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春秋吴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1           ★★★

 

 

吴国势盛时,其疆域东临海;南在槜李(浙江嘉兴市南)与越国分界;西取楚舒邑(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六邑(在今安徽六安市北)、潜邑(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桐城县西)而抵于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北拔楚国的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棘邑(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栎邑(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据有淮南乃至淮北的部分处所

 

吴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其势盛之时,淮河中下游徐夷、淮夷的一些小国皆为其所兼并;楚国东部的一部分荆蛮(三苗)亦为其所安排。吴国的统治者们是南下的华夏族人与土著越人的联合,而以土著的越人为主体。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盖太伯所奔之地经过荆蛮与越人交错杂居的处所。荆蛮所指为“三苗”部落群,《史记五帝本纪》即说:“三苗在江淮荆州”越则指的是越部落群,吴国境内以越人为主体,与其南部的越国雷同。故越国大夫文种数吴王夫差之大过六,其中之一即:“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吴伐之”,明确指出了吴国的主体民族的语言与越国相同。看来,早在新石器时代,自今长江以南直到越南北方,散布着的就是越人的近亲部落群体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说:“奥(越)地,……今(按,汉代)之苍梧(郡驻今广西梧州市)、郁林(郡驻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合浦(郡驻今广东徐闻县南)、交趾(郡驻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九真(郡驻今越南清化西北东山县阳舍村)、南海(郡驻今广州市)、日南(郡驻今越南广治省甘露河与广治河合流处),皆奥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后二十世,至勾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槜李”

 

《注》说:“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西汉郡驻今江苏省苏州市),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师古曰:‘越之为号,其耒尚矣,少康封庶子以主禹祠(传说夏禹南巡,逝世于会稽),君于越地耳,故此志云其君禹后,岂谓百越之人皆禹苗裔?瓒说非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夏朝以前,自后来西汉时代的会稽郡至交趾郡七八千里的宽大地区内为“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夏朝初期,便有一部分华夏族人移居后来的越国境内,显然,春秋时代吴国和越国的主体民族,是“百越”中的先进部分

 

其时,越人中的落后部分尚未进入阶级社会,不在吴国和越国的统辖区域领域之内。

 

------------------------------------

公元前12世纪左右的商朝末年,周族的权势正在向上发展而力图东向扩大,当时,中原的周族与南方的荆蛮之间已经有比较密切的来往。“荆蛮”为土著民族,是公元前四千多年至公元前三千多年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创造者们的后裔,他们自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直到商朝时代,都一直与中原的炎黄族群及以炎黄族群为核心形成的华夏族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接洽来往

 

部分华夏族人和部分“荆蛮”在商朝末年于长江下游以南建立了一个的小王国。《史记吴太伯世家正义》说:“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吴国与西周一直存在更为密切的接洽。

 

太伯、仲雍兄弟二人奔吴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585年寿梦称王,其间经历了七百多年的时间,随太伯、促雍兄弟二人奔吴的一批中原华夏族人,在“文身断发”以从“夷蛮”风气的同时,也仍然保持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并扩大“以夏变夷”的影响,终于建立了一个的、与中原东周王朝地位平等的王国

 

当时,在中原,只有周天子能够称王,其余在周王朝统治区内、为周王所分封的诸侯国只能称公、称侯、称伯、称子,绝对不能称王。而吴王寿梦称王,表现了他的地位与周王是平等的,并不受东周王朝的统辖

 

吴王寿梦既称王,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展开了与其西部的楚国和西北部东周王朝统辖下的诸侯国之间的角逐。《史记吴太伯世家》说:“王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王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就在巫臣奔吴的当年,吴国发动了对西部的楚国、西北的巢国(都今安徽巢湖市东北)、北部的徐国(都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大徐台子)的进攻。当年秋天,吴军入州耒(今安徽凤台县)。《左传》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楚)子重奔命。吴入州耒,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则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本来被楚国驯服的各小国,都被吴国篡夺了,于是,吴国开端北上与中原华夏诸侯国相争取

 

寿梦五年(前581年),吴国又主动发起一次对楚国的进攻,寿梦十六年(前570),楚国发起对吴国的进攻。《春秋襄公三年》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左传》说:“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在今安徽芜湖市东),至于衡山(在今江苏江宁县南),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三日,吴人伐楚,取驾(楚邑,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迂心疾而卒”此后,吴楚之间展开了频繁的角逐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二十五年(前561),王寿孟卒,诸樊为吴王,乃将国都自梅里“南徙吴”〔2〕(今江苏苏州市)

 

吴王诸樊元年(前560)的秋天,发动对楚国的进攻,被楚军击败

吴王余祭三年(前545),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驻今江苏丹徒县东南)认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齐

吴王余祭四年(前544),吴使季扎聘于鲁”“去鲁,遂使齐”,“去齐,使于郑”又“自卫如晋”则吴王余祭之时,不仅吸收了中原华夏族中的一些人口,而且加强了与华夏诸侯国之间的来往,在此期间进一步吸收华夏文化以发展自己的文化

吴王余祭十年(前538),“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

 

《春秋昭公四年(前538)》则说:七月,楚子、蔡侯(国都在今河南新蔡县)、陈侯(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县)、许男(国都在今河南叶县西南)、顿子(国都初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后迁项城县西)、胡子(国都在今安徽阜阳市)、沈子(国都在今河南平舆县北),七国联军淮夷伐吴,抓获齐相庆封(时庆封在朱方,即今江苏丹徒)并杀之,尽灭其族,然后灭赖(赖国,都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九月取郐(郐国,在今河南方城县一带)”

 

这年冬年,吴伐楚人棘(楚邑,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栎(楚邑,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麻(楚邑,疑在今湖北麻城市)、以报朱方之役。依《史记吴太伯世家》,在此次战斗中,吴国篡夺了楚国东部边境的棘、栎、麻三邑。当时吴国与楚国争取的对象是淮夷诸小国汉阳诸侯国的领地,而楚国则联合了中原南部的一部分华夏诸侯国共同对付吴国

 

接着,吴、楚之间展开了反抗战斗

 

公元前531年,王余祭逝世,其弟余昧立为吴王。公元前527年,余昧逝世,吴王位“俗授弟季扎季扎让,逃去” “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王僚“五年(前522),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

 

吴王阖庐既立(前514年即位),在与武子胥、伯否共谋国事的同时,又得中原华夏兵家孙武以掌军事,同时,阖庐又在旧都吴的基础上,“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扩大了都城的建筑

 

吴国阖庐三年(前512)与武子胥、伯否、孙武共同将兵进攻楚国,先攻下楚东部边邑舒(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杀先前降楚封于舒的烛庸、盖余二公子。此次向楚进攻之前,吴王阖庐请求越国也出兵,但越国并未出兵,于是阖庐在败楚之后,于“五年(前510),伐越。败之”破越军于槜李(在今浙江嘉兴市南)

 

(前509),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今安徽寿县至合肥市一带),取楚之居巢(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而还

 

吴王阖庐九年(前506),发起了对楚国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伍子胥、孙武建议阖庐联合唐(国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都在今河南新蔡县)以攻楚。十月,吴楚二师阵于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市境内,但具体地点说法不一,一说即举水入长江口以南之举洲;一说即麻城市东南举水所出之龟峰山;一说为麻城市东北的柏子山与举水的合称)。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按,楚将)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逝世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奔走,楚师大乱,吴师乘之,遂破楚众,五战径至于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纪南城),楚昭王与楚大夫尹固同舟而去,吴师遂入郢。

 

昭王涉睢(今湖北西部的沮水)济江入于云中(今湖北松滋、县一带),暮宿,群盗攻之,以戈击王头,大夫尹固(《左传》作王孙由子)隐王以背受之,中肩,王惧,奔郧(国都今湖北安陆市),郧公辛得〔楚〕昭王,大喜,欲还之。,其弟怀怒曰:‘昭王是我仇也’欲杀之,谓其见辛曰:‘昔平王杀我父,吾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其臣,敢仇之者,夫乘人。之祸,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动无令名,非智也’辛阴与其季弟巢以〔昭〕王奔随(国都在今湖北随州市),吴兵逐之,谓随君曰: ‘周之子孙在汉水上者(按汉阳诸姬之诸侯国),楚灭之,谓天报其祸。,加罚于楚,君何宝之周室何罪,而隐其贼,能出昭王,即重惠也’随君卜昭王与吴王不吉,乃辞吴王曰:‘今随之僻小,密近于楚,楚实存我,有盟,至今未改,若今有难而弃之,今且安静楚,敢不听命’吴师多其辞,乃退。是时,大夫子期虽与昭王俱亡,阴与吴师为市,欲出昭王,〔昭〕王闻之,得免,即割子期心以与随君盟而去

 

吴在楚(按,吴王阖闾率吴军在楚都郢),越盗掩袭之。六月,申包胥以秦师至秦使公子子蒲、子虎率车五百乘救楚击吴。二子曰:‘吾未知吴道,使楚师前与吴战,而即会之’大败夫概〔于稷邑〕(在今河南桐柏县东)。七月,楚司马子成、秦公子子蒲与吴王相守,私以间兵伐唐(按,因唐国随从吴国攻楚),灭之

 

子胥久留楚,求〔楚〕昭王不去;夫概师败却退,九月,潜归〔吴国〕自立为吴王。阖闾闻之,乃释楚师〔归国〕,欲杀夫概。〔夫概〕奔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邑〕(在今河南舞阳县东南)”

 

阖闾遂归,子胥、孙武、伯喜留于楚,师于淮,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子西曰:‘吾国父兄身战,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国失众,存没所在,又何杀生以爱逝世?……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吴国”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此次战斗,吴国几乎灭了楚国,楚国此次之幸免于覆亡,除了秦国出兵声援之外,还有越国之出兵偷袭吴国,吴国两面受敌,不能不从楚国境内撤军

 

吴王阖庐十一年(前504),又发起对楚国的军事进攻,以致迫使楚国以避其锋。《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而《左传定公六年》则说:“四月已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杨(按,繁阳邑,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

 

吴太子终累,杜预曰:‘阖庐子,夫差兄’。也有说终累和夫差是同一个人。

 

吴王阖庐逝世后,其子夫差于公元前495年立为吴王,夫差耗尽民力,谋图争霸中原,以扩大统治势力领域,事与愿违,却由此而导致吴国的最终覆灭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