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并非是纯美
(本文尚未讨论到谦让)
“谦卑”到底是指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注意后面的注解很重要,谦卑是晚辈对待长辈的一种合适的态度,当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谦卑”。可这是否也是一种暗示,在同龄人的交往中表现“谦卑”,就是不怎么正常的了?倘若谦卑过度,还会使人感到唯唯诺诺,甚至有夹着尾巴做人之嫌。
《易经》对于“谦卑”的诠释,似乎更接近“谦卑”的本意。“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
上面这一段阐释,一语道破了“谦卑”的真谛。“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然而,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尊和自我肯定,这种本性并非就意味着自私,它是人赖以生存且自立于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属性特征。由此推想,有谁会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让对方处于重要位置,而把自己置于次要位置,甚或没有位置呢?
一个人刻意表现出谦卑,往往是怀有需要“沟通”抑或是“被接纳”的用意。因为人的普遍心理是,宁愿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甚至点头哈腰,哪怕是装出来的;也不愿意看到别人信心满满、居高临下、乃至飞扬跋扈,尽管那是真实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谦卑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因为假装谦卑能够换取人际交往的诸多益处,有人喜欢有人欣赏,所以它毫无疑问地荣登美德之宝座,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
就人的本性而言,谦卑并非是纯美到那种境界的所谓“美德”。我们可以看到,真谦卑伤害的是自己,搞不好,极易造成人格分裂;而假“谦卑”伤害的是他人,以假面目取悦别人,难道不是一种欺骗行为?
谦卑作为人的一种性格特质,倒也不足以评长品短,因为大千世界,百人百性。有人喜欢低调,有人喜欢张扬,有人天性虚怀若谷,而有人生就气宇宣昂。这仅仅是性格差异而已,以此便来论德性高低上下,就未免太牵强了。如果无端地抬高“谦卑”,甚至将其册封为“美德”,就更令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