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吴玠及其真实墓
说到宋金战争,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岳飞,其实,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宋朝抗金名将还有陕西的吴玠、吴璘兄弟和吴璘之子吴挺!当时宋金作战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江淮战场,一个是川陕战场。我们所熟悉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是在江淮战场作战的,而在叧一个川陕战场苦战的将领却鲜为人知!他们就是吴玠、吴璘兄弟和吴璘之子吴挺将军!而吴玠之长子吴拱在江淮战场抗金。此文主要概述南宋抗金名将吴玠。
《宋史》载:“吴玠,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人,父葬水洛城,因迁焉。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通大义。未冠,以良家子隶泾原军。政和中,夏人犯边,以功补进义副尉,擢队将。从讨方腊,破之。击河北群盗累功”。之后,在抗击金兵南侵的诸多战役中,吴玠与弟吴璘一起英勇作战,多次以少胜多,以奇制胜,受到巡防关陕之宣抚处置使张浚的关爱与提携。在进据青溪岭、攻拔华州城、拒敌彭原店、坚守和尚原、击敌箭筈关、驻防仙人关、驰援饶风岭、追敌武休关等诸多战斗中,智勇并使,击退敌人的猖狂进攻,杀敌无数。其中一次在绍兴元年十月,金兀术率十余万大兵攻取和尚原,吴玠用“驻矢队”分番迭射,再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又设伏于金兵退路神岔,获大捷,兀术中流矢逃遁,仅以身免。金兵自犯境以来常胜,势不可挡,可在与吴玠接战后却常败,愤怒致极,谋必取玠。吴玠在西北战场抗击金兵立下赫赫战功,保全了四川的完整,屹然成为东南保障,宋史赞其为中兴功臣第一。先后历任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忠州刺史,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忠州防御使,陕西诸路都统制,检校少保,保定军节度使等职。金人久战无有进取。绍兴九年,金人请和。帝以玠功高,授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升四川宣抚使,陕西阶、成等州皆听节制。其时吴玠得咯血疾已重,帝命守臣就蜀求善医。未几,玠卒于仙人关任上,年四十七岁。赠少师,高宗辍朝二日哀悼,谥武安。西人思之,于仙人关作庙以祀,号忠烈。孝宗淳熙三年,追封涪王。吁唏!“峥嵘岁月势造英雄,人中豪杰千古凭吊”也。吴玠有五子:拱、扶、撝、扩、揔。拱亦握兵云。《宋史》对此有明确记述。《辞源》、《辞海》亦皆有吴玠生平事迹记载。
据文献,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六月吴玠卒。玠卒后墓葬何处必有考虑:葬于祖莹地应是第一选择,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陇石金石录》记:吴玠临终嘱言:必葬父之脚下(即父墓之下方)。可以说,当时吴玠之墓就在水洛城其父母葬地的钟楼山(后曰吴山)。至今此山尚有“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座东期西,高2.96米,宽1.53米,厚0.31米。碑上铭文楷书大部已剥落,其中碑文:“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依稀可辨。《吴玠功绩记》中有:……九月,由“弟璘与诸孤奉丧葬于徳顺军水洛城北塬先茔之次”。墓地原立有华表、翁仲、武士、神兽等石雕,现存石羊、石猴各一对及无铭石经幢等。碑座为龟蚨,长2.28米,宽1.33米,厚0.65米。可见吴玠墓葬规格之高。西历1984年列入当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文化部门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确定专人负责。又据考证反映,吴山原有墓葬封土两座,一座墓室至今保存完好,却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墓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即墓碑之上方,该墓显然与碑无关,有墓碑的却没有了墓葬痕迹。查《甘肃新通志》、《静宁县志》,其亦载有: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洛城北塬(即吴山)。然而,这些记载与吴山上的吴玠之墓“未有墓葬痕迹”的实际状况不符。因此有人分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于此建墓。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由此认为吴玠卒未及归葬于此而葬在了天河池,其真实之墓不在此山。至于《甘肃新通志》、《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承袭碑文原有之意而已。但说吴玠之墓在天河池,却也不为公众所认同。吴玠之墓究在何处?长期以来成了史学界一谜。可谁都不会料想到,吴玠之墓竟然在八百七十余年之后惊现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常州之地。这得益于常州市近十余年来盛行谱牒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祠堂文化的研究,以及信息科技的进步,方能为外界所知。
大明皇朝开國功臣刘基在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为吴氏宗谱撰“吴氏实录谱序”中言:“……玠以镇蜀有功,授西川经略宣抚使,封涪王,享年四十有七,卒于宋高宗九年四月,诰封恭人田氏,生子拱,扶柩归葬延陵……”。为何吴玠之柩会改迁归葬延陵?得从当时的时势看:中原地区已大都为金兵所占,宋廷南迁,士民随之大批南渡。这是中國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南渡”。水洛城钟楼山的吴玠墓建造于宋金和议阶段,不久金兵失盟。按当时情势,显赫的抗金名将葬于此能安宁否?一般将士当可,然吴玠是何等之人?金兵早已有话风传,若落入金兵之手会结局如何?这是可想而知的。外界只知吴玠墓建在水洛城钟楼山。可又有谁能知道,由其长子吴拱亲扶其父柩南迁归葬于延陵(即今常州)高梅(即今遥观镇桥南村宣庄所在之地),高梅乃其时之地名(见《吴氏宗谱》·吴氏族谱序)。那时,该处为临津要塞,是首府临安之重要屏障,由高宗之老师王有亨(字世伯号东岭)在此镇守,东岭公人称王阁老(当地原建有阁老厅)。韩世忠曾在这里招募、操练水兵。岳飞曾在这里大胜金兵,“西林山之战”名扬宇内。对此,吴拱盖皆清楚。当今有人统计,其时随王阁老在此驻防扎营及安顿眷属而留下来的后裔姓氏就多达74亇,可见此地当时已成江南一处重镇之区。抗金名将吴玠之柩来此安葬,当是首选之地。这里还是吴氏先祖首开之邑,自周泰伯为让王位而奔荆蛮始有吴(见《史记》)。泰伯十九世孙季札为让王位而受封于延陵,延陵是吴姓人士的发祥之地。吴玠兄弟三人:璟、玠、璘,父亲名陆,祖父名中復,曾祖父名希范,高祖父名易章,易章居江阴(见《吴氏宗谱》·吴氏实录谱序),江阴古时归属延陵郡,延陵是吴玠的祖籍地。吴玠之柩来葬于此可谓葉落归根。吴玠墓迁设于此,亦必会受到朝廷与军中高层的周密安排。鉴于当时局势,对墓的保护必定会有万全之计,对外不设墓标,该是应有之策。
在遥观镇桥南村宣庄自然村,居住着吴玠父子的后裔。此村虽曰宣庄,却从无宣姓者居住。吴氏宗谱反映,该处原有守墓之所,并建有宣抚使祠以祭祀。吴氏子孙繁衍,遂成村落,村庄以吴玠任西川宣抚使之职为名。若无谱牒记载,外人何能知晓个中涵义,亦无人知晓抗金名将吴玠之墓就在离宣庄西南三百米左右的藿撴之上。此墩在宋剑湖采菱港南一华里许,属宋剑湖湿地保护区域范围。面积原有十八余亩,周边护河环绕,风景优美。撴上生长有藿香草,故名。“以粮为纲”年代,在撴上垦种农作物,部分护河被填没。宣庄自然村中的吴氏大宗祠,宣示着近千年以来吴玠后裔走向祖國各地,遍布于海内外,但他们的根就在这里。宣庄吴氏为了能让子孙世世代代记住宗族这一光辉历史,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发扬先祖的爱國精神,在藿墩上建立了先祖吴玠墓碑,碑铭记录了吴玠的生平事迹。吴玠墓在常州被发现,无疑给常州乃至江苏增加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