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吴姓三鼎甲传略(榜眼篇上)
作者:吴甄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31         ★★★★★

吴姓三鼎甲传略⑷

【榜眼篇1 治学不倦,施政不怠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榜眼吴釴

吴釴(1439年-1489年)本姓陆,字鼎仪,号静逸,又号凝庵,江苏昆山人。

吴釴之父幼年时,被吴姓人收养,改姓吴,名吴晟,因此陆釴科举参试登记的名字是吴釴。吴釴自幼聪慧,刚会说话,母亲就教他识字,百试不爽。少年时便沉静好学,聪敏过人,稍长即入学,一目辄数行。及长,长于《春秋》,有诗名,与太仓人张泰、吴容齐名,号称娄东三凤。天顺七年(1463)癸未科礼部会试,因贡院起火,改至八月举行,吴釴高举第一(会元,榜名吴釴)。殿试也只得推迟到次年即甲申科三月举行,因此本科也称癸未科。吴鈛与张泰同登进士,他夺得殿试第二,授翰林编修。参与《英宗实录》的纂修,书成,升翰林修撰。不久,又以纯正博学,担任太子侍讲,教习东宫。每讲敷奏详恳,礼度庄严,进止闲雅,最为得体。宪宗每观其侍讲教习,均称善不绝。任满九年,升谕德。

嘉靖初年,大礼议起,吴鈛以忤当权者被贬为湖广佥事,转山东副使督学政。任上,他明章程、正文体,所至敦尚孝悌,分别义利,士风为之一变。当时,山东无通志,吴釴叹道:海岱山川之宗也,圣贤人物之望也,六经文章之祖也,惟滋一方文献而天下古今之事备焉。吾当任兹役。遂考古诹今,补遗正伪,穷日夕不懈。第二年《山东通志》成,而吴釴却由此患病。

吴釴性情温厚,和而不流。口从不言人之短,而刚大之气侃侃不阿。书无所不读,为文奥衍宏畅。诗则温醇而典婉,有晋唐之风。

孝宗即位,赐白金文绮,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充经筵日讲官,主修《宪宗实录》。一日,吴釴在进讲时,突然发病,只得乞归。第二年,卒于家。孝宗特下诏赐祭葬,官其子吴爰为中书舍人。

吴釴一生治学不倦,他在词林以端谨清峭着称,为文简劲有法,而不喜为敷腴,诗亦如是。其学问渊博,且清廉有志操,不善交际,但遇国家有难,常忧心如焚。患病后,仍以东宫旧人,建言国事。死讯传来,中外惜之。

着有《少石子集》十三卷,《春雨堂集》若干卷。

【榜眼篇2 洞察政事,体恤民情

——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榜眼吴道南

吴道南,(1547年~1620)号曙谷,江西崇仁二都石庄人。官至礼部尚书。明代诗人。幼时受其父一龙教诲,涉猎《书经》及儒家心学。吴道南自幼勤勉,常常读书致深夜不辍。他于万历十年(1582)乡试中举,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及第后授编修,知经筵日讲,预修正史,主纂《河渠志》。

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浙江主考官。二十五年,晋升东宫直讲学士。进东宫为太子讲学。他学识渊博,讲解经书,必多方引喻解说,务求明白晓畅,偶遇太子神情不专,便立即停讲,直到太子改过。三十二年,任武进士考试总裁。三十四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历任左谕德,少詹事,曾请皇上追谥建文朝忠臣。三十七年又升礼部右侍郎,署部事。他重申国家有关典章法度,确定谥典,不屈从权贵,秉公办事。十次上疏,请皇太子出来听讲,但因神宗对皇位继承另有考虑,对其奏章不予采纳。时值京都久旱无雨,吴道南借机上疏清除五郁,多切中时弊,神宗见疏仍不觉悟。朝鲜派人来请售火药,道南力争不可给予。吐鲁番进贡美玉,他又以不贵玩物为谏,不予收受。三十八年,负责考选贡士。

不久,父亲去世,吴道南归家守丧。万历四十一年(1613)九月,神宗命下,拜吴道南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吴道南三辞,皇上不允,只得离家入朝就职。从家乡赴京时,行装简朴如普通人,途中,谢绝地方官提供的费用和护从人员。所经各处,无人知其为台阁辅臣。四十三年五月,入阁参预机务。到职后,先后就皇储听讲、诸王豫教、瑞王婚礼、简选大僚、荐举遗佚人才、撤消管理税收的太监、补足言官缺员诸事上疏,神宗虽嘉为优诏,但大都不予采纳。

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同礼部尚书刘楚先主考会试。吴江人沈同和,目不识丁,贿赂礼部考试官与同乡赵鸣阳联号舍。考试答题均由赵鸣阳代笔。榜发,沈同和位列第一,士子们议论纷纷。吴道南知情后,立刻下令复试,结果沈同和整整一日才勉强写出一文,沈同和与赵鸣阳均被除名,沈还被判罪充军边疆。时有言官借机发难,必欲除去吴道南。吴道南竟遭连章论劾,其中尤以给事中刘文炳、御史李嵩最甚,有些言辞几近人身攻击。吴道南实在忍无可忍,亦上书言道台谏劾阁臣,职也。未有肆口谩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神崇向来十分雅重吴道南,遂谪刘文炳外任,罚李嵩俸禄。由此造成党派之争,愈演愈烈。吴道南执意辞职,闭门不出达一年多,共上疏二十七次请归乡,神宗依旧不批准,正遇其继母辞世,吴道南才从这场纷争中脱身。

熹宗天启初年(1621),下诏加吴道南禄秩,进太子太保衔,望其再度辅政,此时道南已重病在身,仍带病作《大政议》12条,竟成为他的绝笔。天启三年(1623)病逝。荫四子,赐祭13坛,赠少保,谥文恪,从祀乡贤祠。

吴道南居官处事得大臣体,不阿迎权贵,也不因官高爵显而以势凌人。为人藏才于德,平易近人,无论走卒、儿童都一视同仁。他一贯行装简朴,不摆阁臣架子,明达政务,勤政清廉,历官30年,家中财产还不及中等人家。于学业上则更有成就,散文典雅绵密,入情入理;诗长于写景,情景交融,语言清丽。着有《河渠志》l卷,首创绘图。另有《秘籍新书》13卷,《别集》3卷,《日讲录》、《巴山草》、《曙谷集》、《奏议》、《语录》等,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有《吴文恪公文集》32卷传世。

【榜眼篇3 诗坛名噪,仕途羇绊

——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榜眼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伟业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吴伟业生有异质,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才学与日俱进,文章下笔,顷刻千言。著名学者张溥赞赏他的年幼多才,感叹道:文章正印,其在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从那里吴伟业不仅学到了广博的知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崇祯元年(1628)吴伟业考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吴伟业年刚二十便考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吴伟业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乌程党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 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荣极一时。陈继儒描绘当时盛景说:“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张溥也高兴地夸奖自己的弟子:“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吴骏公归娶诗》)

在仕途上,吴伟业初授翰林院编修,崇祯九年(1626),主考湖广乡试,所拔多知名学士。崇祯十年(1637)充东宫讲读官。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皇上召对,吴伟业进《端本澄源》论,欲重其责于大臣,而广其才于庶僚。进而言道:冢臣职司九品,若冢臣所举不当,何以责之台省?辅臣任寄权衡,若辅臣所用不贤,何以责之卿寺?其言极剀切,皇上为之动容。升他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崇祯十三年(1640)又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晋左中允、左谕德,转左庶子。崇祯十六年(1643)又升庶子。

其问虽然因为朝内党局纷争而受到一些牵累,但其官阶却一直在步步上升。晚明时,东林、复社与阉党争斗不断,吴伟业在仕途上颇不顺利。他见明王朝风雨飘摇,日薄西山,遂辞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官,拒绝赴职。弘光朝时,他被召任少詹事,发现控制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实为腐败国贼,仅两月便愤然辞归。

清兵南下之后,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着。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是由明入清的大臣,当时正置身子新朝的党争之中,试图借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以结主上,同时希望吴伟业也能入阁为相,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极力荐举吴伟业仕清为官。但是,正因为吴伟业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所以,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吴伟业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在将抵京师之际,他曾经数次向当事要人上书投诗,祈求宽假放归,可是仍未获允,终于在到京次年被授为秘书院侍讲,后来又升国子监祭酒。但他并没能象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本人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而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此后,十余年间,东南时兴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享年仅63岁,葬予苏州元墓山之北。 

明崇祯十六年(1643),吴伟业与卞玉京相见,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卞玉京也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诗词书画都很好,吴伟业曾赞美她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两人一见,相互倾情,卞玉京更是手抚几案,脉脉相问亦有意乎·”其中托付终身的信息是很明显的。这一次,吴伟业的选择颇为暧昧,他回避了婚娶。 时局的恶化之快出人意料。他们分别的第二年,李自成就占领了明王朝的首都,崇祯煤山自缢。一个多月后,被吴伟业定义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横扫中原。吴伟业与卞玉京在此后的多年里失去了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伟业通过老朋友钱谦益打听到了卞玉京的下落,并终于等到了那令人心跳不已的辘辘声,结果却是——卞玉京着道袍与他相见。这段恋情,影响了吴伟业一生,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

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位。

【榜眼篇4 敬业务本,扶危济困

——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榜眼吴国华

吴国华,字以文,南直隶宜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崇祯七年(1634年),吴国华登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官。崇祯十五年(1642年),担任浙江乡试主考官,升任国子监司业。此后因祖母去世,请假治丧,官至右春坊右谕德。

吴国华得中榜眼后,授翰林编修。充经筵日讲官,侍奉怀宗。每次讲课都十分认真,条理清晰,论述明白、晓畅,深得眷宠。不久,奉命封赵藩。崇祯十五年(1642)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拔擢多为名士,有黄涛、王自超等数十人,升为国子监司业。怀宗曾驾幸国子监,特赐吴国华蟒服,命他代行释菜礼,并在辟雍召见,吴国华慷慨论时政,剀切有古大臣之风。

吴国华生性孝顺,祖母去世,他曾奏请朝廷旌表其为贞节烈妇,并请假回乡,亲自为祖母料理后事,皇上还谕旨赐建坊,家乡人都深以为荣。吴国华还亲自抚养庶弟,直到成家立业,并将祖宗遗下的房产全部让给弟弟。家乡有贫苦之人遇到丧事,吴国华也总是为其筹备资金,置地归葬。他一生大度好施,济困扶贫,但从不在脸上表现出对人曾有过恩情。吴国华官至右春坊右谕德。

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是其连襟。吴国华给徐霞客介绍了很多朋友,对徐霞客外出旅行有莫大帮助。

【榜眼篇5 爱惜人才,整肃仕风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榜眼吴涵

吴涵(?-1709年),字容大,号匪庵,浙江石门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康熙二十一年,登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四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七年,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后升任顺天府丞。康熙三十二年,任乡试主考官。康熙三十六年,授太仆寺卿。次年七月,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康熙三十八年,任工部右侍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也,任刑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一年刘烨,升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四十二年,升任吏部左侍郎,任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等。康熙四十三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因病辞职归乡。

吴涵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后被作为汉人司业题名。康熙二十四年,吴涵出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充日讲起居注官、《一统志》纂修官,历官升至顺天府丞。康熙三十二年,吴涵提调乡试。初阅姜宸英卷,违式当贴,吴涵为他而惋惜,反复斟酌,想将他纳入并改正,诸位监试官面有难色,吴涵说:“姜宸英,久为人知的儒士,我不过是为天子爱惜人才罢了,岂有其它所求。”后来不久,姜宸英果然在殿试时以一甲第三人大获成功。康熙三十六年八月,吴涵以左通政授太仆寺卿。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吴涵迁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接着又转为副御史。他上奏疏请禁止湖南加派安插四川流民。康熙三十八年九月,转工部右侍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吴涵改任刑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一年六月,改迁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四十二年,吴涵升为吏部侍郎。再任会试同考官,充日讲起居注官,教习庶吉士。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充经筵讲官,十月,吴涵擢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如故。遇朝廷铨选官员,他在一月前予列应选应补姓名次序揭于通衢,使有的官吏来不得上下易手,以公开的方法杜绝了行贿受贿。此外,他又念及举人拣选,有的举子终身不得一官,就上疏请求单月兼选,康熙帝将此着为令。没多久,吴涵任左副都御史,仍兼掌院学士。康熙四十五年三月,因病乞休,由于疾病缠身,归乡养治。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卒,赐祭葬。

吴涵在都察院出任御史台时,曾经为民请命,疏请禁止湖南加派捐税、安插四川流民。吴涵升任工部侍郎时,他管理宝源局。当时因为要铸钱币而采买废铜,使铜贩们有了做买卖的机会;铜商出于利益趋使,与官吏勾结为奸。吴涵专门设笺,听任商人自己掣签,达到人人有机会,全凭自己手气的解决。杜绝了私下交易的可能,使商人们纷纷称赞公平、方便。而后,吴涵转任刑部副职,出任审察蒲台命案,使粤东提镇没机会操纵,大家都称他办事符合旨意。康熙帝亲自御书“慎行堂”匾额,赏赐给吴涵。后来他为官吏部侍郎时,厘清铨法,官吏不得不依法办事,不能再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事,这对于整顿吏治,大有裨益。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甄源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