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生年之再考
吴氏始祖泰伯的生年,是吴文化研究和吴氏宗谱编修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多年来为有关研究者所瞩目。但各自论说,至今未有定论。流传至今的泰伯生“武丁40年丙申”的记载,仅是谱载,却不见于其他任何史书文献。1950年无锡第15次修《吴氏大统宗谱》和前修的13次、14次等谱的记载都相同,且无注释,准确与否则由人评说。
笔者前因发现谱载泰伯奔吴立国,至夫差失国的存国年数,与吴国25君王在位年的总年数不符,于是专门对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根据中科院发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以武王克商(公元前1046年)为年代标尺作对照,笔者考证了泰伯生年在前1165年。从而笔者以《泰伯生年考之我见》为题将研究结果发表(以下简称《我见》),刊于2002年《吴文化》第7期和2004年《无锡史志》总第50期。
发表《我见》时,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无锡的《吴氏宗谱》有300余部;五年后,总数超过1200部。各谱所载泰伯生年竟有二十余种不同的说法。原因是各谱记载的来历和切入点不同,标准依据和计算方法各异等等。其中除修谱者抄袭别人的以外,真正研究者的相同结论不多。由此可见无锡《吴氏大统宗谱》所载的泰伯“生武丁40年丙申”,也并不一定可信。
所以,中科院发布的“夏商周断代”年代表,可作为开启困扰泰伯生年研究大门的钥匙,并已唤起众多泰伯生年研究者的关注。“断代工程”不仅对吴文化研究和谱牒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繁荣修谱事业和提高修谱质量大有好处。值此各界热衷参与泰伯生年课题探讨的机会,笔者拟将《我见》一文考证的泰伯生于公元前1165年的论断,以另一研究方式,来验证原论之准确与否。
一、确定每一世平均年的参考值
谱系考证,难在历世先祖失载生卒年者。若要检验谱系是否准确,须从世序(代数)与年代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去核实。在合理的每世平均年数下,一定的世序(代数)对应于一定的年代数(允许稍有误差),反之亦然。这是检验谱系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世的平均年如何定?历史上最早由东汉许慎编《说文解字》定30年为世,历经近二千年已为各姓氏谱牒学界所公认。我在七八年编谱的实践中,也感悟到此说的合理性。但为更切合实际起见,我加以适当修正,为每世粗算(长期的)30年,细算(近期的)25年,一般取中间值27.5年,并以此定为验证谱载衍传正误的每世平均年参考数。
二、从泰伯至寿梦进行分段考证求泰伯生年
因任何史书不载泰伯生年,造成后世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今为易于找出切入点,从泰伯至寿梦18世间,分作二段考证:一段由武王克商年至寿梦,另一段由武王克商年至泰伯,从中求证泰伯之生年。
1、由武王克商年至寿梦间l5世,求每世平均年
已知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周章己君吴,估约周章30岁,则周章生于公元前
1046+30=前1076年。
已知寿梦史载生于前621年,周章至寿梦共15世
则周章至寿梦每世平均年=(1076-621)÷15=455÷15=30.3年
(注:武王克商年和寿梦生年都是确证无误的定值。此周章至寿梦间,每世平均年30.3年,当符合“常规”)
2、由武王克商年上推至泰伯
已知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周章己君吴,估约周章30岁,则周章生于前1046+30=前1076年。
已知周章至泰伯共3世,(由前式知)周章至寿梦每世平均年30.3年,
由周章上推三世至泰伯,可得泰伯之生年算式如下:
泰伯生年=前l076+30.3×3=前1076+90.9=前1166.9年。
此得之泰伯生于公元前1166.9年,与《我见》考证泰伯生于前1165年仅差1.9年。前后比较,较为精确。
3、求泰伯至寿梦18世平均年
(由前式知)泰伯生于前1166.9年;已知寿梦生于前621年。
则每世平均年=(1166.9—621)÷18=545.9÷18=30.3年
泰伯至寿梦18世,平均每世30.3年,与常规相符。
与前《我见》考证泰伯生于前1165年的每世平均年;(1165—621)÷18=30.2年,仅差0.1年。
三、季历活动的年代与泰伯相应年代的比较
史载季历多次与戎夷族人作战于今山西境内,屡克之,并多次受商王朝赏赐。今择要摘录列表于下: (略 网站注)
上表有据可查,因谱载泰伯长仲雍4岁,仲雍长季历4岁,所载季历活动之年,对应于泰伯相应之生年,则表中泰伯生于公元前1157年,与前撰《我见》所考泰伯生于前1165年相比较,泰伯相对晚出生8年,但尚属接近。
(注:按上表所载,季历之生年为公元前1149年,因泰伯长季历8岁,故上表泰伯之生年为公元前1157年。)
四、吴国存国之年与泰怕生年的关系
吴国存国之年究竟是多少,史无明载,所知者仅知夫差失国于公元前473年,而泰伯生年和后之奔吴于何年,均扑溯迷离而难知。所以谱载因各自编修依据不一而互异,致各谱差别悬殊多达百年余。大多《吴氏宗谱》记吴国存国有700年余,《锡谱》载吴国存国771年,但此数与吴国25君王在位年之和738年有矛盾,缺少33年。《我见》考泰伯生于前1165年,泰伯42岁于前1123年奔吴,则吴国存国之年与吴国25君王在位年之和均是650年。则:
①谱载存国之年与考证所得之差=77l—650=121年
②谱载25君王在位年与考证所得之差=738—650=88年
③谱载之存国年与谱载25君王在位年之和之差=771—738=33年
而②与③之和=88+33=121年
可见,谱载吴国存国之年悬殊百年之别,主要是由40余种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引起的,有前1012年至前1130年之时空差,从而使各谱所载随编修的依据、标准、切入点不同而不同。
确定吴国存国650年已见于《吴氏宗谱》的,有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江阴商山谱》、《福建漳州谱》。其云:“自泰伯至夫差,传2l代,25君王,凡650年。”其结论之依据,未载明于谱,但显见古人早有了研究。因此,在确定夫差失国于前473年至泰伯奔吴于前1123年,吴国存国650年,则可证泰伯生于前1165年之不谬。
吴南生先生的研究可作《我见》之补证:1950年15次修《锡谱》时,任吴塘门支会修的吴南生先生(92岁,原任南京中国人民银行总会计师职),在2003年7月的来信中说:“武王克商之年已定前1046年,由此可推导出泰伯与文王相差38年左右。文王寿约75岁,武王继位11年后灭商,则泰伯生年当为:前1046年+11+(75-1)+38=前1169年左右。而最接近于1169年谱载的丙申年只有1165年。故而推算泰伯生于前1165年的精确值比较高,是站得住脚的。”
五、唯有确实可信的谱载资料才可作考证依据
某些泰伯生年研究同好者中,不乏迷信《吴氏大统宗谱》泰伯生“武丁40年丙申”的记载。他们不问谱载的可信与否,悉为考证之依据,并不厌其烦地力主唯“武丁40年”是“王世”纪年为据,直接与“断代工程”年表进行换算,得泰伯生于前1211年之结论,还自认是简捷易行的考证良术。殊不知谱载泰伯生“武丁40年丙申”是个史书无载,仅刊于谱,从未被证实的一个不可信虚拟数。以一个不可信的虚拟数去推算出某个数,仍是一个不可信的虚拟数。这纯是数学上的置换关系而已,决不是真正意义上引经据典的考证,徒然是毫无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唯有确证谱载数据是可信的一个数据,再去换算成另一个数据,才是可信的结果,方有其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存在。
看他们以“王世”纪年为据,换算泰伯生于公元前1211的数值是否可信可靠?今以此数值与武王克商之年的前1046年之差得165年,与周章约生于前l076年之差得135年。泰伯至周章共三世距,则得每世平均年45年,超过周章至寿梦每世平均年30.3年的近50‰也超过常规每世30年的50%,可信可靠与否?不言而喻己很显然。
再说,谱载“武丁40年丙申”,应是纪年与干支书写上的对应年,其实质应是完全一致的。然谱载却与历书记载“武丁40年”岁在“庚戌”不同,前后竟相差46年。岂有未明其因而妄信其“王世”纪年之无疑?要知“王世”纪年是个不可变量之定值,毋庸争议就已确定了泰伯生于哪年的确数,何必兴师动众,化那么多精力去考证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谱载的“王世”纪年数值是否可信可靠,还有否旁证资料的佐证所决定的!所以,切不可盲目信任谱载资料作考证依据,去徒耗精力,作无功之劳。
综上所述,笔者这次对泰伯生年的再考,运用了其他方法和正误两方结论作进一步考究,验证了前《我见》所考泰伯生于前1165年的准确性,并进步证实泰伯不可能出生于谱载的“武丁40年丙申”。根据“断代工程”年代表推断,泰伯只可能出生于廪辛或康丁朝。据江林昌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第139页载:“古公亶父迁岐在殷墟文化第三期以后,即在公元前1200年祖庚、祖甲以后的事。”田此,泰伯不可能出生于较之为前的武丁朝。持此同一论说的还有许海山编《古中国简史》(第199页)。干支“丙申”年在当时的对应纪年是前1225年、前1165年和前1105年,“丙申”可在这三个数中游动。而最适合对应丙申年的,只有前1165年最恰当。因此,泰伯之生年可改书为泰伯生于“公元前1165年丙申”,这正与谱载之泰伯生于丙申年恰好相符,并证明笔者《我见》所考是经得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