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论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无锡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9-13       ★★★★★


论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发展


(本文发表于首届“吴王夫差及吴文化在日本”论坛,本文在此有增加)


 

春秋时期,吴国的史料本来就不多,吴国的经济方面的史料更少,而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方面的史料更是少之又少,在史料中找不到吴国的经济参数,更找不到吴国的GDP数据。但是,要探讨春秋吴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对于历史研究,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说,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层累的历史,历史的原貌常常在后世之中被逐渐掩盖。这种情况,对于商朝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春秋吴国来说,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出土文物的增加,层累的历史也可以渐渐恢复原貌。

 

有学者从出土农具的情况,来判断吴国当局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陈振中先生的《先秦青铜生产工具》一书介绍,两周时期总计出土246件青铜农具,其中吴越属地出土165件,占67%。由此判断吴越地区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中,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当吴国普遍使用青铜犁翻地时,中原各国仍在用铲、鎒,甚至石制农具。

 

也有学者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新近出土的竹简《吴问》记载的阖闾与孙武的对话,来判断吴国的经济情况,对话显示吴国借鉴了齐晋两国的经济改革经验,“厚爱其民”,从而吴国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这不同于越王勾践所持的“越人性脆而愚”的态度,从心底里对民众加以鄙视。

 

实际上,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用科技发展的水平来判断,而且,经济发展的情况,也可以用人口数量的增长的情况来判断。古人云“仓禀实,知礼节”,也就是说,可以从民众的人格品性来判断经济发展的情况。毕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文化素养与人品也会得到的发展与提高。

 

所以,我们可以从科技与人口两方面,来判断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首先,从科技方面来看,在吴王寿梦时期,因为寿梦积极对抗楚国,所以吴国得到晋国的支持,晋国向吴国输入了战车技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因为晋国向吴国输入的,不仅是战车的使用技术,同时也必然向吴国输入了战车的制造技术。一般来说,车辆的制造,囊括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现代的汽车制造是如此,古代的车辆制造也是如此。所以,吴国从晋国得到的,是当时中原地区以及黄河流域最先进的工业技术。

 

然而,从史料来看,吴国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使用战车并不多,而使用战船较多。可见吴国把得到的先进的工业技术,包括矿藏开发以及材料加工等技术,用于制造战船。

 

同时,由于柏举之战的胜利,吴王阖闾占领楚国国都,以吴王阖闾的英明,阖闾不可能不大量搜罗楚国的能工巧匠而为己用,这样,吴国也得到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工业技术。这如同现代的美国,在二战时期以及二战之后,美国从德国那里得到了大量的顶尖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使得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得以巨大的发展。可见,夫差时期的吴国经济的状况,得益于寿梦与阖闾的成绩,也必然非常的良好。

 

这一点,可以从夫差时期,吴国开凿邗沟的浩大工程,以及渡海攻齐之前制造海船的浩大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完工,可见一斑。没有巨大的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这样的工程是不能完成的。

 

夫差时期,吴国开凿了从现在的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虽然从扬州到淮安的直线距离约140公里,但是由于要利用天然河道与湖泊,邗沟的总长度达400公里,而人工开凿的沟渠,起码也有100公里,如果按十米宽、两米深的人工沟渠来计算,其土方工程量有二百万个立方。如果以每人每天挖土五个立方来计算,人工沟渠的挖土量需要40万人次,这还不包括运土的人工。这样的人口动员能力,也是需要巨大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基础为后盾的。

 

据史料记载,那个时期,吴国的船只,长度可达23米,宽度可达3.5米,可分为上下两层,可装载人员91人。这样的战船能够得到大量的制造,才可以运兵上万人,以渡海攻齐。这也需要巨大的经济能力为基础。

 

从这样的技术水平与工程能力上看,吴国的经济实力在各诸侯国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其次,可以从吴国人口情况看吴国的经济发展。

 

吴国从泰伯时期无锡梅里的弹丸之地,到周章时期方圆五十里的子爵国家(面积约六百多平方公里),再到夫差时期面积约十六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国土面积增大,人口总数必然发展也快。从泰伯仲雍奔吴而来的几十个人的小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男丁,或者全部是男丁,这也表明吴氏后裔的母系应当都是当地的荆蛮越女),到夫差时期的雄兵三万,就是一个证明。

 

当时楚国的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晋国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齐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而秦国面积只有约6万平方公里。阖闾时期,吴国的国土面积只有楚国的三分之一,兵力只有楚国的六份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柏举之战,战胜楚国。在当时,吴国不可谓不是一流强国。

 

然而,阖闾时期的吴国,并非只能动员三万兵力。不能用兵员占人口的一般比例,来通过军队数量来推导出吴国的人口数量。因为阖闾时期吴国的军队由孙武子来建设。孙武子提倡精兵政策,兵不在多,贵在精。所以柏举之战,攻楚的三万吴国士兵,是从国中人口的适龄男丁之中,严格挑选出来的,而对于一般征兵条件的男丁数量,应该是这个三万的好几倍。而未被征召的男丁,国家安排他们投入生产活动中,没有编成军队。这也是阖闾攻楚期间,越国可以偷袭吴国的原因。

 

顺便提一下,吴国的情况,与秦国后期动辄出兵四十万、六十万,是完全不同的。秦国后期攻楚,用兵六十万,攻下岭南地区,用兵六十万,抵抗匈奴,用兵二十万。基本上是全民皆兵。与孙武子的精兵政策完全不同,其兵员的战斗力,也无法与孙武子的精兵相比。这从吴起以五万精兵大破秦国五十万大军的阴晋之战,可以见得。

 

夫差时期,吴国兵力也是三万。史料记载,在黄池大会上,夫差与晋国争霸之时,夫差把士兵组成三个方阵,每个方阵一万人,其中一个方阵全是红衣,一个方阵全是白衣,一个方阵全是黑衣,整齐划一,鼓号震天,诸侯惊恐。成语“如火如荼”就是这样来的。由此可见,夫差完全继承了阖闾时期孙武子的精兵政策,同时也说明了夫差时期的吴国人口数量,不会亚于阖闾时期。

 

从夫差之后历史来看,两百年后的秦末时期,居于吴国故地的项羽起兵反秦,号称率八千江东弟子过江而西。考虑到项羽起兵之时,并非合法政权,所以民众多持观望态度,项羽只能征兵八千,而不能象阖闾夫差那样可以得精兵三万,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由此推断吴地的人口数量。顺便提一下,后来在巨鹿之战,项羽的三万军队,其中主要部分是吴芮的部属英布的军队,在巨鹿之战,打前锋的军队不是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而是英布的人马。

 

用项羽的军队数量不能说明吴地人口,那么,几十年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完全可以说明吴地人口的数量。

 

汉朝吴楚七国之乱时期,吴王刘濞年龄是六十岁,吴王刘濞的孙子年龄是十四岁。吴王刘濞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时,发布全国动员令,下令吴地人民,年龄比他小的,以及年龄比他的孙子大的全国男丁,全部参军,征得军队三十万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六十岁以下,十四岁以上的男丁,有三十万人,由此可以估计。这个时候的吴国故地,总人口约八十万人。而从这三十万人中,能算得上是精兵的,不过是三万人,与阖闾夫差时期的精兵人数相当。

 

由此可见,阖闾夫差时期的吴国,总人口数量也是约为八十万人。也就是说,阖闾夫差时期,吴地人口己经达到最高点,之后两百多年都没有再增长,这也说明吴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夫差时期达到了最高点,之后就进入了平台期,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没有被超越过。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汉武帝时期,李陵奉命率五千吴楚剑士在大漠中抵抗匈奴,最后全军覆没。这很可能是吴楚七国之乱的遗祸。因为当时的汉朝中央政府,所用的是秦国商鞅之法,商鞅主张弱民政策,与愚民政策相类似,都是害怕民众强大。汉朝中央政府鉴于吴楚七国之乱,于是让李陵在吴地招兵,主要是在丹阳地区(今镇江常州一带)招兵,自古丹阳出精兵。汉朝中央政府把这些精兵调到北方,让这些精兵死于大漠,实际上是消弱吴地的抵抗力量,以防再次出现吴楚七国之乱的类似事件。

 

而这件事也改变了吴地的人口基因,从此,吴地的体格强壮的人群,趋于消失,从而,吴地民众不再桀骜不驯,吴地人口开始文弱,所谓千山千水千秀才,人口偏重于文化发展,崇文尚德。这种以弱民为目的的政策与战争,显然不是仁政,与仁德之政无关。而孙武子、阖闾、夫差所执行的精兵政策,最大限度地不扰民、不弱民,真正做到阖闾的“厚爱其民”,恰恰是仁政的表现,是真正的以保护人民为目的的仁德之政的表现。

 

说一句题外话,海外有人认为抗美援朝战争,领导人的目的之一是在朝鲜战场上大量消耗原国民党降兵,所以才有朝鲜战争中的人海对火海的情况,大量志愿军的兵员被消耗。如果这是真实情况,那么,这也谈不上是仁德之政。至于在首期赴朝作战以及之后的赴朝作战的志愿军中,国民党军的降卒占多大的比例,有待考证。

 

汉朝末期,在赤壁之战,周瑜所率领的东吴军队,也是三万人。这应该也是东吴的精兵。这也说明这个时期,吴地的人口水平与经济水平,与夫差时期相差并不大。当然,周瑜的军队不是东吴的全部军队,因为不久之后,孙权进攻合肥,率领的军队是十万人,这应该是吴地的正常军队数量,是吴王刘濞所动员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之后,从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衣冠南渡,到五代十国期间的第二次衣冠南渡,我们可以从吴地政权的历次北伐所用兵员情况,可以判断吴地人口状况。

 

南北朝时期,祖逖北伐,用兵仅仅数千。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带兵八万,不及孙权进攻合肥的十万兵力。陈朝时期太建北伐,吴明彻领兵十万,与孙权进攻合肥的兵力相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国内人口也只是百万左右,而且无力聚兵北伐,人口比夫差时期的吴地人口,多不了多少。

 

直到第三次衣冠南渡之后,杭州成为南宋的国都,大量中原士大夫家族迁到江南吴地,吴地的人口才得以大量增加,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得以显著提高。也就是说,夫差时期的吴国经济发展所达到的成就,在一千六百年之后,才被超越。夫差吴国的经济发达与先进的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军事强大的夫差吴国灭亡,600年历史的庞大的吴国倒塌了。

 

夫差失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由中国北方狄族鲜虞部落建立起来的中山国,在吴国的千里之外,在吴国灭亡一百多年后,还在特别关注吴国。在现代出土的中山国文物---“中山王鼎”上面,记载了中山国对春秋吴国的评论----大而耗,富而骄,众而嚣。

 

当初的吴国,泰伯仲雍公以德立国。夫差时期,虽然国家的经济军事达到一流,但却成为了一个看上去没有礼貌的国度,一个看上去不知节俭的政权,一个看上去没有涵养的当局,总之 成为了一个看上去没有道德的国家。

 

吴国,以德举而立,以德失而亡。可见经济发展,对国家与政权的存亡,并不是一件最重要的事。经济的繁荣,与国家政权的存亡 并无一定的关系。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