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吴宪吴瑞父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21           ★★★

 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之父——吴宪


吴宪,18931124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的一个官学并著的家庭。祖父吴维贞(18311903年)是当地一位大盐商,父亲吴小铿(18741954年),母亲梁蓉孚(18751939年),家中共有兄妹三人,他排行第二。

 

1911年吴宪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去英国出席第17届国际生理学会议;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数理组)。1949年应聘为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195988日吴宪因患心脏病去世。

 




吴宪在临床生物化学方面多有贡献。他与Otto Folin一同提出的血液分析系统方法是当时临床生物化学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他首创用钨酸除去血液样品中所有的蛋白质。最先提出一个言之有理的蛋白质变性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改变国民营养的膳食方案,并使用标记的抗原研究免疫化学。他还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的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

 

吴宪幼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六岁回到父母身旁,开始入塾读经,以旧学启蒙。由于聪颖勤奋,他中过秀才,并曾于1904年参加过全国的科举考试,1906年,他进入全闽高等学堂预科班(今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受到新学教育。4年的学业结束后,他通过了清政府组织的庚款留美考试,

 

1911年春,入留美预备班(清华大学的前身)。经过一学期的赴美培训,吴宪于当年8月作为该校第一班62名成员之一由上海乘船赴美留学,94日抵达美国旧金山,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行前他曾回家省亲,奉父母之命与祖母相中的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完婚。

 

吴宪在美国学习的专业最初是海军造船工程专业,他选学此专业的念头早在中学时代就形成了。吴宪的故乡福州是中国最早发展造船业的地区,早在1886年就创办了马尾造船厂,还设有船政学堂(Foochow Naval Academy),当时那里造船和西学一度很盛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吴宪所在的学校有不少教师是从昔日船政学堂毕业,吴宪受到他们的影响,立志学习造船,以帮助中国重建海军。到美国后,经过勤奋苦读,他很快就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然而第一个暑期在新罕布什尔州某农场的大量阅读,使他的兴趣和志向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受到赫胥黎(THHuxley)《生命的物质基础》一文的影响,他开始对生物化学问题进行关注。

 

19139月,他改专业为主修化学,副修生物学。

19166月,吴宪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其后,他又在该校继续进修有机化学,并兼任实验助教。

 

1917年秋,他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从师于奥托·福林(Otto Fo1in1867l934年,美国著名生化学家),在其指导下研究血液化学,不到两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A System of Blood Analysis),这是奠定吴宪在生物化学界地位的一篇主要论著。文章以福林与吴宪共同署名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生化与临床化学界的重视,被认为“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

 

1919年,吴宪获得博士学位后,又随福林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此间进一步完成了一系列血液化学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发表后成了血液化学的经典著作(他的名字以“福林一吴”的形式而广为生化界所知),其中,他独自完成了血糖定量分析的改进方法,此方法用血量少,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大大优于当时常规的本尼迪克特(S·Benedict)法。他知道他的导师和本尼迪克特教授既是好友,但学术问题上又有矛盾的复杂关系,因而在研究时没有告诉福林,当他把写好的论文请老师过目时,福林兴奋地对他说,这个研究应当得到第二个博士学位。以后学术界认为,如果没有吴宪改进的血糖测定法,后来的胰岛素发现会大受阻碍。

 

1920年春,吴宪应聘回国,任新改组不久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化学助教。他一回国,就去福州老家探望父母,并将妻子接到北京生活。然而由于志趣相异,经过吴宪多方努力,也无法弥补,从而最终离异,这次婚姻没有为他们生得一男半女。

 

1921年,吴宪升任襄教(associate,相当于讲师),主持生理化学的教学工作,不久使生物化学从生理学科独立出来,正式成立生物化学科(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192471日,他被越级晋升为襄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并担任生物化学科主任,成为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籍主任和最早的中国三教授之一(另两位是林可胜和刘瑞恒),也是当时协和最年轻的科主任。同年l220日,他与本科助教严彩韵(19021993年)女士结婚。婚后三天,吴宪便携新婚妻子休假,赴美国纽约。吴宪在那里的洛氏医学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与范斯莱克(Donald DVan Slyke 18831971,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共同研究,严彩韵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作研究工作。

 

1925年夏,他们的工作结束,回国前吴氏夫妇随黑斯廷斯(ABHastings)夫妇及幼子赴欧洲诸国参观有关实验室,拜访生化学家,并观光游览,随后于l2月回到协和,继续工作。

1928年,他晋升为教授,直到l9421月该校被日军占领解散。这段时期是他科学生涯中的鼎盛时期,他不仅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而且还领导着一个高水平、高效率的生化学科,使之成为中国生物化学的重要基地,并且在国际学术界也颇有影响。吴宪不仅是国内外一些科学团体及期刊的发起组织者、成员,并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还是协和医学院1935l937年间成立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此外,他参与创办了《独立评论》杂志,并在该刊发表过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及中国营养问题的文章。

 

协和被迫解散后,吴宪隐退家中,“埋首读书、练习书法、整理著作,但抗日之心,未尝或己。”19443月他离开北平,前往重庆,在西郊歌乐山南麓中央卫生实验院筹组和领导营养研究所。同年7月,他被派往美国,作为营养学专家、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的中国代表,参加研究战后经济恢复与重建的会议,会后又在那儿为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经济建设进行考察。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宪回到重庆,他向政府当局汇报了美国之行,并起草了一份进一步扩大发展营养研究所的计划,然后回到北平与家人团聚。1946年夏,他开始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并任院长,同时继续兼任营养研究所所长。

 

19475月,他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邀请,作为中国的六代表之一,途经美国参加7月在英国牛津举行的第l7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脂醇类对蛋白质的变性率》论文,会后回到美国,在那里为日后回中国建立一所“人类生物学研究所”而做各方面的积极筹备。19481月,他作为访问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生化系学习质谱技术,熟悉使用重同位素来研究生物学问题,以便日后回国开展工作,期间于5月参加了第4届国际热带医学和疟疾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中国和东南亚营养不足情况的论文,11月,出席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的会议。

 

1948年夏秋期间,吴宪曾两次订好回国船票,并将购置的书籍寄回国,以作为人类生物研究所的图书馆之用,然而,均由于码头工人的罢工而未能成行。此后,由于国内战局紧张等原因,他的回国计划和努力化为泡影。次年1月,他的夫人携其二子三女离开北平,经历艰辛、迂回的旅途,于半年后到达美国,全家重聚。9月,吴宪应聘担任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教授,给一年级医学生授课,同时在夫人(后被该校指定为研究助理)协助下从事研究工作。

 

1952l0月,吴宪突发心肌梗塞,不能继续紧张工作,在家人的一致劝说下,于19538月辞职退休,定居于波士顿,开始了充实而多彩的退休生活。19551月迁居布鲁克莱恩(Brookline)自己的寓所。l9584月心肌梗塞的再度发作,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l95988日凌晨逝世于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葬于麻省(马萨渚塞州)波士顿近郊吉梅卡的森林山墓园。终身保持着中国国籍。

 

吴宪一生发表论文163篇,其中有关血液及体液分析的27篇,气体,电解质平衡,仪器设备及蛋白质变性的43篇,营养,免疫及氨基酸代谢的74篇,其他方面的19篇。并出版了《营养概论》(1929初版,1935年已增订至5)及《物理生物化学原理》(1934英文版)两部著作。根据他于1919年提出的“血液系统分析法”,能制备出无蛋白质的血液,使血液中重要成分,如氨基酸,肌酸,肌酸酐,尿素,非蛋白氮,以及血糖,乳酸等得以测定出来。

1929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会上他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认为天然蛋白质分子不是一长的直链而是一紧密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借肽键之外的其他键,将肽链的不同部分连接而形成的,所以容易被物理及化学的力所破坏,即从有规则的折叠排列形式变成不规则及松散的形式。这个学说对于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高级结构有重要价值。

 

他在美国曾参加多种有关生物科学及化学的学会,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及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

 

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卓著的,由之赢得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吴宪是位身材修长、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沉稳机智、富有修养和同情心而又寡言少语的人。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具有人情味。他曾对同事说:“我的座右铭是三真:即真知、真实、真理。求学问要真知,做实验要真实,为人要始终追求真理。”他的一枚图章上刻有“博学、审问、慎思、试验、明辨、笃行”的字样,这既是他一生的追求,亦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个性品质中有许多优异过人之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始终不渝地追求尽善尽美,无论做什么事情,也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他的同事说:“无论是他发表论文,还是审阅别人的稿件,对文稿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仔细地推敲、修改,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他对完美的追求不但体现于他的事业中,而且体现于个人生活中。

 

他渴望并寻求完美和谐的家庭生活。他与第一个妻子结婚前素不相识,婚后随即赴美学习,一去九年,期间屡次写信回家,要求妻子上学读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要求未被采纳,因而夫妻彼此间各方面志趣相差之大可想而知。回国后的第一年,吴宪不仅要忙于工作,而且还投入了很大精力和时间来帮助、感化妻子,以期消除双方间的隔阂,使她能与自己志同道合地共度人生,然而他的努力还是失败了。最后他不得不做出痛苦的结论:这是场原本不该有的婚姻,应当解除它。当时离婚需要很大的勇气,为了双方长远利益,他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误解,征得妻子同意,解除了婚姻。以后,他在工作中结识了严彩韵女士,她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严范孙的侄女,少年时在天津中西女中读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是该校第三届毕业生,毕业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食物化学与营养学,l922年获硕士学位后受到推荐,于1923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当助教。在共同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她与吴宪志同道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进而结为夫妇。从恋爱结婚到吴宪去世的35年共同生活中,他们两人的感情一直非常融洽。他们相互奉献,彼此合作,在安宁与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培养了5个孩子,也一起绞尽脑汁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美满的婚姻给吴宪的研究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活力。他热爱他的家庭生活、热爱妻子、热爱孩子。与他过从甚密的朋友们都知道“没有人比吴宪和他的妻子彩韵更能欣赏家庭的乐趣,兴趣盎然地分享家庭的温馨,……没有人比他更能为自己的孩子们而骄傲、快乐”。知情者认为,吴宪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总是在生活的关键之处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做出过许多这类选择,其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与严彩韵的结合。在事业上,彩韵是他的助手、同事和顾问,他们曾在一起做实验并联名发表论文。他一生发表的生物化学论文中有80%以上是在他们结婚以后发表的,其中关于营养学的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就是由严彩韵的研究起步的,著名蛋白质变性的研究也是最先与严彩韵合作。而他对中国社会及科学问题的种种关注及兴趣的扩展也是发生于他们婚后。

 

吴宪对子女的爱不是仅限于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更注重于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怎样自食其力。他的子女们在谈到父亲时对此都深有感触。长子吴瑞回忆说,有一次“父亲把我们五个子女叫到炉边,对我们讲英文‘投资’(investment)这个词的意义。他很兴奋地说:‘叫你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它在你们身上会存在一辈子,而且听你享用一辈子,所以我不给你们留下什么物质的东西,因为那对你们有害无益。我不给你们钱,而要设法为你们得到能够接受的最好教育,这样你们以后就能独立生活。’”二女儿吴婉莲说:“他尽心尽力使我们五个子女都受到全面的教育,因为他认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很好熏陶的心灵和完好的身体。”三女儿吴婉明写道:“每当吃过晚饭,我们还没离开饭桌时,父亲就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怎样堂堂正正地做人,自我克制和不放纵是他常讲的内容。”总之,吴宪希望自己的子女日后都能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过上美满的生活,并贡献于社会。

 

除了事业及家庭生活外,吴宪还注重自己的人格与情操的修养,无论言谈举止,交友处世,处处显示出“绅士”风度;无论怎样生活,都使其具有意义,并有科学性。凡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他是个很有修养的人,具有很强的克制力,总能完美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掌握分寸,心胸开阔,能与人友好相处,极富同情心,对朋友真诚相待。他的学识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其中既有他的严师、上司,又有他孩子的朋友。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集真正的科学家和绅士、哲学家为一身,把东西方文化的长处完美、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吴宪的个人兴趣很广,业余生活充实多彩。他十分喜爱体育运动,自从在波士顿当学生起就是如此,骑马、游泳、打网球、溜冰、跳舞、散步……他样样爱好,为此也享受到健壮的体魄给他带来的好处:他在第一次心脏病发作之前,从未上过医院,并且在多年工作中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干劲。他还常常吟颂一些自己喜爱的中国古诗,或者写诗(幼年受到的教育使他有较好的中国文学功底),以此为消遣放松。他收集各种名贵瓷器,并经钻研,成为这方面的辨伪行家。他喜爱建筑设计和营建花园,1934年他在北京朝内南小街芳嘉园买下一座清皇室的府第,经过他的一番精心设计、翻修改造,使其成为一所既是中国式样,又有现代设备的住宅,院内还修了一个小游泳池。吴宪曾在这所富丽堂皇的住宅中接待过不少中外医学界知名人士。他有很强的审美观,在设计建筑和科学仪器时都善于使其有较强的艺术感。退休以后,他依然保持着有规律的作息时间,通常在上午进行写作或自修高等数学,并将之用于退休前所做的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写成论文发表;写成《科学生活导论》的初稿,并开始写几部关于中国书法的演变、汉语的语音以及世界和平的手稿(均未完成)。在波士顿居住期间,他还常与夫人一道去哈佛大学医学院参加学术研讨会,迁到布鲁克莱恩新居后,他一面在住宅旁的小园中种植花草,并对居室做些小规模装修,一方面还自修西班牙语,并达到能收听广播和阅读书刊的程度。总之,他毕生都在不断地进取、充实,自我完善。

 

事实上,吴宪把事业当作他整个生活中的一个环节,他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所有环节,使之能协调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和完善的个人修养促成了他事业上的不断成功,而事业上的成就又为他和他的家庭增光添彩,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然而,吴宪并不满足于个人成就及家庭生活,他处境虽优,但对国家前途命运甚为关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甚为同情,努力尝试通过科学和自己的行动来为拯救、振兴国家,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贡献,甚至为此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乃至生命,充分体现出他的爱国热情。例如,他研究营养问题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营养不良问题,以希望能由之帮助提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除了研究论文,他还撰写一些有关营养问题的通俗文章,发表于《独立评论》和《科学的民族复兴》等书刊,为了维持人民健康,1938年,吴宪根据当时国民经济情况,主持制定了国内第一个《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标准。l932年,日本继侵占我国东三省后,又进犯了热河。面对民族危机,吴宪开始感到,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科学研究和其他促进人类幸福的事业就无从提到。他常与胡适、丁文江、翁文灏、傅斯年、蒋廷黻、陈之迈,吴景超等朋友聚会,交换、讨论对国际国内各种形势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参与创办了当时国内颇具影响的《独立评论》周刊,并以“涛鸣”为笔名,在该刊上先后发表过13篇文章,针对当时形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日军关闭协和后,以家庭和经济条件而论,吴宪是可以从此闭门读书,安度其晚年生活的,然而他不甘心在敌占区苟安。他的夫人严彩韵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1944年初,他获悉重庆政府希望他到那儿去组建一个营养研究所,就立即开始着手准备这次到大后方的漫长而危险的旅行。“这意味着将要经历数周乔装旅行:乘火车、赶大车、搭炭车和步行,以及在简陋的小客栈过夜。当然,与离开北平有关的一切事情都得绝对保密。他对所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认为,完或这项特殊使命来为国效劳是他的职责。1944316日他离家时的分别是伤心的,因为他和妻子心中明白,此去他们也许再也不能相见,”到“410日抵达重庆时,他已制定出建所计划”,一达目的地便开始付诸实施。同样,由于美日宣战,他不久奉命赴美的旅途也充满了危险,“取道澳大利亚,经过64天才抵达洛杉矶,”在美期间,他四处参观考察,奔走洽接,为战后重建中国尽职尽责、积极工作。在一次分配战后救济物资会议上,美国卫生当局有人提议给中国儿童豆粉即可,无需提供奶粉,声称中国人的肠胃只适应于素食。吴宪闻之极为愤怒,当场予以驳斥。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后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派遣到中国的运送救援物资的船上都载有奶粉。抗日战争胜利时,吴宪正在美国,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关于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前后的消息,表明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他晚年虽然定居美国,但终不肯加入美国籍。

 

吴宪不仅是位爱国者,他对整个人类的命运与世界和平问题也甚为关注。目睹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他多次与朋友讨论、探索用科学的方法改造世界,促使世界和平的途径。他晚年所写的书稿《科学生活导论》就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晶。他用在实验室里处理生物学问题时采用的立场和方法来研究世界问题,认为“在各种形态的组织中,不论是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合作单位的互相依赖和他们之间的分工都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两者的要素都是协调和团结一致。但个别和集体活动方面都有最适度的分野,能使各阶层生物的或社会的总和,得到最高度的建全。应用这最适度原则可博得个人健康,也可以同样使世界和平得以实现。”吴宪在书中明晰而秩然有序地提出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实现上述目的,并列举了具体途径。尽管他的理论与方法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要达到他所指示的目标甚为不易,亦不现实,毕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他的议论和建议对每一个关心这类问题的人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该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之心。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吴宪不仅属于他的家庭,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吴宪195988日去世后,台北、东京、波士顿的日报,纽约时报(国际国内版)、伯明翰新闻等报纸均报道了这一消息;《科学》、《化学与工程新闻》,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杂志也都有所记载;美国《金陵协会通讯》1959年第8期上还刊登了有关他生平事迹的综合报道。他的家人收到了成百件寄自各地表示哀悼和慰问的电报、信函以及敬献的鲜花,它们来自吴宪的同行、同事、学生以及亲朋好友,他们与吴宪的家人共同为失去了一位曾为人类做出过许多贡献的科学家、学者、教师、真诚的朋友和亲人而痛惜。在这些电报和信件中,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吴宪不平凡的一生,高度赞扬了他的贡献及其精神风范,并且相信吴宪的事业及风范会被(包括其家人在内的)人们继承下去。

 

吴宪的家人没有辜负他的爱心和人们的期望。吴宪的夫人严彩韵继续从事曾经中断的营养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由于成绩显著,被收录于《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and Women of Science)。她晚年服务于美国纽约市圣·路加医院营养中心及代谢组织,担任顾问。1980年以后,她曾两次回国探亲,并参加了金陵女子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为了纪念丈夫,继承他的遗愿,促进和发展生物化学事业,她与家人研究决定,不将钱财留给家中后代,而是捐赠于发展科学有意义的事业,并为此与其长子吴瑞先后共同赠款做了以下几件事:

1)设立“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基金”(1983年筹备,l987年实施),以资助继续为中国生物化学做出贡献的教授;

2)在吴宪的母校——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设立“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席”(Hsien Wu Professorship)(1993年);

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吴宪图书馆”,帮助该所购置生物化学最新书刊(1993年)。

 

吴宪的子女个个成材:

长子吴瑞(Ray JWu1928-)获哲学博士学位,由于在DNA的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而成为当今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家;

次子吴应(Victor Wu1931-)获哲学博士,是化学专家,在谷类蛋白质方面有大量出色的工作;

长女吴婉先(Evelyn Wu Nelson1925-)获理学硕士,是膳食师和中学数学教师;

次女吴婉莲(Dorothea Wul927-1992年)获理学硕士,曾任某公共图书馆文艺与音乐科主任;

三女吴婉明(Christine Wu1929-)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放射科专家。

 

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其中特别是现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的吴瑞先生,除了前述的与母亲共同赠款外,1980年以来他多次接受国内有关单位邀请回国,从事学术演讲、合作研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新聘)名誉教授及北京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协助建立“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为给中国培养国际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他还于1981年发起组织“美中联合招生”,招收国内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赴美留学。他不仅在科学事业上秉承父业,并做出成就,而且像父亲吴宪那样,成为当今美中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植物基因工程创建人之一  吴瑞


 






吴瑞(1928.8.14-2008.2.10),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化学家,DNA测序、基因工程、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开创学者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康奈尔大学教授。

 

1949年吴瑞随家人到美国;1950年获得阿拉巴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12月加入美国国籍;1966年成为康奈尔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副教授,1972年晋升为教授;1976年至1978年担任康奈尔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198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04年被任命为理博蒂·海德·贝利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

 

吴瑞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明、DNA序列测定方法上有突出贡献

 

1928年,吴瑞出生于中国北京。19491月,他的父亲吴宪应聘为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因此举家前往美国。1950年,在亚拉巴马大学取得化学学士学位   

195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市公共健康研究院的Efraim Racker教授手下进行博士后研究。

19612月,吴瑞加入美国国籍。在加入康奈尔大学之前,他曾他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过一些研究工作。他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在英国剑桥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还是麻省理工大学生物及化学系的客座副教授。

 

1966年,成为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副教授,1972年晋升为教授。

1970年,吴瑞首先发明了DNA测序方法以及其他一些DNA克隆技术。这些方法经过其他科学家的进一步改进后,一直应用到今天,为包括水稻和人类等基因组的测序奠定了基础  

 

1971年,吴瑞将引物延伸(primer extension)用于DNA测序,成为Sanger法测序之重要一步,引物延伸也用于其他两项诺贝尔奖的工作中:Kary MullisPCR,和Michael Smith的定点突变。

 

1976年,他发明的联接子(linker)和衔接子(adaptor),用于基因工程,包括有生物活性的乳糖操纵子的合成以及合成,成为cDNA克隆、差显示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1976年,担任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至1978年)。

19803月,在阔别祖国31年后,51岁的吴瑞带母亲、岳母、姐姐、妹妹和太太,第一次回到了中国,在北京和上海住了一个多月。

 

198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学术休假时到台湾,组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并出任第一任所长(至198912月)  

 

20世纪80年代后,吴瑞在水稻转基因技术上有先导性贡献,他的实验室通过转入不同的基因,增强水稻对害虫、干旱、盐等的抵抗能力,其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农作物。在此之后,他的小组又开发出抗虫、抗旱和耐盐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他们从马铃薯中分离出一种蛋白酶抑制因子II,该基因能够诱导水稻产生一种干扰粉茎螟消化过程的蛋白,进而抑制该昆虫的食欲,降低虫害损失。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将一种具有抵抗盐碱和干旱能力的大麦基因转入水稻,使得水稻可以在盐碱地条件下生长,并能够迅速消除干旱带来的损伤。在第三项研究中,他们在各种广泛种植的水稻品种中引入了合成海藻糖的细菌基因,从而增加了水稻对干旱、盐碱和温度的耐受性

 

2001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2004年,被任命为理博蒂·海德·贝利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

2008210日,吴瑞在美国伊萨卡卡尤嘎医学中心死于心脏骤停,享年79  

 

吴瑞执导的博士生杰克·绍斯塔克(1972年跟随吴瑞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7年毕业后继续博士后研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博士生吴乃虎(1983年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

 

吴瑞与妻子克里斯蒂娜育有两个孩子艾伯特吴和爱丽丝吴

 

吴瑞基金会

 

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邓兆生博士提议设立吴瑞基金会,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在美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19982月,“吴瑞协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2004年“吴瑞协会”更名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成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区3000多名华人生物学精英的专业组织 。

 

吴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生奖学金

 

吴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生奖学金

1999年,吴瑞向康奈尔大学捐赠50万美元,设立了吴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生奖学金,支持一年级新生。经过连续5年的资助,他创建了一个永久性奖学金,用于每年资助一位研究生学习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吴瑞奖学金

2009年,吴瑞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博士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纪念吴瑞教授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捐助者包括The Xu and Chen Foundation等私人基金会、Crown Bioscience等商业机构以及相关社会团体 。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