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吴”字成语(4)
吴头楚尾
“吴头楚尾”亦作“楚尾吴头”。《辞源》解释为“今江西省北部,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接界之地”,因称“吴头楚尾”,也称“楚尾吴头”。《辞海》解释为“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姑称‘吴头楚尾’”,《汉语大词典》也指古豫州(今江西省)一带,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 “吴头楚尾”是古人对先秦时期位于吴楚之间的代称。后来延伸到对长江下游,沿江各地的一种泛称。现在主要是江西北部、安徽一带,是楚吴两国相接之处,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现在也引以为互相衔接。
语出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楚地:指古楚国所辖之地。《战国策·楚策一》:“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东有夏州海阳 ,南有洞庭苍梧 ,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地方五千里。”《荆州》诗之三:“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
吴头: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
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起”,乃“形胜之区”。
万里长江自源头至湖北宜昌为上游,自宜昌到江西鄱阳湖湖口为中游,自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春秋战国时期,在上游有巴蜀文化出现,在中游有荆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楚文化中心在湖南,湖北,范围包括江汉,湖湘及江淮地区。吴越文化中吴文化的主体为太湖平原北部与宁镇丘陵地区,先秦时期,吴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春秋后期吴国势力沿江西上一度扩大到皖南。苏北及淮南的部分地区,其后吴为越灭,战国中越亡于楚。原吴越之地尽辖于楚国“控吴负楚”也好,“控楚负吴”也罢。“吴头楚尾”没有确定的划界,不过后人对鄱阳湖以东直至瓜洲,镇江(古代近入海口),一线的笼统提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曾曰“楚有七泽”后代诗人词人就有用“吴山楚泽”来泛指南方的山水。这同用“吴头楚尾”泛指东南沿江区域一样的道理。
商代宁镇地区的湖熟文化因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也称先吴文化,从商末到西周前北方文化进一步向南渗透,今宁镇地区成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六朝到明清。长江下游文化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南北交流大于东西交流,北方中原文化持续大举南下,尤其西晋末年,永嘉南渡及北宋末,南宋初建炎南渡使宁镇地区文化发生北化,今宁镇地区文化既非吴文化,更非楚文化,而是两者文化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