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谒祖 溯源知本
香港 吴明月
近代之讲民族,无不首及血统,而谈血统,自必基于家族。盖民族之构成,实以无数家族为原质。“一个中国人不管居住何方,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也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尊宗敬祖,托庇于列祖列宗之下,是其最大心愿。” 这种生生不息寻根意识,使整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认同感。“重温历史,渴求真谛,弘扬祖德,启迪后昆”是我们此次组团赴江苏三地谒祖的最大渴望。
史记载:“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古公亶父) 之子,而王季之兄。季历贤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纹身,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雍为吴仲雍...... 自泰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周章,虞仲) 为二,其一虞在中国(中原) 。二,吴在荆蛮。(十二世虞为晋灭)。中原之虞,尊仲雍为始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泰伯、仲雍至寿梦十八世,始称王”。
泰伯,仲雍遂父之意,逊位季历,结伴奔吴,举部迁至古梅里(藩篱),“搭草棚为窝”,开恳拓荒,造田筑坝,兴修水利,使农作物有较好收成,人民生活安定。泰伯,仲雍带头融入土著族群,“断发纹身”,教“土著夷民” 读书识字,提高精神文明,获得”土著夷民”拥戴,梅里地区已成规模,自号“勾吴”。 推举泰伯为“勾吴”君长,泰伯逝后。仲雍继位“勾吴”君主。仲雍去世,由长子季简继“勾吴”第三代君主。季简去世,叔达继”勾吴”第四代君主。叔达去世由长子周章继“句吴”第五代君主。适周武王(姬发) 克殷灭纣,分封皇亲,“以藩周屏”, 派人寻泰伯,仲雍之后裔,得周章已君吴,即钦召周章于镐京,,正式册封周章为吴伯,继吴国国君。封周章之弟仲(一称仲武) 为“虞”国国君(称北吴) 。仲改名虞仲(与先祖仲雍同号),仲雍同时被追认虞氏始祖,(虞传十二世被晋所灭) 。
自周章接受周朝天子册封后,往下传至寿梦,已历十五世,寿梦始大称王,争夺中原霸主,碓立“西拒楚,南制越,北交中原”的国策,成为春秋时代一大强国。寿梦生四子(一称五子) ,唯四子季子最贤,寿梦欲立季子为世子,得三位兄长拥护。但季子以旧礼而坚辞,避耕延陵“柯舜山”。寿梦不得于临终立下“兄终弟及”之先例制。一定要传位季子。但季子坚持不受。至夷眛卒,季子回避,即立夷眛之子“僚”继位。引起诸樊之子“光”不服,派“专诸”弒杀王
“僚”,夺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吴王”阖闾”。“光”果立,十九年,在一次伐越战斗中,被越军用戈击伤脚趾,伤发身亡。其子夫差继位,为报父仇“穷兵黩武,刚愎自用”。经过十年吴越战争,国力耗尽,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军攻陷吴国都城。夫差出逃,至“姑苏台” 被越军所擒。监于被“流放”的奇耻大辱下,自刎殉国。
泰伯,仲雍兄弟创建“勾吴国”, 历经25位国君,700余年臣民努力奋斗,至夫差时悲壮陨落。在7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吴国遗存下来“史迹”不计其数。
本文只简单介绍几个重点:“泰伯墓、泰伯庙”“仲雍墓”“周章墓”“季子墓”等。因历史悠久,资料汇集有限,恐不臻人意,只作抛砖引玉,供晋谒时索引。
一:“皇山泰伯墓”
泰伯系周太王之长子。泰伯三让天下,与弟仲雍奔夷蛮,在梅里住居,感化“土著”,传布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就地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人民逐暂殷富,在这基础上,建立“勾吴”,被推举为勾吴君长。在位四十七年,享寿九十一岁。泰伯临危召集勾吴官宦,附嘱二则遗愿。一:薨后遗体葬于皇山(今鸿山) 。二:速召仲雍返家,主持“勾吴”时政,避免外族乘虚入侵。据传泰伯薨后出殡当日百姓沿途排案祭奠,送殡队伍延及数十里。每人腰间束一“麻索”以此纪念泰伯生前提倡“种麻织布”功绩。由于队伍人多,踩踏田间生苗,沿途抛“银锭”以示赔偿损失。此二种习俗,遗传于今,百姓为上一辈送殡“披麻带孝”,“沿途献纸钱”惯例。
泰伯灵枢葬于“皇山”之麓,古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墓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 三个古篆大字。至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 , 汉朝桓帝诏命吴郡太守糜豹重建泰伯墓道茔门。并敕封吴如胜之子吴允承,从河南搬返故里,为主祀泰伯墓,泰伯庙“奉祀候”。泰伯墓经历三千二百余年“风雨浸袭,战火扰乱” 损伤难免。历代王朝为纪念这位江南伟大开拓者,屡命官宦修葺,保留基本完整。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保护此文物做了大量工作。一九八四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在江苏省各级政府重视下,牵头扩建泰伯墓道,从原来三亩扩大三十二亩,创建“归宗碑林” 。二oo一年本会永远荣誉会长吴天赐宗长独资六十万元在泰伯墓前建造一座雄伟牌楼,取名“仰止阁”。二oo五年地方政府规划在墓前扩建广场数十亩称“吴文化广场”。 为每年“中国(无锡) 吴文化节” 活动场所。二oo六年泰伯墓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梅里泰伯庙”
吴氏裔孙及吴地百姓为纪念“姬吴开姓始祖”,三让王位,开拓江南的伟大功勋,在吴城旧址,泰伯旧居古宅(内保留一口古井,为历史左证) 基础上,建造泰伯庙。初为民所修,至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 汉朝桓帝诏命吴郡太守糜豹重修泰伯庙,并敕封吴如胜之子吴允承为主祀官“奉祀候”。至明代朝廷敕建泰伯庙前碑楼,上书“至德名邦”,庙戟门上悬挂“泰伯庙”三大字,为前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题字。庙内建一“至德殿”,奉祀泰伯塑像,殿内悬挂各代名人牌匾十三块,其中有清康熙帝御笔“至德无名”;乾隆帝御笔“三让高踪”;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题字“锡邑之光”等。至德殿东,西庑,泥塑有勾吴24位国君,延陵季子,及伍员,孙武等五位忠臣像。
泰伯庙每年正月初九日为当地百姓,不分姓氏都携老扶幼到庙“朝拜”,习惯为每年庙会。一九八四年在社会舆论和各界人士的呼声,呈报省人民政府核准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二oo六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常熟虞山仲雍墓”
仲雍,字熟哉,号虞仲。周太王次子。生于商殷丁四十四年(公元前1282年)陕西邠地,随父迁周原(岐山) ,为遂父志,逊位弟季历。与兄泰伯结伴,携眷东奔夷蛮地区,(古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藩篱”今梅里) 。开荒恳植,扶持“土著夷民” 传布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碓保“旱涝有收” 。教化“土著夷民” 读书识字,改变旧习俗,知谊识礼互相邦助,提高精神文明。使梅里地区长足发展,稳定。辅弼兄长泰伯创建“勾吴”,共护泰伯为君主。但泰伯不以君主自居,“荆夷民”或问何为“勾吴”?泰伯答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封者,虞仲也”。仲雍了解兄长心意“不以国为已,不以君为惑”。决心第四次避让,促泰伯再娶妻裔子。借口东进修凿一条通往杨子江的运河,把勾吴境内积水引入长江。必须实地勘察低洼地形。征得泰伯同意和支持。决定留下长子季简在泰伯身边服待,带家眷及族人,奔海虞县境(今常熟市) 安家创业,后为当地百姓认同,常熟地区开拓始祖。不久得泰伯病薨噩耗,悲痛至极,在“勾吴”臣民的敦促下知道兄长遗嘱之分量“权衡利弊”,虽年至八十有七,为了大局,使“勾吴”平稳发展,最后选择“义无反顾”,继承兄长遗愿,接任第二代勾吴君主,继续发展农牧畜业兴修水利,完成香泾、龙泾等九泾水利布局,发展航运推动造船,疏渠,活耀梅里地区交通,使“勾吴”向前发展。仲雍虽在位五年,薨于商殷帝乙二年(公元前1190年) 。后裔及百姓按其遗愿将遗体葬于”虞山”。族人和百姓称谓他为“至德第二人”。仲雍公光辉一生,无愧于勾吴创建者之一,也是”吴文化”缔造者之一。他的伟大功绩,历史上典籍,虽少单独记载,每每与泰伯功绩连在一起。实在是我们的一位“鞠躬尽瘁,师表可风”,血缘始祖。仲雍陵墓虽经战乱损坏,风雨浸袭,但基本保存完好。在历代王朝崇敬下,均有诏命修葺扩大,例如陵墓建有墓门及三座碑坊。明朝弘治年间江南巡抚刘延钻奉旨重修“仲雍墓庐”,建造碑坊,横匾上书“清权坊”,门柱刻楹联一对:“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建第一座碑坊,是清乾隆三十年敕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座碑坊是清江南督学使曹秀先所题“南国友恭” 四个大字,柱有楹联一对:“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背面刻有“让国同心”。第三座碑坊上刻“先贤虞仲墓”,背面刻“至德齐光”。从这些“言简意赅”题辞中,可以得出“真谛”,”至德无名”也。墓的背面,竖有四块墓碑,其中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辉所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几经拨款修葺,使陵墓完整。一九八四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可惜于今仲雍纪念堂或庙尚未重视建造。海内外四千万血缘裔孙,对始祖“让德精神,开拓进取精神” 是永远追思,永远铭志,永远弘扬,永远永远传承。
四:”常熟虞山周章墓”
周章系泰伯,仲雍血缘裔孙;继叔达之后,第五位勾吴君主。生于公元前1080年。据史记及现代“百家姓书库” 等载:“仲雍传下四代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忘自已是周人后裔,故名周章。周章继位勾吴君主,适周朝武王灭商(克殷) ,分封昆弟,功臣,”以藩周屏”。派人寻泰伯仲雍后裔,得周章已君勾吴,钦诏于镐京,正式册封周章为吴伯,继吴国国君。史传,称“立国启姓”。并封周章之弟“仲”(一说仲武) 为虞国国君。仲即以虞姓,名曰:“虞仲”,与先祖仲雍同号。(虞传十二世为晋国所灭) 虞姓与吴姓认同仲雍为血缘始祖。周章在位22年,为勾吴发展壮大贡献毕生。卒后遗体葬于常熟虞山,在先祖仲雍公墓左侧,相距1000公尺左右。墓坵保留完好供后人赡仰。
五:“申港季子墓”
季子,名札,生于公元前576年,为仲雍公之十九世裔孙,(寿梦之四子) 。季子自幼习礼,颇有德行,且才智过人,深受父兄器重,国人爱载。寿梦生前欲立季子为”世子”,季子以旧礼为借口,坚拒不受。寿梦临危时立下“兄终弟及”的先例制,要传位至季子。可季子以“享有国家不是我的志向,说明我虽不才,愿意追附“子臧” 的节操”。兄长及国人坚持要立季子。季子不受,抛弃家室,先避耕“柯舜山”。经过三次逊位,继承始祖“三让”的高尚品德,避耕于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国人赞曰:“春秋争弒,不顾骨肉,孰如季子,始让国矣” 千古美谈。季子一生不仅被公认“品德高尚,三让王位的楷模”,而且是春秋时是一位具有远见政治家、外交家。史记司马迁赞曰:”延陵季子慕义无影,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宏览博物的君子也”。 季子的“仁道之心,忠节之举”,历史留下无数美传。
季子卒于公元前484年,遗体葬于江阴之申港(古称申浦) ,季子逝世后,先圣孔子,怀着敬仰心情亲笔书铭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字大径尺,声势奇伟,被江阴称“文物之甲”。然而这块举世无双的国宝及“碑亭”,与季子庙的大部份文物于1937年10月,在日寇占领间,毁于大火之中。又经历了漫长的战火洗劫,各种文物设施,几乎荡然损毁无存。解放后季子遗址,得各级人民政府重视,一九七八年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近年来,修复季子遗址,列入市,镇议事日程。二oo六年举行首届”中国(申港) 季子文化节”及“季子文化园地” 奠基仪式。地方政府重视,着重征集文物。初步收获,”十字碑原迹照片,梅章碑文影印件,还有石碑,石案,石龟,石香炉”等等,为修复季子遗址,提供有利文物,奠定良好基础。
岁次戊子年初冬吴明月撰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