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吴女芬芳之七:吴贻芳​
作者:吴桂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18           ★★★

吴女芬芳

作者:吴桂英


前言

  生命有源头,姓氏有渊源,华夏五千年,故国几万里,姓氏是血脉的传承,是希望的繁衍,更是祖籍的根源。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宗亲才能凝聚。姓氏,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一个人知道自己姓氏的起始来源,知道它的历史与延展,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祖先的尊重,知道生命从何处来,生命就有了根基,就有了崇高的意义,就有了奋斗的信念。


(一)吴氏起源

  当代百家姓中,按人口计算,吴姓排名第10位,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4个起源。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吴王太伯(又称泰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宋朝时,全国吴姓有约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元明时期,吴姓人开始移民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广东、台湾的吴姓人。2015年,吴姓在朝鲜位于前20大姓之列。吴姓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吴姓总人口在7000多万左右。

 

(二)吴氏开氏始祖:吴王太伯(又称泰伯)

距今32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当时的周部落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在陕西岐山定居,他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周文王姬昌。周太王看出姬昌有帝王之相,但按照传统,只能将王位传给泰伯,昌绝对没有登上王位的可能。长子泰伯看在眼里,不但没有心生嫉恨之意,反而和二弟仲雍商量让出王位,于是二人就借为父王采药治病的名义离开了周部落。周太王逝世后,季历和儿子姬昌多次找到泰伯和仲雍,希望他们重新回部落继承王位,但兄弟二人为躲避季历父子,从陕西出发,相传由凤凰带路一路南下,来到一片荆蛮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无锡梅村镇。自此,泰伯和仲雍定居下来,开拓江南,建立勾吴国。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因三让天下美名传扬数千载,被孔子尊为"至德"。直到现在,后人都在争议泰伯到底是三让周部落的王位,还是三让两家天下,既让了周部落,又让了勾吴国,但无论哪三让,他的精神品质都流芳千古,受世代敬仰。吴氏宗族的三大堂号"至德堂"、"三让堂"、"延陵堂",前两大堂号就是为了纪念始祖泰伯。

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曾说过:"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这里的东南文化,也称江南文化,也称吴文化。泰伯仲雍两兄弟就是吴文化的缔造者。吴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姓氏命名的文化也只有吴文化独一份。3200多年的世代传承中,吴文化堪称吴氏族人最珍贵和引以为豪的传家宝。每年4月10号,吴文化节,全世界吴氏宗亲都会来到无锡,如今国内外吴氏宗亲后裔大约500万人,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吴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研究吴文化,弘扬吴文化,传承吴文化,更是吴氏后人的职责与使命。


(三)吴女芬芳

女人是上苍赐予人间的尤物,是世间的精灵,她们或国色天香,明眸皓齿;或香肌玉肤,清艳脱俗;或仪态万方,风姿绰约。女子的美,是世间无可比拟的景致,那水做的女儿,引来多少文人骚客赞美的篇章。作家冰心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女人,就会少了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自古女性是美的化身,也是温柔的代名词,她集坚强、美丽、智慧、大爱于一身,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美互相映照,她们如鲜花点缀着吴姓历史的驿路,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朵,她们用柔软的身心释放出一缕缕特殊的芬芳,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柔洁之美。中国5000年灿烂文化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创造,而不仅仅只属于男人。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漫卷的珠帘,去一一阅读在中国历史风云里那些可歌可泣的吴姓女子,以及她们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谱写的绚丽篇章,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巾帼英雄的世界,去品读她们的情感与人生,去解析她们的爱恨与情愁。

吴女芬芳之七: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著名女教育家,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1893年1月26日,湖北武昌候补知县吴守训的二女儿出生了。寒冬时节,腊梅芬芳,吴守训触景生情,为女儿起名为“贻芳”,别号“冬生”。11岁的吴贻芳和姐姐一起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学习,后在姨父陈叔通支持下入读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又转至苏州景海女子学堂。圣洁的学堂仿佛为这位天真的少女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让她能时时在新世界里探头而出,领略新的风景,呼吸新的空气。如果一直沿着这个轨迹行走下去,也许吴贻芳将是另一种命运。但是人生有时候却在一个人的顺境里突然有意无意地添加一笔或几笔不幸,成就了她另一种人生的过程与结局。吴贻芳16岁的时候突然遭遇人生重大的家庭变故,她的父亲因为被上司诬陷,随后跳江自杀,随后哥哥、母亲、姐姐先后去世,一月之中连续失去四位亲人,如此巨大的打击蛰痛着吴贻芳尚未成年的少女心扉。巨大的悲痛让吴贻芳神思恍惚,天天以泪洗面。直至后来,吴贻芳回忆往事时依然痛彻心扉:"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不禁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年仅十六的吴贻芳,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亲人也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丧失亲人的巨大打击让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在命运最残酷坎坷的历练中,她含泪勇毅坚强地面对生活和人生。她的姨父非常怜惜这个顷刻间成为孤儿的女孩,于是将吴贻芳接到自己家中。


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在姨父的推荐下,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1916年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金女大四年,吴贻芳学习勤奋,却神情抑郁,不苟言笑,几乎不与人交流。吴贻芳一路坚强,一路优秀,由于她学习非常刻苦执着,学业突出,组织才能尽显,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吴贻芳组织同学打着校旗,手持十字架,参与学生游行。金陵女大一时间在学生运动的浪潮中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轰动了南京学界。


吴贻芳1919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1921年冬天,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讲演,由吴贻芳任翻译,其一口流利的英文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这位校长推荐,吴贻芳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美演讲,演讲中这个总理傲慢肆意地声称:“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吴贻芳气愤地说:“这是对中国人的严重诬蔑!”吴贻芳在国外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当夜便赶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密执安日报》上,文章严词驳斥,态度鲜明,不卑不亢地维护着中国的尊严,激起在美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


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哲学双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金陵女大第一任校长,时年35岁。吴贻芳尽管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金女大办学的主要宗旨目标是培养基督徒,服务于中国的基督教。这一办学方向显然不符合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由于金女大资金完全依靠国外的教会支持,如果完全不考虑教会的立场,金女大的运转将停止。吴贻芳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她看重基督教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价值——基督以献身自我服务众生的精神,她的校训既尊重了教会的意志,也不和中国当时的救国氛围相冲突。吴贻芳依照这种理解,成功地调整了金女大的办学宗旨:即淡化宗教目的,与非教会大学一样,注重学问与道德,养成服务社会的本领。


1937年,因日军侵华,吴贻芳将金女大师生西迁汉口,后再迁往成都,并决定将金女大学生全部集中于成都办学。193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吴贻芳与中共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道,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1日,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开幕,会议选出蒋介石、吴贻芳等 5人组成主席团。此后,吴贻芳连续当选为第三届和第四届国民参政会5人主席团的成员。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率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总统罗斯福盛赞她为“智慧女神”。1945年4月,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并不贪恋政治光环的诱惑,她曾两次拒绝国民政府邀请她当教育部长的请求。1946年2月,吴贻芳经过重庆时,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但被她拒绝了。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她还是谢绝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以及官场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败行径,吴贻芳已然产生了十分的厌恶。


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政府作鸟兽散去,吴贻芳联合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维持南京社会秩序,并致电毛泽东,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稷”。1949年9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1年金女大和金大合并,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1954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1981年,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吴贻芳认为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能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人必先具备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小事注意做起。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人生有良好的发展。”而“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即教师以身作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来说是第一重要的。吴贻芳的人格教育特别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她要求大家要有使命感,当国家民族需要之时,要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的态度。吴贻芳这样理解人格教育,并把它实践到金女大的教育实践中,也直接促成了中国女子角色在传统中国的解放。


金陵大学与金女大同为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教会大学,办学宗旨相近。金陵大学规模较大,而且男女生合招,因此一直有合并金女大的意向。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也有意促成两校的合并。但是吴贻芳本人倾向于不合并,她认为,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予女子教育以机会,提供相应的师资训练和适合女子入读的课程,但独立的女校具备综合学校没有的优势:一是师生关系。女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有更亲近的关系,能直接培养女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男女地位问题。由于当时的社会氛围,一旦女校并入男性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女教师还是女学生一定会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女性教师,也不利于女生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吴贻芳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又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金陵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这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凡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生,很快便适应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


吴贻芳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深知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水平不提高,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喻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必须努力办好,向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力量雄厚的师资,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呼吁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吴贻芳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她说,教师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离开这个是没有别的道路的。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则“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苦功夫,则“七载无效”。


吴贻芳根据她几十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并提出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和快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让学生学懂,还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改变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者之间脱节和分离的状况。第二种教学方法既符合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又能适应少数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吴贻芳对学生的管理虽然严格,但同时也充满了关怀之情。当时,学校有些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学生谈恋爱常常晚归。有一天,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得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便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开设“恋人专室”,里面设桌椅供恋人聊天。晚上九点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把糖纸瓜壳临走时带走。这样一位充满温情和体贴的好校长,真的是学生心中的最敬仰和最至爱啊!



吴贻芳曾定下严格校规不收已婚学生,在校生结婚就得自动离校,却也破格录取过学生。一次学校的一名女生和一名爱国军人偷偷结婚,被学校知道后,吴贻芳带着她最喜爱的一枚胸针到学生家,一方面向他们表示新婚的祝贺,一方面委婉地告诉她不要到学校来了。后来这名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了,她向吴校长表达了重回金陵女大的愿望,吴贻芳接受了她的请求,破例让她继续学习,她的子女也由学校共同抚养。还有一次是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写信给吴校长,希望来金陵女大学习。当时曾季肃已35岁,育有两个孩子,为摆脱封建婚姻束缚她才有此想法。吴贻芳被她的执著感动了,也破例录取了她。吴贻芳的内心充满了严格又温慈的光芒,它常常带给人由衷的温暖,让人钦敬又感动。


吴贻芳在金陵女大做了23年的校长,以浓情、心血和担当造就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辉煌,她把女性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光献给了女大。吴贻芳之所以能成为当世敬仰、后世缅怀的教育家,因为她使一批批女校学生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她最成功的作品是培养出“999朵玫瑰”(女性毕业生)。经过她培养的女学生们,个个端庄,整洁,自信,举止优雅,心态淡定。即使后来,她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文革”中被折磨近十年,依然铮铮傲骨,从容不迫。


吴贻芳一生朴实低调,谦逊温和,她多年保持朴素的风貌,生活上从不奢靡,而是过着一份极简的生活,她的生活无异于常人,思想的光芒却照亮着他人,这就是她一生最可贵之处,最令人铭记的德馨。老校友梅若兰曾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到: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不要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一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


吴贻芳本人娴静淑雅的不凡风度,总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金女大严格的体态风度训练的典范。曾有学生回忆:“她的风度非常好,走路笔挺,那么的年轻、文雅。她就像一个标杆,我们都不由得模仿。”这样的风度,是表里如一才的素养才能催化出的一种透彻之美,这种美是身心灵完美的修炼与融合,是生活的苦难洗礼出的一种安然与淡定。


    1985年11月10日,才貌双全的吴贻芳逝世,时年92岁,至此人生的帷幕缓缓闭合,故事至此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金陵女子大学原址(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已经改建为“贻芳园”。“贻芳园”内立有吴贻芳铜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吴贻芳纪念馆”陈列、展出吴贻芳先生的生平业绩,分成逆境中成长的女性,伟大的女教育家,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和风范长存四个部分,通过100多件遗物和不同时期的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吴贻芳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积极参与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尚风范。文艺界根据吴贻芳的事迹创作了电影《吴贻芳》和电视连续剧《吴贻芳》,在吴颐芳逝世10周年时,出版了《吴贻芳纪念集》。


吴贻芳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她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董必武先生曾经真挚地称赞她:“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盛赞: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作家冰心先生也由衷地赞美吴贻芳: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与吴贻芳多年合作愉快,她曾深有感触地说:“同吴博士一道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她的确是当代中国的女界领袖、人中英才。她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江苏省委这样评价吴贻芳女士:这几十年的奋斗中,你以卓越的社会活动才能和在教育事业上的建树,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您这样一位为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人生各有各的辉煌,亦各有各的不幸。遭受过伤害的心灵,会生出更多的慈悲与柔软,去爱这个世界。吴贻芳少年时候遭受到如此惨烈的人生打击,差点也走上绝路。她不断用学习修复心灵的创伤,收拾好心情重新面对生活,此后她几乎一生都没有露出过开怀的笑容。吴贻芳的一生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她历经幼年的坎坷、晚清社会的跌宕、北洋时期的混战割据、民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初创勃发。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一生“嫁”给了金陵女大,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此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她本人就像一朵铿锵玫瑰,在人生的风雨洗礼中傲然绽放,如一剪寒梅怒放着心灵的芬芳。


一代崇高女性,教育女神吴贻芳,中国首位女性大学校长,她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的事业上,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她虽然终生未恋未婚,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但所有的学生都是她至亲的孩子,她爱的高度与纯度早已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她的生命里虽然没有婚姻,却活出了别样的意义和精彩,重新定义了生而为女人的价值所在。她独居一生,在孤独中丰富,在丰富中深刻,留下了金陵女大,用满腔热血写下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传奇。金陵佳人吴贻芳,高举教育旗帜的伟大学者,和平与智慧的女神。于逆境中成长的她一路歌咏,一路芳华,把一腔真爱转换成一种博大之爱。相信时间只会湮灭那些宇宙间肤浅庸俗的物质,而那朵惊艳的智慧之花,灵魂悦动的芳馨,将会永贻芳香,布满世间……


站在时间的雕栏前,回眸中国历史上吴姓的杰出女名人真是数不胜数,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她们以善美、睿智,聪慧,正能量的隐形手臂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行,如同滚滚长江澎湃洁白的浪花,承前启后,续写着生命的传奇。她们给我们留下无数辉煌和灿烂的遐想,无数铭刻心灵的美丽与感动,美德与标榜,启迪着众多吴氏后人再接再厉,奋勇前行。任何时候追溯起来,她们都值得我们敬仰,欣赏和膜拜。


世间若无女子,人间颜色皆如尘土矣。世界上如果没有女人,就不会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因为有了女人,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历史如镜,鉴德正己,吴氏家族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亦柔亦刚,真正撑起了历史的半边天,身处新时代的吴氏红颜,必将以睿智和刚毅的品格超越自我,引领时代的前锋,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相信她们定会篇篇精彩,页页佳妙,不负祖先,不负人生,不负自己,将根握在地下,将花开在云间。


2019-3-8


后序:

天地本一吴,天下吴氏一家亲。伴随着吴氏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吴氏宗亲汇聚在了一起。大家共絮亲情,共温相同的血脉,传承先祖精神、让我们缅怀先祖伟业,弘扬发展吴氏文化,传播吴氏正能量,携手同行,经邦济世、共铸辉煌



作者:吴桂英,女,笔名瑾,江西人,现定居在佛山,一九七一年出生,自由职业者,非主流非流派非著名独立诗人。崇尚自由写作,秉持为民而鼓,喜欢写爱情诗。其诗作风格淡雅灵动,抒情感人,饱含着对爱情的真诚与至爱,主要作品有:《不小心记住你一生》、《爱是一首美好的诗》、《蓝色之恋》、《爱》、《等你》《芦花》等。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