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达之士,若珠贯蝉联
簪缨络绎,人物鳞森
经济隐逸,表异群伦,俗朴风醇
宗谱基于宗族而产生,并以中国礼教思想为基础,创立起长幼有序、孝悌为本的礼制,记载同宗共祖的血脉传承、认为事迹、聚落地理、宗族制度作为维系人心的史书。国无史无以考一国之始终,家无谱无以辨一族之亲疏。谱乃宗法之寄托。宗族文化之象征。是百姓慎终追远、缅怀前贤、追本溯源、绵延历史的宝贵文献,谱与正史、方志构 成中华 老师的三大支柱。
国家撰史,地方作志,宗族修谱,构成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三大支柱。
物本于天,人本于祖。木有根,水有源,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若圣人,德与天地同其高厚,名与日月同其光明,文与山川同其悠久。故禄位之封于朝廷,功业之载于青史,福祚之享于宗庙,子孙之保于万世也。(糜豹序)
谱者何为而作?盖尊祖敬宗,返始崇本之所作也。尊卑有序则孝悌生焉,恩义系焉。
尝闻先世遗言,谨宗谱,宗名分,叙尊卑,敦孝悌仁义之本,习诗书礼乐之风。而子孙纯纯相继,立美名于天地之间,彪炳于前,流光于后,所以为子孙之丕训也。
犹如衣之有领,网之有纲,使昭穆有所统,尊卑有所序,名分有所定。
人道莫大乎尊亲,尊亲莫大乎明族。
五季之衰,谱学益废,贵族大家有甫再从而不相识,何足道耶?……谱者,传信之典也,有征而不书,是弃其祖也;无征而书之,是诬其祖也。弃与诬,岂得为谱哉?(国子祭酒柴吉通咸淳乙丑高城重修谱序)
谱者,所以序彝伦,明世系,记事而考德者。(柳贯)
古者宗法废而谱牒兴。是谱之作,所以明昭穆,序尊卑,别亲疏,辨贵贱,乌可牵合附会以自诬,且诬人哉?(南京刑部郎中冯钰弘治庚戌秋七月既望)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之有史,所以记天下明良运会之机,治乱兴亡之迹。家之谱,所以载一家支庶昭穆之详,嫡庶亲疏之别,此家国之所重而不可缺者也。
水万派也未始不有其源,木千条也未始不有其本。
家之谱维持宗法,明本始,序昭穆,辨尊卑,敦孝悌,笃恩义,可不日讲而世修哉?
其所载文词,惟传、志、铭、赞,乃遗德所在;而序跋者亦所以寄一时修纂之意,存之以昭来世。
谱之为义,欲以收族心敦本而厚俗也。
英贤辈出,礼乐承行,诗书启后,蔚为东阳望族。
谱之系于人者大矣,所以辨昭穆,序亲疏,别贤否,溯支流而探本穷源,一大端也。
总序以溯其源,列传以表其实,世系以明宗派,第行传以次先后,列家规以定祭礼。诰敕必录,诗文具载,俾子孙目击心思。
苏公有言:情见于亲,见于服,服始于哀,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而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
虫豸,其物之最贱者也,一遗卵而其情已尽;飞鸟稍贵,则离巢而尽;走兽又稍贵,则断乳而尽。天下莫贵于人,故其情最不易尽。
叙九族之根源,正一宗之统绪。
孝悌之道,尊卑之谊,亲疏之辨,宗族之义。
谱也者,所以记一家之昭穆与嫡庶亲疏之别也。
家无谱犹水之滔滔,木之欣欣,莫知其所从来矣。
倘能礼乐绳祖父之轨,诗书贻耀后之谋,律身严清白之守,居家敦孝友之行,念祖而溯宗,溶流而穷源,绵绵乎敦本睦族,岂不甚善?
文章道德之类,功名显著之俦,及男子之有孝行义举,女子之有贞节懿行,无不毕录,首末详明,纤悉不遗。
上推祖宗之所自出,下原子孙之所由来,观其流可以逆其源,见其枝可以求其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孝事父母,节显夫君,义待兄弟,和处乡党,公解纷争,勤俭以保身家。
功成名立者书之,年高德劭者传之,冰清玉洁者序之,懿行美德者毕录之。
史难而作谱也难,作谱难而修谱也难。谱而续修也难,谱而重修也愈难。重修于财丁并茂隆盛之时也难,重修于干戈扰乱衰微之后也,则难而尤难。
一贯可为山,众志可成城,而何难之有?
第自占籍以来,或以循吏称,或以武功显,或以文学著,或以隐逸传,他若忠臣烈士,义夫节妇,可为志书材料者,难以枚举。
昔者修谱,志在收族之心,以敦本而厚俗,期以相与以思相接,以礼相视,众不暴寡,强不另弱,富不骄贫,贫富相同相一。疏不逾戚,卑不抗尊,患难相恤,贫富相周相敦相睦,若能摒却其间尊尊卑卑之嫌,岂不当显彰者乎?
宗谱备建置、政治、人物、广闻四纲。后辈观诸谱牒,吴氏之来龙,后嗣之去脉,历代之兴衰,先贤之德行,文治武功,孝悌寿考,皆可了然于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激之,继之,兴之,皆无不可。
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这等20多项,使家谱变成了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
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这样,一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徙,通过一册家族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大叶茂、瓜瓞绵绵,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有《史德》篇,专门论述这个问题。他说:“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章氏提出这一点,是对唐朝人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补充。所谓史才三长,就是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几说:“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对于史识的内含,刘知几没有明白说出,只是说“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事实上这里面包含了史家的道德因素。章学诚在肯定刘氏理论的前提下,感觉意犹未尽,“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于是就提出来“史德”。何谓“史德”?章学诚说,史德就是“著书者之心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提出“史家的四长”,把“史德”排在第一位,这就是“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史德之提出以及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历史认识和史学家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