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孙坚吴夫人事迹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16           ★★★

孙坚吴夫人事迹考

 

引子 

江东少年单挑群寇,获任司马,在司马官位上,孙坚娶夫人,之后孙坚讨伐各地起义军,任长沙太守,再之后,孙坚讨伐董卓,得传国玉玺。最后,孙坚死,袁术拘夫人为人质,摄要玉玺,孙策以玉玺从袁术那里换得孙坚旧部四员大将,返回江东成就霸业。

 

 

话说孙文台(孙坚  吴郡富春 今浙江富阳人),“性阔达,好奇节”。曾任县吏,以骤勇敢为见重于州郡。17岁就单挑群盗,任郡县的司马、县丞。18岁时,会稽许昌起义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韶煽动诸县,众以万数。孙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与州郡之兵合力讨破许昌。其后“历佐三县”,交结各地豪杰,“乡里知旧、好事少年”纷纷来投,势力日渐强大。

 

根据孙坚长子孙策出生于公元175年(此时孙坚20岁)来推算,19岁的孙坚在郡司马的官位上结婚,娶夫人(此时吴夫人应该在16岁至18岁,己成年而年龄不大于孙坚)。《三国志》《吴书·妃嫔·夫人传》载其家“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29岁时,孙坚率部随中郎将朱隽征讨黄巾起义军,转战中原。之后,湖南零陵人观鹊自称“平天将军”,率众攻打桂阳郡。188(中平五年),长沙人区星也自称将军,带领万余人“围攻城邑”。东汉朝廷乃以33岁的孙坚为长沙太守,平定暴乱,“三郡肃然”,孙坚被封为乌程侯。

 

189年,灵帝死,雍州刺史董卓篡权。次年,“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声势甚是浩大。孙坚也立即起兵响应,出师长沙。当时,各路将军都以“讨董”为名,但大多各有各的算盘,按兵不动。唯孙坚义师锋颖凛凛,一往无前。过荆州时,刺史迟迟不能举兵,孙坚将之处死。兵至南阳,太守张咨不供军粮,孙坚采纳长沙主簿的建议,将之“军法从事”。这样,长沙义师迅速推进,到达鲁阳城(今河南鲁山)。孙坚因此被封“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不久,他率军与董卓军在阳人城(今河南临汝西北)会战,“大破卓军,果其都督华雄等”。

 

孙坚义无反顾,敢为人先,起兵长沙,千里北上讨伐国贼董卓的壮举,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说:“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唐代诗人吕温还有诗咏道:“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董卓将京都洛阳一把火烧成灰烬,挟持献帝逃到长安,孙坚督军进入洛阳,传说当时他的军队驻扎于城南甄官井,一天,忽见井口飘浮五色之气,“举军惊怪”,连水也不敢去打。孙坚便令人入井,竟捞得一旷世之宝——汉传国望。其上“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另一说是,从宫内井中捞起一妇人尸首,尸首不烂,其项下带一锦囊,内有朱色小匣,金锁锁之,启开视之,乃一玉玺,方园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用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方传国玺,原是400多年前的秦始皇所制,其料即著名的蓝田“和氏壁”,其文系秦丞相李斯手迹。前206年,刘邦师入咸阳,这传国玺遂传人西汉,以后辗转相传,先后经过王莽、刘盆子等,转入东汉王朝。汉灵帝死后,袁绍率军入京,宦官张让等劫持少帝出奔,因左右分散,掌望者遂将此传国之玺投入井中。

 

十八路诸侯首领袁绍得知孙坚得传国玉玺后,再三追问孙坚,令交出玉玺,孙坚发誓而不予承认,双方冲突,孙坚率军离洛阳而去,袁绍遂书信于荆州刺史刘表,令截击孙坚,追回玉玺,为此,孙坚又遭刘表军追杀,双方火拼激战。因此事,在袁术让孙坚打刘表的时候,孙坚毫不犹豫的出兵了,打刘表一路报捷,后来快打到襄阳的时候,刘表谋士蒯良授计于黄祖部将,让其出使袁绍相救,如孙坚来追,就用矢石趁黑打击,果不其然,在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南),孙坚带领13骑追,被箭矢、石头打中,身亡,时年36岁(一说是生病死了)。之后黄盖擒得黄祖,用黄祖换得孙坚尸首,自回江东。

 

然而,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棺归里,把她劫为人质,从孙坚长子17岁的孙策手中攫取了传国玉玺。此时,玉玺和氏璧似乎成了一个不祥之物,称帝不成的袁术不久即忧郁而亡。袁术妻扶梓宫奔庐江(郡名,在今安徽庐江西南),广陵太守徐缪又依袁术的先前手段抢夺传国玉玺献于曹操

 

据说,玉玺被孙坚所得,在孙坚生前,袁术不敢夺玺,孙坚攻刘表,中伏而亡,孙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孙策葬父于曲阿,此时玉玺在孙贲手中,并交给孙策。孙策曾见陆康,而陆康不见,使主簿接之,袁术为夺玉玺,打算拘留夫人,并得陆康支持,孙策只好交出玉玺换回母亲。也有传说周瑜建议孙策用玉玺和氏璧从袁术那里换得原孙坚旧部的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4员大将(一说孙策用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三千),领兵回江东,开始霸业(那时17岁的孙策已和17岁的周瑜结为兄弟)。

 

 

 

孙坚吴夫人事迹考

 

内容提要:孙坚吴夫人出身钱唐次等士族,其被逼嫁给寒门军阀孙坚。孙坚死后,夫人协助其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主要表现为“优贤礼士”,阻止孙策大肆诛戮江东儒学名士;孙权继位之初,夫人“助治军国”,联络南北文武之士张昭、周瑜等,稳定局势;特别在拒绝归降曹操、谋求孙氏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夫人、辅政、孙策、孙权、江东

 

仔细考察孙吴历史的发展进程,各时期都有一些不为人们关注但具有决定性历史作用的人物,他们多处于历史大幕的背后,暗中操纵和摆布着当时的人事和政局,发挥着潜在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时间久远,史籍记载浮于表面,这些素来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人物便很容易被常人不经意间所忽视。就孙吴早期立国的情况而言,孙权之母夫人便是一位关键性的历史人物。

 

孙坚吴夫人,《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夫人传》载其家“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由这段记载可以推测,钱唐吴氏虽非高门大族,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婚姻是士族社会非常重视的一个维护门第的方式,对待婚姻的态度可以判断其人的阶级身份与文化品格。孙坚出自寒门,所谓“轻狡”,正是其性格的典型表现[1],其甚者不惜打家劫舍,吴氏家族轻视孙坚,说明其门第较高,夫人则怕孙坚祸害其家族,才不得已答应这门婚事的。夫人的这一出身可以使其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后来注意到“优贤礼士”,与此恐不无关系。另外,夫人自少便有胆识,临危不惧,有主见,有决断力。她后来较多地参与孙氏立国之决策,正与其修养与性格有关[2]关于吴夫人的作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夫人救护江东名士,减轻孙氏兄弟与江东大族的冲突

 

孙策渡江,在名义上是作为袁术的附庸南征的,其依靠的军队主要是来自江北的部曲,给人一种入侵者的形象。孙氏又出自寒微,这在门阀意识日渐增强的汉魏之际,显然是不受儒学士大夫欢迎的。对江东地方豪强的反抗,孙策严厉打击,《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傅子》:“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仇,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同书卷五一《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亦载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根据有关记载和研究,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权统治的前期,有的江东名门旧族几被杀绝[3]。作为不同阶级与利益集团间有关统治权的争夺,孙氏兄弟的这一举措,虽有不得已处,但其诛戮之具体对象、人数、程度及延续之时间等,则大有商酌之余地,否则,一味滥杀,必将引起江东士大夫的怨恨和反抗,造成局势的长期动荡,这对孙氏政权的巩固是十分不利的。从当时情况看,惟有夫人较为清醒,并利用她特殊的身份,劝导孙策,拯救了一些名士的生命。

 

关于这方面的例证,如《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录》:

 

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余一老翁,何卒复惮乎?”乃舍之,余咸族诛。

 

王晟参预针对孙氏的武装反抗,“诸子兄弟皆已枭夷”,夫人力救其性命。

 

又,《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孙坚吴夫人传》注引《会稽典录》:

 

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

 

由这一记载,可见夫人救助士大夫是颇为用心的,又由“类皆如此”一语,可见这类事例较多,非止一二例。

 

当然,由于孙策果于杀戮,夫人也有受挫的事例。同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当时有一位道士于吉,“吴、会人多事之”,一次孙策“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尽管最终吴夫人救助于吉未成,但由诸将宾客关键时刻“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可见夫人确多有此举。夫人如此,主要在于保存一些儒学名士,以协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她明确要求孙策“当优贤礼士”,改变一味杀戮的残暴政策。这是颇有见识的看法,后来孙权在张昭等人辅助下,优遇士人,正是推行的这一政策。应该说,孙吴政权“江东化”的最早倡导者是夫人。

 

二、孙权临政之初,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

 

建安五年(200),孙策受到许贡部曲的刺杀身亡,事起仓促,原本便尚未稳固的江东局势,更是增添了难以预料的变数,新生的孙氏政权甚至有倾覆的危险。《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同书卷五二《张昭传》注引《吴书》:“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这里记述孙权初登位,情势颇为紧张:江东大族之“英豪布在州郡”,而流寓人士则“以安危去就为意”,“颇有同异”,“未有君臣之固”。在这一关键时刻,孙权得以稳定局势,主要依赖张昭、周瑜等人安抚流寓人士,“绥抚百姓”。而张昭诸人之所以尽心竭力辅佐孙权,则有赖于吴夫人的协调。

 

孙权辅助班子的组建,与夫人关系甚大。《三国志·吴书·妃嫔·夫人传》称“及权少年统业,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具体说来,其关键在于“优贤礼士”,组建孙权辅助班子,稳定人心。当时,孙氏政权主要依靠流寓人士的支持,夫人工作重点也在于争取其代表人物身上。张昭,彭城人,《三国志》卷五二本传载其汉末流徙江东,“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可见,孙策委昭以重任,便得到夫人的赞许。策死前,“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显然也得到夫人的首肯。建安七年,夫人死,“引见张昭,属以后事”[4]。这一安排对孙权早期统治地位的确立和逐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纮,据《三国志》卷五三本传,广陵江都人,孙策渡江前曾与其母夫人居江都,并就南渡战略征求过张纮的意见。《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载“孙策在江都,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策欲渡江,纮表示“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君,策无复回顾之忧。”说明吴夫人早在江都便受到张纮照顾,非常熟悉。南渡后,纮与张昭同为孙策主要谋士,得到夫人的认可。策死,夫人又以纮扶助孙权。《张纮传》注引《吴书》:“权初承统,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付属以辅助之义。”

 

不仅对文臣如此,对武将之代表人物也如此。周瑜,据《三国志》卷五四本传,庐江舒人,孙策早年客居庐江,与瑜“有无通共”。策死前,急召瑜与张昭共同辅助孙权:“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注引《江表传》也载夫人对权说:“公瑾(瑜字)与伯符(策字)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这实际上是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又,《三国志》卷五五《吴书·董袭传》:“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长八尺,武力过人。……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夫人“问江东可保安否”,实际上是看诸人对孙权的态度。在得到文武大臣明确的支持表态后,夫人构建起了孙权的辅佐班子。正是在他们的协同努力下,侨、土人士逐渐地聚拢起来,稳定了江东的局势,孙权的地位也随之确立起来了。

 

三、夫人在有关是否纳质曹操问题决策中的作用

 

孙权统事之初,局势复杂,可谓内忧外患。所谓内忧,即如何团结南北人士,聚拢人心,这在夫人的协调下,大体解决了。而外患,则主要是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对江东加强了攻势,逼迫孙权纳质,这关乎孙氏江东政权的未来走向。对此,孙氏集团内部存在分歧,何去何从,最终要由夫人定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将军韬勇抗威,以侍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舆论上的优势,这对儒学士大夫有很大的影响,故张昭等人主张“质任子”[5],而孙权、周瑜等则“不欲遣质”,但如何决策呢?最终还是要靠夫人协调后“定议”。夫人在分析利弊后决定“不送质”,并由她说服张昭等人。夫人的这一决定对孙吴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如果孙权纳质,成为曹操的附庸,便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机遇;如果夫人不出面协调,孙氏集团中文、武臣属便有可能分裂,演化成内部争斗,无谓地消耗有生力量。但由于吴夫人特殊的地位与有效工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避免了潜在的矛盾,使弱小的孙吴政权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由上考述,夫人在孙吴立国江东之初,无论在孙策南下战略的确定,对江北谋士的交结,还是对江东本土名士的保护和坚持江东独立发展策略的“定议”等方面,她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她是孙吴政权草创时期的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田余庆先生曾指出在孙策死后,“张昭、周瑜共挽危局的这个阶段,太妃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并指出“她在筹思军国大事时首先是以确保江东为虑的”,正由于她的协调,南北人士“共撑危局,江东始得改观”。验之史实,这一看法是完全可信的。

 

 

[1]关于孙坚之阶级出身及其“轻狡”的特性,方诗铭先生在《三国人物散论》之三七“‘轻狡’之徒孙坚”条中已有详实的考论,请参看。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吴夫人的素养与性格对孙策、孙权兄弟的影响很大,孙坚长期在外征战,教育子女主要靠吴夫人。汉魏之际,孙氏兄弟是很杰出的,曹操曾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可见当时人对孙氏兄弟的评价。

 

[3]吴夫人的素养与性格对孙策、孙权兄弟的影响很大,孙坚长期在外征战,教育子女主要靠吴夫人。汉魏之际,孙氏兄弟是很杰出的,曹操曾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可见当时人对孙氏兄弟的评价。

 

[4]《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孙坚吴夫人传》。后来张昭在孙权称帝后一再产生冲突,昭一再说:“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又有“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云云(见《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昭传》)。确可见吴夫人对张昭的信重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5]张昭是孙吴流寓人士中儒学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深受儒学节操观念的影响,他主张纳质,是出于对汉廷的忠义,倒未必是屈服于曹操的威吓,更不是对孙权的背叛。正由于这一原因,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张昭等文臣又主张降附曹操,引起孙权的极大不满。

 

[6]见前揭《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的有关论述。对孙坚吴夫人在孙策、孙权兄弟建国过程中的作用,文献记载十分零散,史家少有注意者,最早系统发微论述者为田余庆先生(见上揭田先生文),本文所考多受田先生启发。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