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正公行状
(?1620——?1690)
时正者,入闽始祖吴荫公十六代裔孙,守忠公之孙,妙选公次子也,号时进。
唐光启元年(885)吴荫公避黄巢乱,带长子吴骅、次子吴驹及族人,自固始善政乡,取道安徽、洪州、赣州、汀州、漳州抵泉郡,落脚晋江钱鉴巷。稍定,接吴驹知朝阳圣旨,赴任,致仕居芦溪。吴骅留祀晋江,后人辗转德化、南安、芦溪各地,世道艰难,谋生不易,从祖辈开始入住山顶彭寨,渐次坐大发展为吴新厝,对外号称“百家宅”,家道略有起色。
时进公明朝遗民清初人氏,孩提丧母,父苦之,精神恍惚,继而失踪。时进公无恃无怙,与祖父相依为命,闲时,听祖父细说先祖名讳、艰辛迁徙,年少的时进公居然了然于胸。
守忠公在彭寨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儿媳病丧,儿子失踪,接二连三的打击接踵而至从此家道中落,更加不幸的是守忠公也在时进公弱冠时撒手西去,孤苦伶仃的时进公经过几年的成长和努力,渐现崛起之势,就在这时清兵入关,南明溃败,反清复明,风起云涌,彭寨农民吴觐于1648年揭竿而起,分据五寨。清将马德功帅300清兵,用疑兵之计,昼伏夜行,火把漫山,似是增兵,义军都是当地农民,均不知兵,加上消息闭塞,人心惶惶,在强大压力之下,内讧骤起,不战自乱,起义失败后,清兵屠村,血洗吴谢两姓(谢氏为军师),血染山河,流到南安依然满溪血水。族人死伤殆尽全族面临灭亡的灾难时刻,时进公灵光突现,挑起祖父的骨骸逃难。
逃难,往哪儿逃?记得当年父亲走失,祖父带着时进公到处找寻时说:从彭寨出境最近的是仙游,要是跑到仙游去就难了。时进公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去仙游!跑出辖区,也许清兵就不会追查那么紧了。
趁着夜色,仓皇离开了祖居十六代的大罗溪。时进公知道,自己的肩上不仅仅是祖父的骨骸,而是整个家族的香火!
逃亡之人,逃亡之情,逃亡之路,都是千辛万苦的。
大路不敢走,就走小路;小路有人,就躲开。一路狂奔,翻山越岭,淌水跳坎,朝着生存,朝着希望,沿着山岭,在亡命的路上奋力向前,每向前一步,就远离杀戮一步!
日渐西斜,黄昏渐临,肩上的“黄金斗”越来越沉,大腿也越来越重,肚子叫得越来越凶……突然一个土坡悬崖,横亘在面前。往东,不知前路是何方?往西是回头路,往南是更高的大山。时进公感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非常茫然,断崖下面一个小村落飘起袅袅炊烟……天马上就要黑了。时进公想进村讨食、投宿,明天再做打算。可是这肩上的骨骸呢?挑着,会吓着村民,放在山上,又怕被骚扰。于是就把祖父骨骸草草掩埋,然后下山进村。
傍晚时分,见一家院门开着,信步走去,刚好遇到一位小姑娘。时进公用闽南话讨要水喝,小姑娘害怕地跑回屋里叫人。大人一看原来是个外乡人,就请他进屋喝水。刚好是晚饭时间,大人礼节性地问时进公:吃了吗?这个正中时进公下怀,他爽快地回答没有。于是,就和这家人一起吃饭。
就这样,时进公在乌台停下了逃难的脚步。
原来这座山叫老鹰山、埋葬守忠骸骨的地方叫“七星堕地”、这个地方叫乌台、这个村子叫潘巷、这户人家姓詹,人丁兴旺,家境尚好,富有同情心,在当地常行善事,颇有名望。
时进公得到同意后就住入詹家,农忙季节帮助耕耘,有空就出去砍柴、打工。一年下来稍有积蓄,时进公买了一批鸭子放养,就这样靠着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时进公觉得初次见面的这个小姑娘,似乎是上苍在他走投无路时,派来给他指路导航的。要是有了这个亲家,这脚根不就站稳了吗?想到这里,时进公立马就请当地媒婆前去提亲。
在詹老大眼里的时进公是个大难不死,有福气的、“有把握”的年轻人,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时进公虽是初来乍到,但他本性随和,人缘又好,而且有意结好乡里,他身高马大,孔武有力,文武兼备,具有“南兄”的豪爽直率、行侠仗义的性格特征,很快成了乡里共同瞩目的名人。有道是:朋友多了好办事。时进公想做啥,就能做成啥。有了一些积蓄之后,在好友邻里的帮助下买了十几亩地,扩大了养殖业,开始发家了——盖起了横头厝,娶了詹氏女儿,生育了五个儿子,一派欣欣向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