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杂文 >> 正文
里庄(吴三桂故乡)十八勇士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5         

里庄十八勇士墓

   

吴知道 2009-10-04 15:51

   

   

里庄十八勇士墓

    崇祯三年,皇太极乘袁崇焕下狱之际,回师卢沟桥,大败明师“车军”,是役明驻辽东军共伤亡4万余人,其中不乏明高级军官。州山吴氏共有18名守边将士阵亡,这是吴氏驻边五十余年间最大伤亡,吴氏祠堂有“十八勇士碟血卢沟桥”的记载。 p( LZ)7/ 

    因路途遥远,勇士遗骨无法还乡。族人以烈士所遗发辫,在里庄村吴氏一世祖慎直公墓右侧的“荷花心”山上,筑十八勇士墓告慰先烈。

   

一片云 2009-10-04 18:45

能否拍张照片上来?

 

   

吴知道 2009-10-04 21:39

    可惜开山造田期间被平毁。

    因州山吴氏奋勇守边,吴氏祠堂从此名声显赫,位于狮子台门右后侧的吴氏宗祠备受殊荣,成为门前可立点将台、将军旗杆的少数祠堂。当时吴氏宗祠不但门前立一对白玉狮子,左前方还有一处点将台和六块 二米 多高、半米宽、一尺厚的旗杆石,中间穿三排空,专门用来固定旗杆,以此为捐躯沙场的先烈招魂。

 

   

吴知道 2009-10-04 21:47

      自吴大圭、姚启圣之后,州山里庄成为汉正红旗的居住地。旧时里庄村与河塔、埠头两村交界的地方,各立有一块上盖石雕屋檐的满、汉双语的牌文(因年久字迹麻糊,内容不详,解放后平毁),俗称“盐牌头”。满清一朝,凡私盐的商贩,只要逃过两处“盐牌头”,官兵就不敢追杀。

 

   

吴知道 2009-10-04 22:24

州山狮子台门,就是当时名满江南的州山吴氏园。当时狮子台门正对门是一堵绘有旭日的照墙,大门口不但有一对狮子,门上还有彩绘的秦叔宝、尉迟恭像,人俗称“门神户尉”。(后因族人担心请两位门神会折小老百姓的福,才主动消除。解放后,大门又被部队用作食堂门板,最后毁于筑坝)。大门两侧各有一廊檐,供停放达官贵人的轿。大门正中,挂一匾额,上书楷体“兄弟科甲”,落款光绪三年李慈铭书,并记录有一天启、二崇祯三名进士的科举年代(匾额毁于十年前)。仪门口石雕、砖雕遍布,左右为两块擂鼓石(此处遗迹尚存)。进仪门是一处两头青砖“圆洞门”相连的长廊(下雨天可以不走水路,已毁)。长廊后为接旨厅(现唯余一处正方石板),用于焚香接旨,背后为子孙拜高堂的拜厅(原挂有三祖像,季札、吴融、慎真太公)。台门左侧,就是吴氏园。吴氏园有三部分构成,花厅、前园、后园,现花厅的四方石板尚存。前园规模较小,约十余亩,内有望花楼、饮酒亭、太湖石。后园规模较大,约20余亩,内有荷花池、假山,假山中空,可容人进出。晚清富商吴百台在吴氏园内广种天下名菊,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李慈铭就是当时的游客之一。

 

   

吴知道 2009-10-04 22:45

里庄有一座小石桥

    里庄村与州二村之间,有一座比一般石桥稍高的桥叫“望村桥”。这座桥起先并非如此,因吴兑的兄吴悦、弟吴兖气不过每次吴兑衣锦还乡,官船直到狮子台门口,让他们没有面子,竟自作主张把里庄的河道改小,同时又把石桥抬高,表示欢迎兄弟的官船。自此,吴兑每次探亲,只能到“望村桥”下官船。以后,州山吴氏子孙,每次回家或出门,都要站在桥上望一望慎直太公的坟头,都要看一看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望村桥”三字因此沿用至今。(“望村桥”现已改成公路桥,桥头里庄一侧,原有两开间的凉亭)

 

   

吴知道 2009-10-04 23:26

没有这样的道理?

山阴州山吴氏,初始亦以儒学为主,门下府、州、县学生员众多,明初有南京知府吴便、吏科给事中吴舜等到,其中学业最优者当属一支大分统大房之吴兑。

吴兑,字君泽,嘉靖进士,历官至兵部尚书。因官居显位,得荫长子有孚为锦衣卫正千户、荫侄有端为锦衣卫镇抚。明中期以后,武官世职渐由世官向世爵转化,高官显要荫子为世袭武职者屡见不鲜。与一般士大夫不同,吴有孚并不耻于为武夫,相反却亲自参加武举考试,并中万历十五年(1587)会举,后积功升至都指挥,任至山东副总兵。

吴氏族人弃文从武,最早始于一支大分的七世吴遴。吴遴祖父吴洪,娶兵部侍郎陶寿之女,父吴谧,补国子生。从祖、父的生活年代和婚姻关系来看,并无投笔从戎的迹象。吴遴,嘉靖二十四年生,后授金吾卫正千户。吴遴父、祖均非显宦,此武职肯定不是恩荫得来,只能是其通过武举,历官积功而得。吴遴有二子,长子国光,万历十三年中顺天武试第七、十年第三、十九年乡试解元,后任职瓜州江防;次子晃以书法闻名于世。可见此时的吴氏已经是文武并重。此后吴氏一支大分基本上都是以武职闻名,文职成功者仅十世、有孚子孟登仕至云南永昌府知府。

吴氏以武闻名的还有二支三分的吴显忠和吴大斌。吴显忠,少时以“能文”闻名,但三次应试一无所获,遂弃文习武,“究黄石韬钤,为万人敌”,隆庆元年中浙江武魁,万历二十年中武进士,累官至副总兵。

吴大斌,六岁而孤,天资高迈,能博闻强识,幼应童子试,不售,乃弃举业,肆力于六经子史及兵法律例诸书……遨游海内,最后寓居辽左,设馆授徙。凡族人有志四方者,多往归之。吴大斌不仅自己弃文从武,还以己为榜样,带出了一大批族人。以后州山吴氏就出现了武科进士寄籍辽东、山东、直隶的怪现象。(这也与吴兑辽东有关)

吴氏族中另有一些已授文职,又改武阶的族众。最典型的是一支二分十世之吴家相,初授江西德化县主簿,后调福宁卫经历,随部援黔时改任守备,以后历升至参将,进阶正四品明威将军。

 

   

吴知道 2009-10-04 23:45

自此,州山吴氏禁演《大破卢沟桥》戏。

山阴州山吴氏,初始亦以儒学为主,门下府、州、县学生员众多,明初有南京知府吴便、吏科给事中吴舜等到,其中学业最优者当属一支大分统大房之吴兑。

吴兑,字君泽,嘉靖进士,历官至兵部尚书。因官居显位,得荫长子有孚为锦衣卫正千户、荫侄有端为锦衣卫镇抚。明中期以后,武官世职渐由世官向世爵转化,高官显要荫子为世袭武职者屡见不鲜。与一般士大夫不同,吴有孚并不耻于为武夫,相反却亲自参加武举考试,并中万历十五年(1587)会举,后积功升至都指挥,任至山东副总兵。

吴氏族人弃文从武,最早始于一支大分的七世吴遴。吴遴祖父吴洪,娶兵部侍郎陶寿之女,父吴谧,补国子生。从祖、父的生活年代和婚姻关系来看,并无投笔从戎的迹象。吴遴,嘉靖二十四年生,后授金吾卫正千户。吴遴父、祖均非显宦,此武职肯定不是恩荫得来,只能是其通过武举,历官积功而得。吴遴有二子,长子国光,万历十三年中顺天武试第七、十年第三、十九年乡试解元,后任职瓜州江防;次子晃以书法闻名于世。可见此时的吴氏已经是文武并重。此后吴氏一支大分基本上都是以武职闻名,文职成功者仅十世、有孚子孟登仕至云南永昌府知府。

吴氏以武闻名的还有二支三分的吴显忠和吴大斌。吴显忠,少时以“能文”闻名,但三次应试一无所获,遂弃文习武,“究黄石韬钤,为万人敌”,隆庆元年中浙江武魁,万历二十年中武进士,累官至副总兵。

吴大斌,六岁而孤,天资高迈,能博闻强识,幼应童子试,不售,乃弃举业,肆力于六经子史及兵法律例诸书……遨游海内,最后寓居辽左,设馆授徙。凡族人有志四方者,多往归之。吴大斌不仅自己弃文从武,还以己为榜样,带出了一大批族人。以后州山吴氏就出现了武科进士寄籍辽东、山东、直隶的怪现象。(这也与吴兑辽东有关)

吴氏族中另有一些已授文职,又改武阶的族众。最典型的是一支二分十世之吴家相,初授江西德化县主簿,后调福宁卫经历,随部援黔时改任守备,以后历升至参将,进阶正四品明威将军。

 

   

鉴水行舟 2009-10-05 07:20

拜读,但不知是否存遗址?

 

   

吴知道 2009-10-05 08:13

遗址已毁,但墓的大致方位今人尚能辩认.

 

   

吴知道 2009-10-05 23:29

村民有关吴三桂的主要传说

1、吴三桂是狮子台门的人;

2、吴大圭、吴二圭曾在狮子台门生活过;(大圭汉正红旗人,代善亲王的管家,孙吴兴祚)

3、吴三桂被割“冷血头”;(清史中记载“吴逆折骸”)

4、吴三桂在州山有三十六座衣冠冢,只有一座装有吴三桂的金头,事后都被盗掘,但无金头

5、吴三桂山阴州山吴氏家谱中已出籍;

6、里庄不做三桂戏,项里不做霸王戏。

 

   

carolwu 2009-10-06 10:25

你这是哪里看来的,有依据吗?我也是里庄人。吴三桂我网上查了下不是这边的呀,而且他已经满门抄斩了的。

 

   

咏絮才 2009-10-06 14:12

既然都毁了,就不要说了。要说就想办法搞起来

 

   

咏絮才 2009-10-06 14:20

!山阴吴氏的祖居之地 发祥之地  最早的宗庙 即在里庄。高手都潜伏在民间, LZ真厉害!寻寻觅觅多年,只为找寻一份不需要沟通的默契

 

   

吴知道 2009-10-06 18:13

是灭族。副将以上,怀中婴儿均已死难,史载只有一个孙女逃过这一劫,事后还是被查出来。

 

   

吴知道 2009-10-06 18:20

明史中并未明确吴三桂的祖籍,只知道他是江南人。清史说他是辽东人。入清后的文章才有祖籍高邮的说法(如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州山吴氏祖先曾返回延陵季札的故土,就在常熟、高邮一带,等到慎直太公移居柯桥,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称高邮为祖籍也是对的。同时,吴三桂被誉为“延陵将军”,后人就猜测他是江苏人。

 

   

吴知道 2009-10-06 18:33

惭愧惭愧,一孔之间,欢迎赐教。

 

   

咏絮才 2009-10-06 21:36

不敢不敢,文化革命,散之烟云。

 

   

咏絮才 2009-10-06 21:40

吴知道,吴知道。无不知?无不知道。

 

   

咏絮才 2009-10-06 21:47

堂堂山阴吴氏只有这几位人物。吴兴柞。吴兑等哪去了。

 

   

咏絮才 2009-10-06 22:00

吴兴祚,字伯成,汉军正红旗人,原籍浙江山阴。父执忠,客礼亲王代善幕

授头等护卫。二十年,擢两广总督。兵部

据其言,议兴祚冒功,上命仍议叙,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六年,卒。

 

   

吴知道 2009-10-07 08:03

        吴执忠,福建漳南道道员,福建参议,汉正红旗籍。

    我们不但要把州山的杰出人物介绍给后人,还要把他们的成长史展示给出大家,从中梳理出传承六百余年的州山人文精神,格物致良知,养成州山吴氏的行为习惯。

 

   

羊石山房 2009-10-07 08:54

吴显忠所撰《羊石山石佛庵碑记》,在今羊山石佛寺石窟内,所撰时间是万历甲辰(1604)。当时一起来羊山游玩的还有陶望龄、何继高、王泮、郑一麟等。

   

咏絮才 2009-10-07 10:26

小钻风是谁??

 

   

咏絮才 2009-10-07 10:32

吴兑,字君泽,绍兴山阴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 万历二年春,推款贡功,加兑右副都御史。五年夏,代方逢时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七年秋,

以左侍郎召还部,寻加右都御史,仍佐部事。

九年夏,复以本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巡抚顺天。十年春诏进兑兵部尚书

仍兼右都御史。寻进太子少保,召拜兵部尚书。御史魏允贞劾兑

御史林休徵助之攻。

帝乃允兑去,后数年卒。

 

   

咏絮才 2009-10-07 10:55

居其观之汝等皆有心之人。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汝等心中有否蓝图。其定:呼之,招之。

 

   

吴知道 2009-10-07 20:56

这个吴有孚是吴兑的儿子,曾任山东副总兵。总兵是明朝武将的最高品。

 

   

吴知道 2009-10-07 21:04

吴兴祚(16321698),字伯成,号留邨,山阴(今绍兴)州山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旧旗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部)。父执忠,客礼亲王代善幕,授头等护卫。

  自幼聪颖,奋攻科艺,清顺治七年以贡生授江西萍乡知县,年仅虚岁19岁。时,金声桓叛,江西郡县多被占,萍乡以有备独完。旋以守御有功,授山西大宁知县。十八年,迁山东沂州知州。不久以驿务迟误、对白莲教起义镇压不力,康熙帝二年(1663)降补无锡知县。任时,清丈全县田亩,编号绘图,因田征赋,切行“摊丁入亩”,飞诡隐匿,皆不得行。县徭役未均,害民非浅,又以入官田征租雇役,民害才除。遇灾,即赈济施粥于饥民。八旗兵驻防苏州,请于领兵固山,单骑弹压。兵或取民鸡,立加鞭笞,皆奉约束。塘溢,兵不得渡,立竹于塘旁,悬灯以为识,骑行如坦途。康熙帝十四年四月,经漕运总督帅颜保荐,超擢福建按察使。轻骑至光泽,招抚耿精忠部将陈龙等,遣降将蔡淑归为内应,命陈龙率部前入,部将冯珩等缚朱统锠,率兵三千以降。十七年,晋福建巡抚,率部屡败郑锦兵,招降锦将蔡冲琱、林忠等385人,兵12500人,救难民1200人,得舟67艘,迫使郑锦余部退回台湾。因功进秩正一品,后擢两广总督。上任后上疏言前督尚之信在广东横征苛敛,奏请罢除盐埠、渡税、渔科等苛捐杂税,又奏请允开海禁。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兴祚随帝效力,坐沙克舒尔塘。不久,叛乱平定。

  平生工诗文,擅音律。著作有《宋元诗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为官清正廉洁,仕官40余年,位一品,所得禄赐尽以养战士。为政持大体,除烦苛,卒后远近戴之;历官之地,并吁祀名宦,传贤后世。

 

   

羊石山房 2009-10-07 21:05

请问楼主,州山吴氏的家谱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图收藏有,你看到过吗?

 

   

吴知道 2009-10-07 21:15

州山吴氏先人称吴兴祚“上马会打仗,下马写奏章”,是一位戎马诗人。为官清正廉洁,仕官40余年,好结交海内名士,暇则诗文觞咏,往往倾囊箧赠之,所得禄赐尽以养战士,在广州时,曾散万金于族属,以故常困乏。前任官员府库亏空,无法移交,是在吴兴祚的帮助下渡过难关的。

 

   

吴知道 2009-10-07 21:15

没有

 

   

立花道雪 2009-10-07 21:21

《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清道光二十年木活字本,绍兴图书馆就有啊。

 

   

羊石山房 2009-10-07 21:28

想看看,不知有几册?

 

   

吴知道 2009-10-07 21:42

康熙二年,吴兴祚補江南無錫縣知縣。应该县处在南北交通要道,接待任务很重;前官虧帑金八萬五千有奇,公抵任而官之罷而不得歸者三人、役之在獄者三十餘人。吴兴祚想尽办法帮助周全,使所拘官得歸、役皆出獄,都说「吳公生我」!

 

   

吴知道 2009-10-07 22:13

查州山明代文武进士,三兄弟同时登科的只有吴从鲁、吴从文、吴从哲,也许就是“兄弟科甲”的主人公。

 

   

立花道雪 2009-10-07 22:13

好像是20册吧。04年看过,记忆有点模糊了。里面史料很丰富。

 

   

吴知道 2009-10-08 22:50

        吴兴祚对待朋友非常友善,常常倾囊相助。姚启圣为'广东香山知县时,因当地粮赋重,自告奋勇,增加香山县的粮赋,周边七县非常感激。后来,姚启圣的承诺无法兑现,被免职回原籍。当时,姚启圣找到同乡好友吴兴祚,说:“这次祸闯大了,如果不立奇功就难有出头之日”。吴兴祚慷慨解囊,资助姚启圣5000两银子,使得姚启圣有了募兵之资,在康亲王营前效力,最后成就一番功名。

 

   

吴知道 2009-10-08 23:10

吴兴神算任無錫县知县期间,田畝久不清丈,弊端百出。上任后,即开始丈量田亩,因田繪圖,旁書四至、疆界井然,再散給田主,从此老百姓就再也没有次类诉讼。当时的老百姓共有六项负担,其中最稱煩苦的就是劳役,有的家庭因此倾家荡产。吴兴祚以縣入官田千餘畝,用出产的糧食公買充募役的数用,老百姓的负担得到了减轻。康熙八、九年間,水旱频发。吴兴祚在每鄉設粥廠,每廠設司賑二人,以鄉之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工作,凡家有余粮者各以其力助。如是數月,全活者數千人。老百姓非常怕当地駐兵,吴兴祚就向当地的旗人都统請令箭,單騎往來流兵散勇之间彈壓,兵有取民隻雞者立笞之,后来无锡一县兵過而民不知。有一次,当地湖水溢官塘,老百姓出行困难。吴兴祚在官塘之兩旁,每數丈樹竹為標,每標懸一灯,老百姓如过坦途。待士最有恩,所識拔的人中多名士。待搢紳有禮。凡吴兴祚所到之处,当地老百姓都把他列入当地的名臣祭祀。

 

   

吴知道 2009-10-09 17:50

谢谢千年月

 

   

吴知道 2009-10-09 18:04

       另一只眼看边防。

        隆庆五年,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子弟部落为都督等官,又相继在大同、宣府等地开马市11处,同时又开设了便于蒙汉人民自由贸易的月市或小市。俺答封贡后宣府张家口的第一次马市,从六月十三开市到二十六日闭市,易马一千九百九十三匹,价银一万五千二百七十七两。小市(民市)易马骡牛羊价银九千余两,还有抚赏银八百余两。可谓蒙汉双赢,皆大欢喜.。但是,俺答部内还有很大分歧,而且,互市的市场也没有规范。互市的主要倡导者王崇古时任宣大总督,方逢时任大同巡抚,吴兑和他们一道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殚精竭虑,用心谋划。

    然而在俺答部内,对封贡互市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有的头目如俺答弟昆都力、俺答子辛爱表面同意,暗地里滋事使坏,并悄悄帮助土蛮犯边。再加上刚刚开市,规矩章法也不大健全,结果连续发生了几起市场丢马事件。当吴兑得知后,立即派人调查,发现是昆都力和辛爱下属的人干的。为了掌握真情实况,在了解到俺答离营外出打猎后,吴兑带领五骑随从,直奔俺答大营视察。俺答留守大营的总管和小头目们一见明朝宣府的太师(蒙古人对明朝高官的泛称)突然而至,十分惊愕,就要上马拉弓抵御。只听其随从高喊:“巡抚大人是来犒军的,还不跪下!”众头目急忙拜跪并迎接至大帐,诚惶诚恐地献上奶茶、奶酪。巡抚大人神色安详地询问情况、表示慰问后,提出要到各营帐走走、看看,总管赶忙领路陪同,结果吴兑一行“遍阅庐帐抵暮还”。这次突访,使吴兑对俺答部有了实地了解,也发现了盗马的多是在市场交易后干的,有的很晚了才拉马回驻地,也有的转手倒卖。吴兑派人埋伏在道旁,一发现盗马贼后,除将马匹或所得没收外,并用木棒不伤筋骨地揍一顿予以惩戒。同时,对蒙方官员声明:“以后再发生偷盗,马上闭关停市!”各部首领自知理亏、不敢怠慢,不但将以前偷的马匹送回,而且带着偷马人前来请罪。

    盗马不成,辛爱又带兵到附近边口骚扰。吴兑为不失与俺答的和气,告知他此事,让其管束。俺答找来辛爱一顿臭骂,并警告他:“宣化和大同是我的市场,你可不能去捣乱!”辛爱虽然不再来这一带扰乱,但此人桀骜不驯,连该进的贡马也不去送。还得俺答用自己的马匹代为入贡,将朝廷给的赏赐送到他的营地也不肯接受。

    吴兑一面派兵严惩,一面继续做俺答的工作,他了解到俺答年龄已大,而且多病,事无巨细,多凭才华尽显的夫人三娘子裁决。于是,吴兑便加强与三娘子的联系。边境交锋,他直接找三娘子处理,还经常派人给三娘子送去礼品,邀请她来宣化做客。三娘子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认识到只有积极维护与明朝的友好关系,贡市才能长久。于是,她极力约束各部落动刀枪,违者严惩不贷;如遇约束不了的部落打算劫掠,就及时向明军通告。因而她本人和吴兑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吴兑视她为女儿。三娘子也经常来宣化看望吴兑,每次来,就住宿在吴兑的军营中,吴兑曾多次馈赠她“八宝冠”、“百凤云衣”、“红骨朵锦裙”等贵重礼品。

 

   

吴知道 2009-10-09 21:36

        吴兴祚任福建巡抚时,逢三桂大将败走江西吉安,有幕僚魏际瑞奉命招抚韩大任,不料却被韩大任一剑刺死。韩大任还放出话来:“来劝降者,杀无赦!”

    消息传来,康亲王手下的兵将都很震惊。有道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而韩大任竟然把魏际瑞杀死,看来免不了一场血战了。先前主张招抚的属下,纷纷上书康亲王,请求发兵剿灭韩大任。康王也十分震怒,命令三军整装待发,准备攻打韩大任。这时,吴兴祚站出来,愿折节招降韩大任。吴兴祚道:“叛军兵力不在少数,何况两军交战,势必殃及百姓,致使生灵涂炭。属下愿立下军令状,前往招抚,若此事不成,甘愿领死!”

    韩大任是三桂手下一员骁勇战将,率部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失利后,退到福建,手下尚存兵万余,欲攻打汀州。

   吴兴祚告别家人,策马扬鞭,来到韩军军营。未及下马,吴兴祚就嚎啕大哭,不发一言。韩大任问:“你哭什么?难道你不是为劝降本将而来?”

   吴兴祚面带悲伤,开诚布公地说:“我此次是专为吊唁您而来,叫我怎能不哭?”“将军您之所以威行天下,是由于吴王对您格外器重。现在吴王把兵权交给您,深信不疑,实指望您建功立业,广占天下,可是您几年却寸土未建,损失惨重,吴王还如当初一般器重您吗?” 

    韩大任道:“本将并非无能,正要攻打汀州。”

    吴兴祚又道:“攻打汀州实为冒险之举,汀州守军早已严阵以待,何况您从湖南远路至此,军士皆疲惫不堪,以疲惫之师攻打精锐部队,您以为胜算几何?一旦战败,吴王定然不会饶恕将军!鄙人以为将军死期已近,故前来预先吊唁。”

    韩大任终于领悟,带兵追随吴兴祚。最后,韩大任与吴兴祚同征噶尔丹,吴兴祚病死后,韩大任奋勇杀敌,直至捐躯沙场,以生命的代价回报吴兴祚的知遇之恩。

 

   

吴知道 2009-10-09 22:10

        鞠躬尽瘁、魂归疆场的吴兴祚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吴兴祚负责运送粮饷。塞外山川与中原大不一样,道路交通十分不便,还有风沙、冰雪等自然灾害。吴兴祚不顾年老,认真求贤问计,筹划粮饷的运需方案,规划了一套运送捷径。由于部队不断行军打仗,前线的粮响终于出现了问题,康熙御营断粮数日。突然听到军中粮秣已到,康熙高兴地对儿子说:“我们父子有救了”。问运粮官是谁,近臣说是吴兴祚。康熙说:“毕竟是个旧臣,办事、才干可以信赖。”随后,吴兴祚因过度操劳,又年高体弱,死在了任上,年六十七。吴兴祚共有子三人:长子秉直,陝西環縣知縣;次子秉正,四川淇雅縣知事;三子秉權。女二人。孫一人,淑曾。

 

   

吴知道 2009-10-10 18:43

    明熹宗时,司礼太监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汪文言,因遭阉党御史梁梦龙弹劾,被捕入狱。魏忠贤大喜,授意亲信、北镇抚司许显纯借起兴起大狱,企图将赵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二十余人牵扯进去。

    吴孟明时任锦衣卫镇抚司副理刑。理刑会审时,汪文言备受酷刑,拔尽指甲,但坚决不肯乱供。许显纯便心生一计,在汪文言受刑极痛时,用声音模拟高攀龙等数十人姓名,问而打成同党。

    镇抚司副理刑吴孟明在一旁见状,激于义愤,推案正色道:“凡是昏绝中所言,不可作为证据,理当再审。”许显纯只得罢手。

    不久,吴孟明即被诬藏匿亡命罪,发本司拷讯,削职归籍。之后,许显纯更加明目张胆、为所欲为,亲自起草汪文言供词,诬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及太仆寺卿周朝瑞、河南道御史袁化中、陕西副使顾大章等人收受熊廷弼贿赂。其中杨涟坐赃二万,左光斗二万,魏大中三千,周朝瑞一万,袁化中六千,顾大章四万。此外还有赵南星等十五人也连同认坐,并强行让汪文言画了押,再施酷刑,将汪文言活活打死。

    吴孟明子、吴兑玄孙吴邦辅,袭父职在北司刑部做事。崇祯末年,给事中姜踩、行人司副熊开元因言权臣周延儒下狱,崇祯帝欲置二人死地,吴邦辅想方设法最终使二人免于一死,不惜得罪熹宗皇帝被免职。

    明史记载:“姜踩、熊开元下狱,帝渝掌卫骆养性潜杀之。养性泄上语,且言:“二臣当死,宜付所司,书其罪,使天下明知。若阴使臣杀之,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后来,朝中大臣又多为踩等言,遂得长系。

 

   

吴知道 2009-10-10 23:17

        州山群善堂的吴善庆,出身贫苦,14岁去沪谋生,在一家做染料生意的德国洋行里学徙。

        当时招学徙极严,洋行的掌柜不但要对其面试、笔试,还有考其人品。第一次经人引荐到洋行时,善庆看到有一把扫帚倒路上,就把它扶起来放在墙角。(其实掌拒就在旁边观察,有些看一眼、踢一脚扫帚的人,都被淘汰了,这个典故叫“三把扫帚”) }

        善庆被录用后,并不是直接送到洋行,而是给“东家”扫地、看小孩。开始个把月,善庆扫地的时候经常能扫出银洋、银角子、铜板等,善庆都一次次地把他交给主人。个把月后,就很少能捡到钱了,善庆也就如愿地来到了洋行柜台。

        善庆不但勤奋诚实,还聪明好学,很快就把染料的配方等“拳头”学到手,深得德方老板的赏识和信任,同时也带出了一批被称为“染师傅”的州山人。(解放前后,州山“染师傅”在江浙一带还很有名)。

        后因德国战事,老板被征召回国参军。临走前与善庆约定,如果战争结束能顺利回来,就请善庆全权管理洋行;如果万一不能回来,洋行财产就归善庆名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位爱国的德商再也没有回到上海。(以上源于口述,仅供参考)

        清光绪三十年(1904),自办公和来公司,经营颜料,因管理有方,生意蒸蒸日上。民国元年(1912),东渡日本研究颜料配方技术。回国后,创立振新染织厂于沪南,后又与人在郑州等地设立纺织公司、棉纱厂、油漆厂、花边厂等数十家企业,资财日厚,声誉日隆。因有感于幼年无力求学之苦,3年,出资10万银元,在州山兴建善庆学校,免费吸收当地贫苦子弟入学,并介绍毕业生中品学兼优者到上海工作。为方便学生和乡民,出资在州山乡造桥两座,一名“伦敦”,一名“鉴亭”。他若建祠、修谱、赈灾、施医舍药、掩骼埋尸等无不慷慨捐助。晚年在沪创办原生、豫丰、华丰、正泰等纱厂。

 

   

吴知道 2009-10-11 07:40

这个编辑器出了问题,标题应改为“诚信是善庆老板一生的财富”,昨晚我试着改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吴知道 2009-10-11 21:23

一个吴三桂是正四房的九世孙,生于万历己酉年五月十三,同世系有一桂、二桂、三桂到六桂,后来这个“正四房”就没有后人了。这两个吴三桂的介绍都非常简单,而且都没有子孙。粗略地翻了一下山阴州山吴氏宗谱,万历至康熙间,州山吴氏出了两个吴三桂。另一个是一分支大分诚二房,八世有个吴三桂,还有吴三凤、吴三龙、吴三辅等,九世孙中有“应”字辈。

 

   

吴知道 2009-10-11 21:25

四支大分还出了一个六世孙吴襄。

 

   

一片云 2009-10-11 21:32

敢问先生:鉴亭桥的鉴亭是什么意思?

 

   

吴知道 2009-10-11 21:58

大概是纪念善庆的先人吧

 

   

吴知道 2009-10-11 22:00

         吴兴祚在州山吴氏宗谱序中有一段话(前略),吴氏子孙有空看看。

    今观其谱之所载,上而足称贤达,有声有闻者若干人。现在怀才抱艺,足为继起之贤达,有声闻者又若干人。一展卷在前者,殆指不胜屈;在后者果名可悉数。即夫昌大其门,不全在宦达,苟诚、道积,虽躬邱园蛰伏,何莫非国之宝而家之光。所谓一不为少,百不为多是也。否则徙曰吾巨族大姓之子孙,而德之不修,立身无状,是则不免为国之疲民、家之败类,又安用此谱载其名,被乡党羞其称,而重为吾祖所恫耶?

    是兴祚之所慨,亦兴祚之所惧也。登是谱者,吾愿尚其念之哉!

 

里庄十八勇士墓

文中提到六世孙吴襄,九世孙吴三桂。不知道这名字是巧合呢,还是故意将他们的世系打乱?

 

   

一片云 2009-10-12 11:39

引用

引用第48楼吴知道于2009-10-11 21:58发表的 47(一片云) 的帖子 :

大概是纪念善庆的先人吧

   

   

吴知道 2009-10-12 22:01

        应该说吴三桂的身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以再进一步查清以前的谱系,比如明末吴有临的宗谱版本。如果能有充分的证据,这将对绍兴县的文化旅游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清后的版本对吴三桂、吴襄的介绍极少,连常人的死亡时间、墓葬地点都没有注明)

   

        已酉年是公元1609年,与《吴三桂大传》中的1612年相差三年,但明史中没有吴三桂出生的确切年份。一支二分的八世孙的吴三桂,与明史中吴三桂有俩兄弟吴三凤、吴三辅的说法基本吻合,但宗谱中把他们和顺治年间武进士吴三才、吴三捷等都列为堂兄弟,其中吴三桂是吴一理独子,三桂无子,由侄子士鼎继承香火。

   

吴知道 2009-10-12 22:11

吴有临版的家谱不知哪里有?意义重大

   

羊石山房 2009-10-12 22:11

能看到家谱来研究,真是楼主的福气。羡煞我也。

   

吴知道 2009-10-12 22:27

州山吴氏一支二分的八世孙吴三桂,谱中记载系吴一理的独子,吴襄的襄的意思就是“协理”,会不会是先人的一种暗示呢?

   

吴知道 2009-10-12 22:57

还没有认真作研究。只要有心,档案史料很多的。羊兄是州山吴氏吗?

   

吴知道 2009-10-12 22:58

经查证,善庆老板是中和堂的。

 

吴知道 2009-10-12 23:00

不是熹宗,是毅宗崇祯帝。

   

千年月 2009-10-12 23:00

引用

引用第53楼吴知道于2009-10-12 22:11发表的 50(千年月) 的帖子 :

吴有临版的家谱不知哪里有?意义重大 

北京图书馆有。只是他们的复印价格太昂贵。

 

   

吴知道 2009-10-12 23:03

下月如有机会去查查,谢了。

 

   

大理石 2009-10-14 13:31

州山吴氏有"阿公孙子四进士"的说法

    这四个进士是:爷爷为一分支大分的五世孙吴舜,弘治进士,任吏科给事中,任期内不畏权势,弹骇吏部尚书马文升;儿子为吴便,南京刑部主事,云南府知府,断案如神;孙子是吴彦;玄孙是吴兑。(详细情况与各位慢慢道)

 

   

立花道雪 2009-10-14 14:25

吴氏一分支的确是四代四进士,但四人并非直系,吴便不是吴蕣的儿子,只能算是从侄。

(自右而左排列) aF'9 &A;q 

         

           

      ┏┻┓

         

         

         

         

         

           

           

            便

        ┏┻┓

           

            

    ┏┻┓

     

     

 

   

饱学秀才 2009-10-14 19:06

"鉴亭"是吴善庆父亲的字.为纪念其父亲而建鉴亭桥

 

   

吴知道 2009-10-14 20:02

向你学习!这个吴晖就是裕庵公,州山的风水就是他老人家规划的,带给了州山三百年村运。这个吴彦任南京江西道御史,后在任地方官时,与巡抚不和,辞职回故里。

 

   

吴知道 2009-10-14 20:08

北京有好多北京图书馆,最大的是首都图书馆,不知是哪一个?

 

   

立花道雪 2009-10-14 21:00

最大的当然是国家图书馆,即原来的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的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不是一个段位的。

 

   

吴知道 2009-10-14 21:20

谢了!

 

   

大理石 2009-10-15 07:30

        万历的明朝,曾发动过抗日援朝的著名战争,从万历20年起历时7年。明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导致了丰臣秀吉的倒台,但帝国的钢铁长城——吴兑亲手创立的明辽东军,从此实力大减,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万历19年,吴来臣以武生考选为武将。万历20年随总兵李如松参加了攻克平壤的战斗。是役,吴来臣奋勇杀敌,阵中斩杀日军骁将三五月。在接下去的碧碲馆遭遇战中,明军3000骑兵被大队日军包围,吴来臣身先士率,力战至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此役,日军共伤亡8500余人。

    为葆奖先烈,明庭荫吴来臣子吴从明为永新百户。

 

   

大理石 2009-10-15 07:54

        州山吴氏以忠孝传家,崇祯甲申之变,除战斗中死难的文臣武将外,有二位吴氏子孙是从容面对死亡的。

    万历丙辰年进士,在家的四川布政使左参议、通政使吴从鲁,闻甲申之变,便穿上老百姓的服装,独自进入深山,留言家人说:“发现我的时候,就把我安葬好”。  

    吴兑的曾孙吴邦睿,从小就历览边疆守备,熟悉军务。明末鲁王监国绍兴期间,捐献家产投靠朱大典,被任命为军中参将。与大典守金华遭遇清军长时间围困。城门将破时,与妻儿决别。持火把到城中火药局,自言把火药留给敌人还不如销毁。等清兵靠近时,吴邦睿从容点燃火药,与城同存亡。其妻随即投水,与吴邦睿共赴国难。

    战斗结束后,其子吴懿祯滴血认亲,找到吴邦睿遗骨。

 

   

吴知道 2009-10-15 17:56

        老大:除了从容殉国的两位烈士,还有一位不是达官贵人的义士,他的品德更加高尚。

    曾经遨游海内,最后寓居辽东,带出一大批州山吴氏守边的吴大斌,(与吴大圭同属“大字辈”)。万历丙辰年辽东失守,吴大斌就渡海来到了山东登州。后来,孔有德攻陷登州,仰慕大斌的才华,欲让他随军效力(孔有德原系明军毛文龙部将)。大斌说:我家世代清白,这么可以到我这一代落下不好的名声呢?就把众多子侄们召集起来说:今天的事,不去失朋友情义,去了要落千古骂名。我年纪也差不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死我一人、保全大家。今后的事我不能再教你们啦,你们要好自为之。

    吴大斌因此死节,前后共绝日十一日。

 

   

吴知道 2009-10-15 22:35

    吴来臣。死于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战争。

    吴景桂。万历丁酉年辽东武举,授镇抚管抚院中军,乙卯年闰八月,征延绥套部,遇军溃阵亡,赠都指挥佥事,荫子为百户。

吴用宜。万历武举,任刘良佐总兵麾下把总,崇祯十四年六月,流寇攻陷宿松、英山两城,用宜前去支援,战场阵亡,赠都指挥佥事,荫子为百户。

吴泰征。万历已末武进士,授锦衣卫扇手司镇抚,升开封府参将。崇祯壬午年九月,李自成诀河灌城,泰征合家死难。吴泰征在家有一妾戎氏,为其终身守节。

    吴崇文。天启时云南领兵千总,壬戌二月,征安邦彦阵亡。

      琦。以武科授兖西道守备。崇祯己已年以京营都司援贞化,战死于陈句山。

    吴友仕。天启丁卯年顺天武解元,崇祯戊辰年武进士。以都司守昌平州,甲申三月,流寇陷城阵亡。

    吴从义。崇祯十三年进士,任长安县知县。幼时,曾梦一人附其背说:“岁寒松柏就是是你吗?”曾率诸生劾魏忠贤,为官耿直。闯兵压境,从义佩刀穿甲,昼夜巡逻。当时有亲戚给他介绍一位继室,并送到任上。从义坚决不娶,立志以死报国。等到叛兵开门纳降,从义感叹道:“这不是天意吗?梦中人的话今天要实现了。”于是从容地换下盔甲,穿上朝服,望着皇帝的方向叩首,引刀自杀不死后投井。闯兵把他从井里救出来后他大骂贼首,贼怒,用石头把他打死了。死后,赠按察使佥事。乾隆四十一年谥号愍,入祀忠义祠。

    吴希文。崇祯鲁府工正。吴从鹏。希文子,以武举授兖州营守备。吴元镛、吴元亨系希文孙。壬午年十一月,清兵攻下兖州城,从鹏、元镛俱阵亡,希文及元亨、元镛妻随节殉节。

    吴友义。以武生崇祯末流寓辽东松山。壬午年二月,松山城陷,友义殉节。

    吴懋忠。崇祯末都司,当时与子朝楫、孙一元都担任卢沟桥地区的守备。甲申三月,流寇破卢沟桥,一家三代俱阵亡。

   

吴知道 2009-10-16 23:00

岁寒松柏吴从义,崇祯十三年进士,任长安县知县。幼时,曾梦一人附其背说:“岁寒松柏难道就是你吗?”曾率诸生劾魏忠贤,为官耿直。闯兵压境,从义佩刀穿甲,昼夜巡逻。当时有亲戚给他介绍一位继室,并送到任上。从义坚决不娶,立志以死报国。等到叛兵开门纳降,从义感叹道:“这不是天意吗?梦中人的话今天要实现了。”于是从容地换下盔甲,穿上朝服,望着皇帝的方向叩首,引刀自杀不死后投井。闯兵把他从井里救出来后他大骂贼首,贼怒,用石头把他打死了。死后,赠按察使佥事。乾隆四十一年谥号愍,入祀忠义祠。

 

   

吴知道 2009-10-17 18:44

吴大斌竟是吴大圭的嫡亲哥哥.............

 

   

吴知道 2009-10-17 21:02

    州山吴氏二世祖吴渊,为人耿直,待长辈孝,与朋友善,喜欢交往,待人接物非常讲礼数,讲话逻辑严密,胸有城府,常怀经世济民的理想。 

    正统五年(英宗朱祁镇),江浙一带风调雨顺,连高田也能产出稻谷。皇帝诏告天下出粟防饥,吴渊一家出粟一千石(18万斤)。天子派遣廖恂齐前来,赐以羊酒,旌为“义民”。  

    三祖裕庵公吴晖,温文尔雅,言行诚笃,仗义轻财,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声望。被称为“地仙”的台州风水大师周一景,与裕庵公友善,在州山一住就是十多年,为州山先人指点了许多墓葬,并把毕生的绝学——《山洋指迷》留给在了州山。从此,州山吴氏名人蔚起,成为明末清初巨族。

 

   

吴知道 2009-10-17 21:17

        州山吴氏二支三分七世,大哥吴大斌自杀殉国,三弟吴大圭却做了代善亲王的管家,可叹哪!

 

   

吴知道 2009-10-17 21:29

         经《山阴州山吴氏宗谱》记载,这三祖像是中华吴氏八十九世吴润、九十世吴德二、九十一世吴填二(州山吴氏一世祖),申明更正。

 

   

吴知道 2009-10-17 22:18

        据《山阴州山吴氏宗谱》记载,州山吴氏一支大分诚大房十世孙有个吴应熊(疑似吴三桂子),有一个小老婆生了二个儿子,都住在云南。

 

   

吴知道 2009-10-17 22:27

         想不到吴应熊还逃出了俩儿子,含吴世蟠吗?

 

   

吴知道 2009-10-18 22:29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吴兴祚擢升兵部尚书、总督两广等处军务。履任后随即上奏两广的盐埠、渡口、税收、禁止出海捕鱼等弊病,得到了康熙帝的肯定和支持,使两广地区迅速恢复生产。

    收复台湾后,吴兴祚又奏请开展海外贸易,停靠国外船舶,在国内首先开设十三行洋行,广東成为今天经济发达地区,全仗吴兴祚当时的惠政。

    积极推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偃兵息战,积极招抚盘据海岛的海盗及反清残余,任内共招得士兵3000余名。因吴兴祚与内阁大臣明珠关系不好,朝庭迟迟不肯供应这3000士兵的粮饷。为了地区的和平,吴兴祚顾全大局,自掏腰包为编外士兵发粮饷。

 

   

吴知道 2009-10-18 22:48

        吴兴祚18岁当官先后四十余年,位在封疆大吏,所得俸禄都用来養戰士、遺親戚故舊,而自己没有一处私宅。  

        离开两广时,吴兴祚已囊无余财。在瓜洲遇到老朋友秦松龄时,自己在樁米捕鱼,招待非常寒碜。第二天老朋友离开时,吴兴祚非常高兴,说:“地方上已有十来石米送过来,到北京肚子不会饿了。” 

    吴兴祚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喜欢喝点小酒,但没有客人决不独饮。喜欢昆剧,写诗非常注意格律,书法学习颜真卿。有时候兴趣来时,就挽衣挥毫,旁属无人。喜欢印刻,所到之空,断壁残碑都要进行研究。亲自编撰《无锡县志》,没有写完就升迁了,后人续写,都套用他的旧稿。

 

   

大理石 2009-10-19 18:45

      里庄村北“州山”西面,有一处牌坊的遗址,这是乾隆表彰岁青公吴从义祖先的牌坊。吴从义长安死难后,乾隆把他入祀忠义祠,谥号“愍”。因其父祖坟在“州山”上,故在其墓道上筑牌坊纪念。

 

   

大理石 2009-10-19 18:55

        里庄村北“州山”脚下,有一自然村叫“桃园下”。这“桃园下”就是明末的州山地名“道园”的沿习。明万历州山进士金堂公吴从鲁,在这里讲学修身,故称“道园”。此处旧有金堂公所筑的读书楼,现已毁。崇祯甲申之变,金堂公就是在这里沐浴更衣,从容地让子孙们为他装殓的。

 

   

吴知道 2009-10-19 22:46

        其实这个姚启圣非常善于投机做生意。混不下去了就参加了镶红旗(代善亲王领),再利用旗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谋了个香山知县。再利用职务之便,借尚之信的名义擅开海禁。任职期间,广东走私多由香山县出,所以被免职。依靠同乡故旧的关系,得到吴兴祚的资助,下海七年,积累起了10多万雨银子。通过银子与儿子子仪募军,重新出头做大官,最后又把吴兴祚的功劳抢过去,把吴兴祚的官比下去。  

    唉!这个姚启圣可算是个“人精”!

 

   

吴知道 2009-10-19 23:04

        金堂公的“道园”,在“州山”的北面,现在的里庄村“桃园下”自然村的边上。据村民讲,30多年前在“州山”北面的农田里取泥烧砖时,还能找到故金堂读书楼的石柱和木构件。

 

   

吴知道 2009-10-20 18:16

        州山吴氏二支三分十世孙吴乘权,字楚材,是清代简明中国通史《纲鉴易知录》的主要编者。《纲鉴》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很广,影响巨大。

    《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人们对《纲鉴易知录》十分重视,争相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毛主席热爱和推荐此书。1910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著作,使少年毛泽东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此后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和阅读此书。

 

   

吴知道 2009-10-20 22:48

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因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从此,在家设馆授徒。期间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

族伯吴兴祚时任福建巡抚,楚材24岁时投奔门下,受到器重,除公案书记之外,为其子伴读。兴祚评价楚材,说他“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科举业,尤好读经史,除通常的讲解之外,别有会心”。后兴祚为两广总督,随之同往广州。 

  康熙十七年(1695),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共12卷,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繁简适中,体例周密,选材得当,每篇末加简要评注,为旧时文学启蒙读本,流传甚广。

 

   

南极冰川 2009-10-20 23:08

吴知道怎么知道那么多,有些什么老人的传说好像从来没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哦,不知道真的假的?

 

   

吴知道 2009-10-20 23:29

你是谁呀?我有很多资料,老人们没有。

 

   

吴知道 2009-10-20 23:53

都是我在说,贴子里没有写“老人说”之类的话。

 

   

南极冰川 2009-10-21 20:44

也不一定说你这个帖子里写老人说,我是看了你很多帖子而说的,我是里庄吴氏后人,你也是里庄吴姓?

 

   

大理石 2009-10-25 14:53

呵呵!一家之言,要切磋切磋吗?

 

   

大理石 2009-10-25 15:20

        炎炎夏日,小孩子都喜欢下河玩水,而且一玩就是半天,浸得手指头都“白涨达达”,河水也会因此混浊。因此每当太阳落山,大人们去河埠头淘米、洗东西时,总要先把小孩子们骂一顿。 M 8L ‑j*JN 

    有一次,祠堂里的“家长公公”正好看到善庆也在玩水,就不分青红皂白,重重地打了他一个耳光。善庆感到很委屈,为什么这么多小孩,只打他一人?分明是自己家里很穷,被“家长公公”看不起。善庆从小就很有志气,经过这件事后,他更加感受了世态的炎凉,从此就下决心一定要“牙齿咬咬”,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州山人。 

    经过2030年的打拚,善庆终于成了江浙一带有名的大老板,于民国初年出资十万银元,在家乡建起了一座欧式建筑的善庆学校。落成典礼那天,善庆特地去请这位“家长公公”吃酒,还送给他十块大洋,感谢他童年时代的“一个巴掌”,使他及时从一名玩童的朦懂中觉醒过来。还说:“没有这次的经历,我是勿会有今天的。”

 

   

吴知道 2009-10-25 17:13

帅哥!人家在说我呢,你急什么急呀?

 

   

大理石 2009-10-25 19:09

                                                                  《吴百台好菊》 qRT1Wre 3 

    州山吴百台,少年时代非常贫苦,靠贩饼、卖点心为生,开始在一个关吏家中打工,因勤劳诚实,被主人看中,最后竟代替了他的职务,并积累起百万家财。老了以后,吴百台就回到州山,潜心经营自家的别墅,园子亭台搞都非常漂亮,有时候接待宾客,有时候延请文人墨客,种花酿酒。尤其爱好菊花,专门招聘了园丁数人管理这个花园。为了找到少见的菊花品种,经常不远千里。菊花开时,就以华丽的布幔装扮庭园,让外面的人进来参观,有能当场题诗的,即以美酒佳肴答谢诗作者。当时,吴百台快八十了,长期吃素念佛,有时本人也写几首五言、七言的诗句。园中厅事四面环合,他的庭园都广达十余亩,列花四庭中,重重叠叠到处都是金黄、紫气,有的高出屋檐外,最盛的时候菊花有数十万盆,多是罕见之品种。花盆美观清洁,地上铺着绛色的布幔,周围是色彩艳丽的围栏,连盆中的地衣也是红锦色的,华丽绝尘,浓香喷鼻,当时景象简直可以与唐、宋洛阳人家赏牡丹比美。 *Nloa/a&9 

    道光甲辰年九月(1844年),会稽李莼客侍御慈铭方家居(李慈铭),由其同宗人带着他来到州山吴氏园看菊花。等到 丁未九月再去访问时,吴百台已经过世了,菊种尽枯,残盆破坛杂七杂八地堆放在篱笆院角间。新主人带着客人走上昔日的观花楼,只见四面皆近山环列,山水明灭,杨柳列岸,但再也找不到当时老圃秋色的景象了。客人非常伤感,写下了“黄垆人已远,秋色为谁来?”的诗句离开了。

 

   

吴知道 2009-10-25 22:12

    与狮子山为界,在原州二村与里庄村的交界处,有一处楼阁叫瓢阁,系两广总督吴兴祚所建。(此遗址上原有一庙叫新庙,现已废。)

瓢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于《论语》,孔夫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另一种说法是出于《红楼梦》:“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都是表示读书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意思。

凭阁可以临流观鱼,此处江面比其他地方开阔,又有深潭清彻。以此为界,州山分为两庄。登阁而眺,可以望州山田畴室庐鳞次相接,桑麻竹木成荫,烟青而岚翠。

 

   

大理石 2009-10-26 07:44

还有一种说法,这瓢阁对面的河道二水交会,交会处河面宽阔,形似一水瓢,然后才联想到有“一瓢饮”之类的格言警句。呵呵!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东西。

 

   

吴知道 2009-10-26 21:04

        出生于州山陈家湾的吴似鸿,是故“左联”作家蒋光慈的夫人,曾活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文艺界,笔名有湘秋、苏虹、吴峰、SH等。1926年冬,北伐军来到绍兴。时任绍兴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音乐教员吴似鸿,她拥护革命,带领师生上街欢迎,后出任绍兴女师自治会会长和绍兴妇女协进会会长。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22岁的吴似鸿不顾家庭的竭力反对,只身一人到上海,考入新华艺术大学学习美术,并加入了由革命剧作家田汉倡导成立的南国戏剧社,同时开始向《新女性》等进步刊物投稿。翌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她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写了《吉卜赛女日记》,发表在《南国》月刊上。接着,她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毛姑娘》和散文《还乡记》。以后,她又陆续在《申报》副刊上,发表了许多抨击时政,力主妇女自由解放的杂感、散文和画稿。

1930年,经南国社主任田汉介绍,吴似鸿跟蒋光慈结成伴侣。可惜只过了一年,当时已患有严重肺病,年仅30岁的蒋光慈就病逝了。此后,吴似鸿生活无着,曾帮助沈兹九编辑《申报》副刊《妇女园地》,并继续以卖文为生。她的短篇小说《 丁 先生》,得到了 鲁迅 先生的由衷赞美。 鲁迅 先生在与田汉的谈话中说:“她写的那篇《 丁 先生》写得不错,她把一个穷教员写活了。” 

19328月,吴似鸿与陈卓坤、野夫、陈学书等发起成立“野风画会”,从事以工人和城市贫民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1933年,吴似鸿编印了自己的小说集《流浪少女日记》,并由现代书局出版,受到文坛瞩目。 

抗战开始后,1937年初,上海左翼电影戏剧工作者组织了上海妇女儿童前线慰劳团,赴绥远慰劳。吴似鸿与蓝苹等几位知名演员,当时都在此团中演出。 

此后,她从上海流亡到敌后,在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并在《新华日报》《妇女生活》等报刊发表了一批宣传抗日的小说、散文、短剧,《北上劳军日记》便是此中的代表。1946年,参加中华文艺界联合会,在重庆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吴知道 2009-10-26 21:20

        州山吴氏十五世孙吴寿昌,字泰交,号蓉塘。幼承家学。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中举。三十年,乾隆南巡,以举人应例召试,取为第二,授内阁中书。时应试者众,而山阴县取者仅寿昌一人,自此名声大振。三十四年,中进士,选庶常,授编修。随即升翰林院侍讲,入直尚书房,参预《玉牒方略》的修编,又多次受命从事乡试、会试的工作。四十八年,典试广西。五十一年,为贵州提学,督学黔中。俱以廉明称。任满辞官还乡,徜徉于稽山镜水之间,吟咏性情,以娱晚年。年七十五卒。  

        吴寿昌学识广博,才思敏捷,一生著述甚丰,尤工于山水咏物诗,其代表作有《虚白斋稿》、《乡物十咏》(《日铸茶》、《东浦酒》、《平水冬笋》、《型塘杨梅》、《百步瓜》、《鉴湖菱》、《湘湖莼菜》、《斗门鳗线》、《陶堰艾糕》、《宾舍牡丹》)等。

 

   

吴知道 2009-10-26 21:49

        州山吴氏二支四分的岁青公吴从义,三百年后有9世孙吴隐、11世孙吴善庆。因从祖父吴隐的关系,吴善庆成为西泠印社的主要出资人。1918年,由其从祖父吴隐谋划,吴善庆出资,在西泠印社共建“岁青岩”,同撰记一篇,由吴昌硕篆书,勒于岩壁,以纪念其先祖吴公岁青。

 

里庄十八勇士墓

        由吴善庆捐资10万元银元的州山私立“善庆学校”,于民国三年(1914)开始建造,民国六年落成。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以帮助本乡本土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

善庆学校于1915年举行始业典礼,“和平老人” 邵力子 先生亲临参加。校名“善庆学校”,系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所书;前清帝师翁同龢书赠“造福乡里,功盖桑梓”条幅; 蔡元培 先生书赠“爱国心长”四字横披,当时皆悬挂于校内会客室。

学校聘请晚清举人胡博平为首任校长,经亨颐(人大副委员长经叔平老爸)为顾问,延揽优秀师资,重视农桑实践教学,时以一流校舍与教育质量饮誉省内外。

 

   

吴知道 2009-10-27 18:07

        查看州山吴氏的兴衰,有一道神秘的分水岭,按宗族分就是一支与二支(总4支);按地域分就是外庄与里庄;按年代分就是明弘治中兴到崇祯为一段,崇祯到康乾盛世又是另一段。明弘治中兴后,吴氏大房(吴渊子孙)中出了吴舜(吏科给事中)、吴便(云南府知府)、吴彦(江西道御史)、吴兑(兵部尚书)、吴有孚(山东副总兵),还有国光、明良、宗道、有成、从鲁、从质、泰征、吴琏、孟明、孟璘、来臣、帮臣、邦定、国辅、邦睿等,不可一一列举,到崇祯甲申之后,就只有吴三才、吴三捷了。一支衰微后,二支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有显忠(副总兵)、大斌、执忠(布政司)、兴祚(总督)、从义(知县),其他有尔躬、赞乾、必採、汉英、秉正等,直至善庆,主要居住在陈家湾,二支三分为主。

 

   

大理石 2009-10-27 19:03

吴老弟,这不是乱七八糟瞎联系吗?

 

   

吴知道 2009-10-28 22:51

    州山人才的摇篮——钟玉书室  

     原州二村西有一座小山,因山高不过十几米,因此叫细山(俗称庙山)。旧钟玉书室就在此细山上,州山吴氏五世孙吴舜(号细山、吏科给事中)、六世孙吴便(号乌石、云南府知府)、七世吴彦孙(号州东、江西道御史)、八世孙吴兑(号环洲、兵部尚书)都曾在此潜心苦读。山下原有一洞叫仙人洞和若干石几、石凳,20多年前山上还有一颗遒劲挺拔的古松。 

    解放以后,州二村在细山上办过养殖场。

 

   

吴知道 2009-10-29 22:37

明史列传一五一记载,州山吴氏八世孙吴从义任长安知县期间,训练丁壮300余人,用于攻击流寇。最后被李自成兵攻破长安后,投井自杀。当时,有许多不知姓名的长安老百姓,也学知县从义投井,因此长安一带的井,有许多被称为“义井”。

 

   

吴知道 2009-10-30 21:35

        明弘治以后,州山人文蔚起,中文、武进士的代有其人。据统计,明、清两朝,州山共出过37名进士,其中文进士11名,武进士26名,举人、贡生未统计。

文进士:

  舜(五世孙)    弘治六年      

  便(六世孙)    弘治十五年

  彦(七世孙)    嘉靖二年      

  兑(八世孙)    嘉靖三十八年

吴从鲁(九世孙)    万历四十四年  

吴之芳(九世孙)    崇祯辛未年

吴从义(九世孙)    崇祯十三年    

吴邦臣(十一世孙)  崇祯十三年

吴孝登              康熙五十二年  

                乾隆二十五年

吴寿昌(十五世孙)  乾隆三十四年

武进士:

吴大武(7世孙)     嘉靖41     

吴显忠(八世孙)     隆庆二年

吴大学(7世孙)     万历5      

                 万历47

吴扬忠(8世孙)     万历17     

  震(8世孙)      万历41

吴大试              万历47     

吴用宣(8世孙)      万历38年 

吴友仕               崇祯1     

吴从周                崇祯四年

吴泰征               万历47    

吴从明(8世孙)       天启二年

吴有宾               崇祯1     

吴从质(9世孙)       万历44

吴恒爱               崇祯四年    

吴有熙(9世孙)        天启二年

吴有成(9世孙)      万历43    

吴之葵(8世孙)        天启

吴襄琦(9世孙)      万历44    

吴维新                 崇祯16

吴维宁               崇祯13    

吴孟浩                 崇祯13

吴三才(10世孙)     顺治12    

吴良骏                 顺治18年 

                 康熙51    

吴三捷(10世孙)       顺治15

 

   

羊石山房 2009-10-30 21:39

康熙51 ?请楼主尊重历史事实,宜书“康熙五十一年”为妥。在中国,公元纪年自1949101日始。康熙年间用阿拉伯数字,总感到别扭。

 

   

吴知道 2009-10-30 21:48

增补武进士二名:

吴维屏    万历四十七年 

吴贞明    崇祯一年

39

   

羊石山房 2009-10-30 22:13

吴贞明    崇祯一年 

楼主啊,其实你是块研究历史的“好料子”,只要稍微再培训一下就可以了。例如“崇祯一年 ”,是没有这样的书写法的,应当作“崇祯元年”。你说呢?

 

   

吴知道 2009-10-31 21:04

呵呵!一年、元年你是对的。但这“好料子”是拿来做衣服的,你自己准备吧。

 

   

羊石山房 2009-10-31 21:25

“吴知道”网友对州山吴氏的史料了解的很多,但从帖子里看,大多是一段、一段的,是否整理成一千字、或两千字的文章,也可到杂志上去登一下。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大理石 2009-11-04 22:57

        予世居山阴鉴湖之南曰州山,环四面皆山,东北两水道委蛇盘折而入其中,平原二十里许,聚族姓结庐占籍於斯四百数十年矣,今犹古也。山川风景旦夕徜徉游览,其间慨然有感作《梓里记》。  

        山自东南而来,曰鹅鼻曰朱华曰大坞尖,断而若连,伏而复起,凡数十折,而环结于州山之前后左右,为岗,为岭,为峰、为洞,为阜,为陵,不可胜数。其奇巧则柳子厚所谓类智者所施设也。其浑然天成则又非设施之所为也。水自西南而来,曰干溪,鉴湖三十六源之一也。自南而北入州山境,纡徐洁洄潭浅渚,清澈见底,芳草奇石,青白交映,如面镜中而见丝发。复折而东而北,北入阳湖,东入秋湖,吁知山之祖则可以知其支,知水之源则可以知其脉,居其地者可不知其所自欤? 

      州山特立众山之中,高不过数仞,松篁万数,披拂蒙翳其上。登山之腹,则蹊径阻塞,几莫寻其道。相传刘诚意伯游历至此,曰此地可作一州。山以是名焉,村亦以是名焉。赠太仆节愍岁青公祖茔在其阳。公当明季守长安死难。史载其生时神见梦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公往矣,而兹山之草木犹劲直不屈。

        云州山之南为蛇山,蛇山之西南曰鹫峰。峰有寺曰鹫峰寺。晋支遁道场也。峰之左为石梁干溪所径也。渡梁循山麓而南,古木修竹丛杂掩蔽其前,隐然见峰之出于众卉也,而寺藏于众卉之中,晓钟微微从树林出。入寺僧更纡曲开,小门径夹竹篱,仅通人,鸟道而上,径尽而寺见。朱门碧户,翼然伏于峰之下。寺额“鹫峰”王右军书。右军大雪访友不值,书其庑案而去,支遂镌为寺额。云寺后有古梅亦右军植,少时犹见根株槎枒出土,今无存者。寺之左厢,大司马环洲公读书处也,前后卉木既繁,大风怒号,震动山谷,闲闻者胆落。予笑谓族人曰:“此环洲公之兵威也”。公当前明神宗朝总制宣大蓟辽,立功边陲者也。

       蛇山之西曰凤凰山,土人呼为“飞起凤”,势如凤舒翼而革起。或曰,昔有凤集于此故名,后不复至矣。然远近四山之中多雉而无号鸟 。州山之北为道园,通政金堂公筑楼读书其中。其地平旷,北近阳湖,西近刑塘。刑塘者,大禹筑塘戮长人防风氏者也。西北数里曰湖塘,有七尺庙。俗谓防风氏足胫长七尺瘗于此。当读书楼之未圮也,夜静水明,览月最宜。予每过其地,徙依久之。所谓读书楼者,亦既委为蔓草荒烟矣,而金堂公之忠洁遗风余韻犹在也。为子孙者,或负担过之,或樵薪过之,或闲步过之,不复知所谓读书楼也者,而刑塘七尺庙归然犹存。 

        州山之东可里许曰瓢阁,阁依狮山跨南北。两涯总戎云洲公所构也。族人居分里外两庄,而阁在两庄之间。登阁而望,田畴室庐鳞次相接,桑麻竹木成荫,烟青而岚翠,皆得之于几席之间。俯而临流,则鱼游其中,唼浪卫萍,历可指数。若山雨过时,尤多倏鱼,遂浪逆流而上。盖山多甘草,山水下味甘,倏鱼性嗜甘也。世尝谓水清令人瘦,水浊令鱼肥。物类亦然,故河浊而鱼肥。吾里无浊水,倏鱼之嗜甘异乎他物之嗜甘也。 

         凡山皆出云,而圣里梅里两尖,云气尤盛。圣里尖在瓢阁之西南里许,梅里尖者,汉梅福隐居所也,在瓢阁之东可十余里。当朝旭乍升,或天将雨,若轻烟若浓雾,倏忽变幻,亻叔 诡万状,不知胸之荡云欤,云之荡胸欤?其尤奇者为乌石山,怪石窄粤,阴驳穿漏回旋出没,其神龙之鳞爪乎?居民望云气者,多于两尖下,晴雨朝云曰凉帽,暮云曰箬帽。

        瓢阁之东三百步而近曰细山。细山者高不过三丈,故称之曰细山。突起平野之中,四望清旷,晨起登山可以观日。观日之大者莫如泰岱、天台,细山培楼也可览其胜焉。观日于海滨,得沧波浴日之奇观,观日于山中,得岭云拥护之盛。旧有书室曰钟玉,为先世给谏细山公、观察乌石公、御史州东公及环洲公弦诵之地,今废。其下有仙人洞,石几、石橙存焉。    

        细山之南有五老峰,俗称仰天螺。盖累累然若累之卷也。其下为迎澜桥,桥以西筑堤十数丈,植垂柳其上,居民籍以挡水且为荫蔽。当春涨时,落英缤纷,绿堤乃出,观者以为胜。秋则桂,树绝大者高二三丈,花开时香闻数里,而五峰缭绕其中,左右若大环,仿佛盘谷焉。五峰折而东,有舒若屏障者,是为南山。山相传有双隐士居此,或曰盖梁鸿、孟光。云禁卫元素公筑室读书于此。

         细山北为牛头山,山上有龙池仙人洞,洞深不盈丈。有穴焉,窥之窈然,以黑龙池。方园不逾百步,有龙焉伏其中,不可犯也。刘禹锡有言,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其是之谓乎?

         自青莲书塾废而培风书塾兴,青莲书塾在牛山之北,三面环山而临河,左为小阁,可登眺焉。又在其左为新河,九、十月之交,夹岸红叶尤盛,数十年前废为庵。培风书塾在牛山之东,三陲临河而面南山,亭馆清幽,奇花怪石参错其间,环洲公构也。其六世孙揆一拓而新之,吾族朔望有课,或于宗祠,或于书塾,争濯磨奋厉,其以经术文章报国,故前人以诸生登仕版,立功名殉节义者相望也,后之人可以感慨而兴矣。

        州山之北为阳湖,其东为秋湖,阳亦作洋,土人称为大洋者也。阳湖之北为南塘,汉太守马公所筑鉴湖塘也。水自西南诸山而下数十里,汇于阳湖。自牛山而北经小甲泾,仅通舟楫,数折而出阳湖,即所谓北水道也。当夫皓月满空,上下一碧,乘扁舟而四顾,万马奔驰而来者,西南诸山也。左右队整军而出者,东、西两丹山也;以翠屏千仞立者,柯山也;彩虹天半落者,第五桥也;翻波逆水而上者,鸳鸯洲也;与水光共吞吐者,珠汀也;奇鬼森然欲搏人者,石佛寺也。若夫上天同云,密雪乱飞,鼓楫遨游,景物尤美。玉泉、玉川、玉树、玉梁,山则玉笥、玉儿、玉屏、玉尺,梵宫则玉楼、玉殿,渔樵蓑笠往来,皆游玉宇之中,或四三人,或七八人,浮舟酌酒飘飘乎疑落梅杯中也。 

        自牛山而东,水道经吼山、荷花池、花庄、石明堂数折而出秋湖,所谓东水道也。秋湖大不及阳湖,而地志独载,秋湖盖湖水变迁无常。当鉴湖之未毁也,湖水高田丈许,秋湖为西南一巨浸。鉴湖废亦肖落矣。太守马公筑鉴湖蓄三十六源水,东西置六十九所门以待时启闭,旱则下水灌田,潦则放水入于海,故九千倾成膏腴焉。至唐末而鉴湖废,秋湖受州山、项里诸山之水,水落土坟,为田者如爪牙、如角距、如重关,固抱而环流,通塞不一,不谙水道者,猝不得其要领。 

        南山有泉最胜,乌石山下有甘泉两穴,曰天目泉。刑塘有泉曰温泉。吾里水多清冽而甘,而四泉尤胜。   

         柯山者,州山北境之屏障也。居阳湖北岸,袤延六、七里,屹若长城。或曰吾里倚柯山为后殿,苦为石工凿石破山脉,以故人物仕宦功名今不如古。予曰,何见之陋也,自有柯山以来,即有石工;自有石工,即有凿山;石者,吾祖之卜居此地也。兹山残破已不知若何矣,试观其峭壁深岩绝壑,岂特千百年之斧迹已哉。人之不知而詈石工,石工何与焉?或曰凿石盈丈则吾属增科名一人,此可谓善讽矣。  

        柯山之南有七星岩,山多岩石室,而七星岩尤奇绝。石工凿石虚其中,缘小径入,外窄而中宽,下开而上合,微通穴空,天光拟古中溜之制焉。广大周数十丈,高亦如暑月入岩,衣袷衣犹冷,侵肌骨。下有石宕,投石于水,响激岩中,良久乃已,不能计其浅深。夫水也,悬绠而度之,吾知其必有底止也。苟蓄于不涸之府,而澹乎不竭之源,又安所底止耶?绝壁上有“广厦天然”四字,可斗大许,书法劲险,环洲公笔也。 

        石佛寺在柯山之东,石屋、石佛依山壁为之,可十数仞。先是闻有石工祖孙阅三世而成,寺则成于赤乌之年。呜呼,事有数年而成者,有数十年而成者,有数百年而成者,患力不继,不患无穷尽也。昔有愚公欲移山而投之海,室人杂然献疑,而愚公独云:“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加增,何患而不平。”况于区区石佛寺乎!有志竟成岂不信哉。吾先世创业于前,而后人弃畚锸斧削而去之,是愚公之所笑也,而石公之所讥也。

 

   

大理石 2009-11-04 23:00

       昔人评西上八记穷奇尽变镌铲造化,真宰难为。吾于是篇云,州山山水人物有序、有记、有诗、有赋、有传、有志铭,衰然成集。然皆分类编志,未有合而成篇者,公故作此,仍以山水为主,人物则附记之,详所当详而略所当略,体裁宜尔。凡吾族人,各宜藏之箧笥不时展阅,庶远出朝夕卧游,不忍轻去其乡。家居者,守身节用讲信修睦不啻耳,提而面命也。族孙寿昌识乃族祖记何为而作也。抚今追昔,盛衰兴感于中,故笔之书之,而寄慨于山水间。予曰否否?是代有其人,盛矣,积厚者流光,今亦不少也。参政匪躬公从龙入都,首建安民止杀之议,收降将而漳南之盗平,挽飞刍而湖北之军振,开国定鼎之功臣也。大司马留村公由循吏超级节钺于赤澳恢复乎金厦,世职同休、开疆辟土之功臣也,然犹曰比其远焉者也。赠观察鉴南公征戎金川,临难捐躯,太史蓉塘公献赋行在内庭供奉,皆能赋诗作颂、戛玉敲金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者,非其时之近焉者乎?然犹曰事非己出不过与之荣施也。青于公乡举已卯,制议镂板,行世脍炙人口矣。生平所作,古文不少,概见即取,是记而读之,奥衍清湛,与山水争胜,亦足以一吐胸中之奇古。称不朽者三德,功与言,文字之于言其一也,且其为人,乐道安贫不苟取,予汲引后进如恐不及,乡党所称善士,是三者居其二,巳旷达如公岂沾沾以仕宦为荣者?有何不平而寄慨之深耶?吾故曰是记也,公之述祖德以训后人者也。诗曰:“非棘其欲,循追来孝。”又曰:“无念尔祖,必修厥德。” 

        嘉庆七年重九后三日族孙寿朋后叙。 

 

   

大理石 2009-11-05 23:21

一代将星吴从义

        出生于将门世家的吴从义,从小知兵、有韬略。崇祯帝心忧天下流寇充斥,别出心裁地在进士殿试时增加了骑射的项目,结果只有吴从义一人五发皆中,崇祯帝因此非常赏识他。但因为他不愿参与党争,最后仅被授予长安县知县。 

        来到长安后,从义看到周围的大小官僚只知道拳拳保禄位、弄权术,没有为黎民社稷打算的心思,就招募了三百名壮士保境安民。一开始,这批大汉一听说要讨寇就浑身发抖,经过从义一月的训练后,都变成了勇气奋发的标兵。从义开始带着他们到终南山一带剿寇,没多久就把周边的子午、曹张等流寇悉数剿平,并把为首分子捉拿归案。

        后因李自成大兵压境,从义与陕西的督、抚、知府等一起困守长安城。因从义知兵,独自守卫长安东门。城被围五日后,西门的守将叛变了,长安落陷。于是,从义就带着士兵开展巷战,并手刃寇数十人。利用战斗的间隙,他对弟弟从肃讲:“我为国捐躯理所当然,你一定要活着出去,我们三兄弟都还没有儿子”。  

        交待完后,就想举刀自杀,但被下属们劝住。后来,有人看到他穿着整装,带着印信朝关帝祠的方向走去。几天后,守城的官员纷纷投降,因独缺从义,流寇们四处查找他的下落。在关帝祠前的第三井里,掷进去的石子发出了金属的响声,这是从义手臂上悬挂的金印所发出的声音。此井从此被命名为“吴公井”。    

        从义被拉上来时,面目如生,不怒自威。百姓再次看到这位为全城捐躯的“父母官”时,不禁失声痛哭,一时间哭声传遍长安。寇亦为之动容,纷纷环拜、堕泪而别。事后,还给了从义家眷相当的礼遇。  

        烈士魂系故土。一年后,从义的灵柩由弟弟从肃护送,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大理石 2009-11-06 07:02

吴寿朋是吴寿昌的弟弟,时任贵州梓桐县丞。

 

   

大理石 2009-11-06 21:56

        州山吴氏八世孙吴从鲁,崇祯甲申之年任四川布政使左参议、通政使。张献忠犯蜀,所到之处玉石俱焚,长江下游一时都成了张献忠的营垒。从鲁遍视蜀之险要,令兵守之,向流寇展示全蜀之心,并独自守卫上南川,起到了很好的威摄作用。到五月,从鲁回因病回到州山,四川防线就失去了“主心骨”,到八月四川就沦陷了。 u)Nm­


jW 

    回到州山后,适逢鲁王监国绍兴,因为从鲁的军事才能,被任命巡视长江防线。后兵临城下,从鲁从容地告诉子孙:“吾死固其然,然鲁王犹在,复兴有期。” K |Z] 

    至鲁王兵败,从鲁就把棺木放在厅堂中,宣示必死之心。有一天听说有八十来名清兵正向州山前进,就洗梳装殓,从容地命名家人盖上棺木,至气绝亡,时年七十六岁。谥号襄敏。

 

   

大理石 2009-11-06 22:27

为人孝悌的石丘处士

         州山吴氏一支大分四世孙石丘处士吴琢,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如果遇到父母因饮食、寒暖不高兴,就时常围在父母身边,求片刻欢娱。结婚以后,有一次父亲生疮,需要有人吮吸脓液,吴琢就毫不犹豫地担当这一责任,期间没有一点为难的表情。 

    兄吴璇早逝,就担当起抚养侄子女的责任,嫁娶的事情与自己的子女一样。当时,绍兴风俗喜欢男丁不爱生女,其兄吴玢生女突然死亡,遭仇家诬告,连坐的有十几人,时间长达一年。吴琢不但为此奔走呼喊,还把吴玢的幼子女当自己的亲身儿女抚养。 

    至吴舜学业上稍有成绩,就把他送到国子监学习,告诉他一定要成为一名进士,做一名有益于社会、家庭的人。经三年苦读,吴舜功成名就,吴琢也从此因病早逝,时年四十六岁,于宏治甲寅九月十六日,葬在州山项里案山之上。

 

   

世上唯一 2009-11-07 21:39

还是喜欢看图片

 

   

大理石 2009-11-08 16:33

   忠孝人家教子图

   州山吴咸正一家以忠孝闻名。吴咸正母亲早逝,他对父亲和继母非常孝顺,曾为父亲割肉疗伤。20岁结婚,夫人姓胡,非常贤惠。吴咸正死时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子女,其中吴琦最大十岁。

     胡夫人起早贪黑,养育子女,并经常教育他们,你们的父亲是大孝子,将来你们如果做官,一定要忠于国家,做一个忠臣。

      吴琦长大后,被朝庭以武生考选为将材,授京营把总,并崇祯己巳年升为都司(位次于游击将军、高于千总),即将带部队出援遵化。 

      出援前,胡夫人穿着一身正装,让人把吴琦叫到堂前,说:“今日朝庭失政,海内峰烟四起,边境警报天天有”。“此去你如果能解遵化之围,你就还象以前一样回来见我;否则我就让家里人用乱棒把你打出去。”说完,全家人就一起抱头痛哭。 

        吴琦挥师北上,奉命分守一处险要,但无法改变大局。眼见兵败,吴琦就鼓励将士,誓死一战,并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实现了以身报国的愿望。 

   

 

   

大理石 2009-11-08 17:40

好的,欢迎投稿。

 

   

大理石 2009-11-08 18:16

    正统五年(英宗朱祁镇)年号,江浙一带风调雨顺,连高田也能盛产稻谷。皇帝诏告天下出粟防饥。诏书说:“圣天子渊默,思道安不忘危,虑尧汤之水旱无以为先,具乃遣使下郡邑、建义仓,听民出余粟以备饥歉。计其多寡而褒赏有差焉。” 

    州山吴氏二世祖吴渊,字子昂,为人耿直,待长辈孝,与朋友善,喜欢交往,待人接物非常讲礼数,讲话逻辑严密,胸有城府,常怀经世济民的理想。于是就捐出家中粮食一千石(18万斤)。天子派遣行人司行人瘳恂前来宣读圣旨,表彰吴子昂。圣谕的全文如下。  

    敕浙江山阴县民吴渊: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联用嘉之。今遣行人来恂斋敕谕尔,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厉乡俗,用副朝庭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广运 

正统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之宝)

   

羊石山房 2009-11-08 19:18

要是将家谱拍成照片上传,一饱眼福,多好。

 

   

大理石 2009-11-08 21:51

一张五元。太多张了。如果你一定要看,那只能看一下三十一卷的目录。

 

   

大理石 2009-11-08 21:57

吴寿昌深得乾隆厚爱,御赐名号为“飞凤”。难得呀,“飞凤”两字出自“十全老人”之手。

 

   

羊石山房 2009-11-08 22:02

将目录发上来,也好的。这样网友们对吴氏家谱的总体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我举一例,我从上海图书馆复制了《下方桥陈氏宗谱》,其目录如下:

第一册(卷一)、总目、旧序、凡例、书法、原姓、分派考、远祖世系考、碑禁、杂记

第二册(卷二)、墓图、行第、世次图第三册(卷三)、世系表一:大支(一世至十世)、总系  

第四册(卷四)、世系表二:大支(十一世至二十一世)、甲子台门、轿店台门、利七房

第五册(卷五)、世系表三:大支(十一世至二十世)、双连台门、宝源堂、高礓嚓  

第六册(卷六)、世系表四:二支(一世至二十世)、总系、华萼堂  

第七册(卷七)、世系表五:二支(十一世至二十世)、天五房 

第八册(卷八)、世系表六:三支(一世至十世)、总系  

第九册(卷九)、世系表七:三支(十一世至十九世)、贻庆堂、廿九房、隆盛台门 

第十册(卷十上)、世系表八:三支(十一世至十五世)、进士台门、敦厚堂、轿店台门

第十一册(卷十下)、世系表九:三支(六世至十一世)、进士台门、敦厚堂、轿店台门

第十二册(卷十一上)、世系表十:三支(十一世至十五世)、太九房、奏德堂、继德堂  

第十三册(卷十一下)、世系表十一:三支(十六世至二十世)、太九房、奏德堂、继德堂

第十四册(卷十二)、世系表十二:三支(十一世至十九世)、小八房、竹篷下、周家溇 

第十五册(卷十三)、绘音  

第十六册(卷十四至十五)、科名志、学校志、宦达志、节烈表、家传 

第十七册(卷十六)、传志  

第十八册(卷十七)、赠言  

第十九册(卷十八)、碑文、家训、宗规、典礼 

第二十册(卷十九至二十)、田产、外编  

   

   

大理石 2009-11-09 23:03

大哥名叫吴大斌 <u]M):b3 

        州山吴氏二支三分的七世孙吴大斌,自小多磨难,六岁就失去了父亲,但天资高迈,博闻强记。参加了一次秀才考试没有成功,就潜心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穷尽其奥妙。

        结婚后,他发表感慨说,家里这么穷,自己却还没有一点点前途,怎么能让长辈高兴起来呢?就让二弟留在家里照顾母亲,自己带着三弟吴大圭邀游海内,最后在辽东的地方定居下来,州山族人有四方志的都归附到他的门下,辽东的名士也把登大斌门称为“登龙门”。第一次遇到辽东名将宁远公李如松时,两人就促们膝长谈,旁若无人。李如松把他待为上宾,遇到军国大事都事先与他商议。日后州山吴氏簪缨辽东,大斌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带头大哥”。(当然吴兑因推首功)  

        万历丙辰年辽东失守,大斌渡海来到登州,当地的守将就向他请教守城的方略,莫不令人心服。孔有德攻陷登州,要大斌随军效力。大斌召集子侄,说今天的事我们留在这里只能一起等死,我死你们就可以回去。于时就开始绝日,先后共十一日。死前,他告诉子侄,只要把我死的事告诉孔有德,抬着棺材出城,他们一定不会阻拦你的。  

        大斌对功名看得很淡,在辽东时曾被朝庭任命为东宁镇抚,却没有去就任。  

 

 

   

大理石 2009-11-10 06:52

错了,宁远公是李成梁,李如松他爸。

 

   

大理石 2009-11-10 23:00

        州山吴氏二支三分的八世孙吴显忠,十岁就能写文章,但三次应试一无所获,遂弃文习武,“究黄石韬略,为万人敌”,隆庆元年中武进士,累官至云南副总兵。

        隆庆三年,显忠担任江西万安守备,逢江西流寇频发,江西、广西、福建等地戒严,朝庭叫显忠节制万安、吉永诸部。显忠治军严明,分兵围剿,很快就平定了江西南部。万历辛卯年贵州少数民族叛乱,官军屡屡受挫,廷议推荐显忠提督清浪、铜平官兵。显忠入黔的首战安排在叫偏桥的地方,是一场伏击战,很快就俘虏了叛乱的为首分子。后又在黎平、普安等地发生战事,把余部歼灭。万历甲午年广西岑溪少数民族叛乱,当地驻军不能守,皇命显忠守浔梧。显忠暗地里联络两粤军队,很快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万历乙未年云南边患连发,显忠因此经略云南腾卫。显忠因刚到云南,部队的情况还不清楚,就下命令分兵严守关隘,对叛乱采取安抚的政策,使事态暂时得到控制。万历庚子年因父亲病重,告假回州山。刚走二个月,边境烽烟又起,朝庭震惊。显忠星夜兼程,迅速控制了局势。朝庭开庭议评显忠的功劳,把他升为云南副总兵。  

        万历壬寅年,云南边境上十三寨的酋长,因慑于显忠的兵威,自愿向明廷纳土称臣,为帝国开辟疆土一千余里,从此南疆再无战事,被当地人称为诸葛武候之后的又一人。但因当时太监当道,竟诬陷他滥杀无故,虽有大功却没有相应的封赏,显忠最后愤而辞官。  

        显忠军旅生涯三十余年,所到之处清廉爱民,深受当地军民的爱戴。回乡后,他不仅把自己的财产、土地捐给宗祠,还在狮子山下建造了一座水阁——“瓢阁”。

   

   

大理石 2009-11-11 23:22

        孟夫人是州山吴氏二支三分七世孙吴执忠的第二夫人,父亲名叫孟德春,是明末辽东东宁卫世袭指挥使(都司)。大清开国后,福建参议吴执忠负责分守漳州,孟夫人随同。当时漳州一带地处海防,海盗、南明与官军犬牙交错,官府衙门设在老百姓家中,盗贼蜂起,百姓心存疑惑,多数逃往山中,漳州城里一望如洗。

        孟夫人对执忠说:“部队一行动,所有的给养都要来自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生活不下去,只好去做盗贼了。”还说,“清盗之源必先于养兵”。执忠采纳了孟夫人的意见,每次行动都要时先准备好足够的粮食、酒肉,孟夫人则亲自带着家中僮仆去战地监督后勤的分配,同时,又四处张贴招抚令,说:“谁说漳南多盗贼,其实都是我的老百姓。”一时归者如云,漳州的盗贼因此得以平息。

        以前官军每次清剿,都要抓回来很多被当成战俘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人最后大都得不到善终。孟夫人劝导执忠,我们是王者之师,王师一定要仁义先行,再说他们都是无辜的,这样会拆散多少家庭?把他们都送回去吧。执忠专门就此事向最高统帅康亲王汇报。康亲王随后发布命令,他所节制各营,都要造房子给俘虏居住,并供给必要的柴米,等他们家里人来把人领回去。此举,保全了福建数万人家庭。  

        后来,执忠备兵怀隆,前线战事很急,战士们却因山区运输不便,吃不上饭。孟夫人就组织妇女、家人,连续工作两昼夜,赶制米袋一万多只。战士拿到主将夫人亲手缝制的米袋时,都激动万分,一时士气非常高涨。

        执忠的兄弟早亡,留下三个侄儿,应昌、兴宗、兴祖,以及应昌的儿子秉仁,都是孟夫人一手带大的,从读书一直负责到结婚成家,兴宗后来官至严州郡守。吴兴祚系孟夫人所生。

        孟夫人死后,葬在京城西山之田村,墓铭曰:  

蔚蔚辽土    兴王之都    国士云从    女德亦殊   卓哉孟母    克赞其夫    臣忠蹇蹇    妇人矍矍

国忧同恤    惘顾劳苦    有子惟贤    载续前谟   孝孙绳绳    运昌于吴    世笃忠贞    惟母之愉

   

   

联发装潢 2009-11-12 13:38

里庄在哪啊

   

大理石 2009-11-12 17:35

柯岩街道与型塘的交界处,里庄欢迎您!

 

   

abcd369 2009-11-13 08:48

考得很深  

 

   

大理石 2009-11-13 23:21

欢迎赐教

 

   

大理石 2009-11-13 23:22

        州山吴氏二支三分的九世孙留村公吴兴祚,一生友亲睦族,凡有意去投靠他的州山族人,不分亲疏。任无锡知县十余年,州山族人一批走一批来,应接不暇,兴祚一定想方设法使他们的愿望得以满足,十余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任福建按察使时,当时因海疆未靖,常常要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好友、部下们都说,留村公什么都可以放下,却放不下州山的父老乡亲。虽然福建要比无锡远数倍,但去福建的族人没有减少,兴祚也接待更加周到。

        康熙二十五年,兴祚调任兵部尚书总督两广等处军务。兴祚想,两广离州山不下六千里,又属偏远水土不服的地方,如果族人再到任上来看我,岂不要害死人吗?于是,兴祚让人做了个简单的测算,州山族人生活困难的大概有数百余家,再把他们分成三等,照顾他们约需银子7000雨。这笔钱全部由他个人从俸禄中支出。

        族人感恩他的义举,在吴氏宗祠中立《赡族碑记》,为他勒石留名。碑文由奉天府府丞姜希辙题写,开头的话是这样的:

        总督两广大司马留村吴公推俸赡族,族之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少者得婚,老者得养,死者得葬,可谓敦族之极轨矣。  

   

   

羊石山房 2009-11-14 12:28

《留村诗钞》一卷,吴兴祚(16321698)撰。国家图书馆藏。

 

   

大理石 2009-11-14 22:29

谢谢赐教

 

   

羊石山房 2009-11-14 22:46

《虚白斋存稿》十二卷,山阴吴寿昌撰。乾隆五十五年刻,国家图书馆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十三卷本。南京图书馆藏十二卷本,有作者墨笔校改。别有《虚白斋应酬诗荟钞》,稿本八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藏。

 

   

大理石 2009-11-14 23:23

                                                                                乌石山左    有封若堂 XDJE]2^52? 

        州山吴氏四世孙木庵公吴英,年青时经常与同邑的读书人交游,学问上有一定的名气。时任大理寺少卿的绍兴人吕升了解他的才能,千方百计把他延揽到官府中。吴英果然不负众望,所经办的刑事案件没有一只是冤案,很快被提升为天曹。成化丁酉年,被选了福建安溪县知县。

        吴英到任后,坚持以扬善去恶为首要,发展农桑,兴办学校。有个太学生郑仁应因母年老请求回家去赡养老人,吴英高兴地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把他的事迹报告给朝庭。郑仁应由此被朝庭旌为孝子。

        安溪有萧丙三、卢钦两人哨聚山林,打家劫舍,吴英就组织镇、村遍筑木栅,选壮丁编甲,官军支援,很快就把两人俘获,余寇就土崩瓦解了。  

        因盗贼猖獗,安溪县有许多土地得不到耕种,老百姓却吃不饱。吴英就把农民组织起来,按丁发给他们农具,每人垦田二十亩,还奖勤罚懒,民生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吴英就办乡校、请贤师,推行道德教化,把安溪的老百姓打造成为一个非常淳朴、厚重的群体,政声传遍周边的州、县,以至于县外的老百姓有诉讼,都自愿跑来找安溪县知县。

        至成化壬寅年,适逢六年一次的地方官考察。未考察前,吴英就打报告说身体不好要求辞官。在离开安溪到泉州府的路上,安溪的父老一路呼喊,要求吴英继续留任。没办法,吴英只好暂时住在泉州城里。  

        郡守找他谈话:“自古功成身退我看就属你了。但这么多白发苍苍的人跟着你,你就不能再考虑一下?”过了十来天,郡守看吴英去意已决,就派人把他悄悄地带出泉州城。  

        回到州山后,吴英就放情山水,再也不问政事。于辛酉年冬月无疾而终,葬于州山庙后乌石山东麓。墓铭上说:“乌石山左,有封若堂。”

 

   

大理石 2009-11-15 07:08

这个 单 老师在研究,谢谢!

 

   

大理石 2009-11-15 22:04

燕翼诒谋    德必有邻

       州山的州二、陈家湾自然村,是州山吴氏二支的主要居住地。在老陈家湾的俞家台门斗上,分别题有“燕翼诒谋”、“德必有邻”,分析州山吴氏二支中的杰出人物,只有七世吴大斌能对得上号。

        从隆庆至万历,吴大斌教授辽东,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带给了明辽东军,可以称得上是辽东的护翼。同时吴大斌志向远大,带出了一大批有四方之志的州山人,组成了广为人知的州山居辽东团队,而且一生忠于国家,临危不改大节,正如孟子所言“德不孤,道有邻”。 

   

   

大理石 2009-11-17 06:45

        绍兴名人录总爱把姚启圣放在吴兴祚之前,因为姚圣圣光复台湾有功。而清史却始终把吴兴祚放在姚启圣之前,因为吴兴祚康熙十三年就是封疆大吏,而且对姚启圣有提携之功。下面一段故事,讲得就是吴兴祚鲜为人知的一面,就是韬光养晦、不居功  

    光复厦门后,台湾郑经集团非常恐惧,台湾问题就放到了议事日程上。当时,兵部讨论光复台湾的计划,由议政王贝勒大臣主持的。这个人非常持重,不敢冒险轻进,主张等荷兰的夹板船到了以后再说。

    兴祚说:“我们福建水师也有夹板船,不能够因等待荷兰船而错失良机”。他说:“天朝为什么要把依仗小夷展示给天下?况且春风不与荷兰便,等他们到了,气候就变了,他们的船也无武之地了。”  

后来,等到战役胜利,荷兰的船却还没有到,大家都非常佩服吴兴祚了事如神。

当时,部议决定先镇守厦门,其实当时吴兴祚已对直捣台湾稳操胜算。

调任两广总督后一年,光复台湾的计划被摆上了议事日程,事情都按吴兴祚事先计划的一样,他还派出部将施琅,支持姚启圣的工作。  

    后人对吴兴祚与姚启圣两人的功绩评说,还有许多误读的地方,因为他们两个人往往是并肩作战的。

 

大理石 2009-11-17 21:44

        这个东西叫獬豸,是古代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干部专用的东西,是代表阳光、正直的瑞兽,看到邪恶之人就会把他撕得粉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的补子就是一匹獬豸。

    查州山人物,吴舜、吴便、吴兑、吴兴祚都有此为官经历,但只有吴舜的吏科给事中是终身职业,而且因刚正不阿出了名的。州山吴氏作为明、清两代巨族,其他地方的官员也不会葬到这里。因此,这匹獬豸极有可能是吴舜之物。吴舜清廉一生,造这样气派的墓估计也倾家荡产了。

 

   

大理石 2009-11-23 07:42

经考证,吴舜葬河塔外蛇山。吴邦臣也是监察干部,山西道监察御史。

 

   

大理石 2009-11-23 19:15

        州山吴氏一支大分十世的吴孟登,万历四十三年任刑部员外郎。这一年,宫中发生了被称为明末三大案之一“梃击案”。蓟州人张差持棍冲击太子所居慈庆宫,打伤太监,一时舆论大哗。御史派蓟州的地方官前去调查张差的亲属,涉案有百余人。孟登向刑部尚书张诚宇反映,张差行为疯癫,到数百里外查他的亲属势必殃及无辜,也没有什么意义。最后,刑部根据孟登的意见和调查事实,只判张差及同案的两名太监死刑,张差无辜的亲属得以解脱。

       任永昌府知府期间,境内沧浪江水流湍急,江上只有几条绳索供攀援过江,掉到江中的没有生还希望。孟登就带人察看地形,开山建路搭桥,使沧浪成为一条坦途。孟登看到当地老百姓犷悍而缺少教育,学风不振,就捐出官俸办学,任期内永昌府连中七名进士,成为当地科举史上破天荒的一件事。

       永昌府与缅甸接壤,缅酋莫猛密等时常进犯边疆。孟登就边练义勇,号令严明,部队称雄云南诸镇。边民勾结缅酋,乘孟登兵力空虚时,率象阵突入永昌府。孟登向守将面授机宜,要他们沿途多设旗帜锣鼓,为疑兵。象阵恐慌,孟登就带人追杀,平定边患。  

       因父有孚年老,孟登就请求退休照顾父亲,父亡后,孟登也因悲伤过度,不久去世。

   

   

大理石 2009-11-24 20:46

吴百台大概就是家谱上的吴国梁,住陈家湾,封奉直大夫,二支第十三世。

   

   

大理石 2009-11-25 18:36

                                                                                  大气为人的大夫人家

        州山吴青玉,字美章,幼年时家道中落,因住在山边上,每天入山砍柴、从事农耕。经人介绍,到县衙从事钱粮的统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得到部门领导的赏识。适逢浙江在温州、乍浦、宁波建海关,缺少人才,经人引荐后,美章就辞去县吏,专门协助三关处理关税等问题。  

        美章对家乡非常关心,老百姓遇到纠纷或者有重大事情决定不下,都愿意听听他的意见。扩建新祠堂他捐的土地、房产最多。武林有个赵春严,是美章的至友,因亏空钱粮,即将遭遇不测。美章就渡过钱塘江,亲自去做他亲属的工作,同时,一人捐出一万余两银子,使赵春严得到解脱。以后州山遇到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会拿来与美章的为人一比。   

        美章的二儿子衍庆,又名国柱,从小爱读书,屡试不得志,就和父亲一起游历四明,帮助处理海关事务。观察陈心畲非常器重他,把海关的事务全权委托于他。当时海关的规定形同虚设,奸商偷、漏税非常严重,衍庆对此进行了较彻底的改革。正值壮年,吴衍庆就辞职回乡,闭门不出。绍兴城里办育婴堂,吴衍庆帮助选址,并出资1000两。考虑到州山有不少困难户,衍庆就建义仓,捐稻谷,人死了没法下葬的,一例赠送棺木。平时栽花、种竹、赋诗,自得其乐。信佛,旁边九峰庵破败,一人出资修复。喜欢城南狮子林水木明瑟院环境幽静整洁,经常一人驾舟前往。

        己亥年夏天,衍庆因疾自知难逃此劫,就把后事交代给二个儿子,临终还与家人一起焚香念佛。按惯例,于道光八年,吴衍庆被授职州同加二级阶奉直大夫。

 

 

   

绍兴薇薇小赞 2009-11-26 20:32

历史

 

   

大理石 2009-11-27 22:45

   

        康熙十四年,吴兴祚任福建按察使,时福建、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的西山,盘据着一股割据势力,首领朱统昌号称定远将军。西山地僻而险要,三省的官军都观望不前。兴祚向康亲王陈说利害,自告奋勇前往进剿。接到命令后,兴祚就带着十多个家人赶往前线。到了西线后,兴祚大造舆论,加紧外围的战斗,作出一副要直捣剿穴的样子。然后,兴祚就派出一批敢死队员,持他的命令到前沿阵地上去招降对方兵士,朱统昌手下的陈龙、何应元等将领先后放下武器,人数将近一万,攻心战收到了效果。朱统昌一看败局已定,只好率军逃往江西。

        初战得胜后,兴祚故意在大厅广众之下宣布,没有上面的命令,我不能越界去追朱统昌,部队要撤了。同时暗地里物色降卒中可以担当重任的人,让他们穿上以前的衣服,去引诱朱统昌打回福建。朱统昌果然中计,乘隙来攻福建。兴祚时先在他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一战就俘虏了朱统昌。

        江西有江拐子、杨一豹两伙大盗,地方官曾去招降他们多次,都被骂了回来。朱统昌被打败后,他们带着一万多手下,主动投奔了吴兴祚,还说“要降就降吴按察”。

 

 

   

大理石 2009-11-29 22:07

摘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五十三疆臣五

 

   

大理石 2009-12-01 19:17

        在有识之士的精心呵护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州山故事卷》现已完成初稿的编撰工作,分《州山地名故事》、《州山人物故事》和《州山传说故事》,共收录有孝义、忠烈、立功、留言等行状的已故州山名人20位,同时收录州山地名故事16篇,州山传说故事8篇。

    竭诚欢迎各界人士不吝指教,对《州山故事卷》提出宝贵意见,有意者请给我留言。

 

   

大理石 2009-12-02 19:11

孟明之子吴邦辅,崇祯末任北镇抚司理刑,因姜、熊案被免职。这个北镇抚司是锦衣卫中最厉害的部门,专管对锦衣卫外部人员的案件审理和皇帝交办的案子,凡北镇抚司的缇骑出门,地方官都称他们为钦差或上差,负责人是理刑。

 

   

大理石 2009-12-07 20:58

        康熙十五年,吴兴祚任福建按察使,时福建、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的西山,盘据着一股割据势力,首领朱统昌号称定远将军。西山地僻而险要,三省的官军都观望不前。兴祚向康亲王陈说利害,自告奋勇前往进剿。接到命令后,兴祚就带着十多个家人赶往前线。到了西线后,兴祚大造舆论,加紧外围的战斗,作出一副要直捣剿穴的样子。然后,兴祚就派出一批敢死队员,持他的命令到前沿阵地上去招降对方兵士,朱统昌手下的陈龙、何应元等将领先后放下武器,人数将近一万,攻心战收到了效果。朱统昌一看败局已定,只好率军逃往江西。

        初战得胜后,兴祚故意在大厅广众之下说,没有上面的命令,我不能越界去追朱统昌,部队要撤了。同时暗地里物色降卒中可以担当重任的人,让他们穿上以前的衣服,去引诱朱统昌打回福建。朱统昌果然中计,乘隙来攻福建。兴祚时先在他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一战就俘虏了朱统昌。

 

大理石 2009-12-11 07:49

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明军共斩获日军首级1597颗,其中吴来臣一人斩首三级。

 

   

大理石 2009-12-13 22:12

在老陈家湾傅家台门“燕翼诒谋”的背后,发现了一处双人骑马一人奔走的塞外征战彩绘图案,服饰为明代。上有题诗曰:“跃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往问阴山人,胡虏在燕然。”

   

大理石 2009-12-28 19:50

州山故事卷已告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曲辰 2009-12-28 22:54

嘿嘿。原来吴三桂也是绍兴州山人。绍兴真是出大汉奸的地方。前有明末吴三桂,后有民国汪兆铭精卫。

  

   

大理石 2009-12-30 21:04

                                                                                      历史人物有话说

        吴三桂致信多尔衮说:“三桂蒙先帝垂青拔擢,担负宁远总兵重责。如今先帝不幸,九庙灰烬,贼首妄称尊号,掳掠妇女钱帛,罪恶已极,实在是赤眉绿林、黄巢安禄山之流。如今我朝五故遭此国难,还望北朝(满洲)恻然念之,拯危扶颠,出民水火,此乃大义大仁之举。要是能平定乱臣贼子,那么流贼所聚的金帛子女,都归王有。希望北朝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我朝将裂地为酬,不敢食言。” 

 

   

大理石 2009-12-30 21:14

如果不是康熙想把三桂陷于道义的死地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战即使兵力倍之,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正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大理石 2009-12-30 21:21

明末之申包胥哭秦庭?

        周王元年《反清檄文》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遁逃。夫弑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必亲擒贼帅,献首太庙,始足以谓十先帝之灵。幸而渠魁授首,方欲择立嗣科,继承大统,封潜割地以谢满酋。不意狡虏违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京,窃我先韧神器,变我巾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藩刺心呕血,追悔莫及。’

        查光绪八年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内阁所见吴三桂《上康熙皇帝书》奏章,详尽深刻,现全文照录于下:“罪臣吴三桂,致书康熙皇帝陛下:人言三桂反,三桂实非反也。先帝殉社稷,三桂申包胥痛哭秦庭之义,请援贵国,那九颜王予惟恐桂心不诚,宰乌牛,杀白马,立誓煞水神前。誓曰:歼贼之后,凡中同所有悉归贵国。’那九颜王了犹虑桂心未尽,又令剃发、胡服,然后发兵十万,令桂居前,清兵居殿。进兵百里,即遇降贼逆臣唐通,桂奋力一战,杀贼殆尽。李贼卷资疾趋。桂念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奋战逐北,直潼关地方。李贼破胆而遁。桂因神京无主,返兵西向,那九颜王予顿背前盟,将顺治皇帝怀抱拥立。斯时即欲理沦曲直,悱恐贵国之师扼其前。李贼之兵蹑其厉,是功未成而身先丧,知者不为也。锡以千爵。封以通侯, 岂得已 受命乎?厥后。嗣王不道。政归权臣。四镇鸱张,六师纷沓。而三桂无与出。那九颜王子贪心无厌,驱兵南入,以致灭我社稷。使十七叶神宗天子斩宗绝嗣,言之痛心 统之势既成。版图悉归清有。那九颜王子恃功跋扈,毒流宫闹,章皇帝赫然震怒,粉骨捣灰。在皇帝之待九王子太薄,而九王子千背盟受祸不为过矣!壮三十年来卧薪尝胆,求太祖之后无其人,血泪几抽,呕心欲死。不意天意眷明,去年二月间,于夔州太平县界。得太宗十四代孙周王,聪明神睿,汉光武、宋高宗不足比拟其万‘。真属中兴之令土 因未告庙,先称周王元年,统兵百万直抵燕京,三十年之积聚,任皇帝移归建州,以娱终身,三桂之待贵国不为薄矣 即皇帝之祖宗亦属内附,普天赤予有何嫌疑?其中国人民社稷留待新主拊循,非皇帝之所预闻也。桂前不顾父以殉旧主,今不顾子以扶新主,心事可知。遑问其他。望皇帝勿归罪,请撒去藩臣,幸甚幸甚!

 

   

大理石 2009-12-30 21:29

        后人对于吴三桂,有许多误读之处,这都是康熙打击三桂的观点。其实借兵、裂地于后金,也不是三桂一个人的主意,而是与蓟辽总督王永吉共同决定的事。三桂打回北京的第一件事,是查找太子下落,修葺毅宗陵寝,试问当时北京的满期旧臣,几人能学三桂?

        有识之士如有兴趣,可以查阅当代吴三桂研究成果,别让历史人物蒙受不白之冤。

        退一万步,如果你是三桂,你会怎样决策?不妨说说。

 

   

大理石 2009-12-30 21:36

明时一石为94.4公斤,一千石净重是188800斤。

 

   

大理石 2010-01-03 13:45

明末州山驻辽东团队(部分)

      三支二分三世孙            辽东辽阳贡生(嘉靖)  

吴大斌    二支三分正二房七世孙      辽东东宁卫镇抚(教授辽东)  

吴大圭    二支三分正二房七世孙      辽东清河卫守备(负贩辽东),葬辽东清河卫

      二支三分恩四房七世孙      辽东都司、经历,升楚府正审理   

吴大武    二支三分恩十七房七世孙    蓟镇榆木岭提调(五军都督府统兵官、次于提督)

吴元恩    二支四分奎十八房七世孙    迁住辽东辽阳(子孙未入族谱)  

吴元思    二支四分奎十八房七世孙    迁住辽东辽阳(子孙未入族谱)

吴宗汉    二支三分正二房八世孙      葬辽东

吴存忠    二支三分正二房八世孙      葬辽东清河卫

吴执忠    二支三分正二房八世孙      辽东辽阳籍,福建漳南道道员

吴景忠    二支三分正二房八世孙      葬辽东  

吴廷忠    二支三分正二房八世孙      辽东清河卫庠生

吴宗道    二支三分相廿七房八世孙    辽东武举、辽东守备

吴景桂    二支三分相三十七房八世孙  万历辽东武魁,阵亡赠都指挥佥事(从三品)  

吴友义    二支三分相三十七房八世孙  松锦战役中松山城陷殉国  

吴希尧    二支三分相廿九房八世孙    辽东海州卫庠生  

吴朝聘    二支四分奎十六房八世孙    陷辽东(吴来臣堂侄)

吴朝相    二支四分奎十八房八世孙    生子四,俱陷辽东(吴来臣堂侄)

吴兴祚    二支三分正二房九世孙      辽东辽阳籍(两广总督)

   

   

联发装潢 2010-01-05 16:35

路过留个脚印

 

   

大理石 2010-01-06 13:25

《吴氏家训》

我家素承礼让,近来生齿日繁,贤智者固能自励,而愚不肖动不由礼者,非一人非一日矣。今后务宜安分守礼,毋使长以凌幼,毋使卑以抗尊,毋使富贵而骄,毋使贫贱而谄,毋循私而妨大义,毋惰情以荒厥事,毋从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德业以相劝,过失则相规,有无则相通,患难则相救,疾病则相扶持,上不失祖宗一体之心,下以成礼让之俗,而大振家声,诚今日事也,期相与勉之。

置《彰善簿》、《附过簿》各两扇,一付宗长,一存本祠。本祠凡有德行可称义,定入《彰善簿》,详注其实,示可法也。凡有罪过可指议,定入《附过簿》,但书其略,存忠厚容悔改也。所谓德行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或安贫乐道者,行宜可师;或富而好礼,赈济贫乏;凡志趣向上,而有一善可录者是也。所谓罪过者,干犯礼义,乱伦伤化,或奸盗诈伪,或酗酒赌博,凡行检不饬,有违法禁者是也。善之最者,有奖赏以示劝;过之大者,有责罚以示惩。劝惩之不足,而呈官府以赏罚之,决不隐纵。

宗子主祀,固以嫡长,也需德行,无玷乃为无愧。如有过失而出于无心者,不得议罚。果有大过,与论不可者,黜,择次贤者代之。   

人之大伦者五,朋友其一也。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唱妇随,世之贤者亦知自勉;唯朋友之义,独缺焉而不讲。凡我同宗,与人相处,务以诚信相献,毋习诈伪,始终如一,乃为善交,不可不勉。

士、农、工、商,必专其一,毋得游手游食以至败家。  

子孙习学举业者,定限赴祠会考,平事不烦以执事,祭日则充宗礼。  

凡子孙会考,父兄轮流送中饭,不必过丰。若无子孙会考,而肯送饭或点茶者,贤父兄也,听。

凡子孙学业有成,考试未利者,宜加优厚。若有乏薪水之类,以祠中公费之余量为资之。

子孙得罪祖、父,而祖、父容隐,姑息之爱也,酿成大祸,职此之由,戒之!戒之!若被人发觉得实,并罚祖、父。

卑幼果系得罪尊长,受尊长呵责,当俯首默受,毋得呈词分理。违者罚,甚者加责。

卑幼见尊长,坐必起立,行必随后,言必拱揖,必致敬。  

尊长亦须接下以礼,即卑幼有过失,毋攘臂秽骂,自失尊长之礼。

子孙有出仕者,唯当随职奉公,竭忠报国,毋得徇私黩货,利己妨人,有玷名教,为祖宗之羞可也,戒之!戒之! 

《传》云:“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有等贪夫,不知取与大义,以至骨肉相残者有之,甚至杀身亡家者有之。今后当见得思义,慎毋贪昧,以自取祸。 

凡买产业,各宜平估,价值随契交完,毋以财货逋负相准,或有原折价者,定数外稍增一、二以与之,是亦义之所在也。至于大小斗、秤,行使假银,此类尤宜戒之。谚语:“远在儿孙,近在自身。”可不畏哉! 

教子之法,须自幼之长,随事教之,乃为有益。今人多于幼时失教,纵之任意骄奢,比长而后,禁之亦无及矣。切记!切记! 

族中有公事当行者,须于朔、望日赴祠,逐一商榷,可行可止,必有建明,不可任情偏执,有拂众心。 

父兄有过,为弟子者,须愉色婉言以谏之,务使易于听从。若率意直言,激成其过,亦非孝子之道也。  

子孙出外,道经先人墓前,无分晴雨,必当谒告而行。 

长者出,少者送至门外,亭立拱手。俟长者登舟或乘马,方退。 

父兄远归,子弟整肃衣冠,以次施礼,毕,命之退,乃退;诸妇亦然。 

凡舆马出入,须在闾里之外,不得径入里门。违者罚。 

专理中馈,敬事舅姑,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妇道也。已后诸妇不得干与外事。  

凡女工以纺绩为上,至于刺绣之工,皆末务也,为父母者宜知之。

诸妇或有改嫁者,不许往来,违者,罚其子及舅姑伯叔。 

族中凡贫不能婚嫁殡葬者,以祠产余资量助。   

立义学一所,延师之费出自祠中。凡有志教子而力不能者,众为禀明宗长,赴学读书。

立义冢一所,凡无地可葬者,众为禀明宗长,给照赴葬,然上下须依伦序。

族人贫困之甚,无田可耕可山可樵者,议处租银借之,量收其息。  

鳏寡孤独,王政所先。族中有此四者,若果贫乏,议处银米布帛以优养之,务令得所。或有因财产而欺凌者,尤宜重罚。  

完纳钱粮,成家首务,必须预为经划,依期完纳。如有恃顽拖欠者,许该里举鸣祠中,即行分别责罚,以示惩戒,决不轻纵,致累呈扰。 

赌博之禁,律例甚严;近蒙官府痛加禁约,然犹有禁之不止者。盖无赖之徒专开骗局,富贵子弟无事浪荡,易入其中。其始也,利人之所有;其既也,并所有而丧之,渐致破家。夜聚晓散,遂成不良,往往盗贼由是而起。今后尊长宜严率子弟各务生理,毋得纵容赌博。如有犯者,不分亲疏长幼,即便具首,以凭责罚;知而不举,罪并及之。  

不许携棋枰、双陆、骨牌等项器具入祠,违者罚。 

族中有等奸险之人,不以祖宗一体为念,喜于多事,惟贪货赂,苟图哺啜,一不满欲,两边唆诓,致成大祸;甚至衣冠中人,间亦有之,诚可痛恨!如有犯者,重加责罚,仍不许入祠。

族中被人诬陷,果非其罪,须协力为之分解,不得坐视。若因淫,酗,欺,盗等事,自取之者,决不妄与主持;事毕归家,仍以家法重治。  

淹死子女,法禁苛严,情尤可恶。今后有犯者,重罚。 

酒以合欢,然不可为酒所困。今后如有大醉至于丧德丧义者,罚及主家。  

子孙有大过,责罪所不能尽者,永不许入祠。 

卑幼非礼,干犯各支尊长,而其父兄代为辩饰者,罚。

妇人得罪尊长,量罚夫男;夫男庇护者,责若系主唆者,重罚,仍不许入祠;即尊辈亦不得施之卑幼。

宗族相会,有盛气凌人,高声赤面者,罚;施至尊长者,重罚。 

族人讲口,有以晻昧事言者,重加责罚。 

妇女相争,家门之丑也。夫男不能禁止而反助恶者,一并重加责罚。 

梨园子弟倡自天宝水陆之戏,奚为美观?乃今人心日漓,习俗愈侈,凡疾痛祈祷,宾客宴会,动辄用之,欢呼冗杂,靡分昼夜。即不计所费,而奸盗火烛,皆起于此。今后非旧有神会与称庆高堂,不得擅用。然亦止许演至一更,不得纵情过庆,如违,重罚。 

我家素惇礼让,颇知法守。但子孙众多,凡与人讲口,不问曲直,惟恃称强。今后须恪守家训,每事让人,共成善族,乃可。

斧斤以时入山林,王道之始也。近有盗柴脑以壅田者,三五成群,甚至结伙百数,每一上山,霎时席卷。间有阻之,轻被打伤,重或致死,势同猛寇,莫敢谁何?方春发生之始,柴脑一担,到秋可长柴十担;百人上山,则损柴千担矣。近禁虽未严,亦宜痛改。如外人来盗,须拼力阻夺。设或恃强,即便呈官究治。 

愚夫愚妇生子或舍之寺观,此时俗大蔽。犯者,罚。 

各支卑幼因事争辩者,本支之长即为处分。如有不明,词禀祠中,帖付宗使唤知。至朔、望,行香坐定,二人立阶下,各言其情,公议曲直,白于宗长,质之宗正。是非一定,不得再争。其曲者,量轻重以加责罚。如有不禀祠中,而径赴官府告扰者,不许入祠。 

工仆下人与家主名分已定,若有犯冒家主同宗之人者,量责。若家主庇护及故纵者,并罚。  

置《记事簿》二扇,一付宗长,一存本祠。凡有经祠中处分者,宜即日记簿,以免更改。

凡处事之时,礼生两人立于神堂之傍,高声云:“祖宗在上,若有偏私,神必殛之!”庶以警众。

凡议礼议事,俱要平心易气,相与讲论,不得忿争求胜及越分多言。违者,罚。

通族四大支,本支子孙若与各支子孙因事讲口,宗长人等须与从公讲解,毋得偏护,有伤和气,坏惇睦之道。 

所谓奖者,或以言,或以礼;所谓赏者,或祭品,或花红、笔札之类;所谓罚者,或拜,或跪,或银米之类;所谓责者,或以礼扑,或以法捶,或以礅锁之类,临时听宗长公同酌处。如应责罚而恃顽不服者,呈官究治,不许入祠。  

所谓不许入祠,并非止不入祠也,即卑幼者亦不必以尊长待之矣。其人能改,三年之后,方许入祠。所谓永不许入祠,非止本身永不许入祠已也,族谱将名注定,即其子孙有大功德克盖前愆者,方许入祠,。此非过刻,期于无犯也,慎之!慎之!

亲子育子,初非为养而有时乎为养。今有勿顾恋父母,惟欲宠子娱妻,分居异爨,纤息计较,不复念亲之甘旨痛痒。为父母者,有何用日夜抚鞠,育此不孝子哉?今后如有父母在堂而欲分居者,父母房长举告,初次责罚并加,再治以官,乃令同居共爨。如昆弟多而居室促迫,奉命乃令居者,勿论。  

兄弟阋墙,大略不出二事,不以锱铢而酿怨,即因谗言以失欢乐,其至各自负气,不肯相下之故耳。设或有能先下其气,与之话言,与之周旋趋事,断无有情意不洽,而渐复如初者。即或处不堪之情事,惟当念一本之伦,常能发是念,则此气自消,欢情无有不浃者也。今之为兄弟者,皆当取法于此。 

吾族子孙有不孝、悖逆,情迹显著者,父母不能自洽,房长举告,宗长等榜示祠前,于朔、望日谒主(牌位)毕,鸣鼓大集,唤不孝子跪主前,以其罪白主,必重责。毋恕再犯,公呈送究,不许入祠。如房长徇隐不举,被人告发得实,议罚房长。  

居家之法虽多,然综核其最要,而有裨于身心骨肉间者,无如以“忍”字。欲家庭而久于和,惟当曲忍而缓处。张公之九世,陈兢之七世,持此道也。古人谓莫大之过,皆起于斯须之不忍,则又不独居家为然矣。  

涉世而欲亲贤远害,处事得宜,无如一“谦”字。盖人不能谦即傲,傲则不肯屈下于人。以之为学,必无进益之功;以之交游,必来鄙俚之徒;以之事君事亲,必多悖逆之患。若能反傲为谦,去君子不远矣。  

吾家三世祖木庵公早兴文教以来,奕叶不乏其人。今日生齿虽繁,而文风未能丕振,良由鼓舞鲜术,志气颓靡,堕先声而陨厥志,习流俗以甘自卑污,甚可慨也!今后子弟有能奋志读书,博一院道考者,宗长等将公贮银内给与若干两,以为赴考之资。其有赤贫愤励举业,而乏束修之贽者,宗长亦于公贮之中代馈所师。如乍勤遽怠,方锐而旋衰,虚邀诵读之声,实无辛苦之志,其勿与为父兄者。家若贫,不可因贫而不教子读书;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怠于训迪。朱文公有云:“学与不学之间,君子小人之分。”又曰:“贫而勤学,名乃光荣。”学,其可忽乎哉?今人惟多营资以贻子孙,而不知勉强教之以学问,譬犹衣之以文锦而食之以糟粕,腹一毙而身无用矣。 

风水可遇而不可求,厥理明甚。人情孰不愿就吉以避凶?然基福之地,前人以无心得之,后世起强求之风,至停柩以觅佳域,屡迁而惊骸骨,反致子孙沦替,迷而不悟,良可概也!要知上吉之地,非人力所可能必也,循天理而地理,始至宅心地,而阴地方来。若使山川之灵可以力取,造物之秘以术收,则古今富贵只在一家,黎庶之子不得为公卿矣。

   

                              八世孙  云南总兵  显忠  撰辑 

                              九世孙  兵部尚书  兴祚  重订  

                                  ——摘自《山阴州山吴氏家谱》 

 

 

   

有人爱最好 2010-01-08 20:17

我想知道现在州山吴氏可有高人 呵呵 

 

   

吴知道 2010-01-11 21:17

呵呵,还没有一个超过一米九的。

 

   

玩古堂 2010-01-12 10:48

山阴自古名人辈出!

 

   

吴知道 2010-01-16 22:21

这段时间好忙,没时间发贴.请教有没有发照片的快捷方法?

 

里庄十八勇士墓

这么复杂

 

   

吴知道 2010-02-04 21:36

如果要说谁是勾引了清兵入关,第一个的就是孔有德。

无论如何也不应是吴三桂

当时连南明政权都公开说,宁亡于大清,不亡于左良玉。

   

三让遗风 2010-02-09 14:49

拜个年!

 

   

吴知道 2010-02-09 22:54

祝论坛的网友新年快乐!

 

   

吴知道 2010-02-23 21:51

怎么没人?

 

   

吴知道 2010-02-25 22:24

据说这个狮子台门解放前曾住一位姓孙的县长

 

   

吴知道 2010-02-28 18:07

这个狮子台门是明代的建筑,台门口的石橙样子与梅墅都察院台门的一模一样。

 

   

吴知道 2010-03-03 22:33

都过元霄啦,怎么还没人?

 

   

吴知道 2010-03-03 22:36

九间三进的狮子台门是大有来头的,连绍兴城里明嘉靖吏部尚书的吕府,也只能造七间,七间三进是明代礼制规定一品官的房子。

 

   

吴知道 2010-03-05 12:46

是七间九架

 

   

王文若 2010-03-06 12:50

你最新的大作呢 呵呵  

 

   

吴知道 2010-03-06 20:19

没有大作,正在准备电视访谈节目

 

   

吴知道 2010-03-06 20:30

明礼部规定:公主第厅堂九间,十一架,可以用彩色装饰。同时规定,百官第宅不能雕刻古代帝后、圣贤、日月、龙凤、麒麟等,门窗等不得用朱红漆,一至五品官用青碧装饰,六至九品官用土黄。但狮子台门大门漆有朱红,厅堂雕有凤凰牡丹,门上雕有麒麟等瑞兽,并用朱红漆,难以解释。

   

大理石 2010-03-26 12:53

吴兴祚的高祖吴佑墓铭志

明故履素处士墓志铭

   

大理石 2010-04-20 18:55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乘权,一生慷慨仗义,遇人有危难不惜倾囊相助。晚年住在京城寓所,临死前对四弟吴乘业说:“我们的宗亲还有许多人贫困,我们的母亲娘家也有许多人贫困,我们的朋友也有许多人贫困,我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这就是我不甘心在家做寓公而走南闯北的原因。”“你日后一定能出人头地,希望你不要忘记我的一片良苦用心。”

        吴乘业当时才30岁出头,从此走上了20多年游幕生涯,经常奔走于几千里外的河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江西之间,并把大多数报酬用于周济亲属,一生总共大概有3000两银子。吴乘业有个儿子是残疾人,生活来源全靠父母,但吴乘业给他的生活费仅够一日三餐。曾经说,我家实在没有余钱给子孙,很多困难的亲属早不夕保,我不去救济他们,十有八九都会没有活路的。 

        60多岁时,吴乘业才因病回州山老家。当时正值隆冬,吴乘业的一身外衣还过得去,但内衣却都露着破棉絮。他的夫人姓胡,开玩笑说,有一点钱都照顾亲戚了,只好穿破棉袄了。回家后,吴乘业发现了一本专门记录他周济别人的金额帐簿,他很生气,说:“钱已送出去了,留本子想做什么?”当即把它烧了。 

        吴乘业病亡后,家里人在他的行囊中找到了一份名册,上面写着需要他接济的亲朋好友的名单,原来都是他的哥哥吴楚材死前交待的。 

 

 

   

吴知道 2010-04-21 21:32

向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俩兄弟致敬!

 

   

等一个明天 2010-04-22 12:13

这个不知道哦,我喜欢汉文帝

 

   

第二种身份 2010-04-23 20:29

绍兴吴姓好象大多源自上虞汤浦,不知道州山吴姓是否也是源自那儿? 

另外,楼主能不能开个QQ,让大家可以随时接受教育,呵呵。

 

   

吴知道 2010-04-24 10:33

可惜不是上虞汤浦。QQ861125004

 

   

大理石 2010-05-06 16:43

最近没有时间作进一步研究,欢迎各位发表不同意见。

 

   

纤竹映月 2010-05-09 16:23

里庄不做三桂戏,项里不做霸王戏。

 

   

吴知道 2010-05-10 22:10

族谱上即使与吴三桂有关的事也是不提的。里庄狮子台门口的木雕是一上一下一对凤凰,台门两边的装饰是砖雕的麒麟,仪门上是石雕的龙凤,正屋有九间,这些都是帝皇之家才有的物件。还有这样一个大台门竟没有有关主人的传记,确实是一个谜。以狮子台门命名,仿佛主人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物,其它州山同时代的台门都以进士第、翰林第、尚书第等命名。(传说这就是吴三桂的故宅)

 

   

大理石 2010-05-20 16:12

里庄"州山"脚下,曾是州山吴氏二支三分的集聚地,原有“金堂读书楼”等遗迹,而今只存一遍葱郁的田园。州山脚下的“老井头”,曾经是二支三分七世孙吴大圭的家,而今,昔日的屋宇已不复存在,只有见证沧桑巨变的四角形“老井”,还留在“州山”的脚下,仿佛是在叙述州山吴氏奋勇守边、敢于牺牲的不屈精神。(史称吴大圭“教授辽东”,曾带出一大批州山吴氏子弟和辽东军事人才,最后以身殉国。三百年后,二支三分有吴善庆。)

 

   

大理石 2010-05-20 16:16

可惜“老井头”的照片没法上传。

 

   

吴知道 2010-05-22 21:32

已阅

 

   

大理石 2010-05-30 09:51

         查光绪八年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内阁所见吴三桂《上康熙皇帝书》奏章,详尽深刻,现全文照录于下:

        “罪臣吴三桂,致书康熙皇帝陛下:人言三桂反,三桂实非反也。先帝殉社稷,三桂申包胥痛哭秦庭之义,请援贵国,那九颜王予惟恐桂心不诚,宰乌牛,杀白马,立誓煞水神前。誓曰:歼贼之后,凡中同所有悉归贵国。’那九颜王了犹虑桂心未尽,又令剃发、胡服,然后发兵十万,令桂居前,清兵居殿。进兵百里,即遇降贼逆臣唐通,桂奋力一战,杀贼殆尽。李贼卷资疾趋。桂念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奋战逐北,直潼关地方。李贼破胆而遁。桂因神京无主,返兵西向,那九颜王予顿背前盟,将顺治皇帝怀抱拥立。斯时即欲理沦曲直,悱恐贵国之师扼其前。李贼之兵蹑其厉,是功未成而身先丧,知者不为也。锡以千爵。封以通侯, 岂得已 受命乎?厥后。嗣王不道。政归权臣。四镇鸱张,六师纷沓。而三桂无与出。那九颜王子贪心无厌,驱兵南入,以致灭我社稷。使十七叶神宗天子斩宗绝嗣,言之痛心 统之势既成。版图悉归清有。那九颜王子恃功跋扈,毒流宫闹,章皇帝赫然震怒,粉骨捣灰。在皇帝之待九王子太薄,而九王子千背盟受祸不为过矣!壮三十年来卧薪尝胆,求太祖之后无其人,血泪几抽,呕心欲死。不意天意眷明,去年二月间,于夔州太平县界。得太宗十四代孙周王,聪明神睿,汉光武、宋高宗不足比拟其万‘。真属中兴之令土 因未告庙,先称周王元年,统兵百万直抵燕京,三十年之积聚,任皇帝移归建州,以娱终身,三桂之待贵国不为薄矣 即皇帝之祖宗亦属内附,普天赤予有何嫌疑?其中国人民社稷留待新主拊循,非皇帝之所预闻也。桂前不顾父以殉旧主,今不顾子以扶新主,心事可知。遑问其他。望皇帝勿归罪,请撒去藩臣,幸甚幸甚!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