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泰伯!非太伯!
——兼回复吴宗旺等同志的征询
文/吴大升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各地续修宗谱的热潮不断高涨。不少续修吴氏宗谱或吴文化的爱好者们给我发微信或短信,征询是写“泰伯”还是写“太伯“。有时我简单地回复,有时是告知我肤浅的想法。
吴泰伯,生于公元前1194年,距今已3212年。吴国的创建者,江南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吴姓氏族的开姓始祖。吴姓宗族尊泰伯、仲雍同为一世祖。凡是吴氏宗族或研究吴文化者,都应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然而,有些书刊文献却将“泰伯“写成”太伯“,至使有些吴姓宗族的续谱者都无所适从,不知是写”泰“合适,还是写”太“合适?这种”泰“”太“不分的现象在当今是不应该存在的。
其中有安徽吴宗旺同志给我发来微信:@吴大升,某些专家说了一些论证的话,说泰伯公、泰伯庙应改为太伯公、太伯庙,宗长怎么看的?我简短地回复:宗旺宗亲,你好!你抬举我,征询我是用“太“还是用”泰“,哪个字合适?我用的”泰“字。其理由有三:一是中国最早的学术权威孔子在其《论语》中写的是”泰“不是”太“;其二是祖地无锡全部使用”泰“。包括泰伯墓、泰伯庙、泰伯广场、泰伯大道……;其三,是我家族谱记为”泰伯“。近20本的族谱没有一处写”太伯“。我谱是多次续修,尤其是明进士、朝廷给事中、福建布政使吴文佳亲自续谱。至于有的人搬出很多理由要统一为”太伯“,我看是没有可能的。今天,我还是想就这几个原因稍微详细一点的说明一下。
3000多年前,泰伯三让王位,与其弟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他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建村辟巷,发展农桑,演礼修乐,传播文明。创建勾吴国以庇百姓,筑泰伯城以御外侮,凿伯渎河以备旱潦,创吴文化以至百代。自此,吴地渐成尚德之乡,礼仪之邦,泰伯的巍巍功绩感天动地。历代帝王对泰伯追封有加。如周武王在克殷后就追封泰伯为“吴伯“。后陆续有:东晋敕封泰伯为”三让王“,宋代封泰伯为”至德候“,明太祖封泰伯为”圣神“,并赐祝文:三让至德民无可称,周基八百由斯而成。对于这样一个德行至高者,帝王们是如此的看重、推崇,主要是为了提倡泰伯的大仁大义之精神,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们的行文从未使用”太伯“之谓。
孔子是被历代帝王加封的“至圣先师“。中国乃至全世界,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推崇,他的话可说是字字珠玑。他在《论语》中写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典籍。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同称为四书五经。是历朝历代学生的必读教材。在《诗经》中也明确写有“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
《吴氏大统宗谱》应是全国宗谱中比较有份量的一部谱书。谱中明确记载第一世为泰伯。吴寿锜先生在介绍15次修辑主修人、撰序者时写道:祖地《吴氏宗谱》创自东汉永兴二年(154年),至1951年的1800多年中,共修15次。所有历次主修者的名讳、世数、属于哪支裔孙,全都可详见于谱。15次修谱也从未将泰伯写作太伯。
《左台吴氏大宗谱》是由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亲自主持编修的。他并且将自己定为泰伯61世孙。我族乃左台金竺商山支,其谱首修于明嘉靖乙亥(1515)年,由当朝进士、福建布政使吴文佳主持编修。经今年我到商山寻根敬祖与《商山吴氏原籍宗谱》对接无误。我族家谱16卷,没有·一卷有“太伯”之说。
再说无锡祖地。无锡的泰伯古迹尚存。如泰伯墓、泰伯庙等。近年来,无锡市将吴文化的文章写得十分精彩,他们除较好地保护这些古迹外,还建了7万多平方米的吴文化广场。同时,还以泰伯命名的有泰伯庄园、泰伯大道、泰伯实验学校、泰伯居民小区等。这就涉及到无锡市的许多地方及部门。且不说政府的行文,还有新闻出版、地图绘制、城建城管、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没有一个地方将“泰伯”写为“太伯”,就是最简单的公交站牌也将“泰伯”二字写得清清楚楚。今年的4月8日上午,我在无锡的一家宾馆准备前往吴文化广场,顺便向服务小姐打听行走的路线。服务小姐很快拿起纸和笔,给我画了一张方位图。在图上明确的标出泰伯大道、泰伯墓、泰伯庙等,没有一个地方是用“太”字来替代“泰”字。可见泰伯之英名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这也不能不说是无锡市政府的严肃、认真;也不能不说是祖地为我们规范”泰伯“这一称谓给世界人民所起的示范作用。
“泰“”太“混用,究其原因,有如下3个:
1·古字的通假。翻开《说文解字》有如是解释:太,古文泰如此。也就是说在古代“太”与“泰”是通用的。故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吴太伯世家》是非常正常的。由于有这个“太”字的出现,接踵而来的人也不少,甚至包括近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对于这些将“泰伯”写为“太伯”的人,我们只能象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错字一样对待,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象孔圣人那样,那么专心地研究文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一生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他可是一个字也不敢错。据某媒体载:北方某市在一园内建有“泰伯奔吴”的雕象,并配有勒之于石的解释,词中将“泰伯”写成“太伯”。更为可笑的是将“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中的泰伯改为太伯。这应该是对孔子的不敬,也是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亵渎。
2·今人的不慎。在修谱过程中,有的地方将原谱中的“泰伯”改为“太伯”,这应当是续谱的一大忌讳。殊不知,老谱是经过数年、数代人保存下来的,既有血脉的记载,还有文物的价值。对于谱上的每一个字,修谱人是无权更改的
3·崇敬惹麻烦。《现代汉语词典》中泰字解释为:平安、安宁。太:大,极,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的。根据这些解释,有些学者为了表示对泰伯的尊崇,将“泰”字写作“太”字,似乎让泰伯更加高大,更加受人尊敬。在伯、仲、季中,伯本来就是长。再加一个“太”字,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现代汉语的释义,“泰”“太”分工明确。更何况这里的“泰伯”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几千年被人尊崇的名字,是一个牢牢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名字,我们又有何理由将”泰伯”这一神圣的名字更改为“太伯“呢?
是泰伯!非太伯!
2018年6月10日 于宜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