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认祖专家”吴绵谱 故事四则
李政吉篇
2005年9月8日上午,晋江市谱牒研究会号称“认祖专家”的吴绵谱先生,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又帮一位姓李的台胞找到了在晋江的祖籍地,台胞李先生及其族人不日将组团来晋江考察确认,以便早日谒祖归宗。当天中午,记者驱车前往吴绵谱先生居住的晋江市龙湖镇吴厝村。
据介绍,台湾台中南投县的李政吉先生在厦门经商。今年8月3日,李政吉先生委托厦门的施志良先生,打电话给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的黄龙泉先生,希望能通过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的帮助,查找李政吉先生的“先祖聪观李公的祖居地,是否是在从前的泉州府晋江县埤头崙仔后七度”?当天下午,黄龙泉便立即与吴绵谱联系,通报了台胞李政吉先生寻祖的事情。
8月5日至7日,吴绵谱先生查阅了晋江市安海镇社坛吴氏族谱,从该部族谱中所记载的字里行间反复查找,发现历史上安海的西门七、八都交接处的确有“埤头”这一地名。在此期间,吴绵谱先生还先后两次到现在的安海池头等实地查询。据西门池头老人会秘书长李金追介绍,从闽南话的发音来说,“埤”字与“池”字是谐音,地名“埤头”很有可能就是地名“池头”;而且“度”字与“都”字也是谐音,台胞李先生所提供的“七度”也许就是“七都”。然而,过去“七都”所辖的地区现在却没有一个叫“崙仔后”的地名,因此这一地名很可能是早期的名称。另外,吴绵谱还查询到“池头”俗称“湖池头”,这个村还有李姓村民1000多人。
8月7日下午2点10分左右,台胞李政吉先生一行4人,从厦门包专车赶到晋江。正在安海西门池头的吴绵谱获悉后,立即赶回晋江,与李先生共同交流查对双方的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台湾台中南投县和大陆晋江市都没有完整的族谱,因此台胞李先生寻祖线索之间缺乏充分的文字依据。
8月8日,吴绵谱先生再次到晋江市安海镇西门湖池头走访老一辈人。据当地的李天来先生分析,根据台胞李先生提供其“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李公妈”———暨列位神主的资料记载,聪观李公墓葬在观音湖八分田头,而该村也有一地方叫观音湖边的八升田,且此墓葬地名与台湾的木主牌上所记载的地名相符。为此,8月14日至16日,吴绵谱先生又一次专程深入安海七都西溪寮和东村两地进行详细查访。经了解,西门池头族谱有记载,五柱先祖聪官李公,是从东村(即过去的七都)避祸而迁居来的。相传,东村李家与同乡蔡姓发生斗殴,一天连伤蔡姓三条人命,于是族人仓皇逃出东村,投奔同宗族的族人,最后定居西门一地。当时也正是为了避祸,才将其宗支世系并入湖池(七都)为锦池公派下五柱祖。
晋江市谱牒研究会工作人员认为,通过对晋江、台湾两地现有族谱资料和口述介绍的一些迹象进行印证分析,台湾资料记载其先祖聪观李公墓葬在观音湖八分田头,与晋江安海池头五房族谱记载长官系聪官之弟,全家往台,不知世系(因聪官早期在湖池头逝世,族谱中仅记其名),两地先祖名字相符,台胞李先生之祖先祖籍地在晋江安海西门池头,隶属七都,这三条主线均完全吻合。因此,日前晋江市谱牒研究会将这一信息电话告知在台湾的李先生后,李先生族人十分激动,并表示会亲自组团来晋江实地考察确认。
吴利波篇
2006年1月9日,记者从晋江市谱牒研究会“认祖专家”吴绵谱处获悉,2005年12月31日旅居日本的台湾籍吴利波女士偕同母亲关玉梅一行5人,在泉州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办公室、晋江市谱牒研究会及石狮市蚶江镇锦里吴氏大宗祠等相关人员的鼎力帮助下,只用了5个小时就在石狮蚶江锦里村寻到祖根,从而圆了他们家三代人的百年寻根梦。
当天上午10点,吴利波女士一行5人从厦门来到泉州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办公室,向有关负责人说明此次专程来泉州寻根的愿望。泉州市政协施文芳先生立即致电联系晋江市谱牒研究会黄龙泉秘书长,黄秘书长又将相关情况转告家住晋江龙湖镇吴厝村的该会“认祖专家”吴绵谱。吴绵谱根据吴利波女士提供的下列资料:“其高祖叫吴启藩、曾祖吴传经、祖父吴昌仁,先祖是清代由晋江吴镇锦水乡迁居台北……”,立即将晋江、石狮范围内的吴姓80多个村落的族谱资料逐一查对考证,发现晋江、石狮两市仅晋江英林东埔及石狮蚶江锦里两地,有近似“传”字辈的吴姓,但东埔吴姓又无“昌”字辈,且东埔古称东皋,而吴利波女士要认的祖地名是锦水乡。最后,吴绵谱发现石狮蚶江锦里的族谱记载,有一支吴姓析居锦水,且后来大部分迁居台湾,但从未来祖地认祖;锦水支派的祠堂在锦里,且锦里吴姓“字”辈里有“昌”字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考证,吴绵谱判断吴女士所说的锦水乡应是蚶江镇锦里村,并马上电告晋江、泉州的相关人员,转告吴利波女士应到石狮蚶江寻祖根。随后,吴绵谱又联系蚶江锦里吴氏大宗祠的负责人吴清泉,让其立即查阅族谱,并安排在宗祠接待吴女士一行。
另据吴利波女士介绍,其先祖是清代由大陆迁居台湾的,其祖父吴昌仁因与在台族人产生矛盾而离台,因此他们这一支派的吴姓后裔再也没有与在台族人联系过;其祖父生前嘱咐其父亲一定要回大陆认祖归宗,其父亲生前也一直念念不忘回大陆认祖归宗,但由于当时大陆正处“文革”期间,因而直到临终前又无数次吩咐吴女士,有机会一定要回到大陆,实现其先辈的生前夙愿。从小生长在日本的吴女士,受家族这种寻根梦的熏陶而对祖籍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此次专程到泉州就是要完成祖父、父亲和自己三代人的寻根梦。
当天下午3点,在石狮蚶江锦里吴氏大宗祠内,吴利波女士一行受到了热情接待,并在吴清泉先生的帮助下查对锦里吴氏大宗谱,发现谱中记载:“……大清咸丰年间(1850年)前后,长房有曰吴章祐、吴章妹、吴章锦三昆仲渡台谋生(距今150多年),吴章祐传子四人,长子家传、次子家学、三子家火、四子家礼……”吴章祐兄弟三人渡台历经100多年的繁衍,而大陆锦里吴氏大宗旧族谱早在民国丙子年(1936年)就已经与他们在台湾的这一支合谱完毕,因而他们这一支在台湾的“帮”字、“吉”字及以下辈分的子孙就没载入谱。但据吴利波女士提供的上辈名字,“字行”和“字辈”以及迁台的年代,与蚶江锦里吴氏族谱记载完全吻合无误,说明吴女士他们属吴章祐兄弟的后裔,即也属于仁甫始祖(锦里吴氏一世祖)之裔孙。
飞越千山万水回到祖籍地,能在短短5个小时就寻到祖根,完成一家三代人的寻根夙愿,让当天傍晚返回厦门的吴利波女士一行仍激动不已,于是又从厦门打电话来感谢泉州、晋江有关方面负责人,特别对吴绵谱先生渊博的谱牒知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表示由衷的敬佩。(记者杨行山)
周世进篇
2011年到厦门参加第三届海峡论坛的台胞周世进,来到晋江寻根。这一次,周世进在晋江金井围头、东石白沙对接上了族谱,虽有一些细节需再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周世进和围头、白沙绍基公后裔的周氏本是一家,这也是周世进十几年寻根路上的一个大突破。
因为爷爷的叮嘱,周世进十几年间数次回晋江寻根。今年年初,通过本报的系列报道,周世进寻根也得到了晋江各地周氏宗亲的鼎力相助。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周世进带来了他在台湾的族谱影印资料。昨日,周世进回到祖籍地金井西州所在地,拜会了永和草田、东石白沙、金井围头周氏宗亲,进行族谱对接。
在围头周氏祖厅,晋江市谱牒协会副秘书长吴绵谱协助周世进,翻阅围头周氏宗亲提供的族谱,发现周世进从台湾影印的族谱和围头周氏宗亲的族谱,前面4世的记载一模一样。只是从第五世开始,双方记载有一些出入,但从第一世到第十六世,台湾汝南周氏的昭穆(字辈)和围头的竟是一模一样。
吴绵谱说,从族谱对接来看,周世进的祖先应该是从围头搬迁到西州村后,再迁往台湾的。
这一次能对接上族谱,周世进喜出望外:“十几年的寻根一直没有进展,我们台湾的周氏宗亲们都以为寻到根的希望渺茫,甚至前段时间一度想要放弃了。是晋江经济报社和晋江周氏宗亲们的热心支持,让我们重拾信心,我一定要继续寻找下去。”
周世进也请本报摄影记者帮其拍摄围头周氏族谱的相关资料,打算回去后再认真研究。
“现在我也让两个儿子参与进来,学着看族谱。”周世进说,“不管结果如何,要让年轻一辈接过这个担子,一定要找到我们的根。”
吴陆聪篇
2011年10月,广东陆丰市西南镇溪云管理区安书村的吴陆聪、吴汉钦等一行四人,第三次来到福建寻根。
吴陆聪说,迁往陆丰的始祖吴兴荣原本住在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石头湾乡,因三饶之乱祸及漳州,吴兴荣与次妣林氏及子侄逃至陆丰开基,迄今已近500个春秋。如今,广东陆丰吴氏子孙已有一万多人。
吴陆聪说,此番寻根,一为完成先辈遗愿,一为重修族谱,“先祖于嘉靖年间迁往陆丰,随身携带族谱;民国时,因族谱遭到腐蚀,迁移部分被腐蚀,后虽有手抄本,但迁移部分始终无法续上。”
为续上这段空白的记忆,吴陆聪等人三度赴闽寻根。 “第一次是2010年清明前后,第二次是2011年6月。”吴陆聪说,第三次就在本月6日,他们赶赴漳州南靖,但没找到石头湾乡的地名。
“听说泉州水头靠近同安有一个石头湾,我们又赶来泉州。”吴陆聪说,他们还找到晋江的“认祖专家”吴绵谱帮忙,赶赴南安水头、厦门同安等地寻找,均无果。13日,他们在漳浦与平和交界处的石榴镇,找到了“石头湾乡”“径头亭”“三角径”等地名,但祖先的名字却对不上。
日前,吴陆聪一行已回广东陆丰,他们希望有人能提供线索。
吴绵谱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