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禄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绶卿,湖北云梦吴家台人。清末军事将领,实则为卧底于清廷的革命党员。
6岁就读于伯父处,10岁其父至省垣教馆,举家迁往,由父课读,好经史,尤爱岳飞词及熊廷弼文。体魄矫健。15岁丧父,迫于生计,入织布局当童工。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新编护军营,次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冬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习骑兵科,与张绍曾、蓝天蔚,并称“士官三杰”。并参加兴中会,广泛联络留日学生。同时与第二期生清贵族良弼交谊甚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康有为派唐才常回国组织自立军勤王,吴禄贞回国参加,统领大通军。后起事日期推迟,吴不知,仍按原约于8月9日率先发难,仅以身免,逃日复学。1902年,毕业回鄂,张之洞以大通旧案,将吴禁闭于弁学堂,访谈后却视之如门生。张之洞先后委以鄂军学务处会办、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武备学堂会办等要职。吴以职务之便,常与李书城、朱和中、曹亚伯、耿伯钊、贺之才等聚会于花园山李步青家,计议革命;并介绍刘静庵、胡瑛、张难先等多人投入新军。诸人皆视吴为当然领袖,并称聚处为花园山机关部。1903年11月,应黄兴之约,赴长沙参议筹备华兴会事宜。次年,2月,再赴湘出席华兴会成立大会,预议长沙起义计划。是时,清廷成立练兵处,来电指名调吴进京,吴本不欲往,经同志劝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莫若投身中央,伺机而动。”乃于5月晋京,充任该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毫无实权,乃请准去陕、甘、新、蒙等地考察边防。1906年秋,至兰州,以便服谒见陕甘总督升允,辞气之间未能谦和逊顺 ,被诬其“冒充钦差”,沿途“需索供应”。铁良奉旨查办,电升放其回京,撤去监督差使。1907年7月,随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东北,任为陆军第六镇统制。推举柏文蔚任参谋。8月,奉徐命调查间岛问题,被任命为延吉边务帮办,常住延吉,以军事机关兼理地方行政。派兵防守边境要隘,组织民团,安抚侨民,并亲自沿图们江流域测量河流、地形,旁考列国舆图,违译西人记载,证以日韩邦志,断以国史及诸名家着录,于1908年4月,编辑成《延吉边务报告书》三册,以确凿史实论证该地区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吉林巡抚陈昭常忌之,将其调回。旋以延边交涉事急,清廷迫不得已,于1909年授吴陆军协都统、延吉边务督办、仍驻延吉。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报告, 迫使日方签订《图们江中韩边界条约》,确认延吉为中国领土。
吴在延吉时,为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主要负责人,清廷已微有所闻,借口经费支绌,于1910年2月,将边务督办公署撤销,改授吴为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随肃王巡视蒙古。吴草成《经蒙条议》数万言,不久,被派赴德、法两国考察军事,11月归国。
党人李书城等劝其谋取一巡抚实缺,以利开展革命。同盟会员黄恺元家乃巨富,慨然出银两万两,馈送庆亲王奕劻,以促成其事。庆亲王以巡抚无缺,任其为第六镇统制。
武昌起义,吴请命南征,冀脱羁绊,而陆军大臣荫昌不许,且抽该镇第十一协编入第一军南下,令吴率余部留保定待命。10月29日,驻滦州 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通电要求清廷立宪,清廷惶惧不安,急派海军大臣载洵前往疏解不成,乃再派吴。吴、张会商以武力反清,直捣北京。是时,山西亦宣布袒义,举阎锡山为都督,清廷直接下令第6镇第12协协统吴鸿昌率兵进驻石家庄,攻打娘子关。吴闻讯,星夜由滦州赶赴石家庄,制止部队进攻,并派参谋长何遂与晋民军商谈合作,又派副官长王孝缜去武昌联络。
时孔庚自武昌来,向吴陈述汉口战况及清军焚烧汉口罪行,吴大愤,断然下令截留南运武昌军火,并电请清廷严惩纵火军官,大赦革命党人。清廷疑其为革命党,但以其地处要冲,不敢撤换,乃佯为嘉许,并于11月4日委其署理山西巡抚平定滦州起义。吴阳为接受,于6日赶赴娘子苯会晤山西都督阎锡山,密议组织燕晋联军,由吴任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副之,并约定会师北上日期。
时袁世凯已受命组阁,以除吴为急务,乃密遣被吴革职,清廷命未准的原协统周符麟潜入石家庄,以2万元巨款收买吴之卫队长马惠田行刺。11月7日凌晨,吴在石家庄车站司令部草拟复张绍曾联军入京急电,马率暴徒突然闯入,将吴戕害,取其首级而去。参谋张世膺、副官周维桢同时遇难。另说主使者是清政府,也有说是六镇亲袁势力自发所为。
民国元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吴禄贞以大将军例赐恤, 次年,营葬于石家庄,亲撰祭文,赞道:“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1]派员代为致祭。其墓现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有《吴绶卿先生遗诗》二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