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对峙要塞和尚塬
吴正茂
和尚原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遗址。其址在陕西省宝鸡市南 30公里 处,即今渭滨区神农镇境内秦岭大散岭以东地带。其形似僧帽,地带开阔,中凹四高,四面皆山,唯有前后两条路可通。东南有沟长约 4公里 ,可达东河桥,距今秦岭界碑仅有半公里之遥。向西北有沟 2.5公里 可到东峪口,口北有上神岔河。正北一路,约10余公里即可达二里半(今立“大散关”碑处)。四山之内为宽半公里余。东西长约 4公里 的平原,原东大(音:代)王山,为宋代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之大营营垒,垒前插旗石窝犹存。尽东为牧马场(滩),中有高 10米 之点将台。正“当山川之会,扼南北之交”,它与宋代大散关同为控厄川、陕交通之要地。地势险要,成犄角之势,可攻可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宝鸡县志》载:大散关“东连一岭,稍平,即和尚原之脉也”。和尚原中笳鼓竞,大散关上旌旗扬。秦汉以来,历代都在和尚原布防重兵,征战争夺不休。历史上发生在和尚原的争夺战不下70余次。《宝鸡县志》又载:“和尚原在县南六十里大散关之东,由上神岔入山,逾大王岭涉东峪河,至原三十余里。其形边仰中凹,广袤千亩。宋《中兴四朝志》记载,“和尚原,凤之东境,抵凤翔不足百里。自两当县直出凤州,取大散关,距原咫尺。”绍兴四年(1131),吴玠、吴璘曾置兵大散关,布阵和尚原,击败金兀术(即完颜宗弼,金国四太子),致“金兀术仅以身免,亟剔其须遁”。从而晓名天下。
在和尚原西约百里,有一处宋代和尚原战区古战场遗址。今存主要景迹有:岳家沟壁刻;“假龙三寨”营垒故址;栏马墉古垒;“葱韭连垄”的军垦菜地;常年储水“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的“玉人石臼”;俗称“三炷香”的“三柱石笋”;红岩石沟酷似山翁的“石人对语”;以及石层牙河峭壁的“瀑布飞流”景观。
旌忠庙 原建于和尚原之上。宋人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述,南宋绍兴元年(1131)五月,宋将吴玠、吴璘,鉴于对金作战屡获捷胜,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稳定驻和尚原的军心,在向朝廷报捷的同时,曾以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征调陕西五路兵镇压方腊起义,战前祷神而获全胜为由,奏请在和尚原上建造一座“三圣庙”。主祀崇宁四年(1082)北宋对西夏的战争中,为收复银州、攻克永乐城(其地在今陕西省米脂县西、横山县东北、无定河畔之永乐川。元丰五年<1082>筑,并迁银州州治于此。曾被西夏攻陷,崇宁五年废为银川城)而牺牲的陕西籍高级军事将领高永能、程博古、景思谊三人,以振军威。绍兴元年(1131)十月甲申日,宋廷准吴玠、吴璘在和尚原修建三圣庙的建议,并且加封:高永能为忠显灵应孚泽昭祐王;程博古为忠惠顺应孚祐善利王;景思谊为忠显昭应孚泽广祐王。钦定庙号“旌忠”,以旌表其忠勇。于是,一座规模宏伟的敕建旌忠庙——三圣庙,便屹立于和尚原头,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旌忠庙,以主祀高、程、景三王,又称三圣庙。由于建于和尚原之点将台前,院中建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八卦亭,士人称其为“八卦庙”。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八月,“绍兴议和”签字后,和尚原划归金邦管辖,旌忠庙——三圣庙理所当然为金军拆毁无遗,如今,唯有和尚原上之石“点将台”旧迹,和人民记忆中之“八卦庙”。现在原“八卦庙”故址上,建有一座八角亭。
绍兴议和后,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向金朝俯首称臣,引起广大爱国志士的极大不满。尤其是,作为军事要塞的和尚原、方山二原划给金国后,激起了中兴宋室的爱国将领如陕西籍的韩世忠、梁红玉、刘光世、李显忠、刘錡等主要将领的愤慨。宋廷为了笼络人心,随后又在京城临安(今杭州)丰乐桥,重修了一座旌忠庙和旌忠观,仍然主祀高永能、程博古、景思谊三圣,“以接续凤翔府和尚原三圣庙香火”。 清代宝鸡知县邓梦琴的幕宾、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郑凤仪,在《和尚原》这首诗中详细的记述宋金和尚原大战的史实,热情的歌颂了身处金国统治下的中原百姓对南宋朝廷和军队的盼望和支援,诗文又从侧面又对南宋王朝软弱无能,与金国割地议和,将大散关送给敌人的扼腕之痛。诗曰:“海角班声动地起,长驱饮马清渭水。驾岸营运石作城,遥与散关相对峙。巉绝一发巴中天,其势未敢遽窥耳。谁与力遏千熊罴,振旅桓桓连臂使。丸泥两戎对雍梁,当壁一夫争尺咫。忆战青溪敌胆寒,彭原更扫 郎 君垒。如何五路轻出兵,遂令三辅失方轨。退屯不肯扼汉沔,遗柑犹足张角犄。偏安事业小朝廷,半壁东南全基此。当时父老馈壶浆,至今庙祀荐尊彝。落景高原野色昏,访古羌知何者是。岩风箐雨掩灵旗,空传遗石荒烟里。
今人登临和尚原,站在点将台上,遍观山河秀色,虽三圣庙已不复见,唯有临境忆古,触景生情,无限感慨。笔者即兴占得七律《和尚原即兴》一首,以资纪游。
旗书吴字忠宋廷,不忍金瓯半壁终。
忠贞不贰继三呼,旌旗十万屏陇秦。
数破金虏灭敌焰,百战川陕屡凯旋。
和尚原役扬国威,杭州王气赖此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