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移民文化在安庆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作用
作者:吴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26           ★★★

移民文化在安庆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作用


吴朗


    今年的4月1日安庆市正式启动殡葬改革。1994年和2006年安庆均试图推行殡葬改革,但都因各种原因流产,这次殡葬改革被称作是改革攻坚战,对拒不执行的,将依法实施强制执行。然而,前期有媒体相继报道称 “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杀”或“非正常死亡”。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极力否认安庆部分老人的自杀与火葬强推有直接关系。

    作为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殡葬改革,不仅仅是节约土地,而且是大势所趋,有充分的正当理由。为什么安庆的绝大多数高龄老人对这次殡葬改革有如此抵抗情绪,甚至不惜以死来求得“入土为安”,实际上这是与安庆地区丧葬文化在民间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有关。殡葬改革的是与非,本人在此不想谈论,只是就安庆地区独有的传统丧葬文化做一点探讨。

    有关民俗与姓氏专家采访和研究,发现安庆地区百分之八十的姓氏都是元末明初从江西鄱阳湖迁居而来的。笔者查阅《安庆府志》和各地县志以及大量家谱,也惊奇的发现这一特有的历史现象。大部分姓氏的先祖于七百多年前自江西鄱阳湖迁到安庆各地,经过几百年的生存繁衍,最后形成了今天以宗族聚居为主的村落。据记载,当年迁居安庆的原因大致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元末避红巾军之乱,相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三年,致使周边地区民不聊生,纷纷举家外迁至江右(长江以北地区)。其二是元末明初,由于持久战乱,许多地区荒无人烟,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面动员,“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组织民众从人多的地方迁往人少的地方。苏南、浙东大都迁往江淮,湖广填四川,皖南徽州、赣东北主要是移民皖江两岸。这就是历史上的“洪武赶散”。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年居住在鄱阳湖一带的百姓被迫乘上木舟、竹筏,顺着鄱阳湖的大小河流,到一个“瓦屑坝”的码头集中,最后乘船穿越长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落籍定居。这些先祖永远不会忘记背井离乡时与亲人生死永别的地方,瓦屑坝,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口耳相传下来了。

    这些被迫迁居而来的先祖们,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在安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艰难的繁衍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这些移民来的先祖,没有忘记“祖有功、宗有德”的儒家理学思想,他们恪守“敬天法祖,报本反始”的祖训,推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离家越久,思乡越深。“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禽兽如此,何况人乎?他们不想死后寓葬他乡。他们交代子孙,在他们死后将棺木停放,头朝向故乡,期望有一天能葬回江西老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他们的子子孙孙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已不知道先祖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后世子孙只得将先祖的棺木择地安葬。从此约定成俗,老人去世后,必将棺木停放一至三年,或更长时间,上盖屋瓦以避风雨,这就是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现象---厝棺。然而,这一风俗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代人文荟萃,同时它又是一座古老的移民城市,这里三教并流,移民文化与徽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元末明初的大规模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崇文厚德的儒家思想。“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然而,“桐城派”的先祖们正是元末明初移民中的一员,在南宋至明朝时期,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一度是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因此早期的移民先祖中有一部分文人受到过“白鹿洞书院”的影响,他们尊崇儒家的文化与思想理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很长一段时期,安庆地区的老人故去后,特别是一些文人或先生去世后,必以儒家的礼仪祭奠,但是这套礼仪过于繁冗,以至于安庆地区的传统儒家的丧葬祭礼在老百姓中渐行渐远,加上“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导致“礼乐崩坏”,以至于掌握这套礼仪的人是少之又少。如今只有在清明节和冬至节,各姓族人聚集在祠堂里或先祖的坟前才可以看到一些按儒家的礼仪祭祀先祖的仪式,而这些仅是儒家正统的祭礼的一小部分。

    然而,几百年来在安庆地区最为盛行的是按道教的礼仪祭奠死去的亲人。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早期根源。实际上,这还是与元末明初的移民有关。在安庆地区至今有许多散居各地的家族,早期他们的先祖除了与其他移民一样从事农事耕种外,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道士。其中有许多家族将这一职业世代沿袭下来。在这些移民先祖中,有一小部分人是奉行道教教义的,他们虽没得到过江西“龙虎山”道教的正宗衣钵,但同样奉汉朝张道陵为祖师。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在安庆地区的“火居道士”(又称俗家道士)却是道教正一派的传承人,他们散居城乡,适应环境的变化,故能在较长时间里生存与发展。这些道士以及他们的子孙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道家的文化与礼制依旧得到传承,而安庆地区的百姓也习惯于请道士们做道场祭奠亡者,在现代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然而揭去这层封建色彩的面纱,从民俗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是仅安庆地区独有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安庆地区在明朝前后还一度盛行过请寺院的僧人超度亡灵。这与少林禅宗传入安庆地区有关。北周武帝宇文邕即帝位,公元561年中国的佛教又一次受到空前的劫难。周武帝始而宣布佛教为未流,继而大诏断佛道二教,最后宣布废除佛教。加之中原地区的各族长期混战,学术文化的重心移到南方,当时隶属于南朝的安庆府地区尊奉佛教。佛教禅宗达摩的弟子慧可千里跋涉来到安庆避难隐居岳西司空山,布道传教,其后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人的大力宏扬,使少林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因此在岳西、潜山、太湖、宿松和湖北的黄梅等县寺院众多、香火异常鼎盛。这直接形成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安庆地区百姓家里有人死去,就会请寺院的和尚做法事超度亡灵这一原因,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上元末明初移民文化的出现,民间的丧礼,道士逐渐取代了和尚的地位,现在只有极少数的地方还依然延请和尚做法事。

    儒释道三教并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而移民文化同样在安庆的传统丧葬习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的安庆的乡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寺院香火旺盛,佛教信徒众多,百姓家里有老人故去,却请道士来做道场,道士人数远远大于僧侣而在安庆却极少看到一处道观。一个宗族在祭祀共同先祖的仪式上,用到的还是儒家丧葬礼仪,或许这种奇特的现象正是安庆传统丧葬文化的一种体现。希望民俗专家和有关单位把这一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并加以研究。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