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
让家谱古为今用
中国家谱由来已久。据专家介绍,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记载,随着时代推移,其记载内容和编纂体例也日臻丰富完备。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推重,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目前国家收藏家谱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约有一万一千七百多种、近十万册,有不少珍贵的名人版本,如《孔子世家谱》《王羲之家谱》《左宗堂家谱》《胡适家谱》《刘少奇家谱》等。忻州较早、较珍贵的版本有《杨氏宗谱》《徐氏宗谱》《马氏宗谱》等,在中国家谱文献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编纂于民国廿三年的续刻本《徐氏家谱》共八卷。其中《民佚篇》中,记有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原名象谦)的名字,黄埔军官学校,十分珍贵。家谱中的一些弘扬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不胜枚举,可以代代相传。
家谱一般分为世系表、人物谱、重要文章及家训等内容,家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传统家训中封建性的糟粕是应当摈弃的,而其精华的部分在塑造家族人文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浏览忻州众多家谱中的“家训”部分,其内容多是教育子孙和家人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正直、谦恭、诚实、守信,旨在约束和规范家人的言行,使每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从而实现儒家提倡的“一家仁,一国兴仁”的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赵氏族谱》中有赵氏“家训”十条: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 子弟、尚勤俭、戒争讼、尊法律、禁非为。这些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理论相当一致,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家谱中有丰富的个人传记数据,这些数据常常为其它史料中所少见,可填补和解答许多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与观点。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它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整理、开发和利用。正如定襄蒋村人、原国家新闻出版署长杜导正为定襄西社《续氏家谱》中题写的“家谱或族谱是中华民族史学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科学地认识它,使用它,对中华民族史学的发展只能有好处。”家谱可以古为今用,它的薪火传承必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家谱编修的通常程序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修纂族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就如国家、政府重视编修正史和方志一样。
但正因为如此,要完成这家族大事,家谱编修的组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
一,成立修谱委员会(谱局)
首先是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
二,筹集修谱经费
编委会即所谓的谱局建成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今日主要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筹集,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
三,开局
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名称称为“开局”。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
四,出谱
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
五,拜谱
谱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
六,发谱
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
因为旧时有“先得谱先得福”的传说,家谱迎回祠堂至分发完毕,一般都要安排家谱的保卫事宜,避免“抢谱”现象发生。
古代陈姓家谱的特征
族谱上的生与死
陈姓族谱是一个生命群体顽强行进的真实记载,是一代接一代的连续相传,族谱中的简单和明了的世系图,标示出从源头到现在的浩淼悠长的过程。纵的是祖祖辈辈的相传轨迹,横的是兄弟的按序排列,一丝不乱,万流归宗。
但是此中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处在于之相对的社会环境中,因姓别,经济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在当时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制约下,便显露出各自的尊卑,打上了各自阶层的深深烙印。族谱对于这些无不予反映。
扬贵抑贱的整体构想族谱对于那些读书入仕者,叱咤风云而登极位者,饱学而成为硕儒者,“谨载封典世纪,详注官阶,盖入巨能敬,官斯皇恩,乃宠锡(赐)教之以孝,即教之以忠,用表弁冕(即当上文武官员,穿上甲弁戴上冠冕)。”(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修谱例章)至于一般的陈姓子孙,则只有一个符号(姓名)而已。
在记载某人死亡这件贵贱相等的事上,谱中也以不同的字来表示其生前身份的不同,“礼,大夫死称卒,非大夫而称卒,僭也。”(引文与上同)所以直书曰:“死”或“不禄”。
另外,谱内派名字号,若冲犯了御名即皇上之讳,必须恭避而改之。名字与祖宗及伯叔父相同的,一概更改。陈姓是一个耕读之家,视读和种田为正道,对于经商和其它带有艺人意味的职业,取一种鄙夷的态度,在族谱中只录其姓名,不记载其的事业与成就。
重男轻女的深层内涵
一个家族的生息与繁衍是离不开女性的卓越贡献的,但是自人类进入以父系为核心的社会后,女性的地位就每况愈下,无非被视为一种生育的工具而已,这一点在族谱中尤其表现突出。男女已婚者,男称“配某氏”,而女性则只能称“适某氏”,一个“适”字体现其的顺从和依赖。元配书“配”,继弦(再娶继妻)书“继”,侧室(妾,即偏房)则只能书“副”。她们所生如果是女儿,族谱虽提名而世系就可以不提,如果生了儿子,也要标明是“嫡出”还是“庶出”。女性死了丈夫再结婚,谱中只书“氏”不书“配”;她所生的儿子想迎养归宗,只能在所生儿子的名字之上冠以“显妣”字样,而不书“配”字,表示“其绝于夫而不绝于子”,充分说明对再婚女性的鄙薄。相反,对于夫死而执意守节的,在族谱中则要标明“终节待旌(旌表)”的字样。族谱对于子孙的降临与繁衍,都有详细而真实的记录,决不会遗漏。只有人丁兴旺,才能造成一个家族的繁荣。增长人口,延续香火,必须依赖婚配,所以对于族谱来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男性的婚姻形态,都用简单的文字予以标示,”发妻书‘元配’,继娶系闺女者书‘继配’,改节之妇则书‘继娶’。男初婚改节妇则书‘娶’,室妾书‘副室’,所以重婚姻明妇道也。其有子女者,于本氏下书子女,明所出也。“(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为了保证本家族的人口质量,明确规定同姓不通婚。族谱中所洋溢的对生的欢愉还表现在对高夀者的颂歌,和对因种种缘故死亡的人,充满一种由衷的哀恸。年过六十的书“寿”,五十以上的书“年”,后面在书其的年岁。对于在不同年限死去,古书上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二岁至十五岁为“中殇”,十五岁至十九岁为“长殇”,一岁至八岁为“无服之殇”。出生未满三月,则不成殇,例皆不书。家族对于生的眷恋,往往表现为对死的肯定上,即对祖坟的高度注重。族谱中对祖坟所在地的记录必须详尽、准确:载地名必须都甲,恐地名有相同也;载图式必须水来水去,恐图式与山地不符也。这些规定,当然是为了后人寻找祖坟和节日祭扫的便利,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后人的“寻根”认宗的意识。
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
陈姓家族和其它家族一样,非常重视血缘的纯正性,决不容许有丝毫杂质的掺入,是为了先祖血本所含基因准确无误的遗传,还是出于一种伦常观念的考虑,我们不得而,也许二者兼而有之。这种指导思想在族谱中得到十分清晰的体现。
一、清理系支
陈姓是非常讲究嫡传长房的,在族谱中必须“长房在前,余皆按次,凡以考始终而序昭穆也。”(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修谱例章)“子孙繁衍,必须分房列序,方不朦混。”(长沙谭家湾《陈氏族谱》凡例)。同时,长房嫡传,有讲究是否为父亲的原配所生。原配长子的地位,高于继妻、副室(妾)所生的儿子,谱上必须标明“嫡出”、“庶出”的字样。
二、正确的承继
如果嫡传长房无子,只能选择发表谈话本房(弟弟)的儿子为继。如果弟弟只有一个儿子,则只能“兼继”,即“祧”;如果弟弟也没有儿子,放可选择外房贤者继之。而长房明文规定不能出继。至于旁的支脉,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凡入继、祧与出继,都必须在族谱中标明。
为了保证本族血缘的纯正和人口的数量,陈氏修谱凡例还规定:倘若有出继外姓及随母从继父者,谕令归宗,登名以讳其迹。
三、异种必除
为了保证陈姓家族血缘的纯正,对于“异性乱宗”,表现出分外的严厉,“而乱宗莫甚于随胎赘婿及坐堂抚(带养)子,所生非我种类,锄而去之。”(即删去不叙入谱内)
四、谱中同宗,不得乱派
凡无后的,先由亲房嫡侄承继,无则择族中兄弟之子,但不得混乱字派,以兄为父,以弟为子;以孙行而上称祖派,以侄而抚叔为嗣。另外对于育婴子、伪为同姓者,都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