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先周史考证与吴学研究(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7           

转自马崧良的博客

 

先周史考证与吴学研究(上)

 读胡谦盈《三代都址考古纪实》

 新购一册《三代都址考古纪实》,由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拜读感触良多。

      胡谦盈先生己过八十。1953年起即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考古所山西队、安阳队、丰镐队和泾渭队队长,主持晋南、豫东商丘和泾渭地区的考古调查,著名的老一辈考古学家。是探索丰镐都址、先周文化与先周历史、常山下层文化、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寺洼文化的开拓者。胡先生的这本著作,以近四十年的实地考古,对先周历史和西周早期历史与文化的最权威论著。

    研究吴文化,研究早期吴国历史和“泰伯奔吴”,过去的吴学界只从传世史藉,乃至地方志书、家谱、传说、推理出发,谬误己深入人心。泰伯是文王的大伯父、武王的爷爷辈,史载的“让王出走”当然是先周文化的南下。泰伯带走的“中原先进文化”,先进到什么程度,胡先生的书中可以找到。本文试以为之:                    (注-凡摘载胡先生文字均用楷体,引图均注页数)

 

     1、周祖后稷是后人虚构,后稷封邰的邰都查无实据。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殷契母简狄,为帝喾次妃。(殷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周本纪)。”周始祖弃与殷始祖是同父异母兄弟,周、殷乃同祖同宗。可从现有考古发掘材料看,姬周文化面貌的基本特征,与殷文化面貌的基本特征是回然有别的,而且两者的文化渊源也不相同。迄今发现的商文化遗址和先周文化遗址的分布区域,分属中国分布在东、西不同地域的两个不同渊源的古老民族,二者在族系上毫无联系。现有的考古材料也证明殷族历史比周族历史早数百年。所谓“殷祖契和周祖弃是同父异母兄弟的传说”应属虚构之事。

    姬周族系中比较明确而且可信的周族始祖,约略是生活在“戎狄之间的不窟,大致相当于盘庚迁殷或稍早时候的人,至于不窟之父后稷是属于后人虚构的一个似人又似神的模特,“后稷封邰”的“邰都”难以成立。关于在陕西武功的传说,邹衡先生1976年11月曾作实地调查,“看到该处确有姜原庙,并有堆积比较丰富的仰韶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偶而也能捡到西周晚期陶片,但未发现先周文化遗物,可以肯定说,这个传说完全出于后人的附会。”建国五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进行过大量的调查发掘工作,其遗存最早者只能到古公亶父时代,而早于此时期的周文化遗址和墓葬则无发现。

    迄今发现的商文化遗址和先周文化遗址的分布区域详见下图,且与古代文献所记殷人和周人的活动地区基本吻合。

 


                                            载P10页

 

    先周文化分布的北界达到甘肃庆阳地区,南界止于秦岭山脉的北侧,西界在陇山及其六盘山的东侧,东界的北端在子午岭西侧,南端以泾河及今西安东郊泸水和灞水一带为界。全区南北长300多公里,东西宽约200多公里。其地望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和咸阳地区。

    从考古学出发,“后稷封邰”的“邰都”难以成立;“王季宅程”的“程都”之说呢?《元和郡县志》和《长安志》均谓《程》在栎阳。经考古钻探,系今临潼县武屯乡一带,这里是唐代的栎阳城旧址。目前己知的商王朝势力西界,约略到达今陕西耀县一带,由此可见先周王季时期是不可能将都城迁至商人势力范围的栎阳的。因此,周都只有不窟故城、幽邑、岐邑、丰邑和镐邑五都。不窟故城在今甘肃庆阳县附近;幽邑在今陕西长武县和彬县一带,即古代的南幽州;岐邑遗址,经考古查明,在岐山县和扶风县的接壤地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是周先在古公亶父时期率族迁移、定都的地方,在凤雏村窖穴里发现了190余片卜甲,可能是周王室的档案库;丰邑建于周文王,故址位于今西安西边的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马王村和张家坡一带,面积约6平方公里;镐京建于周武王,故址在今西安西边的沣河东岸的洛水村、普渡村和斗门镇一带,遗址残留面积约4平方公里。丰、镐是周都双城。

 

      2、先周文化是游牧民族戎狄族的子族群。

    戎狄族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他们广泛分布和活动在西北的黄河流域及其支流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历来是畜牧和半农半牧的地区。戎狄族是游牧民族。《左传》和出土青铜器金文中记载,周武王灭殷以后,曾将“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分赐鲁、晋、唐国,令其“疆以周索”“疆以戎索”,“周索”和“戎索”(索:法规)在当时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明二者所指是一。姬姓周人不仅在初期阶段与戎狄族的文化面貌一致,建立西周王朝后使用的法规也无二样。姬周族在迁歧前,不仅和戎狄族在一起杂居和生活,在族属问题上难以分家。况且古史有明文记载,姬周族和戎狄(或称姜戎族)族是世代通婚的,姬,姜两姓氏族是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的。后来周人的社会生产和文化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才与仍然保持落后状态的其它戎狄族种姓的社会文化面貌有所区别。

 

  

              载P84  碾子坡                                   载P82  碾子坡

 

     先周文化姬周族的居址,是窑洞及半竖穴式建筑。洞门前没有土坑院落,是从崖面向内掏掘而成。半竖穴式居址面积在7-12平米之间,在生黄土上下挖坑,深1.7米,利用坑壁作屋墙,壁面无装饰,居住面用火烧过,呈暗红色,西南壁下有园形凹坑小灶,直径0.55米、深0.25米。灶北西南角有一夹砂灰陶瓮,半埋地下。坐南朝北。居址门外有斜坡小道,通向地面,房址西边有水井。

  载P139  周文化洞式墓
 

    先周文化姬周族的墓葬,采用洞室墓形制,包括一个竖穴墓道和在底部一侧掏出一个横向的洞穴墓室两部分。这种墓穴形制从古公亶父都岐邑初到西周晚期都存在,但它在中原地区迄今不见于其它考古文化。可以认为偏洞室墓是周文化墓葬中具有显著特色的一种传统性墓穴形制。周文化墓葬的朝向特点是墓向不定,墓主人头在高处,脚朝低处,暗示人死以后仍像活着一样头在高处以仰视远方。

 

  载P92   碾子坡先周陶窑。

 

    先周文化姬周族的陶窑,挖在黄生土里,由火门、火膛、窑室、火道和两个出烟口组成,窑室底呈园形,窑顶呈穹窿状。

 

载P115  先周陶罐肩部刻文:五、一、八、一、六、六 。八卦爻辞。

    先周文化姬周族己有文字,是卜卦用的数字。证明八卦源自先周。

 

    3、先周与西周各期陶鬲比较。

    周文化的袋足陶鬲和瘪裆陶鬲的制作,具有十分独特的明显特点(见下图)。袋足陶鬲的三个袋足系分别模制后再揑合在一起,以上用泥条盘筑而成。先周袋足鬲的鬲内三足接合处隆起呈凸状内隔,西周袋足鬲的鬲内三足接合处无隆起内隔。瘪裆陶鬲的制法是先做成一个园筒形泥坯,然后将泥坯一端三等分切开揑制三足,三足内壁接缝用泥条填平抹光。上部采用泥条盘筑而成。足间微微内陷或内陷较深,是做鬲坯时有意思地做成的,故称之为“瘪裆”陶鬲。

 

 

 

                           载P106 袋足陶鬲和瘪裆陶鬲的制作方法分解

 

    先周各期及西周各期的陶鬲形制,各段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使陶鬲形制的辨别,有助于从考古器型学角度来判断遗址和墓葬的年代。

 


   载P63 张家坡村马王乳品厂先周灰坑H18中出土的陶鬲。


 

    先周文化姬周族的陶鬲形制与西周初期的陶鬲形制,有明显的区别。先周早期的鬲分裆向内陷入甚深,足的横断面近似三角形(见上图)。文王作邑于丰后的先周鬲一度演变为乳形袋足、高颈、足跟圆尖(见下图1)。西周初期又回复到先周早期的“瘪裆鬲”(见下图2)。西周中期的“瘪裆鬲”裆部内陷较浅(见下图3)。西周晚期的袋足鬲裆部矮,足跟园浑无尖或附加乳头状疙瘩”(见下图4)。


  载P162

 

 

    胡先生集毕生精力转展陕西、关中,以长期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考证的先周与西周文化、历史,突破了历史学的樊篱,还先周、西周史以本来面目。给传统吴学、治吴史带来了新的生机。旧吴学尊农神后稷为先祖,认先周文明是农耕文化,赞泰伯奔吴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帯到了蛮荒落后的江南。这些靠传世史藉、地方志书、家谱、传说,构筑起来的旧吴史,在胡先生的考古学实证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后稷子虚乌有,古公亶父迁歧前的先周文明是游牧文化,泰伯是带着游牧文化,进入江南早己有三、四千年农耕文明的地区,入乡随俗。而胡先生归纳总结的先周瘪裆鬲、洞式墓、头高脚低的葬式、骨卜传统等,查找这些完全区别于江南传统文明的物证,正是追寻泰伯率领一支先周族群南下、以及吴国统治中心迁移过程的考古学典型证据。本文(下篇)将试以考证。初定分标题为:

    1、先周文化南下(泰伯奔吴)的时间段考证。

    2、先周文化南下(泰伯奔吴)的成因考证。

    3、试用瘪裆鬲考证泰伯奔吴的径路。

    4、吴国统治中心的迁移过程。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