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吴良镛先生:望百之年,未曾懈怠
作者:陈圆圆 赵…    文章来源: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2-28           ★★★

吴良镛先生:望百之年,未曾懈怠



吴良镛在家中

核心阅读:
      他是一位建筑学家,从1945年起,面对战后的满目疮痍,立志建筑事业,经历城市规划变迁,风雨半个多世纪。
      他是一名大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投身科研,矢志“匠人营国”,致力“谋万家居”,思考没有至尽。
      新春之际,我们走近吴良镛,追述一位建筑学家的求索之路,倾听一份执着的“中国人居梦”。
      初冬的北京,毗邻清华园,吴良镛先生家中。走进去,不禁屏息凝神,怕扰了一屋光影:
      层层叠叠的文稿、绘画、雕刻以及他的墨迹——“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书法潇洒流畅,飘逸大气。这片空间,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他的人居环境理念——科学、人文、艺术三者融汇。
      走廊那头,在助步车辅助下一步步走来的97岁吴先生,佩戴着助听器,满眼的笑意。
      “尽管已近岁尾,还是很忙,总有新的事情要思考,还有会议、报告……”落座后的吴先生娓娓道来。平淡细碎的闲聊,拉扯出中国建筑学界的千头万绪,流淌出人居理想的百河千溪。
      对己对人都期许德才兼备
       与这位望百老人对话,就像打开了时光的阀门。“跟随梁先生到清华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喜欢从最初讲起,从一甲子前讲起。
      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受梁思成邀请到清华任教,并协助梁先生创办建筑系,享受“创业的热爱和幸福”。
      1948年,梁思成推荐他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留美期间,师从沙里宁、拜访赖特等建筑界大家的经历,成了他开拓学术视野的钥匙。
      两年后,收到梁思成“祖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吴良镛当即回国,并投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发展和新中国城市建设中。“人民英雄纪念碑、清华北大的校园、唐山灾后重建、毛主席纪念堂……”一件件曾经他双手、饱含心血的设计规划工作,随着回忆倾泻而出。
      对话中,他的思绪又飘回1955年的北京。彼时,国际建协在海牙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刚结束,赴会的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共7人,吴良镛任秘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获国际承认并在国际活动中亮相的学术团体。
      回国后,吴良镛来到同仁医院,看望住院中的梁思成,隔壁房间则躺着已病重的林徽因。看到他来了,林徽因笑着说:“你看我们这对难夫难妇。”难言的是,“就在一街之隔的楼上,梁思成建筑思想及理论正面临质疑和讨论,我一个字都不敢跟她提。”吴先生说。
      参加世界建筑师大会并获得国际认可、与林徽因的最后一面、学术思想的争鸣……几件事情交织在一起,便是中国建筑学界初期的发展缩影。谈及此,吴先生沉默了,有豪情,也有思考。
      回忆起与恩师相处的点滴,吴先生语速不知不觉慢了下来。“学莫便乎近其人。”于他而言,梁先生是中国建筑事业的一代大师,是清华建筑系的创业者,更是影响他一生的导师。
      梁先生曾勉励他“君子爱人以德”,他也以此要求后辈,“越是有成就的学生,做出的成绩不一定完全在才,还要有一定的‘德’。”对己对人,他都期许德才兼备。
      城市发展需要一种“有机”的更新
      在不久前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吴良镛被评为“改革先锋”,并获得“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称号。
      他并非是第一个得知自己获奖的人。“最初其实没有想到会评上,包括后来在人民大会堂获授奖章,确实都是没有想到的荣誉。”吴先生坦言。
      多年的求索和努力,让吴先生赢得了很多赞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坊间有说法“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亲身品读过吴良镛”,建筑学家贝聿铭说“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30年求学,30年实践,从改革开放起的人生第三个30年,他称之为“向科学进军的30年”:卸去行政职务,成立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继承和发扬梁思成“体形环境论”思想,提出“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的落成并获得世界人居奖,以及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的推进,都在这段时期。
      “一生的黄金时代”——先生如是评价。90岁那年,吴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觉得那段时光有了个不错的总结,“比过去获得的奖项更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
      怎样的城市能留得住人们生活,经得起时代考验?吴先生意识到,“城市的一切是要为了人民,我们的环境是因为人而存在的,环境的一切改变都是为了人民。”就此理念不断进化诞生的人居科学,成为他日后工作的核心。他觉得,“城市像细胞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也需要新陈代谢,它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吴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大规模快速推进,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52%,40年上升40.6个百分点。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离不开人居科学的支撑,因此,“我希望在现有的13个学科门类上增设‘人居科学’。”
      依旧执着于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
      两年前,吴先生结束了自己在清华大学长达70年的教学生涯。如今,偶尔参加一些建筑相关会议和活动,通过网络远程听报告、讨论问题,是这位“自觉尚称勤奋”的老人的常态。
      作为一位建筑学家,虽然年迈,他仍然关心首都、关心京津冀的发展、关心国家的未来。他思考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曾经或正在面临的误区,感叹“片面追求表面样式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建筑的精神要始终植根于文化传统”。近年来,他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也持续取得进展。
     目前,更多的精力,他放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口述历史整理上,这项工作庞大艰巨,预计今年年底能初步完成。家里的阿姨“作证”:“每天都在看书,到了饭点都叫不过来。




      吴良镛的书法作品
      不知不觉,原定一个小时的采访,竟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问者意犹未尽,先生也不觉疲累。
      采访结束,我们趁着阿姨扶吴先生起身的空当,围住先生的助手郭璐老师继续问东问西,突然,有人低呼一声:“吴先生等着送咱们呢!”大伙儿忙转过身去,竟发现老人双手撑在助步车上,微笑着,已默不作声地站了好几分钟。直到最后,他也执意走到门口,向我们挥手作别。
      走出先生的家,不禁在想,已荣光一生的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将有一事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先生若有,那便一定是建筑的事吧。在最美好的年华,他执着于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如今,他已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静待岁月流淌,但依然期盼着一代代建筑学人的接续努力能早日有回响,让城市更有机、更宜居。
      年近百岁的吴良镛,眼神还闪烁着青春的明与光。       


来源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8日  12版)
记者 | 陈圆圆  赵婀娜(贾麟参与采写)
图 | 贾麟
排版 | 粽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