弟,应该有族谱啊,还能找到吗?”我说,你提的这一大串问题,我都茫然。我年轻时在外求学对此不甚了了。参军后入了党,思想先进诚可贵,但难免受“左”的影响,视族谱为禁区,看宗族多“封建”,长时间为敢问,哪敢“寻”?好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可以作些弥补了。明天是中秋节,请族人和父老乡亲来吃个“团圆宴”、“寻根宴”,摆摆龙门阵,也许会找到答案。
10月6日中午,在猛山乡乡街上一家馆子里,我请了七席,吴氏宗亲、乡贤好友来了86人,男女老少,好不热闹!年长者86岁,年幼者只有2岁。我成了族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男性长辈。大哥!大伯!公公!祖公喊成一片,叫得我晕头晕脑,应接不暇。二公寻一房的堂弟吴人炳,竟凭记忆把64字的辈份写了出来。我是人字辈,“人——才——蔚——起”,“起”字辈的娃娃如今都上中小学了。可惜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吴人则、教过我古文的二公、为我看过病的老中医吴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