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至圣先祖 泰伯仲雍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2-26           ★★★
    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泰伯仲雍让王位而奔荆蛮,正是“为而不争”的体现,以《道德经》的这一条标准,泰伯仲雍所行,是圣人之道,让王位是不争,奔荆蛮是有为。可见,泰伯仲雍“三让王位,民无得而称”是至德,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奔赴荆蛮,自号勾吴”更是至圣。泰伯仲雍不仅是吴氏宗亲的至德先祖,更是吴氏宗亲的至圣先祖。

     在《道德经》之中,有很多倡导“不争”的字句,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道德经》之中,有很多倡导 “无为”的字句,比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然而《道德经》也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这里,保留了“不争”,却在倡导“有为”。可见《道德经》实际是在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

    泰伯仲雍,在孔子看来只是至德,而在老子看来,却是至圣。

    长期以来的所谓国学教育中,常提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但是,按《道德经》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标准,孔子决非“至圣”,孔子在学术上有巨大成就,这是他的“有为”,但其并非“不争”,史书记载孔子曾任“中都宰”“ 司空”“大司寇”的官职,孔子五十六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面有得意之色,有人问他:“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可见孔子在为他的春风得意与傲骄傲慢来诡辨。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七天即诛杀少正卯,暴尸三日。其原因也不过是少正卯是与孔子持不同正见,有独到见解,有自己的一套学说,并且能言善辩,能够吸引很多学生来听课而己。

    孔子在其五十六岁任大司寇之后的所做所为所体现出的傲慢、诡辩、杀戮,可见其不仅“有为”而非“无为”,更可见其并无“不争”,一个大活人都被他杀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不争”,而且孔子的这种“杀戮之争”还含有很大的“妒贤忌能”的成份。这无论如何也不是“为而不争”的至圣之道,按《道德经》的标准,孔子决非圣人,决无至圣之道。

    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之中说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样美,只要他兼有着骄傲与刻薄,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观的了。),然而孔子在其大司寇行摄相事之后所表现的得意与杀戮,正是孔子自己所说的“骄且吝”。虽然孔子的学术成就很大,但难说其是至圣的圣人。将其当作“至圣先师”,只能是鼓励绵绵不绝的傲气、吝气与杀气。可见,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乱局,不是没有原因的。

    泰伯仲雍的“让位奔荆,为而不争”的行为,与《道德经》的倡导所合。而泰伯仲雍的吴氏后裔---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所言的“人民最大”,同样与《道德经》相合,《道德经》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是“人民最大”的含义所在,而“人民最大”也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真实写照。这正是吴氏后裔之中泰伯仲雍至德精神之体现,也是吴氏后裔对泰伯仲雍至德精神之继承的体现。

     虽非至圣但很有才的孔子,在其《论语-泰伯》之中,第一章是盛赞吴泰伯为至德,倒数第二章是盛赞周文王为至德。倒数第三章是盛赞尧之大德: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据称,武则天之名就是来自于《论语 泰伯》篇的这一条,唐朝女皇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给予她的尊号是“则天”)。 《论语 泰伯》篇的倒数第四章是盛赞舜禹之德:“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是靠自己的品德品行而自天而降其大任高位)。《论语 泰伯》篇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一章)是单独盛赞禹王的“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不讲吃不讲穿不讲住,而致力于祭祀与水利建设,孔子无话可说。

    《论语-泰伯》共有21章,谈论的是圣者、贤人、君子、士大夫的道德规范。孔子经常标榜圣人吴泰伯,因为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为,孔子最推崇这种人,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虽然孔子本人并没有完全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还流露出对于获得“功名富贵”而有得意之色,并为了维护“功名富贵”而举杀戮之行。这也更表现出泰伯仲雍“为而不争”的圣人之行的可贵之所在。

    实际上,《论语-泰伯》里面的21章,有五章是曾子之曰,余下的十六章是孔子之曰。曾子所曰,有两次是在病中所曰。曾子所曰之中,留下很多名句,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战战兢兢。离暴慢(远离暴力与傲慢)。有若无,实若虚(知识丰富却表现得很不足)。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具备大节 值得信任)。弘毅,以仁为任,任重道远。

    孔子在《论语 泰伯》篇中,孔子主张生命的修炼是从情感的修炼开始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美好的情感培养起步,诗是人的情感的表达,是语言的精华,所以一切从学诗开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潜心修炼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还主张教化开智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决非“民,不可使知之”,否则孔子也不会主张有教无类,大兴教育了)。并且认为“对不仁的人太过痛恨,也会导致祸乱” (疾之已甚,乱也),处理任何问题都不宜太过,要遵循中道的原则。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而表里不一的人,缺乏真诚的修养,属于蝇营狗苟之辈。认为尧则天道而治天下,舜仿人道无为而治,禹则以身示范,身体力行,而非无为,只是不争。

   孔子的心目中至圣至善至美的人物是创作“周礼”确立等级制度、而且“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旦。周公旦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灭掉孔子的先祖之国家。摄政七年,完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井田制度。然后归政成王,确立周朝嫡长子继承制,结束了排行第三的周文王非嫡长子继承的局面,并且家国一体,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为周族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旦创作《牧誓》,痛斥纣王,鼓励杀敌。周公旦还创作《大诰》,身为老四而攻打发动叛乱的三哥(管叔)与五弟(蔡叔)与商朝残余势力(纣王之子 武庚),并发动残酷而激烈的东征,灭国五十多,迁都洛阳,大行封建,封国七十一(其中姬姓国五十三,不包括吴国与虞国,但包括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八百年周朝,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孔子非常向往周公的事业,儒家道统之中,周公的地位凌驾于孔子之上,人们常以周孔并称,称国学为“周孔之教”。

    可见,在孔子眼里,尧舜禹文王武王的功与德,都不如周公旦完美。尽管如此,孔子在《论语 泰伯》篇之中,并没有提到周公旦,在《论语》中,孔子也只是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大力士叔梁纥武士之子---孔丘,真正尊崇杀伐之气浓厚的周公为圣,而非推崇“无为不争”以及“为而不争”的《道德经》所云之和谐和平之圣。所以,从《道德经》的角度来看,说孔子是至圣先师,完全是妄语,是谎话,是谣言。而在孔子看来,“为而不争”的泰伯仲雍,也无论如何谈不上至圣,只能至德。

    《道德经》不仅意义深邃,而且文笔优美,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语句,比如:道 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据称,《道德经》的思想是从伏羲的先天八卦一脉相承而来。

    有人认为伏羲生于濮阳雷夏泽(雷泽),葬于濮阳西水坡。濮阳是吴氏族人的重要郡望之一。在濮阳这块土地上,生活过三皇五帝中的三个(颛顼、帝喾、舜帝),还有张氏鼻祖张挥,字圣仓颉,商圣管仲,以及中华和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的人(比如孔子)认为伏羲之陵是在淮阳。也有人认为是在天水。当然也有人(比如邹国良)认为伏羲是生于江苏无锡,这不是因为无锡市区的三皇街的药皇庙内有三皇(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也不是因为无锡的至德殿的玉皇殿里,中殿玉皇像两侧塑有伏羲至清代的50尊历代有为帝王像,而是无锡古名应该是伏羲,无锡是伏羲的出生地,所以泰伯到无锡古梅里立国建都,是崇仰伏羲的伟大,周文王是研究伏羲太极八卦的人,也是最了解伏羲的人。而泰伯又是最接近周文王的人,所以泰伯奔吴,以求真理。

    有人认为,伏羲八卦后来演化为《连山易》、《归藏易》,后来周文王推演出“后天八卦”,创作《周易》,古公亶父与周文王的思想情怀一脉相承,倾向于后天八卦所含所显之理,而与泰伯的思想与情怀相不同,所以,古公亶父不认可泰伯,泰伯于是奔伏羲故里(无锡)而来,寻求真理与认同。后来,周武王和周公旦涉嫌销毁伏羲八卦之《连山易》《归藏易》,使之失传,毁掉了中国文化的“根”,以维护自己的即得利益。但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其思想和《连山易》、《归藏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老子不是受伏羲文化的启发,则产生不出《道德经》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和《周易》的儒家道统的思想格格不入。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有着相反的内涵,从而儒家产生出“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极端思想,从而也体现出周王朝的嫡传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与道家提倡的小国寡民以及无为而治与为而不争,截然不同。

    据传,伏羲的出生,与泰伯仲雍的先祖后稷的出生,非常相似。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边上踩了大脚印而怀孕,孕育十二载生下了伏羲(相传伏羲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六日)。雷泽,古称雷夏,所以有人认为,华胥和雷夏合称“华夏”,这就是“华夏”的由来。在伏羲后裔的心目中,这里是天下之中心,因此又称“中华”。《太平寰宇记》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有人认为是雷泽的大迹是龙迹,伏羲是华胥和龙的结合,所以伏羲部落称为龙部落或华夏部落,伏羲的子孙都称为“龙的传人”。

    伏羲,做为先天八卦的创造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之后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画出了日月三爻图,与女娲共同创造人类,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开创了父系制度,步入了新石器时代。伏羲,也称皇羲、庖羲、包羲、太昊、伏戏、宓牺,(羲、戏、牺读音相同),人们将很多发明归功于伏羲,认为伏羲发明了鱼网(吴国勃兴的起始者,吴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吴王寿梦,其名寿梦的含义即是鱼网),教人们渔猎、教人们畜牧、别姓氏、制嫁娶、制历法,定节气,开创了龙文化。位居“三皇之首”,居于神农、黄帝之前。《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而司马迁的《史记》从黄帝开始记录历史,并未为伏羲立传,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系统地记载下了“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不仅画八卦(日月三爻图---中心是日月符<阴阳鱼>,四周八个三爻符,即伏羲太极八卦图,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易”字 = 日月+三爻易 = 三爻+日月,日与月加上八个三爻,共二十六个爻片,如同二十六个字母以记录万事万物,而两种爻片也包含着二进制的意义),还创造了龙图腾,象征了中华民族大团结。龙包括着蟒蛇之身、鳄之首、鹿之角、虎之目、蜥之腿、鹰之爪、鱼之鳞、鲨之尾,鲸之须,象征各大部落的团结。

   实际上,也有人认为龙图腾来源于雷电,古人认为雷电送来了雨水,从而万物生长,古体的“龙”,即是闪电之图像,也是雷鸣之声音.(古体的“龙”字的左边是一个“音”字的造型),龙曾被奉为雷神,而雷来自于乌云,云来自于风。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是风姓,伏羲氏随父姓风,女娲随夫姓风。风是巽卦,“吴”字的发音也是强风的象声,天之风音,为天上之口所发出,可见古人也是用“吴”来表征“风”。风的上部正是“天似穹庐”的表相,下部乃一虫字,虫即龙也,“风”所表示的正是“天下一条龙”----雷泽之神。《尚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巽卦之后即是震卦,象征大风起兮,风云际会,而后雷震来临(“震”的字形为雨中之辰<龙>)。

    从以上可见,巽震风雷,以及伏羲与吴,雷电与龙,在古代的文化氛围与意境之中,如影相随。从这方面看,泰伯奔吴,从歧山向东南而来(震与巽在八卦图中,属于东方与东南方),直至大海而止,泰伯推崇伏羲文化,不是没有迹象可循,这也表明了泰伯与道家文化是同气相求,而在道家文化中,泰伯的行为是追求真理的至圣之品,而不是仅仅具有维护团结和睦的至德之质。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