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血源:国史与家史不同的讨论信 |
|
作者:吴清友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4 热 荐 ★★★ |
|
|
尊敬的吴老:
多少年来,你倡导修吴氏统谱,作了若干设想,写了百万文字,功不可没.遇到不少难题,有海外吴天赐等宗亲的物质支持,有国内吴学良等常委的精神协调,开一代先河的、记载100多世全部世系的血缘、文化谱将要问世.
在排列世系中,出乎预料,发现有的世次家史与国史记载不相同,不好进行操作.几大论点是:
一.经过10多次续编的锡谱是代表地方谱还是代表统谱?
本人统计后认为:吴氏谱书上千册,都是各支系记各支系的,错乱多,合起来整理才是统谱,但没有上谱的支系还多得很.锡谱记载上古世次比较全面,有参考价值.但此次修统谱,需参看各地谱书,锡谱只能代表地方谱,不能代表统谱.
二. 世次排列是"诸说并存"好,还是"求同存异"好?
如果是理论性的文章,可以"诸说并存",实践后,看谁说的对.如果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历史,一是传闻、二是假设、 三是推理的结果,结果不会相同,可以"诸说并存"。有文字记载的血缘世次,只有一种事实存在,不可能有两种事实并存.对血缘世次采用"诸说并存",就是一种血缘有两种血缘记载的说法.不合逻辑定律.如果让下代子孙去考察认定.说明我们这次修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留有"悬案"."诸说并存,无所适从".后代子孙只可能沿作统谱续新谱,不可能拿得出老资料来修正统谱.其它人也会说:"吴家搞统谱,祖系搞不清,留与子孙搞,永远搞不清".所以,不宜采用"诸说并存",只能采用"求同存异"的规则为好.
三 是采用"家史"还是采用"国史"?
1 年代久远,家史是抄写续编翻印,国史是不断将原板翻印,家史误笔多,国史误笔少.如国史记吴旦是"瞿阳候"无误,家史记吴旦是"灌阳候",次次续谱误笔.所以应当采用国史.
2 如胜谱是手写一册40多世系卷,难以保存下来.肯定找不到40多世系的原件.国史说得清楚,修谱的吴如胜就是吴胜.锡谱划线,有吴胜,又有吴如胜,吴旦无子就变成有子了.有人所吴如胜不会记错他爸爸的名字,但他爸爸的官名为什么错去几个省呢?总而言之,是后人续编误笔.很多网站,很多图书都是采用国史的说法,国史的说法没有遭到族人质疑.相反在家史中对照出几处误笔.纠正了,该大欢喜.就应该求同(国史)存异(家史)为好.
3 此次修谱,吴锡权威人讲,历史材料多采用文字谱,挂线谱要多方校对.事实上,文字谱,误笔少.线谱,因多次传抄、翻印,线条一画不准,张冠李戴,在所难免;或者80多世的编者续编如胜线谱时,单方面考虑"嫡"与"庶",没有看国史,作了调整,也未可知;吴旦没有庶子.长房无子,次房可继承修谱,世袭官位祭祠,国史记载行得通.用家史去修正国史,证据不足.用国史修正家史,多少有点说服力.求同(国史)存异(家史),全体吴姓少有非议,无锡祖地顺应大局,高瞻远瞩,好处多多.
三 祖地在什么地方?
目前又出现苏州有泰伯墓等个别材料,总之,只有一个吴泰伯.各地树碑立传纪念泰伯,说明泰伯精神可嘉,无锡照常纪念.泰伯到过的地方多,各认定各的,考古是国家的事,不动摇修谱的大事.
四 要以家史为主,各地族人不完全赞同;要以国史为主,无锡感到,祖地要服从全国全世界.到底怎么办?
现在到了"不能以我为中心,不能在一棵树上同时吊死"的时候了.建议请吴天赐族贤主持会议,请各地的编委常委坐下论证协商,吴老伟勋根据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搞好文字调整,划好线谱,早日出书,实现你的伟大宏图.
泰伯105世孙 贵州大方 吴清友 敬上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