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吴姓三鼎甲传略(状元篇上)
作者:吴甄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31         ★★★★★

吴姓三鼎甲传略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填进士榜时,以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居下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①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称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②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来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会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③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数十人至上百人、三甲上百人至三百人左右,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科举开设1300年中,吴氏精英奋发进取,在唐、宋、明、清历届金榜,吴姓进士比肩接踵,鼎甲美谈脍炙人口。

【状元篇1】 文苑英华,及第首吴

——唐垂拱元年(685)乙酉科状元吴师道

吴师道,又作吴道古。《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司勋员外郎亦作吴道师”,祖籍邺县(今河北临漳),字号、生卒年不详。齐道州别驾吴安诞的五世孙。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乙酉科状元及第。同榜共取进士二十七人(先取二十二人,后又取五人,皆因圣意),考官:刘廷奇。试题为《九河铭》和《高松赋》。考制举贤良方正。历官吏部司勋员外郎、大夫、检校秘书监。官至吏部侍郎、户部郎中等职,善作文。《文苑英华》载有他考试对策的五道全文。。

状元殿试卷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凝结着政治智慧与爱国爱民思想的历史教科书。殿试卷是对当时政治事件折射与投影,唐光宅二年(685)乙酉科策士,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此前一年,新寡的武则天先是废掉了中宗李显,立幼子李旦为帝,但不到几个月,李旦又被废,武氏自掌大权。当年策士便是她执政后第一次策问,其中“三微递代”,“五运因循”明王“革命”,自然为将要实施的以周代唐的计划寻找历史依据,但状元吴师道等人并没有重点论证“五德与三微递变”的合理性。因此,武则天评论此卷“略观其策,并未尽善。若依令式,及第者祗一人。意欲广收其才,通三者并许及第。”武氏虽有“革命”之心,但五年后才以周代唐,自立为皇帝,和这次殿试是不无关系的,因为状元及进士都是当时的精英人物,他们代表了知识阶层,而且当时能够参加殿试的士人背后都有大官僚、权贵等重要政治势力的支持,他们的观点自然基本上相同,这更是武则天所顾虑的。

科举之设,始于隋朝。吴师道为吴姓状元及第第一人。

【状元篇2】 一代贤相,万世流芳

——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状元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横亘皖浙边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故事。关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誉,其山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这就是一代名相吴潜的故里。

吴潜1195年诞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岁的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成为宁国1300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状元。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后逐步升迁,历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开庆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于民族危亡之际出任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家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边事当鉴前撤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吴潜之耿直常遭贾似道等人排挤,景定三年(1262年),又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吴潜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

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作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嗟叹悲恸。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赵宋王朝后来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理宗封诰曰:吴潜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纶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保安社稷之谋,措置时宜尤着沥胆洗心之策。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

吴潜之死朝野震惊,时人写下了不少哀悼、纪念他的诗文。南宋后期,曾有两个文韬武略状元宰相,一个是吴潜,另一个是文天祥,这两个状元宰相都是南宋股肱之臣,虽然后来都遭遇不幸,却万世流芳,为后人景仰,时人将他们的才华和道德比做北宋时期的名相司马光和寇准。

【状元篇3】 风飘状元,铮骨铁汉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状元吴叔告

吴叔告(?-1264),字君谋,今莆田黄石镇水南村人。他少年苦读,博学多才,功名得意。曾祖父翊,官成忠郎、建州都作院。祖父国宝。父元度,累赠中散大夫。母陈氏,封安人,赠令人。吴叔告少与兄循伯齐名,同贡于乡。吴叔告1235年(宋理宗端平二年)状元。

吴叔告中状元后,即被授为秘书郎,倍受理宗器重。吴叔告多次上疏,所言皆中时弊。不久,出知抚州(今江西抚州),在任期间,拯危扶善,抑邪除恶,以端正社会风气为先,政绩卓著。改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后,入为刑部侍郎,因不善于迎合,被朝廷内外所讥斥,被贬一秩。景定中(126O—1264),召为尚右郎官,累官至大理少卿。吴叔告好学不怠,但为人性狷介寡合,后不愿为官,乞请引退,被诏准,欣然回归故里。

莆田黄石民间至今还流传有“风飘状元吴叔告”的传说。传说云:“理宗端平年间,吴叔告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在阅卷时,有风将吴叔告的卷子吹到他的面前,主考官不经意地随手将卷子放到了一边,随之一阵风又将卷子吹到他的面前,他又将它放到了一边,谁知又一阵风将卷子再次吹到了他的面前。如此反复三次,主考官甚觉诧异,就将此事禀报理宗皇帝。理宗皇帝‘览而异之’,于是御笔一挥就钦点吴叔告为进士第一,即状元。”

然而民间传说毕竟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其实,以吴叔告的才学,得中状元,也是当之无愧的。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科举考试,是理宗皇帝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原来,理宗皇帝虽为皇室远族,但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蔓延,已经与宋王室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均无一官半职,父亲赵希瓐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尉而已,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然而其机遇极佳,在宁宗皇帝无嗣,沂王无后,宫廷权力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下被专权朝政的宰相史弥远秘密觅选入宫,并用阴谋送上了南宋的权力最高峰,史称“兴于侧微”。

理宗皇帝深知没有史弥远就没有他的一切。因此他只能是“渊默十年无为”(宋黄震《古今纪要逸事》),当傀儡皇帝,任由史弥远“独专国秉至二十六年。”(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十一月,史弥远死了,理宗皇帝终于可以摆脱史弥远的控制临朝亲政了。刚刚亲政的理宗皇帝雄心勃勃要做“中兴宋室的圣主”。他下诏举贤能,求直言,并起用他的老师郑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吏治、财政和军事防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史称“端平更化”。

吴叔告参加科举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发强密察》,主要论述如何发奋图强,励精求治,明察秋毫,远离奸妄小人,擢用忠直为国,敢于冒死直谏,有才有德的贤人。吴叔告的策论切中时弊,正好迎合理宗皇帝“中兴宋室”的要求,理宗皇帝阅毕龙颜大悦,钦点吴叔告为状元。

理宗皇帝钦点吴叔告为状元时,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兼侍右郎官的刘克庄正好侍立在殿上,他亲眼见证了理宗皇帝钦点吴叔告为状元的全过程。刘克庄记云:“端平乙未,理宗皇帝始亲政事,揽权纲,策士于庭,于万鹄袍中擢莆田吴君叔告为第一。其奏篇以发强密察为说,上览而异之。策传,都城纸贵,自缙绅至韦布皆传诵之。”

吴叔告进士及第后官历佥书威武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郡文学阙。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吴叔告被召入京,授秘书省正字,进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三年(1239年),兼庄文府教授,迁秘书郎。四年(1240年),差考公试,迁着作佐郎,兼权都官郎官。十月,以亲老丐外,知抚州。

吴叔告为官清正廉直,不附丽。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他在知抚州时,正值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独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有人“或劝君宜稍亲附”,他不予理会,因此得罪了史嵩之而被罢了官。从此他在仕途上一直不得志,常被闲废,主管祠观。理宗淳佑三年(1243年),虽官复元阶,但仍未被重用。淳佑六年(1246年)差知袁州。淳佑七年(1247年)召赴行在奏事。淳佑八年(1248年)丁母忧。淳佑十年(1250年)服阕,再除刑部,主管崇禧观。宝佑二年(1254年)知漳州。宝佑四年(1256年)主管冲佑观。宝佑五年(1257年)知衡州。景定元年(1260年)知常州,改严州,但都未能成行。刘克庄《吴君谋少卿墓志铭》云:“盖自江右归,食祠者三,召者二,予郡者五,皆不果行。”刘克庄还说吴叔告:“仕三十年,中外仅七考。居闲之日,果山、安晚诸老,沧州、梅埜诸贤,非不怜才知已,然除目屡下而中止,荐书或稿而未上。”

直至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吴叔告才被重新召入朝任尚右郎官。四月,兼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五月,差殿试覆考官。景定四年(1263年)元日,任大理少卿(正六品)。三月,除直宝章阁、提举浙西常平事。十一月,召奏事。景定五年(1264年),祠命甫下复寝,亦不再请。次年,即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吴叔告的两个孙女和继室张氏相继病亡,这给吴叔告的精神以很大的打击。他在为继室送葬回来的路上偶染风寒,随即卧病不起,不到三个月即终于正寝,享年七十三岁,积阶朝请大夫(从四品)。  

吴叔告《宋史》无传,赖刘克庄《吴君谋少卿墓志铭》以传世。刘克庄《挽吴君谋少卿》诗曰:

昔为枢椽侍廷英,蓦听胪传第一声。仙籍香浮广寒殿,奏篇纸贵洛阳城。亲逢明主真千载,曾谓斯人止九卿。惟有一端差慰意,鹤山大字扁堂名。

立德尤高似立言,常嗟此语欠精论。邺侯架冷惟书在,董子陵荒有策存。太息晚犹条世务,《大招》未易返骚魂。薤歌不尽云亡恨,直待碑成慰九原。

【状元篇4 玉光剑气,刚直儒雅

——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吴伯宗

吴伯宗(1334-1384)名佑,以字行于世,明初金溪新田(今属江西省东乡县)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祖吴可,宋登仕郎,漕贡进士(举人),其兄弟吴名扬,参与文天祥勤王军,入幕府;祖父吴泰运;父吴仪,字明善,元乡贡进士(举人),时称东吴先生。吴伯宗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颖悟,乡中贤达葛元喆说:“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

吴伯宗十岁即通举子学业,洪武三年(1370)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为解元;洪武四年(1371)会试第一,为会元;接着在廷试中又得进士第一,为状元。所谓三元及第,吴伯宗兼而有之。他是明朝开科状元。

辛亥科廷试时,洪武帝亲制策问,以古代帝王“敬天勤民,明伦厚俗之君道、治道”为问。吴伯宗答以“古先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敬天勤民为务,以明伦厚俗为急。”“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而牧之,君所以代天理民者也。”洋洋洒洒,应对如流。太祖甚喜,赐冠带袍笏,钦点其为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状元,授礼部员外郎,参与会修《大明日历》及后妃功臣传,书成,又赐衣袜。吴伯宗为人温厚,但内刚外柔,不附权势。时值左丞相胡惟庸当权,结党营私,玩弄权术,欲其附庸,伯宗不肯随附,胡惟庸借事将其谪居凤阳。吴伯宗不屈奸邪,虽遭贬而不忘国事,仍上疏议论时政,力言胡惟庸专断树党,贪赃枉法,不宜独任,久之必为国之大患。疏中列举事实,言辞恳切,忠心可鉴。太祖御阅,十分感叹,复将吴伯宗召回,并赐给衣物、银两。后不久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河内),吴伯宗不辱使命,政绩突出,以名德深受当地人的尊重,得四驯象而归。回国后,授国子助教,进讲东宫,首陈“正心诚意”之说。第二年改任翰林典籍。太祖曾出十题命其作赋,吴伯宗才思敏捷,援笔立就,且词句恢宏,旨趣雅洁,深得太祖赏识。后任命其为太常司丞,伯宗推辞不赴;改国子司业,又辞。太祖甚怒,以忤旨贬其为金县(今陕西金县)教谕。未至,诏还为翰林检讨。洪武十五年(1382)初设殿阁学士,吴伯宗拜为武英殿大学士。九月,奉命与翰林学士李翀、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翻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等书。次年二月,译完《天文》书,吴伯宗写序曰:西域天文书与中国相传殊途同归。……刻而列之,与中国圣贤之书并传并用,岂惟有补于当今,抑亦有功于万世。从此,《回回历》与我国《大统历》相参为用。

翌年冬,坐弟仲实为三河知县荐举不实,词连伯宗,降检讨。逾年,卒于官。东宫太子悼其不幸,令其家护丧归葬。吴伯宗无子,殁时囊空如洗,赖妻龚氏勉力维持,才得以返里。新田吴家有其故宅,人称状元府

吴伯宗为人温厚儒雅,然刚直不阿,故屡遭降贬。吴伯宗还是明朝的一位天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思敏捷,在诗文创作上也有很大成就,著有《吴伯宗全集》、《荣进集》、《玉堂集》等。

伯宗成进士,考试官则宋濂、鲍恂也。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甄源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