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见于当代吴氏网的闲情逸史栏目
当代吴氏网可以用手机浏览,并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网站上的游客发贴功能,不用注册与登录,直接在本网发布网络中的信息(包括个人博客与QQ空间中的内容,也可以包括吴氏宗亲的产品与业务内容)
--------------------
一提起泰伯,人们就会想到他三让王位、创立吴国、奠定吴文化根基的故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不详,这位苏州人的老祖宗,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悬疑。
平江区最近出版的《桃花坞书系》中的《细说泰伯》,作者朱红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旁征博引,辅之逻辑严密的推断,再现了泰伯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南下东进、创建勾吴的风云际会,其中有不少独家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在近日召开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对《细说泰伯》一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此书还原了历史,填补了泰伯研究的空白,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性和学术性完美结合,对研究吴地历史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对突出展现桃花坞片区文化魅力、做大苏州古城旅游也大有裨益。
不过,《细说泰伯》的部分论述,还是引起了与会专家和民间研究人员的争议。书中提到,泰伯是被父亲打发到江南的:一,泰伯因父亲宠爱后母而丧失继承权;二,出奔是被父亲使了“调虎离山”之计;三,之所以落脚太湖,是因为这里有他的陕西老乡……这些闻所未闻的观点,犹如凉水滴进了沸油,顿时炸开了锅。
□商报记者 施晓平实习生 张静华 文/摄
争议一
泰伯因父亲宠爱后母
丧失继承权?
一般认为,泰伯是主动让位才失去继承权的,但《细说泰伯》却提出,泰伯因父亲宠爱后母,这才没当上部落首领的。也有人认为,泰伯是在夺权斗争中失利,才被迫让出王位的。对此,有研究人员认为,分析泰伯让位,不但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环境,还要分析泰伯所在部落的性格特点。
《细说泰伯》观点
泰伯继承权是父亲剥夺的
众所周知,泰伯的父亲父(后世尊为太王)有三个儿子。根据周族继承法,父死传子,子多则传长子。但父想让小儿子季历接班。一般认为理由有这么几条:第一,季历“贤”;第二,年轻有朝气;第三,他的儿子昌绝顶聪明,后继有人,而泰伯没儿子。
但《细说泰伯》提到,泰伯其实是有三个儿子的,只是两个早逝,第三个儿子三郎是随泰伯到江南后去世的。因此,认为泰伯无子而丧失继承权的说法不准确。
根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泰伯第八》的说法,父图谋反商,泰伯反对,因此被排除出局,失去了接班资格。但《细说泰伯》认为,如果父真的图谋推翻商朝,泰伯作为周国的“太子”,哪里会反对周国和自身的利益,去做商朝的忠臣?
《细说泰伯》提出,父不要泰伯及仲雍接班,真正的原因是:泰伯、仲雍是父前妻所生,季历却是受宠的后妻所生。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列女传》 说:“太王谋事必于太姜”;而《史记》单写“太姜生少子季历”。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细说泰伯》还举了不少旁证:“如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姬,想废了太子立戚姬之子赵王如意,又如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想废长子常洛,立郑妃之子福王常洵为太子。这两件事都没有成功,但是这两个皇帝丈夫都尽了力。刘邦为此对戚姬唱了一支歌,表示抱歉,明神宗为此呕气,长期旷工不临朝,以示男子汉的愤慨。”
《细说泰伯》作者觉得:“为了自己所爱的女人,多少男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父打算废长立幼又算得了什么!”
反方观点
泰伯继承权是自己让掉的
与会的唐铭华认为,泰伯是个多角度的历史人物。泰伯丧失继承权,还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不恋高位,最终给吴地带来了优秀的王室文明,又与江南文化相结合,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最后把荆蛮之地打造成了锦绣江南,其崇高的品德、创新性等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也有专家认为,《细说泰伯》依据的《列女传》和《史记》,都成书于西汉时期,距泰伯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所说“太王谋事必于太姜”、“太姜生少子季历”是否完全可靠还很难说,因此,泰伯是否因父亲宠爱后母而丧失继承权,目前还无法下结论。
民间研究人员钱新提出,研究泰伯让位,不光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还要考虑所在部落的性格特点。泰伯部落和我国许多北方部落一样,祖先是游牧民族,崇尚自由,做事喜欢顺其自然,因此很早就流行禅让制。当看到父亲喜欢小兄弟,泰伯就顺从父亲的意愿,主动让位了。
争议二
泰伯是被“调虎离山”骗出家门的?
泰伯出走,一般认为是打着“衡山采药”的旗号主动出走的。《细说泰伯》却认为,这是被父亲使了“调虎离山”之计,其根本目的是开辟南方根据地。民间研究人员则认为,泰伯可能是成人之美,主动“离家出走”的。
《细说泰伯》观点
泰伯出走
是被父亲“调虎离山”了
对于泰伯和仲雍出走,《吴越春秋·吴太伯传》 有托名“衡山采药”的说法:“古公(即父)病,二人(指泰伯、仲雍)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
《细说泰伯》分析,看这意思,老爷子这个病有点特别,需要一种特效药来治,这特效药大概是一种药草,本地区没有,必须到衡山去采集。但衡山在湘江边,离周原约一千三百多公里,怎么去采?就算能采到,来回不知要多长时日,等到药草弄回来,说不定老爷子早已归天了!这不是远水救近火的蠢事吗?
《细说泰伯》由此认为,到远方采药是不合情理的,所以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说是“托名”,也就是说,采药是个借口,泰伯和仲雍趁机走掉了。真相是,“古公病”是用以解决棘手问题的“政治病”:让泰伯、仲雍以采草药为名,开辟南方根据地,与周原大本营相呼应。如果泰伯、仲雍不愿意南下,父就把周国交给他们,他自己和小儿子季历一起南下。
最后,泰伯和仲雍不得不接受南下的任务,被父“调虎离山”打发走了。
《细说泰伯》 下这样的结论,依据是今人的研究结果———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在《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 中假设,泰伯南奔是“帅远征之师以经营南土”。同时,苏州籍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对这一观点深加赞赏,他在《苏州史志笔记》里说:“此论为前人所未发,而极确切。周之经营南方,只看武王伐纣有庸、蜀、虞、彭、濮诸国人可知……疑吴始立国于江、汉,其后迁于鄱阳湖滨,最后乃迁至无锡、苏州也。”
反方观点
泰伯可能是
主动“离家出走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博导王卫平教授认为,泰伯是被“调虎离山”骗出家门的说法,目前只是一家之说,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细说泰伯》自己提到,作为论据的“帅远征之师以经营南土”是徐中舒的假设;顾颉刚虽然对这一观点深加赞赏,并提出了“疑……”,但这些都属推理,不能作为定论。
上面提到的民间研究人员钱新则认为,根据泰伯部落的性格特点,泰伯、仲雍很可能是不喜欢受拘束,所以看到父亲喜欢后母和后母所生的弟弟,就成人之美,主动“离家出走”了,根本用不着父亲使“调虎离山”之计,《细说泰伯》的推测太像明清宫廷剧了。
争议三
泰伯为找陕西老乡才落脚太湖?
太湖流域离周原距离遥远,中间又隔着长江天堑,此外还要绕过许多部落,泰伯南奔为什么奔到太湖流域,而不跑到更容易到达的地方?《细说泰伯》对此提出,可能是想到太湖流域寻找他们的同族部落。民间研究人员则认为,泰伯他们可能并没有达到太湖流域,只是后来他们的曾孙辈被封到太湖流域,泰伯三让王位的事迹就被“嫁接”到太湖流域了。
《细说泰伯》观点
太湖流域
有泰伯的陕西老乡
《细说泰伯》认为,泰伯南奔为什么奔到太湖流域,而不跑到更容易到达的地方,原因大概是想寻找陕西老乡———同族部落。
其理由是,上古人的宗族观念很强烈,同族相亲,异族相斥,甚至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周人到了江南,熟知周族史的泰伯和仲雍,定会想起震泽(太湖古名)地区有他们的同族存在。这个同族就是胥,他是后稷的庶子。
而泰伯、仲雍也是后稷的子孙。《细说泰伯》认为,泰伯和仲雍很可能知道这条线索,为了寻找和联络同族,以壮大周人在江南的力量,所以迁到了太湖流域来。但时隔千年,泰伯、仲雍已找不到同族,只能自力更生,在藩丽(也称蕃离、番丽、梅里平墟)开辟根据地。
反方观点
泰伯事迹
可能被“嫁接”到江南
对于泰伯、仲雍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而到江南,一些专家认为,找陕西老乡的说法也只是推测,不能作为结论。
此外,更有人提出,泰伯、仲雍压根就没到江南。我国古代称“吴”的地方一共有三个:一个叫西吴,在陕西陇县,二是东吴,在苏州,三叫北吴,在山西平陆县。泰伯去的其实是西吴。所以父亲去世后,他们才能及时得到信息并回去奔丧。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泰伯、仲雍真没到江南,那吴国的国王为什么还要奉他们为祖先呢?
钱新认为,泰伯、仲雍没到江南,不等于说吴王就不是泰伯、仲雍的子孙。《史记》里面清楚地记着,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国王,又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周室北面的夏墟之地(建立了虞国)。
钱新认为,这段话让人怀疑,不是虞仲从江南封到虞国去,而是周章从虞国封到江南来做国君。理由是,长子出窠让位给幼子,似乎是周人的传统;同时,周人统一全国后,封同族到江南为王的条件才成熟。
“正因为吴国国王是泰伯、仲雍的子孙,所以就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泰伯让位的故事被人从西吴‘嫁接’到了东吴!”不过钱新认为,苏州建有最早的泰伯庙,位于阊门内下塘的这座庙被尊为苏州人的祖庙,泰伯的事迹也至今教育着我们,因此,泰伯的高尚品德,依然是吴地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