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故事 >> 正文
泰伯的故事•荆村和蛮巷
作者:吴志田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5           ★★★★★

泰伯在梅里定居下来,首先拜访了当地土人长老梅公公。当时江南一带地方,“地广人稀”,居民主要以鱼虾为食。农业很落后,“刀耕火种”,一年一收,人们常过着“半生为食”、“以棚为窝”的生活,经常有百姓饿死或受野兽攻击而死,文化更落后于中原地区,真是—片草味舌的南蛮习俗。

周人以农业传世,公亶父在周崛起,也和发展农业分不开。泰伯决心把中原先进的劳动技术传授给当地的百姓,改善生活。

在劳动中,泰伯兄弟对土民们进行德教,为了改变贫瘠荒凉的土地,他们与土人共同筑堤堵水,翻土造田,在尊重土民习俗的基础上,把黄河流域带来的良种以及先进耕作技术,传授给土民们,又总结了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俗话说“稻为百谷之首,饭为百姓之命”,粮食产量大为增加,连年丰收,生活逐步有了好转。据传,泰伯教土人使用铜锅,改善了烧煮食物的条件。从此,改变了土人以往捕鱼、打猎、采集野生植物的生产方式。当地土人们在梅公公带领下,到荆村主动向泰伯提出与陕西荆民合作,从此总称“荆蛮”。

泰伯为了便于教育百姓,组织生产,他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集中了起来。泰伯领导大家夯土为台,台上建起容纳近百人的房屋,里面有固定的炉灶乃至烟囱。很多好奇的小孩儿从房顶钻进烟囱,直至落到冒火的灶台,烧个半死,以至于泰伯被迫给烟囱顶上加了个盖子,以防小孩儿钻入。泰伯用“垒土造屋”的方法改变了土人往日“搭棚为窝”的居住方式,又帮他们建立了一个巷,取名叫“蛮巷”,位于荆村之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直至今天,这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流传至今。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如今已声名远扬。现在梅村镇镇南原有三个村都带“荆”字,即荆同村、荆协村、荆心村(解放初称荆福乡),在荆同村有一很大的自然村落叫万巷(蛮巷,梅村人将万读成蛮),大多数人都姓万。

农业的发展,对提高荆蛮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泰伯依照商朝的井田制,同种集体的公田,分耕四边的私田,相互扶助,自食其力,谁也不剥削谁。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有了改善,初步获得温饱,人们学习文化后,也渐渐懂得了礼貌。

吴地人迄今奉泰伯为“田神”,“种田老祖”。

 

(网站注:文中插图 略)

 

原载于

 

《古吴风云人物志》  香港文物出版社  2011/6

《回眸古吴》(下)  文汇出版社  2013/1

《回眸古吴》(修订本)  文汇出版社  2014/1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