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氏家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吴家大院的主人主要是吴式芬这一支,因此也称吴式芬故居,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旧无棣城南门里西侧,占地7000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故居南院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现明代建筑犹存。南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宝砚堂”因吴氏珍藏苏东坡“雪堂宝砚”得名。北院“尚书第”建于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室内迎门高悬“父子进士”金匾和多副对联。
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
这副楹联是吴式芬的金石学朋友何绍基题赠给他的,悬挂在“尚书第”廊柱上。“节钺”指的是符节和斧钺,古代作为权力的标志授予将帅。“三掌节钺”是吴氏家族吴绍诗和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曾经三次掌管朝廷“生杀”大权,吴家共有九位光禄大夫,有二人载入清史。
忠贞世胄;恭定家风。
乾隆年间,吴氏家族吴绍诗和吴垣、吴坛三人深谙律法,在编写《大清律例》法典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挥笔为海丰吴氏写下“忠贞世胄,恭定家风”八个大字。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在吴式芬故居东南隅的南墙上有一副石刻对联,这是曾任湖广总督的吴荣光为赞颂海丰吴氏撰写的。“紫玉”比喻吴氏后人,“画屏”泛指吴氏先贤,“十竹”指吴氏中的10名英才,“九峰”是指吴氏家族中的一、二品官员。
欲招蓑笠同云水;间拂尘埃勘鼎钟。
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穆对吴式芬由衷的赞颂,暗喻他质朴如钓翁,稳重似钟鼎,清白一世,不染尘埃。
大文师吏部;古画爱军将。
在吴式芬故居院内,有一副左宗棠书写的楹联,书法苍劲老道。该对联的原意是:写作宏大的文章须学习韩吏部韩愈;若论古画,还是爱好李大将军李思训的作品。这里整体是褒扬海丰吴氏的文韬武略。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吴式芬舍房东厢房门两侧楹联,为纪晓岚后代纪家骙撰写。纪家骙曾在吴家大院做总管。联中是说,做人遇事要胸襟放开,察言观色,多多思考和接纳别人的意见。
甘露卿云于斯为瑞;珠辉玉照盖代之华。
慈禧太后赐的寿字中堂两边对联。因吴重憙护驾慈禧太后“西游”有功,颇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器重。吴重憙去给慈禧太后过寿,慈禧太后回赠给吴重憙一个大“寿”字。此联句出自唐代碑刻《九成宫醴泉铭》。
澹如秋水间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位于东南小院石刻。这是出自《草庐目录》中的名句。当时吴绍诗为官清廉、誉满朝野。书写者王士祯是清顺治、康熙年间的文坛领袖、曾任刑部尚书,赞颂吴绍诗平易如秋水,温和似春风。
庭台似点菊花斑;院雨记听蕉叶香。
位于仪仗厅门柱。此联应为何绍基所写,院内有高大的古树,落下斑驳似菊的影子,雨打在芭蕉叶上,也像闻到了香气。通过所见、所闻景物的描写,在感官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旧书不厌百回读;嘉树新成十亩荫。
上联出自苏东坡的诗句,对下联并书写者王懿荣,是吴式芬次子吴重憙的亲家。该联现悬挂在仪仗厅内中堂的立柱上。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京时,因不能保护好皇帝感到失职和耻辱,王懿荣率家人投井以死报国。吴式芬故居素有十亩治园之称,经过几百年的绿化,当时已是绿树成荫。这也是对吴氏家族兴文宣教、以德化民的赞扬。
无棣县原文史办主任、楹联协会主席于长銮也为故居撰联:
名士云集古风溯秦汉;紫气东来文光冲斗牛。
位于吴式芬故居南院东便门。吴式芬凭借真诚、学识和胸襟宽广与文人交往,对于金石、音律、诗文、书画、经史等,也都有非常深的研究,可谓“硕学通儒”。吴式芬故居位于海丰塔下,荷花湾畔,是一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摘自《中国楹联报》(2015年03月20日 总第1185期 第二版 新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