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杂文 >> 正文
我们从哪里来——延陵吴氏溯源
作者:吴情树    文章来源:清源论法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5           ★★★

 博主按   20111110( 农历1015日),全村吴姓村民准备举行大型祭祀吴姓始祖的活动,全村吴姓共有260户,每户宰一头猪。这是我们村十年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届时还要演八天大戏,场面肯定热闹非凡,我将会拍摄一些照片上传博客,以供网友浏览。为了举行这一次祭祀活动,我们村的吴姓村民共有几百人,共开着近一百辆汽车,组成一支庞大的迎祖队伍,准备于 2011115日上午五点多,从我们村出发,到晋江安海灵水延陵庙,迎接吴氏祖先泰伯、仲雍和季扎公回村接受吴氏裔孙的祭拜和供奉。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谁,我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有关吴姓渊源的资料,准备印发给吴姓村民阅读,以增加他们对祖先的了解和认同!

 

 

我们从哪里来——延陵吴氏溯源

   

吴氏,译音:Wú;词意:大叫奔走;开氏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季札(延陵王)为始祖。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吴姓排名第十,总人口约246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05%,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大约占了21%。其中,福建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5%。吴姓为泉州第六大姓,台湾第七大姓。

 

吴姓是古老的姓氏之一,形成于战国初期,主要是以国名为姓,源于姬姓,为开姓始祖泰伯、仲雍的后代。据《史记·周本纪》及《吴泰伯世家》记载,陕西岐山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以才能过人,受古公亶父的赏识和宠爱,古公亶父有志翦商,意欲让季历继承王位,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故言:“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由于当时的王位承袭贯例是由长及幼,泰伯、仲雍为遂父愿,便放弃王位继承权,主动避让,托辞采药,先避居于陕西宝鸡吴山,后又跑到蛮夷之地吴地(今天江苏无锡梅村),是为一让王位。太王只能传给文王的父亲季历。后来太王故去,泰伯、仲雍归国奔丧,三弟季历要把王位还给大哥。泰伯、仲雍又跑回吴地,而且故意割发刺面,作了罪犯的装束,当然就再也不能继承王位了,是为二让王位。文王继位,到吴地寻到大伯、二伯,要王位还给大伯,被泰伯和仲雍以罪面不能为君推辞,是为三让王位。在吴地,二人建都梅里,教民耕织,自号“勾吴”。

 

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并“南奔荆蛮”,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使人烟稀少的江南地区开发成人齿日繁的富庶之地,为灿烂的江南文明和“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土著便拥立泰伯为领袖。孔子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世家》中将泰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故后世子孙以“让德传芳”和“记首世家”为吴氏族望,荣耀千古,以垂祖泽。

 

泰伯公因终身不娶无子,其死后,由其弟仲雍之长子季简承接泰伯嗣支,故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仲雍三传至周章,正值武王克商,寻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而正式封为诸侯。吴国后来迁都阖闾,辖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区。东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仲雍的十八世孙寿梦继位,经营20余载,国势强大,于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正式称王,成为鲁、晋、宋、卫等12国盟主。

 

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吴国大而兴。寿梦生有四子:长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5年)。因季札以贤德著称,寿梦欲以国授季札,季札固辞,其三兄临终前要再传位给他,仍然不受,后来其侄子吴光篡位欲还政于他,他又坚决拒绝,遂隐居于其封地延陵(今江苏无锡一带)。季札继承人祖泰盛德,三让王位,世人尊为“至德第三人”,史称“三逊王位”。因其封邑为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有五子,长子常早逝于淄博,次子征生,三子重道,四子子玉,五子木熹,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后人称其延陵肇基始祖。季札次子征生逃亡齐国,三子重道事周,五子木熹不详,只有四子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庙宇(今在江苏丹阳市延陵镇),其后代人丁兴旺,繁衍发达,宗族日盛。由于季札居住延陵,所以他的后裔又有以“延”为姓和以“延陵”为姓。因此,延陵季子又成为今日“延氏”和“延陵氏”的开姓始祖,而季札四子子玉后代因世居延陵,就构成了延陵吴氏的主干。福建吴氏大部分以延陵为郡望,称“延陵衍派”。

 

从泰伯肇基,传至二十一世,共有二十五主。至公元前495年,夫差继承王位,吴国异常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亡吴,威振天下的赫赫吴国从此陨落。吴国亡时,吴人遭越军杀戮,为避祸乱,大多隐姓埋名,四处迁移。为纪念吴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在季札(比孔子大24岁)去世时,孔子已65岁,亲自为他题写墓碑:“于戏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世称“延陵十字碑”。史学家司马迁在《吴泰伯世家第一》中介绍泰伯仅104个字,只占全篇3%,而介绍季札却用了50%的篇幅,详细叙述其谦让王位,弃室躬耕,出使中原等情况,他高度评价了季札的一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扬第吴姓溯源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越灭吴之时,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祸患,由吴国迁徙入闽。据族谱记载,源荣吴氏先祖可追溯到东晋曾任广州刺史、后拜度支尚书中领军的吴隐之(公元348-413年),其系山东鄄城人。延陵季札族裔的南传,尊吴仁禄为开闽始祖。仁禄为唐开成三年(838)进士,宫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耻再受乱朝爵命”,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晋江县十六里白马庙东大吴乡(今惠安县东岭镇大吴村),殁后葬于县城南郊盘龙村。闽南吴氏繁衍昌盛,世称“四子分四溪”:龙溪、安溪、梅溪、洛溪。

 

吴源荣于宋开宝年间,即公元968975年从南安县水头迁入安溪凤城吾都居住。吴盾乃吴源荣之孙、吴喜之弟。北宋乾兴元年(1022)与吴喜同时离开吴埔(今凤城镇吾都村)。吴盾迁还集里岭后(今长坑乡三村),成为该村吴氏一世祖。子孙先后播迁到祥华乡祥地、西坪镇阳星、尚卿乡银场、魁斗镇半仑、龙涓乡厚田、石塔、湖陵、圣草池及桃舟乡桃舟、莲地等地。吴盾墓位于蓝田乡蓝田村董堂,葬于宋朝。吴盾之二十世孙、吴哲之十七世孙吴镗于明朝嘉靖年间,即公元15221566年由多卿山紫厚迁移至本村,成为本村吴氏之开山鼻祖,号逊谦。

 

(延陵扬第吴氏第十七世孙情树 整理)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