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诗词 >> 正文

 

永和宫词 圆圆曲
作者:吴梅村等    文章来源:Umika的BLO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1           

    永和宫词   吴梅村      

    扬州明月杜陵花,夹道香尘迎丽华。

  旧宅江都飞燕井,新侯关内武安家。

  雅步纤腰初召入,钿合金钗定情日。

  丰容盛鬋固无双,蹴鞠谈棋复第一。

  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

  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君王宵旰无欢思,宫门夜半传封事。

  玉几金床少晏眠,陈娥卫艳谁频侍?

  贵妃明慧独承恩,宜笑宜愁慰至尊。

  皓齿不呈微索问,蛾眉欲蹙又温存。

  本朝家法修清燕,房帷久绝珍奇荐。

  敕使惟追阳羡茶,内人数减昭阳膳。

  维扬服制擅江南,小阁炉烟沉水含。

  私买琼花新样锦,自修水递进黄柑。

  中宫谓得君王意,银环不妒温成贵。

  早日艰难护大家,比来欢笑同两娣。

  奉使龙楼贾佩兰,往还偶失两宫欢。

  虽云樊嫕能辞令,欲得昭仪喜怒难。

  绿绨小字书成印,琼函自署充华进。

  请罪长教圣主怜,含辞欲得君王愠。

  君王内顾惜倾城,故剑还存敌体恩。

  手诏玉人蒙诘问,自来阶下拭啼痕。

  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游侠多轻利。

  缚客因催博进钱,当筵便杀弹筝伎。

  班姬才调左姬贤,霍氏骄奢窦氏专。

  涕泣微闻椒殿诏,笑谭豪夺灞陵田。

  有司奏削将军俸,贵人冷落宫车梦。

  永巷传闻去玩花,景和门里谁陪从?

  天颜不怿侍人愁,后促黄门召共游。

  初劝官家佯不应,玉车早到殿西头。

  两王最小牵衣戏,长者读书少者弟。

  闻道群臣誉定陶,独将多病怜如意。

  岂有神君语帐中,漫云王母降离宫。

  巫阳莫救仓舒恨,金锁凋残玉筯红。

  从此君王惨不乐,丛台置酒风萧索。

  已报河南失数州,况经少子伤零落。

  贵妃瘦损坐匡床,慵髻啼眉掩洞房。

  豆蔻汤温冰簟冷,荔枝浆热玉鱼凉。

  病不禁秋泪沾臆,裴回自绝君王膝。

  苔没长门有梦归,花飞寒食应相忆。

  玉匣珠襦启便房,薤歌无异葬同昌。

  君王欲制哀蝉赋,诔笔词臣有谢庄。

  头白宫娥暗颦蹙,庸知朝露非为福。

  宫草明年战血腥,当时莫向西陵哭。

  穷泉相见痛仓皇,还向官家问永王。

  幸免玉环逢丧乱,不须铜雀怨兴亡。

  自古豪华如转毂,武安若在忧家族。

  爱子虽添北渚愁,外家已葬骊山足。

  夜雨椒房阴火青,杜鹃啼血濯龙门。

  汉家伏后知同恨,止少当年一贵人。

  碧殿凄凉新木拱,行人尚识昭仪冢。

  麦饭冬青问茂陵,斜阳蔓草埋残垅。

  昭丘松槚北风哀,南内春深拥夜来。

  莫奏霓裳天宝曲,景阳宫井落秋槐。

 

 写作意义  “梅村体”是到了明崇祯十六年至清顺治二年之间才真正得以确立的。任何一种以个人名号命名的文体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佳作,二是这类作品当时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其风格受到行家的首肯与赞誉。这两条缺一不可。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永和宫词》完全符合了这两个条件,堪称是“梅村体”确立的标志性作品。谈到“梅村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圆圆曲》、《鸳湖曲》等。其实,就“梅村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而言,《永和宫词》地位更为重要,真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诗歌评价  《永和宫词》这首诗写宫闱轶事,实则反映的是崇祯朝在农民军打击下的命运。前一首虽然对福的豪奢荒淫也不无讽刺,但是非常含蓄,轻描淡写。诗人笔下更多的是对万历帝父子温情的渲染,是对福王凄凉下场的叹惋。通过福王由备极尊崇到凄凉而死的过程折射出明王朝末世的盛衰变化。后一首选择田贵妃为主角出于同一机杼。田贵妃的一生,大体与崇祯朝相始终,她由被宠而贵、倚势而骄到病损憔悴、黯然谢世的十几年,正好和崇祯朝廷由初年的力图澄清政治、尚有几许新鲜气象到后来的“祸乱大作,巧伪滋生”、举措失当、急遽衰落的整个过程相映合,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妙象征。诗中“从繁华说到寂寞”,从头到尾弥漫着无限苍凉沉郁的兴亡之感。

     同表现党争的《东皋草堂歌》和《殿上行》相比,这两首诗的主题显然更加重大了,感情则相应更加深沉痛深厚,有如挽歌,一唱三叹,哀婉动人。至于写作艺术,也远非前两诗可以相比,其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偶用得更多了。《永和宫词》108句,有60句用了对偶,都在50%以上。并且得更加巧妙精工,其中的“幸免玉环逢丧乱,不须铜雀怨兴亡”,均显出诗人的巧思。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