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杂文 >> 正文
吴式芬与牡丹亭
作者:刘玉文    文章来源:海丰吴氏蒙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30           ★★★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清代望族“无棣吴氏”出身的吴式芬(1796-1856)出任江西南安府知府。明代汤显祖的传世剧作《牡丹亭》就是以南安府后花园的牡丹亭等景点为背景写成。而汤显祖有机缘游览南安府后花园的牡丹亭,又是因为他弹劾当时无棣籍吏部尚书杨巍等官员,触怒皇帝被贬去广东徐闻县,才有机会途径南安府。说来,这南安牡丹亭还有一段无棣情结!
 
    江西南安府,辖大庾(后改“大余”)、崇义、上犹、南康等县,府衙设在大庾县。南安府南临赣江,北依大庾岭(又称梅岭),著名“梅关故道”就从此地经过,梅关“山势峻险,磅礴高耸、形胜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梅岭“南扼交广,西拒湖湘,处江西上游,拊岭南之项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江西南面之“重险” ,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南北交通的要冲,素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
 
    南安府有一个后花园,园中古木参天,流水淙淙,台池掩映,花木葱茏,曲径通幽,牡丹亭、舒啸阁、芍药栏、绿荫亭、梅花观等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构成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
 
    这“牡丹亭”是园中的重要建筑,也更有一番来历,据记载历代的南安知府中有十一位是来自牡丹之乡的山东曹州府和东都洛阳,他们把家乡的牡丹带到南安府,作为“乡思”之物栽于府衙的花园里,经长期培育成为独特江南牡丹园,蔚为景观,为了观赏名花在园内修建了一座优雅的牡丹亭。

     古代的官员遭到贬谪,往往被“发配岭南”,被贬官员都必经南安府过梅关去南粤。古代皇帝往往喜怒无常,所以常常有被贬的官员怀着郁闷的心情来到南安尚未过梅关,朝廷又回心转意另行宣旨召回。故此许多官员有意在南安府多流连一段时日,期待朝廷的好消息传来,这些时日里免不了游览后花园,观赏牡丹亭。像那宋之问、沈佺期、苏东坡、周敦颐、海瑞等许许多多的此类人物,都留下了忧思感叹的诗文。
 
    时间追溯到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这年的闰三月,因慧星出现,被视为“不祥之兆”,万历皇帝借此责备言官并“各罚俸一年”,邸报迅速传到南京。,时任南京礼部主事的江南才子汤显祖读到上谕大为振奋,觉得时机到了,于是拟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上奏万历皇帝朱翎钧,弹劾当时的执政辅臣科臣言词激烈,抨击朝政,其中有“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移,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转移,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等句,而且还有责备皇帝的言辞,万历皇帝阅后,感到震怒,五月十六日,以“南都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的罪名将汤显祖贬为徐闻典史。这徐闻县在广东雷州半岛的南端,在当时是仅次于海南岛“天涯海角”的边远荒蛮之地。这奏疏中的“吕”指的是 御史丁此吕;申时行是当时的首辅大臣;杨巍时任礼部尚书,山东无棣籍人士,吏部为六部之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他在被贬去徐闻赴任的路上走走停停,深秋季节,才乘船到达南安府,在南安府逗留了一段时间,游览了南安府的后花园,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美丽景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流连忘返。但圣旨难违,他在低吟《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悲愤声音中通过梅关,进入了广东地界。两年后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汤显祖调升浙江遂昌县知县。他按原路返回,北越梅岭,又来到南安治大庾。因章江枯涸难以行船,他便寓居到故里的同年好友谭一召的家中,停留月余。其间,汤氏会见了当任南安府太守杜伸,并无数次游览了府衙后花园,进一步了解牡丹亭及有关传说,之后,创作了以南安府的牡丹亭为背景,以南安知府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和柳宗元后人柳梦梅曲折离奇的浪漫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的传世名剧《牡丹亭》(又名《杜丽娘还魂记》)
 
    二百四十七年之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深秋季节,一位出身于山东无棣县“进士世家”“尚书第”的翰林学士吴式芬来到南安府就任知府。吴式芬,字子苾无棣城里人,八月二十七日离京。他《六君子塼合本》题记中写道:“道光戊戌秋,式芬被命作郡江右” 侍讲学士陈介祺有别诗:“一枝讬乔木,知择贵良禽。京洛多车马,相从怀好音。一编千载契,同此金石心。君去日千里,悠悠江水深。”吴式芬爱好金石,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金石学家,在京时,与龚自珍、何绍基、陈介祺、陈庆镛、许瀚、刘喜海(刘墉的侄孙)、翁同书(翁同和的弟弟)、蒋子潇、孔绣山、梁敬叔等人过从甚密。

    吴式芬到任不久,就发生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史料记载“南安为入粤孔道,时夷船犯,顺驶入广东内河。上命靖逆将军奕山帅师往剿,以南安为后路,粮台巡抚钱宝琛檄布政使赵炳言与式芬总其事。式芬布置井井,军需得以无误。”(民国《无棣县志》卷十《吴式芬列传》)
 
    吴式芬也是一位爱好悠游的人物,南安府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有机会接待南来北往的各级官员,由于汤显祖《牡丹亭》戏剧的传播,南安府的后花园的美丽风光,尤其是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代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也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官员。为此,吴式芬在当时物力维艰的状况下,捐资对花园中的亭台池馆进行了一番修葺,并题写了“牡丹亭”等亭台馆阁的匾额、对联。在闲暇之时,他常到后园欣赏山色湖光,或与宾客小憩品茗,或与同仁鉴赏金石书画,或与文友应酬唱和。吴式芬的诗作流传不多,据说,他在南安也写过几首,有一首《仲春适府后园》是他写的,诗曰:
 
园临章江近梅岭,姹紫嫣红春意浓。
 赖有临川还魂笔,而今犹诵牡丹亭。

    其中的“临川还魂笔”指的就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得意之作《牡丹亭》。
 
    据说,还有一首五言诗待考,题为《后园初葺,携朋小游,指点亭台杂韵以志快》诗曰:
 
庾岭分灵秀,后园多小景。
 幽篁映湖山,苍苔浸古藤。
 绿荫涌香泉,玉池绽芙蓉。
 梅依芍药栏,柳掩牡丹亭。
 古观修竹斜,啸阁远山青。
 仲春乳燕剪,深秋归雁鸣。
 花光洗尘目,暗香沁臆胸。
 临川还魂梦,殷殷南安情。

    其中,“庾岭”,即五岭之首的大庾岭,又称梅岭。南安府治大庾在梅岭南麓。

     “牡丹亭”、“芍药栏”、 “古观”(即梅花观),都是南安后花园重要景点,也是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主人公活动的主要场所。如,剧中台词有“牡丹亭上三生梦”; “孤身赴试南安道,大雪纷飞寒冬到;梅花观好作归巢”;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等等。“啸阁”即舒啸阁,“绿荫”,即“绿荫亭”,旧为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一。“玉池”,原名月浸池,池边多柳树,风景甚佳。传说宋代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常在池边读书,并写出《爱莲说》。
 
     《牡丹亭》中还有南安太守杜宝的一段开场诗,曰:“一生名宦守南安,莫作寻常太守看。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这位南宋南安太守杜宝的清廉自律的风范也可能让在任的大清南安知府吴式芬产生了内心共鸣。当然不能把这位吴知府“作寻常太守看”,他在离京谢恩之日,道光皇帝特加关爱地说:“汝并无一人保举,看汝尚可学习,是以命汝出外任,学习办事断不可染外官习气。”,吴知府不但廉洁自律,而且体恤民情,据史料记载,吴知府在任时,“时南安风俗,或惑于风水,或务为厚葬,或苦无葬地,因多停柩。式芬恺切晓谕,更捐廉置义山,期之以时月,使各营葬事。于是,积年停柩,一旦得安土者,葢千数百家。”
 
    明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上书,指名弹劾无棣籍官员杨巍及执政大臣,被贬岭南,对汤显祖来说此乃“塞翁失马”,他官场失意,却从南安府后花园的牡丹亭得到灵感,写出名作《牡丹亭》成就了他“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清道光十九年,一位无棣籍人士吴式芬就任南安知府,又修葺牡丹亭,缅怀这位临临川才子汤显祖,并屡屡称颂他的不朽之作《牡丹亭》。说来,这南安府牡丹亭还真真算得上有一段无棣情结呢!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