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阁老的子孙并非败家种
吴正茂
党崇雅(1583~1664)字衡彬,号于姜,又号蟠龙山人、意先山人。为明末清初宝鸡历史上,乃至名享全国的著名历史人物。万历十年(1582)壬午陕西乡试举人,中式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三甲第一百五十四名进士,初授南阳府推官,明末官至户部侍郎,督饷天津。明朔亡,归顺李自成所建之大顺农民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夏,经原明天津总督骆养性举荐,以原官赴京补用;九月,任刑部左侍郎。任内,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他针时弊,上疏言事,许多有利于清朝政权巩固和减轻人民负担的建议,被清廷所采纳;在刑律方面,他首先提出慎刑和缓刑的建议,如恢复热审及秋审等。顺治四年(1647),主持草拟《大清律例》,其以《大明律》为蓝本,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明律的原貌,缓解了民族矛盾;后经大学士刚林、洪承畴等审查,颁行全国。顺治五年至十一年(1648~1654),历任刑部、户部尚书,授国史院大学士兼太子太傅等职。他入阁辅政,勤奖王室,乡人尊称其为“阁老”(清制,以大臣擢殿阁大学士为入阁,党氏以尚书授国史院大学士衔,兼之其年高,故尊)。累计著有《图南草》、《意先草》、焚焚草以及前后奏疏20卷;今发现佚著《鹃失啼》,收诗163首,其多为感怀之作。
党阁老的事迹流传于秦、冀及中原一带,特别是在其家乡——宝鸡,广为流传。有关党阁老的儿子“踢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民间“党阁老的儿子———踢山”的歇后语,即源于此。真的是党阁老的儿子,不学无术,不知节俭,挥霍无度,把乃父为其所置的万贯家产变卖净光,家败人亡呢?
事实并非如此,为了还原历史的原貌,笔者就此历史谜团,多次查阅典籍文献,地方史志,详细考证;并深入到党阁老的出生地——今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党家村与其故乡——今金台区蟠龙镇蟠龙山村,访问调查,就笔者所掌握的第一手史料来看,足以说明党阁老的儿子“踢山”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胡捏乱造,乃是封建士大夫为维护正统观念及民族气节,对于党氏“一岁三易其主”投降主义的嘲讽和轻视。党家不但没有败家,而且子孙科第不绝,出仕为民请命,家族兴旺,青史留名。
党崇雅之妻寇氏,系明代宝鸡县清水里(今渭滨区马营镇永清村)人。生独子党恂如,字谨公,中式清顺治八年(1651)辛酉科举人。恂如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吟诗作对,无一不精。不幸英年早故,其遗作散见于乾隆廿九年(1764)版《宝鸡县志》者最多,而流传于世者以《宝鸡八景诗》及《游太平堡记》最为著名。其妻李氏,以义烈闻;乃明末大同巡抚李甲之孙女。据民国十一年(1923)《宝鸡县志》卷十·义烈载:“李氏,党恂如妻,明末以宦眷回籍,至容城遇追寇者,疑为寇属,欲协去,氏怒骂,旋被刃颈俱伤,惟喉未断,恂如寻获,舁至布政(官名;即布政使之简称。明制)胡载仁所(指住处或官署),调治之,遂得生还。”李氏生子二,即居广,居易兄弟。二人依靠祖父党崇雅抚养成人。后又凭借祖父的余荫(封建时代子孙依赖先代的官爵受封官职的资格),均步入仕途。长孙居广,历任监察御史,御前侍卫等职。次孙居易,历以门荫任至湖北均州知州、广东南雄知府、广东按察副使分巡雷琼道、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为三品大员)。居易果不负众望,建树卓著,政绩清廉。均州任内,视明末战乱之凄荒,居易招徕抚民,其境逐渐得以恢复安定。三藩乱起,吴三桂部谭、杨两贼率部突逼城下,居易出私财,募集敢死队,率以固守,待援兵至,方解围,以功升任户部屯田司员外郎;居易治均州,集文士续修《均州志续》,存史资治。于南雄任内,饬属员,除火耗,设立义学;浚筑陂堰八十余里,灌田万余顷【见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凤翔府志》卷七·人物·宦绩】。党恂如二子以门荫居官,不光是党氏人材济济的表现,而且,也是清王朝对党崇雅功绩的表彰。居易之子党丕显,字知微。号亦姜,康熙三十八年(1699),考中己卯科副榜贡生,曾任甘肃文县儒学教谕(官名,阶从七品至从八品;相当于今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著《亦姜集》。其富而好义,喜饮酒赋诗,亦工书法。后党丕显重新迁居祖居地——宝鸡县永丰里(今渭滨区石鼓镇党家村)。
自康熙朝至今300多年,党崇雅、党恂如、党居广、党居易、党丕显一家四代五人,其传记、事迹历为人们重视,为历次所修的各级志书收载。如果说,党阁老的儿子败光家财,人亡没落淹没于历史的轨道中的话,那么,何来党恂如中举,党居易出任福建按察使,官居三品的事实呢?
200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