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故事 >> 正文
吴王僚:越南那些事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天涯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4           

天涯社区 天涯论坛 『煮酒论史』 [野史乱弹]

越南那些事儿

点击:57770  回复:1813

作者:吴王僚

   

第一章:石器时代?

   

传说

   

  越南真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叫鸿庞王朝,又叫鸿厖王朝、文郎国、赤鬼国等,可能是中国史籍里的百越的一支:骆越。

   

  越南史籍记载,炎帝三世帝明去旅游时娶婺仙女,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禄续。帝明想把王位传给禄续,而帝明又有长子帝宜。于是禄续把王位让给了帝宜,自己去了南越这个不发达地区打狼去了,这一年是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禄续当了国王以后,就是泾阳王(陆阳王)。泾阳王很会游泳,自由泳、蛙泳都会,有一天他去洞庭君龙王那蹭饭去了,还娶了龙王的女儿神龙(太能混了)。泾阳王在位的时候,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早上打狼,晚上睡觉,很是快活。泾阳王有个儿子叫崇缆,泾阳王后来跟野兽搏斗去了,让位给崇缆之后,不知所终。

   

  崇缆即位后,被称为貉 龙 君( 骆龙 君、雄贤王),貉 龙 君改国号为文郎国。这位仁兄据说会使用法术,游泳比他爸还厉害,会蝶泳。他什么都会,人民有困难就找他,随叫随到,当时有句谚语:有困难,找崇缆。他老去龙王那蹭饭,怕给儿子影响不好,于是他与妻子妪姬商量:妪姬带五十个儿子上山打狼,他带五十个儿子在城里玩PSP。妪姬可是个牛人,她还会下蛋,下了一百个蛋,生出一百个儿子,就是百越之祖。她带领五十个儿子,长者为王,于是立长子雄麟为雄王,是为雄国王。雄王(加上泾阳王、貉 龙 君)共传十八代(一说二十代)。以下为日本学者岩村成允考证出的世系(十八代说),仅供参考。

  1. 陆阳王(泾阳王)

  2. 雄贤王(貉 龙 君)

  3. 雄国王(雄麟

  4. 雄晔王

  5. 雄牺王

  6. 雄晖王

  7. 雄昭王

  8. 雄暐王

  9. 雄定王

  10. 雄曦王

  11. 雄桢王

  12. 雄武王

  13. 雄越王

  14. 雄英王

  15. 雄朝王

  16. 雄造王

  17. 雄毅王

  18. 雄璇王

  (以上世代,参见岩村成允《安南通史》

   

  其他

  据说商朝时,雄王没给商王拜年,商王带这小弟来群殴他,结果商王自己被一个叫扶董天王的人用板砖拍死了,不过那不一定是中国商朝的人。

  还有说周成王时,雄王派使者自称越裳氏向周朝进贡。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想拉拢雄王,被拒绝。

   

  灭亡

  据说公元前257年,蜀国贵族蜀泮因祖先向雄王求婚遭拒,结果末代雄王轻敌,醉酒后被杀,文郎国灭亡。

 

 史实

   

  根据化石,早在2500050000年前已有矮黑人在印度支那居住,他们与陆续前来的澳大利亚种与美拉尼西亚种的矮黑人,是迄今所知越南地区最早的居民,但后来都被南岛人(印度尼西亚人)所同化。而直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他们还在打狼,所以上面的传说不可信。后来,这里还居住着泰人,一起打狼。

   

第二章:我叫你不听话

   

  王者

  话说蜀泮砍下雄王头颅后,嘴里还嚷嚷着:我叫你不听话。一看雄王被杀,雄王军队全线溃败,于是蜀泮班师。

  我要恢复蜀国江山,把秦王碎尸万段!蜀泮愤怒地吼道。

  蜀泮号安阳王,国号瓯雒,建都思龙城。

  话说蜀泮回国后,发明了一种叫灵弩的玩具,这玩意不仅是玩具,还是兵器,秦国的数次进攻都被它打退。

   

  小偷赵佗

  前210年,秦王嬴政看安阳王不顺眼,派小弟任嚣、赵佗来闹事,两边人马在仙游山开战,赵佗被灵弩击退。于是两人以平江为界,讲和,赵佗子赵仲始娶安阳王的女儿媚珠为妻。前208年,小偷赵佗偷走了灵弩,安阳王带媚珠被追杀,逃往海边,安阳王斩媚珠,媚珠的血流入海中,化为了明珠。仲始痛哭不已,将媚珠的尸体归葬螺城,其尸体化为玉石。后来因思念媚珠,投井而死。

  

第三章:北属

  前208年瓯雒(蜀朝)灭亡,其小弟被秦国收服,于是跟着秦国收保护费了。但赵佗又不跟着赢大哥混了,自己去收了。于是建立了南越国。

  尊号、谥号或封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与前任关系

  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赵佗

  约前204年—前137

  南越文王(南越文帝) 赵眜(赵胡)

  前137年—约前122 赵佗的孙子

  南越明王 赵婴齐

  约前122年—约前113 赵眜的儿子

  南越哀王 赵兴

  约前113年—前112 赵婴齐的儿子

  高昌侯、术阳侯 赵建德

  前112年—前112年与前111年之交 赵兴的哥哥

  赵建德不听话,汉武帝灭其国。

   

起义还是谋反

   

  似乎是老天还觉得不够闹腾,一对姐妹生活在交阯郡麊泠县,这对姐妹姓征,是那位被砍死的雄王的外曾孙女(好复杂的亲戚关系)谩善的女儿。征侧的丈夫诗索是朱鸢县雒将(官职)的儿子,当时的太守苏定是个财迷,在当地到处收保护费。公元40年,诗索因交不起保护费被殴打致死,征侧和征贰起兵,得到交不起保护费的小弟们的响应。她们夺得了65座城池,被推举为老大。最后被汉朝将领马援、刘隆、段志打败,小弟打不过正规军,再加上越南史料中说马援的军队中的男子裸体打仗,而二征的部下多为女子,无法正视而战败。二征战死(或自杀)。三百名小弟被流放,马援在当地安抚人心后回国,被封为新息侯。以上是越南史籍的记载。

  而《后汉书》记载:二征谋反,被马援所杀。

  综合两国史籍,应该是:二征不满汉朝的统治与压迫,于是起兵反抗,但势单力薄,为马援所杀,马援在当地兴修水利、法律,安抚人心,然后班师。

   

你终究该是我的

   

  传了几代,南越王又被汉武帝搞下课了,脑袋上留下一个碗大的疤痕(哈哈,治不好的),跟他一起倒霉的还有南越国丞相吕嘉,南越国又回到了汉朝的怀抱之中。

  你终究该是我的!汉武帝恶狠狠地说道。汉武帝时期一直在对外抢地盘,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这位南越国末代王赵建德死得挺冤的。

   

  都是老爸惹的祸

  南越国的丞相真是个牛人,不但心计牛,身体也牛。事情源于南越明王赵婴齐(第3代王)。南越国第一代王南越武王赵佗太长寿,一百多岁才死(长寿啊!),儿子都先走一步了,只能孙子赵眜(赵胡)即为,即南越文王。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给汉武帝当了十二年保安,当保安之前他就生一子,起名赵建德。然后当保安后娶邯郸樛氏为妻,生次子赵兴。赵婴齐回国做南越王后,特喜欢小儿子,越看越顺眼,给他买了很多零食吃。看到大儿子就白眼一翻,于是死后传位给小儿子赵兴(南越哀王),大儿子被汉朝封为术阳侯。

  母以子贵嘛,樛氏成了王太后。哀王与樛氏想归顺汉朝大哥,吕嘉不服,还杀了人家的来使,汉武帝差点没气死。吕嘉何许人也,他从赵佗时就开始当南越国大臣,现在都为官三四十年了,城府极深在南越国朝廷中有众多党羽。可他老人家现在身体还非常好,天天参政一点也不累。汉武帝派人来刺杀他,他从朝廷的眼线那得到了消息。

  跟我玩阴谋诡计,你还嫩着呢!

  大人,该怎么伴?手下非常担心。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吕嘉的脸上布满了杀气。

  你,带领士兵去杀赵兴那小子,还有太后!哈哈哈哈!

  是!

   

  哀王和太后死之后,吕嘉立赵建德为王。

  小子,听话点,不然老夫,咔嚓!可别怪老夫!

  是,丞相。赵建德脸上充满了恐惧,虽然他不甘心。

  吕嘉老贼,竟然反抗朝廷!汉武帝把手上的奏章摔在地上。

  打!

  汉朝出兵讨伐,吕嘉拼死抵抗,但无济于事。

  背叛我的人都该死,杀。

  两颗人头落地

   

 混乱时期

   

  东汉早期到三国时期,南越地区非常混乱,有的是当地少数民族不服汉朝老大,闹点事外,还有的是中央委派至此的地方官,割据一方,自己做老大,带着小弟出去到处收保护费。

   

 民族英雄

   

  这位在越南是岳飞那样的民族英雄,被称为越南“圣女贞德”,是个很牛的人,她叫赵妪(又名 赵 夫人、赵氏贞、赵氏贞),是九真郡军安县(今清化省赵山县纳山一带)人,她爸还是个土财主,但很早就去世了。赵妪父母双亡,与兄嫂相依为命,还好家中不算很贫困(财主嘛)。不过后来兄长赵国达在外面打牌钱输光了,只好到外面打工去了。不知怎么他们突然想到了造反,不知是不是与汉朝有什么仇恨,还是实在没钱,只能干这高风险的活了。

   

  我是流氓我怕谁

   

  赵妪可不是一般人,据说她身长9尺,胸长达3尺,那不得跟狗熊一样。她还不骑马,骑大象,行动可能有些不便。不过她还有点本事,多次打败政府军,还把交州刺史给砍了。有人劝她应该出嫁,不应该作这高风险的投资,她说:我要乘劲风,踏恶浪,斩杀东海的鲸鱼,驱逐吴军,光复河山,砸烂奴隶枷锁,决不卑躬屈膝地做人家的妻妾!她还挺有理,造反要师出有名,她用这个理由搞得越南境内的百姓全都造反了。造反还搞这么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孙权差点气晕。陆胤,你去破贼。他找来名将陆胤。是。陆胤说。赵妪虽然有点本事,但终究打不过名将,陆胤很快平叛,赵妪自杀,她自杀的方式很独特,被大象踩死了,但也有说是投江。本来是投机,不知怎么成了民族英雄,立碑立庙。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待考,《后汉书》只说这一年越南有人造反,但并没提赵妪。

   

  学有所成

   

  然后是当地军阀士燮。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祖上是山东人,因为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去交州(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混饭吃。他的老爸士赐还挺能干,混了个日南太守的官做,所以士燮也算是官宦子弟,一般官宦子弟都没什么出息。他年少时跟关公爱好相似,喜欢读《春秋》,一开始做了个叫尚书郎的小官,因为他的上司是个腐败分子,士燮不给他面子,被免官,降为巫阳县令,后来又做了太守。

   

  高风险投资

   

  士燮当上交州太守后,非常高兴,虽然官不大,但工资也不少。在这里说一下当时的太守与刺史,太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称谓,战国时就开始设置。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十二州加上司隶校尉部),各州均置刺史一人(司隶校尉部属首都特区性质,特置司隶校尉)。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六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在越南当官不是好事。交州刺史朱符收税太多,被当地彪悍的少数民族人海扁一顿,经抢救无效死亡。继任张津喜欢装神弄鬼,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被部将区景杀死。这时是东汉末年,西南地区被荆州牧刘表控制着,刺史死了,他又派一个。这人叫赖恭,同时苍梧太守史璜因脑膜炎发作也挂了,刘表又派吴巨接替他。现在汉朝经过了黄巾军造反、宦官之乱,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当汉朝发现刘表要闹独立,为了保持领土完整,准备用士燮制衡他,于是汉朝封士燮为安远将军、龙度亭侯,反正也差不多是个虚衔,这时交州名义上是大汉江山,实际上已成为了士燮的私人领土。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一家都做官。

   

  你又没什么本事,凭什么得到我那么多财产?吴巨与赖恭打牌输了,很不服气。

   

  输了就输了,别不认账,你还要打架吗?赖恭有点害怕了,因为吴巨是个名将,赖恭肯定打不过他。

  打不过就跑吧,赖恭逃回了老家。

   

  没关系,再派一个。孙权心不在焉的说。

   

  信任交州刺史步骘很快到任了,士燮尽力去巴结他,而吴巨却想着怎么造反,怎么除掉步骘,自己反而被步骘砍了。孙权很高兴,封他为左将军,士燮很感激,后来他还把儿子士廞送到吴国当人质,并且还年年进贡。袁徽和陈寿很佩服他的才能和智慧,越南人也很崇拜他,把他当作君主供奉,称他为士王。据说晋朝末年林邑国侵犯交州时,林邑人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见其面色如生,大为惊骇,重新封上了他的坟墓。越南人因此以之为神,立庙事之,号“士王仙”。他后来被陈朝追封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谥号真长)。

   

 士燮死后,三儿子士徽(165年-227年)即位,被罢免交趾太守一职,改任安远将军领九真郡太守;取代士徽的则是孙权的亲信陈时,士徽非常不满。于是他造反了,孙权派吕岱前往讨伐,遭到顽强抵抗,吕岱通过士匡告诉士徽,欺骗他说,如果他投降,孙权将赦免他。士徽叹了一口气,见守城无望,在兄长士祗的劝说下开城投降。吕岱设宴招待士氏一族,当众宣读孙权的诏书,士氏随后被灭族,并斩首示众。士徽死得真冤啊,其实他并没有犯什么错误,结果惨遭灭门。

   

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交州刺史张牧挂了以后,当地土财主李长仁造反,把刘宋政权派到交州的官员全杀死了,然后独立,成为交州刺史(自封的)。他还嫌交州地方小,不够过瘾,北上攻打广州,把倒霉的广州刺史杀了。

   

  陈伯绍,你去灭了那小子。宋明帝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是!

   

  结果还是没成功,人家是土财主,在当地有一定声望,加上当地民风彪悍,战斗力强,虽然武器装备不是很好(板砖、棍子、苍蝇拍等),但还是久攻不下。这李长仁也没这个命享受,不久就得禽流感死了。哥哥死了弟弟上,李长仁的弟弟李叔献即位。交州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直到南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李叔献已经享受了十几年富贵时,南齐武帝命令大司农刘楷为交州刺史,率南康、庐陵、始兴三地的军队,讨伐李叔献。李叔献知道后立即投降,派使者去求和,想多当几年官。条件是向朝廷进贡二千四百个纯银头盔和孔雀翎,南齐武帝收钱不办事,拒绝了他的请求,李叔献很胆小,怕刘楷攻击他,抄小路逃跑了,叛乱被平定。

   

下节预告: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十二月,交趾刺史李贲反。544年独立,国号万春国,年号天德(又作大德),传四世至602年灭亡

   

 第四章:非正式王朝

   

  李贲反梁

   

  公元6世纪,越南北部有领袖曰李贲(503年-548年),龙兴太平(今越南太平省)人,是俚族(可能是现代的黎族)人,土财主家庭,祖上因西汉末年王莽太牛,逃到了交州,属于避难,是外来户。可能李贲觉得在梁朝混比较有前途,曾在那做官,工资待遇挺8错,但因天天打仗,特没有安全感,又逃回越南去了。越南现在已经有所发展了,不再是当年那个狗不拉屎的地方了。当时的交州刺史萧咨(梁武帝萧衍之弟萧恢之子,封武林侯)有暴力倾向,老欺负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痛恨他。当时李贲是德州监,顺便说一下当时越南的形势,此地有梁朝统治,交州(州治龙编;在河内市东北)、在沿海一带置黄州(在今越南广宁省)、在前九真郡(州治在今越南清化省)置爱州、在前九德郡地区(州治在今越南乂安省荣市)、前日南郡地区(今越南承天顺化省至广治省一带)置德州、明州。

   

 官逼民反

   

  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十二月,李贲带领越南几个州的弟兄们打着反对暴政的口号起兵反抗政府,以当时的交州地区政府所在地龙编为根据地,建立了“中央苏区”,然后迅速占领了越南北部的大部分地盘。然后李贲一边跟政府对抗,一边派部将范脩去打占城国,取得了胜利。

   

  544年,李贲自称“南越帝”,年号天德(一作大德),国号万春(即“春望社稷至万世”之意),定都龙编,后来把他称为“李南帝”,因为越南以后会有一个李朝,所以又把万春国叫作前李朝。

   

  现在说一下政府与李贲(以下称李南帝)之间的战争。

  542年,朝廷派新州刺史卢子雄、高州刺史孙冏讨伐李南帝,当时南帝已经占领了越南北部,结果两个来讨伐的将军倒霉,正好赶上瘟疫,所以不敢贸然出兵,准备秋天再出兵,可是他们的上司广州刺史萧映(萧衍弟始兴王萧憺之子,封新喻侯)和交州刺史萧咨(介绍过)起了疑心,以为两个将军和反贼传统好了一起谋害他,杀掉了两个将军。

   

击退敌军

   

  朝廷人多,死几个没关系,朝廷又派萧映的部下陈霸先(即后来的陈武帝)去讨伐反贼,结果卢子雄的老部下周文育(周文盲?)、杜僧明为自己的上司的死感到愤怒,

   

  544年冬,萧映打不过李贲,极度郁闷,卒了。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军政官(司马),领武平太守。

  545年五月,新任交州刺史杨瞟、陈霸先、定州刺史萧勃(吴平侯萧昺之子,萧昺是萧衍从叔)率领军队在朱鸢县和苏历河口击败李贲,李贲的猛将范修阵亡于此役。李贲退守嘉宁城,被官军围困,546年正月,城破,李贲逃奔屈獠洞蛮族。

  546年九月,李贲率领二万人屯驻典澈湖一带制造船舰,陈霸先指挥军队在一个夜晚趁江水涨而注入湖中之时进攻;李贲部众溃败,李贲本人又逃奔屈獠洞蛮族。548年,死亡,死因有三种说法:

  一、饿死宫城

  二、屈獠洞蛮族斩杀李贲,人头被送去建康

  三、在藏隐的地方病死

  我就不考证了,重要的是结果:李贲挂了。

   

 万春分裂

   

  李贲死后,万春国分裂为二,为其兄李天宝和部下赵光复统治。

  赵光复,朱鸢县人,其父赵肃为李贲左将军,所以赵光复也是李贲的部下。

  548年,他的上司李贲挂了,他知道后自立为王,号“夜泽王”(后来又被称为“赵越王”),定都龙编,后又迁都武宁。

  550年,梁简文帝萧纲以陈霸先为威明将军领交州刺史,派他去讨伐赵光复,但因为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形势十分紧急,陈霸先不得不去救驾,赵光复暂时安全了。梁简文帝另外随便派了杨孱去讨贼,这个人水平不高,以身殉国,其军队被赵光复击退。因梁朝大乱,后陈霸先努力篡夺政权,建立陈朝,即陈武帝,无暇管理越南,所以越南一直很安宁。

  557年,同为李贲部下的李佛子与赵光复在太平县交战,双方水平不分上下,于是双方和议,以君臣州(河内市慈廉县一带)为界,李佛子令儿子李雅郎与赵光复的女儿赵杲娘成婚。

  571年,李佛子与李雅郎合谋进攻赵光复,赵光复不敌,逃亡了,在大鸦海口被追兵追上,投海自杀,赵光复势力灭亡,谥号明道开基圣烈神武皇帝。

   

  然后是南帝的哥哥兼下属李天宝。这人同样在中国史书中没有记载,546年,南帝兵败,投奔屈獠洞蛮族了,李天宝和赵光复也率三万余部逃了,被陈霸先在屁股后面追赶,那滋味可不好受了。逃到九真郡只有两万余人了,又被陈霸先打败,逃往德州,又到爱州,败了好几次,结果陈霸先回去救驾了(见前文),于是赵光复则屯驻偏僻的沼泽地区,而李天宝撤退到爱州的上游地区。李天宝改国号为野能国,选了一个“地广衍沃可居”的地方建都,就是桃郎城,所以李天宝号“桃郎王”。后来陈霸先造反,建立陈朝,中原混乱,没时间管交州那一片小地方,李天宝与赵光复又占领了越南的大部分土地。555(哭声吗?)年,李天宝挂了,南帝以前的部下李佛子即位,继续与赵光复一起割据越南。

   

  李佛子建都峰州,建立了政权,史称“后李南帝”,就是南帝的继承者之意。

  赵光复和李佛子总是互相抢别人的地盘,之间经常有一点小磨擦。

   

大战太平县

   

  下面报道本台最新收到的消息:李佛子与赵光复战于太平县(在越南金瓯省),大战几天几夜,战场上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场景十分壮观,双方找死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下面介绍一下双方的武器装备:双方武器精良,有板砖、粪叉、菜刀等先进武器。双方士气高昂,敢于找死,见人就砍,双方尸体已堆积如山,但仍分不出胜负,双方现在处于休整状态,准备明天继续拼命。

  (记者:吴王僚)

   

  吴王僚:双方都损失惨重,现在由本台随军记者吴王僚为您跟踪报道。双方都杀累了,现在可能要停战,是吗, 李佛子 先生?

  李佛子:是的,我们已经准备停战并与对方和谈了。

  吴王僚:那您准备怎么与他们和谈哪?

  李佛子:作为条件,我准备和那小子以君臣州为界,以北是我的地盘、以南属赵光复,遣子赵雅郎与赵光复的女儿赵杲娘成婚,入赘赵氏。当然,和谈只是暂时的,嘿嘿!

赵光复挂了

  571年,李佛子与李雅郎里应外合偷袭赵光复,赵光复毫无准备,被追兵追至大鸦海口,投海自杀。

  

  本台记者吴王僚继续为您跟踪报道:

  吴王僚:请问,您用这么卑鄙的方法取得了胜利,您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点内疚呢?

  李佛子:绝对不会,我脸皮厚我怕谁?这只是我的战术之一,嘻嘻!

  吴王僚:那请问您将来有什么打算呢?

  李佛子:这个吗,还没想好(皮笑肉不笑)!做个土财主就可以了吧。

  吴王僚:(失望)我妈叫我回家吃饭了。

   

  统一越南以后,还一直比较安宁。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这时中原王朝已是隋朝,隋朝大哥想要李佛子朝拜皇帝,李佛子不同意,并命侄子李大权(又作李代权)镇守军事要地龙编,将军李普鼎据守鸣鸢城(又作乌延城,今河内市慈廉县一带),自己镇守越王古城(河内市近郊东英县的古螺城)表示抗议。

  本台记者吴王僚再次为您跟踪报道:

   

  吴王僚: 李佛子 先生态度十分强硬,不尿隋朝那一壶,并且已经做好了迎敌的准备。再看隋朝那边,据野能国驻隋朝办事处的线报:隋文帝已经准备收拾李佛子了!名将杨素向皇上推荐瓜州刺史刘方为主帅,率大军进攻野能国。请问您要怎么应对呢?

  李佛子:打回去!

  吴王僚:请问您有信心吗?

  李佛子:(犹豫)应该有吧。

  

  隋文帝随后拜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度支侍郎敬德亮为长史,率几万大军进攻李佛子。宋纂、何贵、严愿等部将率所部在都隆岭击败李佛子的两千军队,具体经过不详,隋朝军队的战斗力及武器装备比越南军强,再加上人数的优势,胜负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然后官军围困越王古城,城破,李佛子被俘。

   

  李佛子战败后,刘方劝其投降,李佛子是个胆小鬼,怕被杀就投降了,结果还是和其他将领一样被送到长安咔嚓了,享年八十四岁(长寿啊!)。后来的谥号是英烈仁孝钦明圣武皇帝,后人对这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还挺尊敬,谥号不错,还在小鸦海口修了祠堂。

   

  602年前李朝被灭之后,越南地区再次北属,为隋朝统治。隋朝灭亡后,越南地区为唐朝所统治。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逐渐衰弱,到了905年,静海节度使(唐代时设置,管理交州)曲承裕割据越南,建立曲氏政权,越南进入了自治时期。

   

  梅叔鸾(?-722年),又名梅玄成,枚埠(现越南河静省石河县)人,后来拆迁到了玉征(现南坛县),贫苦农民,从小就要干一些粗活(如捡柴、种田及放牛等)。梅叔鸾老是在烈日下干活,所以长得很黑很黑,以至于死后的谥号是“黑帝”(不是中国神话中那个神仙)。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朝设置交州都护府,越南划入唐帝国的版图,这个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太平盛世,实际上不然。由于赋税比较重,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越南居民貌似不怎么听话,经常去边境闹点事儿,劫个财,害个命那是家常便饭。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或土财主有时还搞闹独立,不过一般几天的功夫都会被镇压。

   

 开元十年(722年)七月庚辰,梅叔鸾召集了对政府不满的越南民众,反了。

   

 这次起义声势浩大,越南很多贫苦百姓都加入了起义军。梅叔鸾率领群众钻进山里打游击,在沙南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沙南地区到处都是深山,地势十分险要,起义军今天杀个知县,明天打个城市,然后到处招聘“工作人员”,当地官军来围剿时又带领人马钻山沟里,虽然战斗力不强,但人多好办事,没有很大的损失,后来自称有三十万人。

   

 然后,梅叔鸾派人沿着蓝江占领卫山地区,并建都万安城,在此当起了皇帝。梅叔鸾并没有安于享乐,他联合邻国占婆、真腊(今柬埔寨)和当地的土著一起反抗唐朝,声势浩大。梅叔鸾比较有战略眼光,攻下了交州的首府宋平,并占领了越南的大部分地区。这下惊动了唐玄宗,他立刻派遣内侍左监门卫将军杨思朂、都护元楚客率十万大军镇压起义军,起义军很快被歼灭,详细经过不详,反正是一下就打赢了,起义军战斗力太弱,史书都没怎么记载经过,反正是大败。

   

    说一下梅叔鸾的结局,他在乱军中被剁成了肉酱,不过总比千刀万剐要好,他成了越南的民族英雄,越南有两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分别是:顺化的梅叔鸾街和河内市的梅黑帝街。新唐书的记载很简单:(开元)十年,七月庚辰,给复遭水州。丙戌,安南人梅叔鸾反,伏诛。梅叔鸾是否可以当成越南历史上的帝王还有争议,他发起的起义很快被镇压,但他在越南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富二代冯兴

   

  冯兴(?-791年),唐林(今越南河西省山西市)人,家里很富裕,是个富二代,而且整天大鱼大肉,身体很强壮,是块当运动员的材料。那他是不是想问题的地方进了一点液体呢,没事不在家享受,去造反干吗?

   

  其实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总之是一个叫杜英翰挑唆的。关于这次起义的领导,《大越史记全书》作说是冯兴,《新唐书》说是杜英翰,然后据越南史料:冯兴与他的弟弟冯骇接受杜英翰的建议,率众起义。不知道他干吗造反,可能是想做皇帝吧。唐德宗贞元八年(791年),冯兴造反,然后朝廷派安南都护高正平前去讨伐,被冯兴打败了,然后高正平怕皇上怪罪,忧惊而死。然后过了几个月冯兴竟然也病死了,其子冯安即位。冯安为冯兴上了尊号,叫布盖大王,在越南语里就是“父母大王”的意思,后来陈朝给他加了几个字,就是布盖孚祐彰信崇义大王。

  

  冯兴显灵

  据《粤甸幽灵集》记载,后面的越南吴朝皇帝吴权和南汉朝廷打仗,本来怕打不过,结果他在梦中遇见冯兴协助,结果取得胜利,此后冯兴在越南被神化,他在越南历史上影响很大。

   

  冯安投降

  冯安是冯兴的儿子,生卒年不详。791年,他和爸爸与叔叔一起造反,然后冯兴死后他继承了王位。

  又过了几个月,朝廷任命赵昌为安南都护,遣使招降了冯安,可能条件还不错,冯安就投降了。赵昌还是个厚道人,也没杀冯安,可能就判了个有期徒刑吧。

  

 怒杀贪官

   

  杨清是交州龙编人,他的先祖“世为蛮酋”,是个当地的土著,他在开元年间被任驩州刺史。当时的安南都护李象古是个贪官,然后李象古嫉妒杨清。这实际上是瞎扯,一个刺史有什么可嫉妒的,当时驩州刺史还没安南都护官大呢,这实际上是越南人编的。

   

  这个李象古是唐朝皇室曹王李皋之子,一开始是衡州刺史,后来当了安南都护,现在也是个中年人了,其实也不算坏。

   

  唐穆宗元和十四年(819),李象古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做秘书。李象古很看不起杨清,认为他就是个土财主,把他当仆人使唤,老叫他帮自己修电脑、倒洗脸水,加班都不给加班费的,杨清也很气愤,只是敢怒不敢言。

   

  这次李象古让杨清带三千人去讨伐反叛的黄洞蛮,李象古其实是黄洞蛮的邻居,他们家和黄洞蛮关系很好,是时不时去串门的那种,让他去打自己家的邻居兼好盆友,他的气愤达到了顶点,他忍无可忍了。

   

  他和将领杜士交与儿子杨志烈等密谋造反,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们夜袭安南都护府,李象古猝不及防,全家死光光了。

   

  造反失败

   

  因为这一年唐朝正忙着从法门寺迎佛骨呢,没时间收拾他们,一直到明年(820)才任命唐州刺史桂仲武为新任安南都护,讨伐杨清。桂仲武认为杨清只不过几千号人,招降得了,省得费力气,先礼后兵吧。桂仲武许诺,只要杨清投降,不但赦免其罪过,还能官复原职,只不过换个地方当刺史。

   

  杨清这边什么反应呢,拒不投降,还与占城过一起反唐。因为他出生在富贵人家,从小天不怕地不怕,一身傲气,怎么能做这种没骨气的事呢?杨清并没有什么才能,他对属下的态度很不友好,导致属下纷纷叛变,自己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杨清被俘,与大儿子杨志贞一起被处决。

   

  他的另一个儿子与杜士交一起退往长州(唐朝岭南道安南都护下属的一个州,在今天越南太平省、南定省一带)的凿溪(在今越南宁平省)继续与唐朝对抗,最后投降唐朝。

   

第五章:大不了自治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也管不着越南那个偏僻的地方了,当时藩镇势力十分强大,管越南那一片的是静海节度使。静海节度使领管二十一州,地盘还算大。900年左右的静海节度使是独孤损,这个人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天祐二年(905年)三月,他受到朱温的排挤,和裴枢、崔远(另外两个宰相)一起被罢官,还有很多朝臣也被罢官。本来是要流放海南岛的亲信李振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朱温答应了,于是他下令把这三十个大臣全部杀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内,驿站名),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白马驿之祸),两年后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此是后话。

   

  独孤损死后,曲承裕(又作曲裕)成为静海节度使。曲承裕是鸿州(今越南海阳省宁江县)人,也是世家子弟,家里很有钱。他从小就是个厚道人,史书上说是“寛和爱人”,而且有是名门之后,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所以他自称静海节度使、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胃口很大吗!)。他当上静海节度使后,越南渐渐脱离了政府的管辖范围,俨然成了一个自治的小王国,从此越南进入了自治时期,为日后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

   

  政府很快承认了曲承裕当静海节度使的合法性,反正也管不着,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曲承裕定都罗城(今河内),本来就是个聪明人,治理越南是得心应手,很快把越南治理得国泰民安。907年,没享两年福的曲承裕去世,史称曲先主,被越南学者称为“民族独立的奠基人之一”。

   

  曲承裕死后,儿子曲承颢(又作曲颢,下文称曲颢)即位,成为静海节度使。

  曲灏名义上受中国后梁承认,并与南汉保持友好关系。他即位之后,首先实行了制度改革。他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把他管理的地区划分为“路”、“府”、“州”、“甲”、“社”(由令长和佐令长治理)、“乡”(由乡管和副乡管治理及负责征税)。曲颢均田租,蠲力役,造户籍,编记姓名乡贯,甲长帅之。政尚宽简,民获苏息。他不仅整顿了赋税及徭役,还让他的人民前来登记户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当时的岭南一带由后梁的南海王刘岩管辖,与越南接壤,双方经常有一些摩擦。917年刘岩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建国号为“大越”, 改年号为“乾亨”,定都番禺(广州)。次年,刘岩觉得“大越”这个国号不好,又与吴越之越重复,他自称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刘岩改完国号起了一个很酷的名字,他于926年为自己改名为“刘䶮”,自创一“䶮”字,取自《易经》中“飞龙在天”之意917年刘岩称帝时,曲颢与南汉假装友好,遣子曲承美为“欢好使”到番禹祝贺刘岩,实际上是去打探情报。没过几个月,曲灏又死了,越南地区的百姓都很悲痛,曲灏被称为曲中主,被誉为古代越南的“令主”。曲灏统治时期,越南社会取得良好发展,越南的面貌开始有了转变,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比过去好得多。

 

 曲颢死后,儿子曲承美继任静海节度使,曲承美又作曲全美,这两种说法都对,只是译法不同,不算硬伤。《越史略》则记载他是曲灏的弟弟,曲承裕907年,假设他三十岁生曲颢,曲灏把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应该至少有二十岁,那么曲承裕死时应有五十多岁。曲灏在位十年,也就三十多岁,曲承美曾向后梁进攻,还于917年担任“欢好使”到南汉国都广州,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能干这些事吗?不能,那他就有可能是曲颢的弟弟,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

 

  《旧五代史》记载: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安南两使留后曲承美(文中写为“曲美”)向后梁朝廷进献方物:“进筒中蕉五百匹,龙脑、郁金各五瓶,他海货等有差。又进南蛮通好金器六物、银器十二并干陁绫花等杂织奇巧者各三十件。919年,他派遣使节“求节钺”想让后梁承认他的地位。

   

  刘䶮被迫承认,曲承美地位,感到十分不爽,他很想讨伐越南,但路途遥远,又怕劳民伤财。他想招降曲承美,曲承美骂他的国家是“伪朝”,刘䶮大怒,差点没气死,一咬牙,兴兵攻打曲承美。大有三年(930年),刘䶮遣将李守鄘、梁克贞攻交趾,擒曲承美等。承美至南海,䶮登义凤楼受俘,谓承美曰:‘公常以我为伪廷,今反面缚,何也?’承美顿首伏罪,乃赦之。”最后曲承美服了,还给刘䶮磕了几个头才被赦免,曲氏政权灭亡。《大越史记全书》则将事件记在南汉乾亨七年,即公元923年,本文已中国史料为准。打败曲承美后,刘䶮派部下梁克贞(《安南志略》写成梁克正)镇守越南,越南终于平静了几年,不过此时败军之将杨廷艺正大声喊着:“我一定会回来的!”过了几年,他占领越南,继续与南汉抗争,此是后话。

   

 曲氏政权灭亡后,曲承美的部将纷纷逃命,但刘䶮并没有在意,他不认为那些手下败将能把他怎么样。但是,那些败军之将中,有一个人,叫杨廷艺。

   

 杨廷艺,在历史上被称为杨正公,爱州人,是曲承美的旧将。杨廷艺的身世不详,他在曲灏时就成为曲氏政权的将领,曲氏政权灭亡后,他则获南汉授以爵命,名义上成为了南汉的臣僚。

 

  刘䶮虽然打了个胜仗,但他感觉到了越南人的不满,他又认为“交趾民好乱,但可羁縻而已”,对越南人有所防备。大有四年(931年)十二月,南汉官员李进向刘䶮告发杨廷艺聚集了三千多人准备谋反,杨廷艺先发制人,攻破李进所驻守的大罗城(今河内),李进逃跑。南汉政府又派程宝(《大越史记全书》作陈宝)围剿杨廷艺,兵败,程宝身死。杨廷艺十分高兴,自称节度使,准备长期和南汉作对。杨廷艺攻占交州后,怕南汉大军围剿,于是表面上听从南汉管理,成为交州节度使,他还和当地豪族表示友好,把女儿嫁给“世为贵族”的牙将(越南中级将领)吴权,就是后来吴朝的建立者。

   

  937年,杨廷艺为手下的牙将因“恶廷艺所为,起所部攻杀廷艺”,并取代杨廷艺为节度使。他死后,部下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吴朝。部下丁公著(被杨廷艺封为驩州刺史)的儿子丁桓建立丁朝,越南就是在这时彻底从中国独立出去。越南学者认为,杨廷艺决心继承曲氏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业,最终成功令(越南)又重新获得了自主权。

   

 吴权杀反贼

   

  9373月,矫公羡杀死杨廷艺后,取代其为静海节度使,过了一年,战事又起。

  938年,吴权要为杨廷艺报仇,向矫公羡的军队发起攻击,矫公羡渐渐不敌,就给刘䶮送礼,向他求救,刘䶮正好想取交趾,没想到他们这时竟然起内讧了,真是心想事成啊!他任命自己的九子万王刘弘操(字贞度,?938)为静海节度使,徙封交王(封在交趾的王),率领水军援救矫公羡。刘䶮自己坐镇海门(今广西省博白县),作为后应,大臣萧益认为此节气多雨且又道路难行,应该暂缓行军的速度,而且应该用当地人带路,但是此时刘䶮将近六十岁了,人老了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刘䶮没有听,但他还算有素质,没有把提意见的大臣拉出去打屁股。他仍旧命令刘弘操进军,刘弘操率军从海口(即下龙湾,著名旅游景点,这里就不介绍了)进入白藤江,但是吴权毕竟是职业军人,动作很快,他早已攻入大罗城(矫公羡都城),砍下了矫公羡的脑袋。吴权得知官军到达的消息时,他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做成木桩(破坏环境,罚款!),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的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正逢涨潮,淹没了树桩,南汉水军方至,吴权即遣轻舟挑战,后佯败,诱南汉水军追击。刘弘操率水军追击,及至潮落,其舰船轧在尖木橛上皆翻,南汉士兵溺死无数。吴权乘机率小船与官军展开白刃战,南汉军死伤过半,刘弘操战死,南汉军大败。得知儿子阵亡的消息后,刘䶮十分伤心,率残部归国,从此南汉再也没攻打越南,而刘䶮也于942年病死,此是后话。939年,吴权称王,建立吴朝,建都古螺,越南彻底独立。而矫公羡被指为卖国贼,他的卖国行径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愤恨。

   

 吴权开国

   

  吴权(897年-944),交趾唐林州人(一说唐林位于越南河西省福寿县,又说吴权为爱州人),出生于当地豪族,父亲吴旻曾经任唐林州牧,反正家里很有钱。吴权出生时,家里异光满室(显然不是他抄袭朱元璋,有可能是朱元璋抄袭他,不过此帝王说始祖出自中国,黄帝就是如此),背上有三颗痣,看相的人大惊,预言他可以成为一方之主,大权在握,故取名曰权。吴权是个帅锅,而且智勇双全,仔细得讲是“及长魁悟(奇伟也),目光若电,缓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他不但成为杨廷艺手下的牙将,还娶了杨廷艺的女儿为妻。

   

  我们上一章节说过,白藤江之战吴权打败南汉军队,还杀死了刘䶮的儿子交王刘弘操,刘䶮只能逃走。939年春,吴权废除节度使而称王,杨廷艺女杨氏为王后,定都古螺,然后他设置官职,制朝仪,定服色,也做了各种改革,使国家安定下来。944年,吴权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把几个儿子托付给杨王后的兄弟杨绍洪,而接下来却危机重重,长子吴昌岌没 能继承 君位,而两个年幼的小儿子吴南兴、吴乾兴由杨王后照顾,吴朝的命运会怎样呢?

   

 平王篡国

   

  吴权(吴先主)死后,儿子们年龄都比较小,权臣杨绍洪篡位成为国王。关于这位杨绍洪,他称王时叫杨平王,关于他的名字,《宋史》说:后有杨廷艺、绍洪皆受广南署,继为交阯节度使。绍洪卒,州将吴昌岌遂居其位。这里面的杨绍洪应该是平王,应为里面意思大概是杨绍洪是杨廷艺的儿子,继承地位。越南人普遍称呼他为杨三哥,首先想到可能是排行,但杨廷艺有记载的儿子就他一个,应该不是,那就应该是小名之类的了,不是正式的名字,《越史略》说他叫杨主将,这倒不是没有可能,不过我认为可能是断句错误之类的,下文还是称他为杨绍洪。

   

  关于杨绍洪的家族,我已经在介绍杨廷艺时讲了很多,这里省略。944年吴权去世,儿子们可能耽搁了几个月没即位,到了次年(955年),杨绍洪篡位,尊号平王(不是谥号,尊号一般是给活人用滴。那吴权四个儿子到哪去了呢?两个小儿子吴南兴、吴乾兴由杨王后抚养,我们要说的是长子吴昌岌和次子吴昌文,吴昌岌害怕被杀,逃到南册江(今属越南海阳省),投靠茶乡(金城县)的范令公家中隐居,做了个隐士,杨绍洪老是想找到他,派指挥使杨吉利、杜景硕到范令公处,“索取昌岌,凡三反命”,搜捕数回仍未果。范令公最后唯有“匿昌岌山洞间”,使杨绍洪找不着。二儿子吴昌文可能动作慢了一点,没跑成,不过杨绍洪也没杀他,还好吃好喝养着,要是吴昌笈知道有这么好,他肯定不会跑了。

   

  不过杨绍洪也没做多久国王。此是吴昌文在杨绍洪手下混得不错,也是个将领,950年,杨三哥派吴昌文、杨吉利、杜景硕三人征讨太平、唐阮二村的动乱,然后途中吴昌文想让吴氏复辟,他鼓动杨吉利、杜景硕,说了一大堆:什么先王(吴权)把国家治理得很不错,平王不义,夺我兄长的王位,今天又要我们去揍那些无辜的人,我们脑子有毛病啊,帮他做事哪有前途,然后肯定还说了事成之后封侯拜相、升官发财之类的,还说了一些好话,两人觉得吴昌文说的还挺有道理(虽然有一部分是钱的原因),准备讨伐杨绍洪。一阵斗殴之后,杨绍洪被擒,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都想杀他,可吴昌文还是比较人道主义滴,没有咔嚓他,说:平王于我有恩,岂忍加刑?确实,当年吴权争地盘时,杨绍洪是有很大的功劳的,然后吴昌文还效仿中原王朝给杨绍洪封了公爵,当了个地主,叫张杨公,以张杨为食邑。然而后来,吴昌文与吴昌笈共治,后吴昌文战死,吴昌笈先于他病死,再过几年越南再次群雄割据,进入了十二使君时代,敬请期待。

   

  上次说到,杨绍洪失败后,吴氏复辟,接下来会怎样呢?吴昌笈和吴昌文名字有点乱,下文就简称吴昌笈为长子,吴昌文为次子。长子还躲山洞里吃狗肉呢,次子于951年自称南晋王,并派人去接长子回来共治,就是一起当国王,当然次子也不退位。都城还是在

   

  由盛转衰

   

  古螺城,长子自称天策王与弟弟共掌政事,不过后来长子认为王位本来就是他的,飞扬跋扈,次子渐渐不参与政事了,兄弟之间也经常有一些摩擦,只是没撕破脸。

   

  有一次,杨廷艺旧将丁公著之子,也就是后来建立丁朝的丁桓对吴氏政权不满,占山为王,兄弟两都很气愤,想派兵讨伐丁桓。丁桓害怕了,派长子丁琏(又名丁匡琏)去向长子进贡,两王捉住丁琏,继续率兵打丁桓,还把丁琏五花大绑,威胁不投降就杀掉丁琏。丁桓却不怕,且很愤怒:大丈夫以功名自许,岂效儿女之爱子耶!还派了十几个弓箭兵向丁琏狂射,两个王爷没见过这阵势,先班师回朝了,丁琏也回到了他老爸的阵营中。

   

  954年长子死了,次子被南汉皇帝刘晟(又说是南汉后主刘鋹,年代相差甚远,不可信)封为静海节度使兼都护。也有说是吴昌笈死后,弟弟叫吴昌浚的即位,昌浚卒,弟昌文立;卒,其参谋吴处坪、峰州刺史乔知佐、宁州刺史杨辉、牙将杜景硕用土兵争立。既而丁部领平之,遂有其地。965年吴昌文率领军队攻太平唐阮二村,他本人则在船上观战,被埋伏的弩剑射杀,十二使君时代开始。

   

 我们先说吴权的儿子问题吧。《安南志略》说:吴权死后,吴昌笈即位,没有提平王篡位,也没有提二王共治之事。《安南志略》接着记载:然后吴昌笈死后弟弟吴昌浚即位,《新五代史》也是这样记载。然后吴昌浚死后,弟弟吴昌文才即位,吴昌文死后,“其参谋吴处坪、峰州刺史乔知佐、宁州刺史杨辉、牙将杜景硕用土兵争立。既而丁部领平之,遂有其地。”这种说法也有可能,中国正史亦是如此记载,不过我还是采用前一种说法吧。顺便说一下:越南也有学者认为吴昌浚和吴昌文是一个人,中国学者武尚清提出“岌、浚、文俱权子”。吴昌笈由于他的专权,在越南评价较低,他甚至被越南后黎朝史家黎嵩成为庸才之主。

 

  长子吴昌笈之子吴昌炽后来也成为了十二使君之一的“ 吴使 君”,先来说一下他的身世。吴昌笈在平王篡位时逃亡到南册江(在今越南海阳省)娶当地女子生下了吴昌炽。吴昌笈于945年逃亡,生下吴昌炽应该是在946年或更晚,叔叔吴昌文965年死,那时他应该在十九岁或十九岁一下,年龄可他靠着家族势力成为了一个割据者,说明当时吴氏家族还有较大的武装势力。叔叔死后,他以 吴使 君的身份据守平桥(陈仲金说在今越南兴安快州府平桥村,越共学术机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则说在清化省赵山),成为十二个割据者之一。但吴氏势力已是强弩之末,十二使君势均力敌,其他割据者也无需听从吴昌炽的命令,那么其他十一个使君是谁呢?越南的版图中还有多少割据者呢?敬请期待。

   

  吴昌文战死后,吴氏王室的威声,更加低落,他的侄儿吴昌炽(吴昌岌子)也仅能以“ 吴使 君”的名义割据一方。

   

  十二使君中比较强大的是陈览(号陈明公),他兵力较强、领地较广、家产富有,而且聪明、厚道,还没有儿子。他在951年吴昌文打败平王之前就已起兵反吴,据守布海口(陈仲金说在太平省奇布,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说在太平省武仙)。

  矫公罕(号矫三制),官职是峰州刺史(估计是自称),不知道与坟里的矫公羡大叔有没有亲戚关系。据守峰州(在今永富省白鹤县),建造了使君城,今有遗址在白鹤县。另外,黎崱《安南志略》记载的乔知佐与《新五代史》乔知祐就是指矫公罕。

  阮宽,(号阮太平),据守三带(在今永福省,永福省很小在地图上看就像芝麻粒一样大,是从永富省分出来的),政府所在地永姥社(现改名阮家湾)。

 吴日庆(号吴览公),是吴昌炽的亲戚,本来也是贵族,因吴朝衰亡,他家道中落,只得以使君的称号,割据唐林(陈仲金说在今河西省福寿县,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说在河西省三位县,《大越史记全书》记“一云据胶水”),自称安王。

   

  李奎(是李逵谐音?号李朗公),身世不详,据守超类(今河北省顺城),起兵较晚。

  阮守捷(号阮令公)据守仙游(今北宁,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认为是河北省仙山)。他自称 巴安 君,他长得高大魁梧,江湖人称“雷公”,话说他有一次出门有人看到他之后竟然打了110报警了,长得十分吓人。他后来吞并武宁,称武宁王。

  吕唐(又作吕犷,号吕佐公),据守细江(陈仲金说在北宁省文江,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说在海兴省文林,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老是和陈仲金,可能是因为他曾经和日本人合作过,越共比较恨他)。

  阮超(号阮右公),据守西扶烈(《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说在河内青池县西扶烈社,陈仲金说在河东青池,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说在河内青池)。

  矫顺(也是矫公羡亲戚?号矫令公),据守回湖(今富寿省锦溪县),锦溪张舍社有使君矫公城遗址,今华溪县陈舍社,犹有城故址在。

  范白虎(号范防遏),据守藤州(在兴安省,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作海兴省金洞),今兴安金铜县藤州社有 范使 君祠,他最后混得比较好。

  杜景硕(号杜景公),他是吴朝旧臣,杨绍洪的时候就当官了,他还帮吴昌文推翻了杨绍洪,是老油条了。966年,他割据杜洞(又说锐江、杜洞江,笔误。今河西省清威县,难得没有争议)。

   

  十二使君介绍完了,但还有一个人有争议。《大越史记全书》中没有把吕唐吕佐公列入十二使君,而是另一个人:吴南帝。吴南帝可能是他的号,不是真名,他割据夜泽(前面说的赵光复曾称夜泽王,并定都龙编,后迁都武宁,如果按照地名称王的话,龙编的可能性稍大)。

   

  第六章:大一统时代

   

  另外,还有几个割据者没有列入十二使君。吴昌笈曾投奔的范令公就是当地望族,他居于茶乡(陈仲金说在海阳省金城县),关于他和吴昌笈,我们前面说过。

  吴昌文掌权时,洮江郡人周泰对政府不满,带了百十来号人拿着菜刀、锄头,男女老少一起上,最后周泰还是掉了脑袋。

  民风彪悍的太平、唐阮二村(又作太平二村,陈仲金说太平属山西)在杨绍洪、吴昌文时都曾反抗政府,不管谁当政,他们都不服。吴昌文就是在去讨伐他们的路上哗变的,后来当了国王,不过滑稽的是他最后就死于太平、唐阮二村之手。群雄割据时,他们又坐山观虎斗,实力不强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丁桓与吴昌文、吴昌笈交战后,仍然占领华闾洞(今宁平省嘉远县),不过他胸有大志,不想其他人就想占块地做个地主,而最后丁桓达到了他的目标。

  

  霸业的开始

   

  另外,丁桓的叔叔丁顶也割据芃册(不知在何处),不过他们叔侄不和,丁桓年轻的时候曾率军和他的叔父打仗,结果败了,那个时候丁顶就已经割据芃册了。丁桓924年出生,算他和叔父打仗时20多岁,也就是945年左右,也就是杨绍洪统治时期割据的。不过这次战斗还没结束,丁部领不敌逃到谭家娘湾桥时,桥身断裂,部领陷入泥淖,叔父要刺死他时,突然“见二黄龙拥之,惧而退”。后来“帝收余卒复战,叔乃降。这又是一个帝王式的谎言,反正他先收降了自己的叔父,不过,这只是霸业的开始,从此他的事业将一发不可收拾。

   

  另外,还有两个割据者。吴昌文死后,他的手下引用一句水浒里的话是“做鸟兽散”,史书说吴昌文的“参谋”(不知是称号还是官职,那么早就有参谋长了?)吴处坪(也姓吴,有可能是王族)和率军参战。因为是参谋长可能还是王族,应该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很快就率军参战了,他与宁州刺史杨辉、军阀杜景硕和矫公罕混战一团,霎时打得天昏地暗......(此处省略一千字)最后不分胜负,最后诸军阀纷纷退军,吴处坪部和矫公罕(乔知祐)处于僵持状态。(本报讯,记者:吴仁幸)

     

  我们要说的最后一个人是宁州刺史杨辉(不是那个宋朝的数学家),他的地盘也比较大,是一个州,关于他的记载也比较少,他也和邻居吴处坪、乔知佐、杜景硕打过架。

    

  养精蓄锐

   

  丁桓在收编了叔叔丁顶的部队后,和儿子丁琏率兵投奔了较强大的陈览陈明公,这个陈明公会看相,估计当过算命先生,他觉得丁桓长得形貌魁奇,又有器量,因养为己子,爱遇之恩,日益隆厚。丁桓也很争气,每次带兵打仗,都是冲锋陷阵、攻无不克,很有军事才能,陈明公也就更加喜欢他了,不过真正残酷的斗争还没开始。

  

  各个击破

   

  陈明公杨绍洪掌权时就已起兵,现在可能也有五十多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没生儿子,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爱将丁桓收为义子,立为后嗣。967年年,现已六十岁左右且割据了两年多的陈明公突发脑溢血而死, 储 君丁桓嗣位,于是,另外十一个使君的的末日就开始了。

   

  首先倒霉的是号称范防遏的范白虎,他占的地盘大概就一个县那么大,实力不强,所以先倒霉,不过丁桓比较厚道,没有用这个敌人的头颅去祭祀义父,而是让他在手下当了一个中级将领。

  

  丁桓平定的使君顺序:

  1、范白虎

  2、吴日庆

  3、吴昌炽

  4、杜景硕

  5、阮超

  6、矫公罕

  7、矫顺

  8、阮宽

  9、阮守捷

  10、吕唐

  11、李奎

   

   

  鉴于吴日庆与吴昌炽是亲戚,可能会互相帮助,丁桓决定使用远交近攻的计策,使得自己不会两线作战。他先把女儿嫁给吴日庆,又娶其母为妻,又给了些金银财宝,就收买了吴日庆,吴日庆归属。然后丁桓率兵攻打邻居吴昌炽,把几万人马往那一摆,再设宴劳军,吓都把吴昌炽吓个半死,吴昌炽投降,吴昌炽只不过是依靠家族势力保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哪见过这阵势,赶快投降。

   

  而大军阀杜景硕实力较强,又依靠有利地形,坚持了一年多,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也投降了,此役中,杜景硕也为流矢所中。

   

 大敌当前

   

  可是,正得意的丁桓碰到了困难。丁桓的下一个目标是阮超阮右公,可是阮超可没那么好欺负,他拥有重兵和大将数人,而且他的粮食足以坚守很久。丁桓打了很久,可是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己方还折了四员大将,士兵死伤无数,其他物资损失惨重。不过丁桓并未气馁,他又命将领阮匐为先锋、黎桓为后援,自己当总司令,并使用了攻击性强的大象,但是阮超继续顽强抵抗。阮超也有点慌张了,毕竟人一般打不过比自己大好几倍的大象,他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坚守阵地,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方便跑路),向同 宗的使 君阮宽、阮守捷求援,大家都是姓阮,不救说不过去。但是天算不如认识,阮超坐船上遇到了风暴,船翻了,阮超也喂鱼了。丁桓知道后,只带了十个勇士组成的敢死队潜入了敌营,放了一把火,最终获胜。

 

  统一越南

   

  然后,该做的差不多做完了,他就派黎桓、阮匐为先锋,自己则作为后援,休息一下。然后,黎桓、阮匐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矫公罕、矫顺、阮宽、阮守捷、吕唐、李奎(这人还比较幸运,最后被消灭),不过这些人的结局史书都没有记载,反正丁桓已经统一了全国。

  

  建立大瞿越国

   

  967年,在这一年之中,矫公罕、矫顺、阮宽、阮守捷、吕唐、李奎不算强的六个使君相继被消灭,而最后获胜的丁桓的身份该有所变化了。回顾一下丁桓的一生,他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牙将,又叫丁环,最后却打破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968年,他改名叫丁部领(下文俱称丁部领),他成为了大瞿越国的国王,而这个王朝,史称丁朝。两年后(970年),他改成皇帝,而国号则成为了大瞿越帝国,建元太平,这一年就是太平元年。而都城则定在他的龙兴之地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尊号大胜明皇帝,嫡长子丁琏被封为南越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皇位继承人。然后,他派丁琏出使中原也是刚建国不久的宋朝,宋太祖也很高兴,刚建国就有外藩来朝贡,他承认了丁桓的地位,并封他为“安南都护”、“检校太尉”、“交趾郡王”,越南正式成为了宋朝的属国。

 

  宫廷政变

  然而,年过半百的丁部领又陷入了一场宫廷政变之中。这次政变的起因是继承人问题引起的,因为有一次丁部领的宠妃给他生了一个小儿子叫丁项郎。丁部领肯定很高兴啊,那天他可能喝多了,竟然把丁项郎立为皇太子了,可是本来丁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丁琏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生气,他立刻派人刺杀了丁项郎,于是丁琏与丁琏就开始“父子不和”了,然后一连串的政变导致了丁部领的非正常死亡,而最后的结果竟然使得六岁的嫡庶子丁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野心家的阴谋

   

  此时,有一双眼睛正狠狠地盯着他,他看到了机会,一夜暴富的机会。这个人是宫廷侍卫杜释,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吏,后来得到丁部领的赏识与信任,加上他武功比较好,所以他成为了丁部领的贴身保镖,但是杜释野心很大,一直想篡夺主公的江山,他对丁部领反而是恩将仇报。一天晚上,丁部领喝得烂醉躺在家里的沙发上,于是在他旁边的杜释趁机杀死了丁部领和南越王丁琏。丁部领一共三个儿子,两个都死于非命,可叹啊!但是杜释并没有当成皇帝,他最后被定国公阮匐诛杀,丁部领嫡次子也就是丁琏的同母弟年仅六岁的丁璿(音玄)即位,而这也埋下了祸端。

   

 越南版黄袍加身

   

  丁部领死后葬于华闾山陵(后改名为长安山陵),谥号为先皇帝,史称丁先皇。现在说一下丁朝国内的形势,我们先介绍一下皇族势力:原皇太子丁琏的后代在朝中为中级官员,丁琏的后代丁列在后黎朝 曾经弑 君并掌权,此是后话。另外还有一些老臣与丁部领叔父丁顶的子孙与众皇族。而后族有丁璿、丁琏的母亲太后杨云娥及一些外戚。兵权掌握在十道将军黎桓、定国公阮匐、外甲(官名)同时也是皇族的丁佃等人手上,而丁璿实际上只是个傀儡皇帝。

  丁璿(974年—1001年)是丁部领的第二个儿子,为杨云娥所生,978年四岁的他被封为卫王,97911月丁部领驾崩后,因为他是丁部领仅存的一个儿子,所以被阮匐、黎桓拥立为皇帝。因为他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还是读幼儿园的年龄呢,所以大权落到了黎桓的手里。黎桓正和杨云娥私通,当然也有权利的原因,所以丁桓的实力很强,他后来以摄政、副王(相当于副皇帝)掌握实权,这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

  一次,大臣们联名上书要求黎桓去掉那些称号并不要大权独揽,带头的是阮匐、丁佃,但是黎桓对此不屑一顾,阮匐、丁佃也是武将,就起兵勤王了,但是这次叛乱一两个月就被黎桓平定。980年,黎桓当上了“正皇帝”,建立黎朝,丁璿降为原来的封号卫王。1001年,丁璿带着郁闷“薨”了,享年28岁。

   

  黎朝初建

  黎桓祖籍在美丽的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后来应战乱搬家到越南,到他父亲黎寞(又名黎觅)那一代,黎氏家族已经是当地的豪族。他跟随丁部领四处征战,已战功做到了军队的最高统帅十道将军,掌握大权。

  980年他当上皇帝后,国号仍为大瞿越帝国,并给自己上尊号曰明干应运神武升平至仁广孝皇帝,这一年本来是太平十一年(980年),黎桓在即位当年改元为天福,即天福元年(980年)。

  

  第二次白藤江大战

   

  我们从头说起,980年初,宋太宗得知丁朝内乱的消息后,那时黎桓还没当皇帝,宋太宗下令起兵南下征讨越南,在次年,宋军开至越南境内,第二次白藤江大战开始了!

  宋太宗来帮小弟平叛的原因是这样的,知邕州太 常 博士侯仁宝上奏折说:“请求趁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于是宋太宗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孙全兴为兰陵团练使、郝守俊为漆作使、陈钦祚为鞍辔库使、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刘澄为新任宁州刺史、贾湜为军器库副使、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主帅是侯仁宝和那个新任命的地方官刘澄,他们准备伺机进攻越南。丁朝太后杨云娥得知后,令黎桓整备兵马,准备迎敌,其实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实权都掌握在黎桓手中。可是黎桓为心腹部将范巨备所拥戴,在军中自称皇帝,建立黎朝,废丁璇为卫王。

   

  宋太宗得知黎桓篡位,更是名正言顺了,他以扶立丁璇复位为名义,下令侯仁宝率陆军出邕州,刘澄率水军出广州,立即发兵讨伐黎桓,试图水陆夹击。并且宋太宗给黎桓写信(下国书),斥责他擅行废立之事。黎桓派牙将江巨望假冒丁璇的使者出使宋朝,要求加封节度行军司马,这是缓兵之计,因为越南跟中原王朝打仗,他还是没有把握,再加上时间仓促,他得赶快掉各路兵马来护驾。但是宋太宗察觉到这是黎桓的缓兵之计,一面令宋军继续进兵,并一面遣使赴黎桓处,要求黎桓或是交出丁璇与太后,或是入朝受封,但是黎桓也不是傻子,他是一个军人,胆子大得很,大不了跟宋朝拼了,再说他也不是纯粹是大老粗,他当天晚上急忙把《孙子兵法》翻了好几遍,用来应急。

   

  宋军的侯仁宝、孙全兴部已到达谅山,陈钦祚部到达西结,打败一万左右的黎军(下文皆用此名),杀死二千余人,这是第一回合。不过黎桓投入此次战役的兵力共一万五千人,现在还剩一万三千人左右。宋军是水陆并进,水军方面,刘澄率部到达白藤江,黎桓命令在白藤江里打下许多木桩(学习吴权的做法),但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宋朝不打了,双方僵持着,这也给了黎军喘息之机。

   

  次年春,宋朝水军在在白藤江打败黎军,斩首千余人,俘虏战船二百余艘,黎军还剩一万两千人左右或更少,宋军伤亡不详,但应该不大。大军继续前进,侯仁宝为先锋,孙全兴部停留在花步地区七十天等候刘澄的水军。侯仁宝多次派人催促,但依旧滞留不前。刘澄军到来后,两军方才合兵前进,由水路至多罗村。黎桓引兵退至支棱江,然后派使者向侯仁宝献诈降书。侯仁宝中计了,他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黎桓夜袭宋军军营,宋军溃败,侯仁宝阵亡。陈钦祚得知侯仁宝已战败身亡,率军撤退,遭黎桓追击,大败。

  

  结果

   

  转运使许仲宣向宋太宗上奏此事,宋太宗也只好下令撤军。不久,宋太宗下诏惩治相关将领,主帅之一的刘澄活活吓死了,贾湜、王僎二人在邕州被处死,孙全兴被押赴京城斩首,其他将领有撤职的,有罚俸的,有降级的,都遭到了不同的处分。

   

  另外,宋朝给阵亡的“革命烈士”侯仁宝开了追悼会,追赠工部侍郎。宋军退兵后,黎桓打算与宋军修好,毕竟越南是小国,大战过后死了几千人,要是宋朝再来打,就胜负难料了。983年,黎桓遣使向宋朝朝贡,遣还俘虏,上表谢罪,986年,黎桓又遣牙校张绍冯、阮伯簪等朝贡,并要求宋朝承认其在越南的统治地位。993年宋封其为交趾郡王,997年又加封其为南平王,承认前黎朝政权。

   

 然而黎桓即位之后,他就原形毕露了,黎桓其实是一个是一个残暴、酗酒、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虽然他后宫美女成群,生活极为糜烂,挥金如土,肉林酒池,但他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把国家的制度完善得还比较好。他在战争胜利后不久的982年(白藤江大战是981年)就率军攻打占城,占城本来就是小国,一下国都就被攻陷,国王吴日欢(梵文名因陀罗跋摩四世)投降,并成为黎朝的属国,按时向其朝贡。

   

  然后他就在国内进行改革,他严刑峻法,并开凿运河,发展经济,并于1002年改全国十道为路、州、府。当时农民起义与当地的土著闹事频繁,他都予以残酷镇压的方式,所以名声算不上太好。为了巩固统治,他分封自己的十一个儿子与一个义子为诸侯王,镇守各地,而这也是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黎桓有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Thiên Phúc980 - 988,是结婚的时间,不是生卒年)无子,第二个妻子Hưng Thống (989 - 993)生了前九个儿子(真能生!),第三个妻子Ứng Thiên (994 - 1005)生了十子至十一子。黎桓的长子黎龙(左金右俞)(笔者注:估计这个字天涯显示不出来,所以以这种方式代替)被封为皇太子、擎天大王,但1000年死了。次子东城王黎龙锡(一作黎龙银或黎银锡,后改为东城大王)。三子南封王黎龙钺,是黎桓最宠爱的儿子。四子御蛮王黎龙钉,驻守清化省,事迹不详。五子开明王黎龙铤(后为开明大王),他与黎龙钺不和。六子御北王黎龙釿、七子定藩王黎龙𫓩(这个字没查到,越南语为Tung,大概是唐吧)八子副王黎龙锵、九子中国王黎龙镜、南国王黎龙铓、行军王黎龙(左金右是,又名黎明提)加上一个义子扶带王(名字失考,镇守扶带)。(注:我之所以把这些人列得这么清楚,是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铺垫,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要出现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当然名字也不用记那么清楚。这些是我在越南语维基百科上查到的,google加上人脑翻译,所以比较详细。)

   

  长子黎龙(左金右俞)于1000年早逝,年仅11岁。

   

  跟我们没有很大关系的是四子御蛮王黎龙钉(991年—?),他在任上得禽流感死了。六子御北王黎龙釿(991年—?),镇守富兰(位于越南北部)。七子定藩王黎龙唐(993年—?)暂且这么叫吧),封地位于清化省。其他就不说了,都跟我们的故事没有很大关系。

   

  1005年,国父黎桓驾崩,享年六十四岁,葬德陵,庙号太祖,谥号大行皇帝(在中国是对刚逝世还没立谥号的皇帝的暂称,下葬后立正式的谥号,日本引用为大行天皇。大行是永远离去的意思,最早见于《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不知是不是黎桓的儿子们偷懒或者应争权没时间立谥号,或者是在越南大行皇帝与中国意义不同?)

   

  老爸一死几个儿子就开始争皇位了。黎桓指定的皇太子是他的爱子南封王黎龙钺,可是次子东城王黎龙锡和五子开明王黎龙铤都对皇位有觊觎之心。黎龙锡于争斗之中惨死(此说为我考证),剩下的是南封王黎龙钺与开明王黎龙铤两兄弟。南封王黎龙钺是黎桓最宠爱的儿子,所以封地多兵多,于是黎龙铤选择了隐忍,黎龙钺当上了皇帝,但屁股还没坐热的他马上就出事

   

 首先,我们为黎桓的逝世默哀三分钟,然后开始更文。

  

  龙铤弑兄

   

 上回说到,皇太子黎龙钺与五弟开明大王黎龙铤争夺皇位,而最后黎龙铤竟然退让了。

   

  这是因为黎龙铤的兵力可能不如他哥哥,而且黎龙钺是皇太子,朝中肯定有很多的死党、拥护者,要是开打的话,不定谁输谁赢。于是黎龙铤准备玩阴的,他做出了精密的部署:先假装不敌,投靠哥哥,先让哥哥当上皇帝,然后再趁他不备,发动一场政变,夺取皇位。

  这个计划很快开始实行,黎龙铤先派使者向哥哥投降,黎龙钺智商不高,再加上他实力强大,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就接受了弟弟的投降。

  然后,黎龙钺开始筹划登基大典的事,再加上黎龙铤演技好,对哥哥巴结讨好,还经常帮哥哥端尿盆倒洗脚水的,很有诚意,他的这个智商不高的哥哥也就相信了。另外,黎龙铤也在筹划自己一件大事,也就是政变的事。1005年正月,黎龙钺即大瞿越国皇帝位,未改元,或者是没来得及改元(一般是即为第二年改元,当年仍用前 任 君主的纪年),三天后为开明大王黎龙铤所弑,享年二十三岁(虚岁)。

   

 黎龙钺死后庙号中宗,不知所葬,可能是随便找个地方拿草席一裹就埋了,然后新的时代开始了。

   

黎龙铤,又名黎至忠,兴统三年(991年,注:黎桓有三个年号,分别是天福(980年—988年)、兴统(989年—993年)、应天(994年—1005年))封开明王。正月丙午,即皇帝位,上尊号曰开天应运圣文神武则天崇道大胜明光孝皇帝(看来则天这个词不是武则天发明的,一开始就在尊号里出现过),他把自己捧这么高,其实他却是个 暴 君。

   

《越史略》记载:王性好殺,人有臨刑,用茅纒以火燒之,又使優人廖守心持鈍刀而解之,以遲其死,如此數日,其人哀號痛切,守心戯曰:“汝不慣受死。”王大笑,以為樂。凡征討所獲虜俘,則押赴江岸,潮退,令人作水牢,驅入其中,潮漲,則呵呷而亡。又使登髙木,從下伐之。王又幸支寧江,江多蛟,乃繫人於舟側,往來中流,令蛟害之。凡牲牢將供庖厨,先使人牽入,手刺殺之,然後付庖人。又削甘蔗於僧統郭卯頭上,陽為失手,傷卯頭,流血,王大笑。或寅夜殺猫,賜諸王食,食畢以猫頭示之,諸王皆嘔吐。每視朝,則使優人喋喋其口以亂執政之奏事。又以守宫為膾,以與人相爭而食。

   

如此暴行,人人都恨死黎龙铤了,他的四哥御蛮王黎龙钉起兵反对黎龙铤,被黎龙铤的军队击败,改黎龙钉的封地峰州为太平府,收归国有。另外,他给自己的母亲“初侯姨女”(可能是谁的姨女吧,史书上是这么说的)上尊号兴国广圣太后,母子俩天天吃山珍海味,而他们不知道很多人都恨不得杀了他。然而他的对外政策是“一尊于宋”,只要把大哥伺候好了,自己就可以一直有这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他暴虐远胜乃父,性好杀戮,且好色成性,因酒色过度,生活作风又不好,得了痔疾(就是长了痔疮),所以他天天上朝都是侧卧着,所以有个绰号叫“黎卧朝”。1008年,黎龙铤改元景瑞(又作建瑞)元年,而这时他已经很危险了,加上他也不怎么管事,大权旁落,这才有了前黎朝的灭亡。

   

  景瑞元年,好斗的黎龙铤决定亲征都良、渭龙两州,大胜,他下令把抓来的俘虏用杖击之,俘虏痛得大叫,黎龙铤就很高兴,真是心理变态!他又亲征爱州,犯下了很多暴行。景瑞二年(1009年),黎龙铤为痛恨他的下属所杀,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四岁(虚岁),他的儿子黎乍只有十岁,两个弟弟争夺皇位(黎桓的前五个儿子都死光了,所以是六到十一子中间,但是其他儿子年龄太小,可能就是六子和七子作乱),殿前指挥使李公蕴篡位(赵匡胤也是这个职位)于1010年建立李朝。

   

  黎龙铤死后庙号庄宗,李公蕴也很幽默,给黎龙铤的谥号就是卧朝皇帝,这个朝代史称前黎朝,因为后面还有一个黎朝。

 

  黎龙钺死后庙号中宗,不知所葬,可能是随便找个地方拿草席一裹就埋了,然后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七章:李太祖建国

   

  李公蕴何许人也

   

说到李朝(又名后李朝,为了与李贲的前李朝有所区别),就要先说起李太祖李 公蕴老 先生,那李公蕴又是什么人呢,肯定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得或者外星人移居地球,他老人家还是正宗的华侨。关于他的先祖,有两种说法,不过都是中国人。

   

其一,他的先祖住在福建泉州市所属的县级市晋江市安海镇(即《越史略》中的北江法州),安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南部,靠海,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这里风景不错,文化也很发达,朱熹之父朱松为首任安海镇官。朱熹一家三代在此讲学,为官,明清两代,安海共计有进士43名。1130年,南宋设立石井津,所以当时这里应该叫石井津,李公蕴的先祖如果生活在这风景优美、文化发达的小镇上,平时种种地,没事在海滩上晒晒太阳,也很是快活。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也是越南人提出的,即:李公蕴是我们伟大的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曹王李明的后代,680年,他因为唐高宗的太子李贤事件(可以去看蜗牛兄的那本书,我就不多说了,已经稍微有点跑题了)连坐,降为零陵王,流放黔州。682年,黔州都督谢祐逼迫李明自杀,老好人唐高宗深悼李明之死,将黔州官吏全部罢免,他的三个儿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长子李俊袭封零陵王,兼南州别驾,次子李杰为黎国公,垂拱年间被处死(685年正月—688十二月,这时虽然是唐睿宗继位,但武则天掌握实权,她处死了很多李唐贵族),也不知道李公蕴是哪一个儿子的后代。

   

  不过史籍记载的那个说法比较可信,《越史略》接着记载:李公蕴生于丁部领太平五年(974年)二月十七日(或说二月十二日),母范氏,他出生时倒没有红光满室,他是范氏去焦山旅游时跟神人生的(这种传说见多了,多一个没关系),他小时候很聪明,器宇恢豁,他小时候去六祖寺游学,有个比较有名的万行法师说:“此非常人也,强壮之后,必能济世安民,为天下主。”一般来说有这种预言在身的都是大人物甚至圣人,又是一句谶语,而他也很快成为了国家公务员,也许是因为万行法师的谶语,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再加上他能力也十分不错,他的仕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他很快就由地方官摇身一变成了京官。他慷慨有大志,不事产业,好涉猎经史,待人谦和,是一见如故的那种,再加上长得英俊,他经常上各种销量很大的八卦杂志。

   

形势危急

   

  这时,越南也发展了起来,全国人民携手奔小康,实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打就输,就算赢了也有运气的成分,现在至少越南人自己不把自己当蛮夷了,比如说黎桓有一个儿子被封为御蛮王,说明他们自我感觉还是很良好的。另外我要说的是,越南陈朝建立之后在下令把李朝改成越南语中读音相近的阮,叫阮朝,李公蕴有时被写作阮公蕴或阮蕴,可能有点贬低的意思。

   

 关于万行法师,还有两个小故事(用Google看了好久才大致搞懂),第二次白藤江大战时(980年),宋军仗打得挺顺利,黎桓有点慌神了,问道:“军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啊?)于是万行说:“陛下,如果用我这个办法,不出七天就可以打败宋军。”黎桓怀疑这秃驴是不是在忽悠他,半信半疑之际,万行把办法说了出来,就是以前讲过的诈降使敌人不备将其击败那个办法,就是万行出的主意,结果果然成功了,还将宋军主将侯仁宝杀死。

   

  另一个故事是:982年,占城内乱,黎桓在犹豫要不要去攻打,又觉得这样趁火打劫有点不道德,万行看到了,对他说:“陛下,机会难得,时不再来啊!陛下不要有妇人之仁,这年头讲那么多仁义道德干吗,又不是宋襄公。”万行是出家人,至少不会讲道德顶个屁用之类的话,他本来就五六十岁的人了,于是他就耐心地给黎桓讲解,黎桓也不是傻瓜,觉得他说得极是,于是黎桓下定决心,发兵攻打占城,攻陷其王都,迫使占城称臣纳贡。

   

  后来因为黎桓死后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天下大乱,于是万行就安心干自己的老本行去了,每天打打坐、念念经、敲敲木鱼,他并没有帮助黎桓的哪一个儿子争夺皇位。

  

  卧朝称帝

   

  顺便说一下李公蕴既然是天神的儿子为什么会姓李呢?因为李公蕴三岁时(那时还没起名字),他的妈妈范氏结婚了,丈夫叫李庆文,李公蕴也就成了李庆文的养子,所以姓李,起名李公蕴。

   

  当时李公蕴也成了一名不大不小的官员,那时黎龙铤向哥哥黎龙钺让步了,其实他想让哥哥失去警惕心,在哥哥刚登基时杀掉哥哥。黎龙钺(也就是黎中宗)继位三天后被杀,当时朝臣一见这阵势,反应慢的还呆站在那里,反应快的都四散逃命去了(用史书上的话说是“皆奔亡”),过了一会儿,只见剩下的大臣中跑出一人,抱着中宗的尸体痛哭流涕。黎卧朝看到这一幕后,有些感动,也有些愧疚,他当着朝臣们的面表扬了李公蕴的忠诚,并于事后拜李公蕴为四厢军副指挥使,几日后又升为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即皇上贴身侍卫中的长官)。

   

  然后书上记载了很多当时由李公蕴引发的怪事,都是李朝建立后李公蕴命人散发的舆论,我把那些舆论发上来,欢迎大家讨论。

   

  李公蕴当上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后,李公蕴老家种的一棵木棉树在一个刮着狂风暴雨得夜晚被雷击中触电了,上面竟然出现了一行字:“樹根杳,工木表,青青禾,刀木落,十八子成。震宫現日,兊宫隠星。六七日間,天下太平。”不知道谁发现了这行字,然后传到了万行的耳朵里,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公蕴,然后说:“臣近見讖文之異,知黎當亡而阮當興也。阮氏無若公之寛慈仁恕,頗得衆心,臣年七十有餘,但以不及見盛治為恨耳。”

   

  这件事很荒谬,很多人见了绝对会大喊一句:“搞什么灰机!”。不知道那些谶语是谁写的,很有可能是万行出的主意,然后李公蕴派人去刻字,黎桓时期万行给黎桓当谋士想得出那么损的招(见前文),他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再说了这文字写得这么精细的谶语一定是出自高人之手,李公蕴身边除了他很有水平,还能有谁呢?

   

上面那个谶语事件据说是发生在李公蕴称帝之前,然后李公蕴就称帝了。谶语事件之后,据说李公蕴怕这句话泄露出去自己性命不保,于是让万行到芭山(今地不详)躲一阵子去了。

   

景瑞二年(1009年),黎卧朝驾崩了,当时太子年幼,有一个人看到了机会,准备发动政变,可是他又觉得自己不够当皇帝的资格,于是就想到了李公蕴,李公蕴胸有大志,又很有谋略,皇帝非他当不可,再说了政变之后自己就是开国功臣了,这政变成功率又高,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就去跟李公蕴说:“主上冥頑,多行不義,天厭其德,弗克壽終。嗣子沖幼,未堪多難,庶事煩擾,百神靡依,下民嗷嗷,欲求其主。親衛曷因此時逺追湯武之迹,近鑒楊黎所行,上順天心,下從人望,而猶守區區之小節耶?”李公蕴听了这话以后很高兴,但还有所怀疑,说:“公何為敢出是言!吾必執以送官。”然后那人又说:“臣見天時人事如此,故敢啓之,今欲送官,誠不辭死。”然后李公蕴打量了他一下,确定不是自己的对手派来的奸细,于是客气了很多,但还是怕隔墙有耳(李公蕴是个十分谨慎的人):“吾安忍告公?但恐語泄而併誅耳。”那人赶快拍马屁:“國人皆謂阮當代黎,圖讖已見,不可掩也,轉禍為福,今其時矣!親衛尚何疑乎!”

   

(注:此文中阮皆是李,因陈朝要求越南李朝的后裔都改为阮姓)

   

李公蕴到:“吾觀公志與萬行不異,誠如此言,計將安出?”那人忙到:“方今百姓疲弊,民不堪命。親衛若撫以恩德,彼必翕然從之,猶水之就下,孰能禦之?”于是到这时,双方意见一达成一致,就等执行了。

   

  当时的形势是:黎卧朝的太子黎乍只有十岁,两个叔叔起兵造反(后来查了一下,据说是黎桓十一子行军王黎龙(左金右是,又名黎明提)和黎明昶(据说是峰州刺史,曾向北宋进贡,被赏食邑七百户,据我考证应该是黎桓第九子御北王黎龙釿的又名))。于是李公蕴迅速出兵歼灭了叛军,黎明昶死于乱军之中,黎明提逃走。

   

  这时,李公蕴派人召回了万行,几个人开始商量登基的事,这时李公蕴兵强马壮,也没有人反对他,于是他就成了当皇帝的最佳人选,他的皇帝之路太过顺利,因为他不仅有万行那样的谋士,还有人马,而且他本人也胸有大志,而且太子年幼,且都城地势高,不易攻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他能不篡位成功吗?他不是权臣,只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长官,最后能荣登大宝,这与他本人的才能息息相关。

   

  那李公蕴的登基会一帆风顺吗?那个煽动他篡位的人又是谁呢?在此留个悬念。欲知后事,请看下回:荣登大宝。

   

 荣登大宝

   

关 于李公蕴 先生登基的过程,后黎朝编写的《大越史记全书》只说:“及卧朝崩,遂继帝位,改元顺天,大赦。”由此可见《大越史记全书》还是给李公蕴留了面子,关于李公蕴篡位的事上面一点都没写,好像黎卧朝一死,李公蕴就继位,是顺理成章的。《大越史记全书》是后黎圣宗于1479年命史官吴士连编纂,最后于1697年,由黎僖负责增补至后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为全书最后修订本。

   

声明一点,后黎朝与黎朝一点关系也没有,一个家族怎么可能运气那么好,建立过两代王朝,所以后黎朝没有必要为黎朝鸣不平,再加上后黎圣宗比较崇拜李公蕴,最重要的是崇拜他长得帅,然后是崇拜他得了天下,李公蕴既然是皇上的偶像,吴士连也不敢乱写,当然多写点好话。

   

 古代都是为尊者讳,连越南也不例外,据《越史略》记载,那个人是见李公蕴有受禅之意,才想拥立他作皇帝,说白了就是篡位之意,只是书面上说得好听一点而已,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李公蕴顺利登基,这一年是黎卧朝驾崩的那一年也就是景瑞二年(1009年)的下一年(1010年)的11月,也就是1000年前,他建立了李氏王朝。

   

  李公蕴继位后的时局还不是十分稳定,于是李公蕴找来师父万行与拥立他的人商量怎样收买人心,现在可以揭晓那个拥立者的身份了,他是隨龙军统帅陶甘沐,也算个识时务的人,或者说是投机者。

   

  李公蕴主要是向万行请教,另外也把心腹陶甘沐请来了。李公蕴问万行:“现在时局尚未稳定,我该怎样稳定局势呢?”

  万行答道:“其一,大赦天下,毁刑狱之器,那些秋后问斩的犯人一定会庆幸自己运气好,捡回了一条命,囚犯中不乏亡命之徒,可以把他们收编到军队劳改,他们的战斗力可不差。其二,制造舆论,收买人心,人心稳了,什么都好办。

  李公蕴连连点头,过后很快就实施这个方法去了。

  然后群臣及宗室是封的封赏的赏,朝廷百官听到圣旨都满面红光,下朝后回去请客吃海鲜去了,十分快活。

   

  圣旨的大意是:给李公蕴上尊号:奉天至理应运自在圣明龙见睿文英武崇仁广孝天下太平钦明光宅章明万邦显应符感威震藩蛮睿谋神功圣治则天道政皇帝(马屁之词,威震藩蛮,他还真不拿自己当蛮夷看。李公蕴死后就用这个做谥号)。追尊皇考李淳安为显庆王,母亲为明德太后。册封了六个王后(黎氏、陈氏是有记载的,她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之说),立长子李佛玛(又名李德政)为皇太子,其余的儿子皆为侯爵。十三个女儿被封为公主,长女安国公主被嫁给陶甘沐,陶甘沐还被封为义信侯(煽动他人篡夺皇位还被封为义信侯,写到此处笔者不禁大笑起来!)然后分封宗室:王兄某为武威王,弟为圣翊王(李公蕴是次子)。然后他先派考察团到宋朝考察了一下管制,然后封官:陈镐为相公(宰相的别名),吴丁为枢密使,归硕辅为太保,郑文孝为太傅,裴车磊为右金吾,谭坦为左武卫,杜间为右武卫。

   

  李公蕴这时又命人编了个故事逗老百姓:李公蕴出生时,他的老家古法乡的应天寺的一条看门狗生了条小狗,这小狗从远处看一身雪白,但近看小狗背上竟然有黑毛构成的天子二字。这个故事编的不怎么样,难道李公蕴就相当于一只狗崽吗?

   

  难道那天子二子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再说了,如果有人离小狗崽那么近,那母狗肯定早扑过去了,他还能活着回来吗?再说了,就算是他家旁边的庙里的狗崽碰巧身上有天子二字又能说明什么,这个故事编得很拙劣。

   

  天下渐渐太平,李公蕴却准备迁都,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回:迁都升龙。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