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辨识宿松隆三公与太湖仲甫公究竟谁是千二公
作者:吴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7         ★★★★★

辨识宿松隆三公与太湖仲甫公究竟谁是千二公

撰文:吴朗    2018.11.5


令人瞩目的《安徽吴氏统谱》编纂工作,仅收集全省入编材料就历时三年,编委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吴仲奇主编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目前统谱已经进入审稿编排程序。

然而笔者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宿松隆三公宗支与太湖仲甫公宗支在上报材料中都注明自己是千二公世系。后来进一步了解,早在6年前,吴晓阳宗长主编的《宿松吴氏通书》就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只是编委会将隆三公与仲甫公同时视为千二公编入通书。

到底宿松的隆三公是千二公,还是太湖的仲甫公是千二公,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毕竟千二公只有一个,两者之间必有一真一假,或两者都假。带着这个疑问,我决心一探究竟,竟然发现上述两个宗支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笔者为了慎重起见,于是经过走访调查,拜读两个宗支的族谱,通过细心地比对和研究,再查阅其它相关资料,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今天将我的研究过程和与之得到的结论公之于众,与大家分享,并请行家指正。

一.千一公世系与隆三公世系对比

查阅宿松千一公宗支《吴氏宗谱》,伯一公娶余氏,生子四:千一、千二、千三、千四。自夫差至千一的世次衔接如下:

夫差(从泰伯起为第21世)——友——弥庸——句余——子山——涉——章——穆——平——申——芮——浅——信——广志——千秋——长陵——全——隆——复兴——汉——威——昕——如胜——珪——文质——应之——康年——嗣英——正己——定——之则——延——猛——安诚——均——钦——授——文蔚——良——兢——如海——铭——良材——烨——瑗——延章——茂迥——元举——中复——秉礼——圻——源——中——元卿——三德——应元——丙十八——复可——信中——伯一——千一、千二、千三、千四(第81世)。

元末明初,千一公兄弟四人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渡江北迁。千一公字群魁,定居于宿松县花桥畈(今油榨岭)。千三公居于道字湾。据千四公宗支谱序记载,千四公后裔聚居于江西湖口县。

宿松隆三公与太湖仲甫公的世系之争正是伯一公的次子——千二公。

笔者查阅了隆三公宗支宗谱之《吴氏源流世系》,上面清楚的记载:隆三公,字西湖,继善公之子。明洪武二年,自江西饶州迁宿松,卜居梅墩畈权落湾。

其谱载夫差至隆三的世次衔接如下:

夫差(从泰伯起为第21世)——友——弥庸——句余——厥由——章——穆——平——申——芮——浅——信——广志——千秋——长陵——全——隆——复兴——汉——威——昕——如胜——珪——文质——应之——康年——嗣英——正己——定——之则——延——猛——安诚——均——钦——授——文蔚——源——宗臣——远——庆——果——瑀——克——庭光——朝宗——隼——迹——乐声——嘉宾——秩——苞楹——占阿——师孟——秉钧——惠——政——怿——酬——万邦——繁禄—罔——永怀——载辐——国宇——亶夷——羡——效济——无疆——甸云——优阜——纯段——肱——旺——创——继善——隆三(第96世)。

比较夫差至千一的世次以及夫差至隆三的世次,相信大家心里已经做出了判断。首先,从文蔚之后这两个世系就完全不同,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兄弟四人的父亲是伯一公,隆三的父亲是继善公。其次,世次代数完全不同,千一、千二按宗谱记载是泰伯公的第81代裔孙,而隆三是泰伯公的第96代裔孙,两者相差15代。

根据以上两点基本断定隆三公不是千二公。

二.太湖仲甫公以上世系缺失

既然隆三公不是千二公,那么太湖仲甫公是不是千二公呢?

20165月,太湖仲甫公宗支举行第八修吴氏宗谱,该族理事长吴振忠与主纂修吴佳生携老谱光临寒舍,再三邀请我考证世系并为八修宗谱作序。拜读其家谱,发现康芒冲吴氏宗支在1991年之前在历史上经历六次纂修,然而家谱缺失了仲甫公以上的世系源流的记载。

太湖仲甫公以上世系又是何时缺失的呢?

《宿松吴氏通书》的主编吴晓阳宗长在其撰写的《千二公支(仲甫)源流繁衍考略》一文中指出,“然因光绪八年端午节,洪水爆发,宗祠在洪水中夷为平地,谱牒资料尽付汪洋,前十代之详细情况,已无从稽考”。吴晓阳宗长作出判断是依据《六修宗谱序》,原文如下:“讵于逊清光绪八年,节逢重五,蛟洪爆发,宗祠祖屋,悉付汪洋。幸脱难者,有良碧、良冶二公后裔数丁,仍居是处”。

然而笔者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并不认同仲甫公宗支谱牒毁于光绪八年的洪水。原因是该宗支在此之前历史上曾四次纂修宗谱,分别是: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创修,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修,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四修。而且宗谱的收藏保管绝非康芒冲一个地方,外迁陕西白河县的一支族人至今依旧保存了乾隆二十年创修的宗谱就是很好的证明。

笔者认为仲甫公一支在明朝时曾有旧谱,后来毁于明末张献忠的起义。据清乾隆卷《太湖县志》记载,“明末太湖迭遭兵燹”。 据考证,明崇祯十年(1637)二月,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军率军攻皖不克,退走庐江。二十七日,张献忠军攻潜山、太湖。查阅太湖许多不同姓氏宗谱,都有明确记载,“当明之季世也,寇贼峰起,兵火频仍。祖宗所遗留,悉投凶暴之一炬。盖谱牒之遗亡久矣”。张献忠率领的这支起义军逐渐变为匪患,他们四处烧杀抢掠,所以太湖许多家族的谱牒大都毁于这场战乱,这也是导致康芒冲《吴氏宗谱》上缺失了仲甫公以上的世系源流记载的根本原因。

三.考证仲甫公是千二公的依据

仲甫公以上的世系缺失,依据什么判断仲甫公就是千二公?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充分证明:

1. 世代口耳相传的俗语

康芒冲吴氏从古至今流传了一句俗语“无花不落”,意思是仲甫公与兄弟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居太湖,相约遇见以“花”为地名就落户于此,以便于今后相互寻访。明洪武二年,仲甫公奉诏北徙,先迁湖北蕲春“花桥畈”,再迁太湖城西马路河口“花茭畈”。宿松千一公也有同样的说法,千一公迁居宿松,最早定居于油榨岭之“花桥畈”,今名新耕畈。而隆三公宗支并没有“无花不落”的俗语。

2. 千一公与仲甫公名字上有关联。

清末学者俞樾在自己的笔记《春在堂随笔》中记载:清代中后期有位徐本立的学者无意中见到一本相当古旧的《蔡氏宗谱》,上面清楚的标注一行小字“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俞樾在笔记中举出了一些以数字为名的例子。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名重八,朱元璋之父名朱五四,开国勋臣常遇春的祖父名重五,父亲名六六,汤和的祖父名六一,父亲名七一。近代文史专家认为在元朝,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特别是平民,规定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日期以及兄弟排行取名。元末明初,许多姓氏的始迁祖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居安庆一带,他们的名字大部分带有数字。

仲甫公之“仲”字,《说文解字》一书,仲字释义:伯仲叔季长少之次。意思是兄弟排行次序二。由此可见仲甫公在兄弟中排行第二。而千一公、千三公宗谱均记载,千二公字仲甫。

3. 太湖仲甫公的一部分后裔居住在宿松。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主要是宗族聚居的社会,仲甫公宗支第八世延槐公“迁宿松金鸡岭,克昌厥后,式郭丕基。”宿松桶沟地吴家老屋、汪角塘、枫香驿今有吴氏400余人,与太湖康芒冲吴氏共五世祖缙公。延槐公迁到宿松金鸡岭,距离仲甫公迁居太湖大约170余年,时间上并不久远,同根同源的千一公、千三公的族人居住在长溪山、道字湾等地,延槐公迁居此地,能够得到族人的帮助。

4. 仲甫公与千三公在洪武二年有相携来太湖的可能。

据千三公宗谱记载:“千三公,字汉杰。明洪武二年,诏徙鄱阳、乐乡二县民,以充实太宿县境 。公奉诏始迁太邑,后迁宿松枚墩道字湾。”由此可见千三公当初始迁太湖,后来再迁居道字湾,这个记载与康芒冲吴氏宗谱上有惊人的相似。

5. 千一公、仲甫公、千三公宗支繁衍的世系代数完全相同。

千一公、千三公宗支血缘传承至今已历28世。太湖仲甫公宗支自第十一世起,才开始有世系派目,前二十代的字辈是:良、宗、天、若、士,大、国、允、其、昌,克、家、维、振、启,文、章、世、族、长。目前传到“世”字辈,正好也是28世。

以上五点,可以认为仲甫公就是千二公。

四.考证隆三公不是千二公的补充理由

1.隆三公妣王氏墓碑上“迁二”乃后人杜撰之笔

     隆三公葬宿家河(今李家河吴家坟峦),碑向为寅申兼艮坤,风水学上叫“锅中一泡”,现改名“出水莲花”。其墓碑为“始祖隆三公之墓”,并无“千二”两字。隆三公妻子王氏葬泉水井栗树峦(今陈家大屋吴家坟峦),墓碑中间正文为:“吴氏迁二始祖妣王氏之墓”,如果连最简单的“千二”两字都要错写成“迁二”,真让人匪夷所思。笔者认为“迁二”二字是后人的杜撰之笔。

2.三股议约的依据不足以说明隆三公就是千二公

目前在宿松隆三公、千一公宗支中有很多宗长认为隆三公就是千二公,他们持上述观点的依据是:《长溪山花凉亭道字湾三股议约》。该义约原文如下:

立议约合同人吴溶浩、赓扬、荣茂、锡麒、观涛、芳圑、扬廷、应飞、凌霞、尧典、碧孚、敬廷、盛华等。缘我三股始祖迁松,一居长溪山,一居花凉亭,一居道字湾。系出一本,冑列三支。族氏日繁,家乘未合。第姓别於上,戚单於下,故六世而亲属已竭者,恩之有可杀也;百世而婚姻不通者,义之不可废也。我等尊祖情深,敬族念切,援系姓弗别之义,伸缀食弗殊之情,合商立议,共建宗祠。三股各备度支,以便成事。自议之后,枝干相扶,共切本根之庇;男女有别,毋干厉禁之条。庶我祖在天之灵,默为呵护,永孰亲睦,长发其祥。所有规条开列於左,立此议约三纸,各收一纸,永远存照。观涛收一纸,溶浩收一纸,凌霞收一纸。

同治八年三月初九日立人吴溶浩、赓扬、荣茂、锡麒、观涛、芳圃、扬廷、

应飞、凌霞、尧典、碧孚、敬廷、盛华俱押    树声笔

 

这篇议约中有这样一句缘我三股始祖迁松,一居长溪山,一居花凉亭,一居道字湾。系出一本,冑列三支。族氏日繁,家乘未合。”有观点认为隆三公就是千二公就是依据于此,在他们看来系出一本指的都是伯一公之后。实际也可理解为都是泰伯公之后。

隆三公宗支族人吴子佳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创草谱稿,纂集成篇。

千一公宗支族人吴元甫和吴均振在清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创稿墨谱,67年之后也就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族人才完成创修宗谱,采山公为此作序。

千三公宗支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在吴宗永的主持下首修宗谱。

千一公宗支、千三公宗支在创修宗谱时世系源流完全一致,都是伯一公之后。但是都未提及隆三公就是千二公,由此可见当时的千一公与千三公的族人一定知道隆三公的世系不相同。

直到千三公首修宗谱110年后,也就是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三股才签订《长溪山花凉亭道字湾三股议约》。议约另附合修、建祠条文(其它略)如后:

——议宗谱三股合修,谱头自迁松祖起历叙五代,以孰一本之诣。因人丁繁衍,难以合修,各立士谱。

——议宗祠建立城内,一切费用,三股均派,毋得推诿。

笔者认为条文中:议宗谱三股合修,谱头自迁松祖起历叙五代,说明在迁松祖之前的世系是不一样的。其次三股共同建祠,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原因如下:

首先,清代的宗法制度对推动社会秩序稳定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其次,聚族而居的宗族制定的族法家规,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和谐;其三,宗族筹建的义田和义庄,用于赈济族人;其四,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来联络、维护和稳定族人间的感情;最后,清代宗族兴办私学礼聘塾师,有利于促进宗族的稳定和尚学的风气。

总之,清代以后合建宗祠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尤其是族人间的稳定。所以上述三股议约是族人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不足以说明隆三公就是千二公。

民国初年,宿松吴氏十四支合建宿松吴氏总祠,历时八年竣工。公元1920年,十四支代表共同订立《总祠议规》,也进一步说明三股议约和总祠议规主要是合建宗祠的议条。

不管怎样,千一公宗支、隆三公宗支、千三公宗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共建宗祠,不仅壮大了声势,同时能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实属难得,值得称道,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段佳话。或许这就是《宿松吴氏通书》将其视作千二公的原因吧。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