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与宣公同时代的吴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8-6           ★★★

今年是宣公诞辰1140周年,也是吴权诞辰1116年。

比吴宣的年龄要小24岁的吴权,前者是当地统治者的附马,后者是当地统治者的女婿,二者同在乱世,地位相似,情怀不同,志向不同。吴权在吴宣弃官离川之后三年称王,这一年,吴权40岁,吴宣64岁,吴权称王七年之后,先于吴宣七年去世。吴权威加越南,可谓立功,吴宣大衍氏族,可见怀德。二人在中国儒家的“立言、立功、立德”之三不朽的事业,各取其一,共取其二,都是吴氏族人的骄傲。

摘自《吴宣与吴权》一文:/Article/art/suibi/201405/17256.html

(注:吴宣与吴权的父亲交趾州牧吴旻应该是同龄人。吴权建立吴朝之时,吴权的都城螺城<现今的越南首都河内>,与宣公所在的南丰九联,相距的直线距离约1300公里。而宣公所在的南丰,在当时属于南唐国,南丰离南汉国都城<现今的广州>,相距的直线距离约580公里。广州与河风相距的直线距离约800公里)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以超强的繁衍能力、超常的适应能力、超级的实用主义精神,实现着外部领土的扩张和内在血统的融合。五千年前,东亚大陆上有夏人、夷人;三千年前有殷人、周人、羌人、荆人、犬戎人;两千年前有匈奴人、鲜卑人、越人;一千年前有契丹人、回纥人,如今大家统统都是中国人。

  当时代在唐末的时候,越南的居民其实已经都是中国人了,但恰巧在这个乱世,一颗种子深深的埋在了这片交趾大地,随着后续持续多年大陆王朝的式微,这类种子渐渐强壮,出乎意外的成长为大树,终究促成了越南独立于中国的力量。

  公元939年,埋下这颗种子的第一个英雄奥特曼出现了。

  每当看到这个名字,每个现代越南人都会高呼一声万岁。

  这个人就是吴权。

  一千年前的吴权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头目,在中国史籍中寂寂无名,坦白的说,其自身事迹在中国古代名将名君之中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毕竟,作为中国古代混战时代某一割据政权的一个反抗势力,吴权所对抗的中国势力——北方怪兽的代表南汉——甚至都不是中国正朔的王朝。

  不过就像奥特曼一样,吴权毕竟在与北方怪兽的较量中取胜了,作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越南土著代表,吴权选手获得历代越南学者的高度称赞。

  吴权,按照越南史书的说法,其为吴朝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前吴王,亦或吴先主。注意,此处强调的是越南史书,因为其所开创的吴朝,可能压根就不存在。

  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吴权是交趾唐林州人,贵族出身。父亲吴旻曾任州牧。就像中国史中那些乱世枭雄的光怪陆离的出生记录一样,《大越史记全书》也说吴权出生时大有吉兆,总之不能归纳为正常人类,“王生有异光满室,状类特殊,背上有三黑子,相者奇之,谓可为一方之主,乃命名曰权”。另外还有史藉描述吴权长大后的表现,归纳为两方面:长得帅和有能力——“及长魁悟(奇伟也),目光若电,缓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成年后,吴权在交趾军阀杨廷艺手下当牙将,很可能在此期间,吴成为杨的义子,而杨廷艺可能是非常赏识吴,将爱女嫁给他,两姓结成姻亲。

  作为吴权同学的老上级,杨廷艺也是枭雄一类的人物,其家族的命运与吴权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值得说一说。

  杨廷艺原为交趾静海节度使(唐朝的封官)曲颢的将领。当时,南汉政权据广州,曲氏据交州,在唐末割据时代,双方都是本是平起平坐的军阀,因为离得近,纠纷矛盾就多,到这个时候已经势成水火。曲颢之子曲承美被后世认为是个标准饭桶,他继位后,败给南汉君主刘岩,交趾地区从此归属南汉,杨廷艺也跟着归降南汉。

  杨廷艺虽降南汉,却怀有贰心,公元931年,南汉察觉“杨廷艺养假子三千人,图恢复”,就准备派人办了杨廷艺,而杨却先发制人,击败南汉军,杀死南汉将领。杨廷艺取得军事胜利后,便自称节度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静海节度使。也是在此之后,杨廷艺与交趾本地的土豪结好,例如把女儿嫁给“世为贵族”的牙将吴权。

  然而作为先于吴权与北方怪手的杨廷艺选手,却没有收到上天眷顾,注定当不成风光八面的奥特曼。

  公元937年,杨廷艺被牙将也是义子之一的矫公羡所杀。这次下克上的原因是因为杨廷艺本人对部下刻薄不仁,生活荒淫,招致部将和士卒积怨。矫公羡 “恶廷艺所为”,故起所部攻杀廷艺。很可能是杨做了些比较阴暗的事情,引起了部下的激烈反感,具体事由无据可查,总之矫公羡杀杨后代杨为静海节度使。

  这里插一下关于静海节度使这个称谓。前文说过,曲灏、杨廷艺都自封过这个官职,这究竟是一个身份?

 

  节度使本身是唐朝官名,出现于唐睿宗时代,之后渐渐代替前朝各地“都督”的人设,成为边疆军事重镇长官的常用官名。这些节度使,权利很大,可以开府建牙,不但军事上可以独断专杀,更在地方上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极重,远超超过都督。

  这种节度使渐渐带来了军事上的分裂和背叛,直接导致了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而战争更加导致节度使的擅权,乃至朝廷为了平叛,甚至在内地也设置了节度使,来掌握军政大权,最终酿成了唐末的军阀割据。

  可以说,节度使制度,是唐末分裂的制度上的根源。
  
  静海节度使,又称静海军节度使,因为交州属于帝国的西南边疆,故很在就在战略上设置了节度使,管理交州等十二州。自从曲氏自封静海节度使以后,包括向南汉投降和臣服期间,静海节度使一直等同于交趾的实际统治者。即使丁部领称帝以后,越南首领也经常向中国皇帝索要这个头衔的册封。

  矫公羡成为静海节度使后,身为杨廷艺义子及女婿的吴权于次年(938年)举兵讨伐矫公羡。矫公羡无法应付,准备厚礼向南汉求援。其实矫杀杨,是有着正义除暴的一面,但因为他投靠了北方怪兽,结果之后千年来,一直被视为越奸。

  南汉国主刘岩正要借此东风再染指交趾,于是封儿子万王刘洪操为静海节度使,出兵支援矫公羡。

  可惜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杀死了矫公羡,令南汉军失去内援,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南汉军队。而明知矫公羡已经死亡,内援已失,刘岩仍然不听部下的劝阻,执意催促刘洪操进兵。双方在白藤江流域爆发了一场越南人尽皆知而中国人人不知的战役——白藤江之战。

    中国人人不知的白藤江之战

  几百年后,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因为藩国被兵,明朝发兵援朝,在朝鲜大战倭寇。这次战争受到了日、朝两国的极大重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此有足够的研究和了解。日军将领延续战国名将的余绪,蹂躏朝鲜民兵,名声赫赫,如加藤清正、岛津义弘、黑田长政等辈凭此役,获得了战国后期名将的称誉;朝鲜方面,因为总体战绩太差,武官方面稍有勇武、忠贞的事迹便会被大书特书,其中水军提督李舜臣更因为传奇一般的彪炳战功近乎成为两千年朝鲜历史第一名将,俨然朝鲜军神。

  偏偏中国,此事仅仅作为默默无闻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在历史中轻描淡写,所涉及的武将,要么后来失势,要么现场清算。大将军李如松本来战功赫赫,却在同时期的另一场小规模战争中意外战死,事迹戛然而止。他在中国,除非历史爱好者,很少人了解他的生平。相比日、朝的热闹,中国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可谓是冷淡之极。

  中国人见过的大场面太多了,就是这样。所谓名将,所谓名役,历史中多了去了。记载在中国史书中的大战役如肥水之战、赤壁之战等,双方总兵力在百万以上的超级game,在日、朝几千年历史中从没有出现过。在李如松、麻贵看来,日本的大名们无非海匪,朝鲜的将军们无非废物,在中国史官看来更是如此,压根不值得大书特书。李如松、麻贵本也算当时名将,但在国内,名气上却也远逊时代相去不远的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甚至不如其父李成梁的名气。

  所以,这些事中国人不关心。但这种事对于小国来说,却可能关乎国运,不可能被他们忘记。

  正如白藤江之战。

  当今中国人,能知道当时的五代之一后晋,就已经算历史达人,谁去管啥是南汉?还有南汉那个喜欢改名字的皇帝刘岩?刘岩为了表明自己继承天运,特意造了一个字,改名叫刘龑,这名字上龙下天,如飞龙升天,霸气侧漏。可惜中国人民还是不怎么知道他。

  然而越南人却不一样。

  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正决定了越南民族的走向,如果当年这场战争吴权输了,那么当今是否还存在越南这个国家,都成问题。

  贵族出身的吴权,能够成为杨廷艺的部将兼女婿,与其出身有着很大关系,且其生平中指挥的战役也并不多,但不得不说,他确实具备一名优秀将军的才华。据史料记载,当吴权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充分利用了地利的优势,命令士兵制造大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江心,同时在河岸设下伏兵。

  当白藤江江水涨潮时淹没了木桩。吴权便命令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规模大,船也大,气势汹汹向前攻击,吴军顺势佯败。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水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突了出来,南汉的船大不灵活,被刺穿了底部,相继沉没,士兵遭遇变故,大批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趁机四起,利用小船袭击南汉军。南汉军士气已夺,转瞬大败,主将刘弘操也当场阵亡。

  南汉皇帝刘岩无奈而退兵。此战之后,南汉再无力量南图交趾。

  吴权打败南汉军后,维持住了独立于南汉的现状。公元939年,吴权称王,定都古螺,史称“置百官,制朝仪,定服色”。越南史称吴权建立的政权为吴朝,并认为越南从此走向独立——当然,历史意义可以这么归纳,但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吴权势力依旧是中国内部的一个割据势力,仍旧向中国的皇帝称臣称藩,此时的大瞿越,实际上与中国本土的所谓南汉、北汉、前蜀等政权性质没有差别,甚至其独立性还有所不如。

    也有也无的吴朝

  公元939年,南汉军在白藤江被吴权击败,南汉主帅刘弘操战死,越南人民欢呼胜利。

  一代枭雄吴权趁机称王,定都古螺,立杨廷艺之女为后,这个女人后文会提及。据说吴汉为政不错,对国内政治加以整顿,越史称之吴朝。

  然而事实是,作为静海节度使杨廷艺名义上的继承者,当时吴权连交趾全境都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其实际所辖的土地只包括交趾北部的红河中游和平原地区。交趾其他地区由原杨廷艺手下其他部将以及各地方豪强控制,并不受吴朝的挟制——之后演化成为著名的十二使君之乱,恶源即此。在四方诸侯割据的中国的西南,同样是一个四方豪族割据的交州,这才是所谓吴朝的真相。

  吴权是一个有才能的枭雄,然而他的才能是否足够扫平群雄,统一交州呢?历史并未给我们答案。

  白藤江之战过后仅五年,吴权就高高兴兴的死掉了。是年为公元944年,据吴权继承杨廷艺的衣钵仅仅七年,而吴权同学享年仅仅四十七岁,就创业者来说,实在得算是英年早夭。从某种角度上说,吴权的死也是一个幸运,因为后来的事情说明,统一交州这件事,远比打赢白藤江之战艰难和复杂的多,如果吴权不死,还真不一定能胜任这个历史使命,如今干净利落的挂掉,为后来的继承者丁部领铺路,反而赢得了广大越南人民的一片掌声。

  吴权死后,初具规模的吴朝立即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吴权当然并非毫无预见,在死之前,他遗命杨后的兄弟——也就是杨廷艺的儿子杨三哥辅助其子。杨后,又被称为杨国母,于是与兄弟一起开始执掌吴朝政权。杨廷艺,真是影响了吴权的从生到死,从兴到衰。

  英雄儿女杨三哥

  杨三哥这个人在史书中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吴朝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史学家却连其姓名都搞不清楚。三哥这种称呼,用脚指头想也不可能是他的大名。很多人考证,他的名字可能是杨绍洪,也可能是杨主将,但似乎无法下结论,导致至今为止,史料还是多以杨三哥来称呼,这种现象直接媲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著名人物武大郎,所不同的后者只不过是虚构人物。

  吴权同学临死托孤,可见杨三哥是受到相当信任的。作为当朝太后的兄弟,杨三哥丝毫没有浪费这个大好机会,在吴权死后的第二年就光荣篡位了,自称平王。注意,吴权生前只称王,未称帝,而杨三哥作为吴氏的家臣,称王就成了僭越,彼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吴权长子吴昌岌惧怕大祸临头,逃亡异地。杨三哥曾派大军追捕,但吴昌岌有一些同情其处境的地方豪强帮助,一直未被抓到。

  而吴权的二儿子吴昌文,则被杨三哥收为己子,后来更授予军权。吴权另外两个儿子,吴南兴和吴乾兴均因为年幼,依附于杨国母。

  注意,杨三哥收吴昌文为义子这件事,说明这次吴朝内部的权利斗争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残酷,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杨三哥并没打算对故主之子斩草除根,吴昌岌可能与杨三哥有着其他恩怨,导致不得已出逃。

  二,杨三哥并没有僭越这方面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至少杨三哥本人觉得自己当王是合情合理的,吴权子嗣的存在并不影响其称王合法性。

  杨三哥即王位五年后,即公元950年,现越南山西省太平唐阮二村发生叛乱。当时交州豪强丛生,一村一乡都可能自立为主,尤其是杨三哥称王之后,形式更加动荡。而杨三哥本着用人不疑的原则,派遣吴昌文、杨吉利、杜景硕三人征讨叛乱。这其中杜景硕也是十二使君之一,后文中会提到。

  吴昌文也果然经得起义父的考验。三将出征途中,他开始游说杨吉利、杜景硕二人附己,终于说服二人讨伐杨三哥。三将还师袭平王,竟然活捉三哥。如此吴氏完成了复辟。念在舅甥之情,义父之恩,吴昌文并未处死杨三哥,而是降之为“张杨公”,以张杨一地为其食邑。

  于是吴朝重新回复到了吴氏控制。

  然而作为政变的主脑,吴昌文并没有顺势称孤,反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召回了逃亡的兄长吴昌岌。吴昌文称南晋王,吴昌岌称天策王,两王共治国家,竟形成了历史上少有了两头政治现象。
  
  从行为来看,吴昌文是一个非常有仁人君子风度的人,然而吴朝的两头毕竟不是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按照封建君主独裁制度的惯例,两头政治往往代表了不稳定和矛盾激化。果不其然,作为兄长的天策王吴昌岌,很快开始专权,常常无视弟弟吴昌文的存在,作威作福,吴昌文常常忍让,但彼此间开始有隙。

  这段时间,华闾豪强丁部领崛起,渐渐威胁吴朝。吴昌岌、吴昌文联合征讨,只换回了丁氏口头上的降顺。

  之后,公元954年,吴昌岌去世,吴昌文才开始独自称王,但治国仍然缺乏建树,也越来越难以驾驭交州,甚至不得已向当年的死敌南汉投表称臣,乞求册封节度使,以提升自己的控制力。

  这样又过了十年,公元965年,吴昌文率领军队攻太平唐阮二村——就是当年他受杨三哥委派前去平叛的村落。那时候,他曾视这两村为对抗杨三哥的盟友,而这次他作为统治者,同杨三哥一样不能容忍国境内的不顺,选择亲自平叛。

  这两个村成为吴昌文的命运之轮。这次出征中,吴昌文意外被伏兵射杀,其后继的吴氏中再无强人。交州境内,十二使君并起,各自割据州郡自治,吴朝势力从理论上就此灭亡。

  十二使君之乱开始。

  越南的诸侯纷争时代

  中国曾经有一个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日本也曾经有群雄竞争的安土桃山时代。

  对于越南来说,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诸侯纷争时代。当然,越南的诸侯相比而言,规模小得多。

  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十二使君时期。

  可以打个比方,中国的战国时代可以说是省长之间的战争;日本国土比较小,所以日本的战国大致上是市长或县长之间的战争。交趾更小,所以吴朝之后的十二使君之乱,基本上是乡长或村长量级的战争。

  十二使君名单如下:

  吴昌炽(吴昌岌之子,吴昌文之后吴氏最后的领袖)

  矫公罕(称矫三制)

  阮宽(称阮太平)

  吴日庆(称吴览公,此人也是吴权的后人,可能是吴权的一个孙子。待考)

  杜景硕(称杜景公,原是吴朝宿将)

  李圭(个别文献作“李奎”,称李朗公)

  阮守捷(称阮令公)

  吕唐(称吕佐公)

  阮超(称阮右公)

  矫顺(称矫令公)

  范白虎(称范防遏)

  陈览(称陈明公)

  严格说来,除了上述十二位之外,还有一个丁部领,占据华闾,同样也是一方军阀。

  实际上,交趾的地方豪强,其先人大多来源于中国内地,其中最显赫者,一般是由中国外派到此地做官。

  树大根深。当初在这里做节度使或其他地方官的家族,经过多年发展,都渐渐控制了一方经济和政治,比如做过静海节度使的几任大家族,如曲氏(曲灏)、杨氏(杨廷艺)、矫氏(矫公羡)、吴氏(吴权)纷纷代表了各大家族的利益,可算是交趾的四大家族。

  发展到吴朝时代,经过多年的联合与吞并,交趾形成了十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势力,但归根到底,这些势力要么就是四大家族本身,要么本是四大家族的故吏,要么是四大家族的姻亲。统一交趾,必定要想办法将四大家族的势力一一征服。

  吴权未能完成的使命,落到了丁部领头上。

  丁氏在当地是名门,门阀优势明显。而在当时门阀基本上等同于军阀,有着名门这一招牌,丁部领非常吃得开。于此可作为佐证的是,丁部领的叔父丁预同样作为丁氏的族人拥有自己的一拨势力。

  公元951年,由于丁部领开始引起吴朝统治者的注意。这时候,正好是吴昌文、吴昌岌兄弟拿下杨三哥的第二年,吴氏兄弟风头正劲,一个自称南晋王,一个自称天策王,对于领地中有这么一块国中之国非常不满,打算杀鸡儆猴,便一起领兵攻打华闾洞。

  当时丁部领虽然很嚣张,但跟吴氏兄弟对抗还完全没底气,听说大兵前来,不敢大意,立即发扬枭雄能屈能伸的精神,马上派人求和,并送长子丁琏到吴军中做人质。他希望二吴能够看到自己的诚意,欣然退兵,自己能有更多时间韬光养晦。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可惜二吴并不打算给丁部领更多机会。丁部领的孩子舍出去了,狼却没套着。因为二吴眼中,丁部领这只狐狸显然不值得信任。见白白净净的小孩子丁琏送上门来,立即履行了监护人的权利,将丁琏监禁起来,继续围攻华闾洞。

  丁部领十分愤怒,华闾洞人民对于二吴的行径也十分愤怒,奋力抵抗,竟以劣势的兵力支撑过了一个多月。二吴大怒,充分无视了公平竞争的骑士精神,将丁琏绑在竹杆上,声称丁部领若是不投降,就立刻杀掉丁琏。在这一点上,二吴展示了他们身为枭雄的不择手段的精神。然而丁部领比枭雄还枭雄,他的反应同样让二吴崩溃。

  居猜测,当时的场景是这样子的。

  二吴(手持大刀搁在丁琏的脖子上):丁部领,你就这一个儿子,再不投降,就让你绝后!

  丁部领:你俩丫骗鬼!老子要是投降了,才真绝后了!

  中国战国时期,魏国大将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乐羊之子乐舒却是中山国的将领,中山国君将乐舒绑在城上,逼乐羊退兵。乐羊丝毫不睬,反而下令士兵向自己儿子射箭。

  正如乐羊故事的重演,丁部领下令弓手直接射向丁琏。大枭雄就是要心黑,自己的儿子也要舍得下手。吴氏两兄弟与之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二吴大惊,充分意识自己的枭雄成色不够。此时华闾洞的人无不义愤填膺,士气爆棚,二吴眼见无机可乘,只得班师回朝了。

  公元965年,南晋王吴昌文意外战死,吴氏进一步衰弱。而对于丁部领来说,却是个大好机会。吴氏的各个部将相互攻伐,纷战不已。作为人质的丁琏,也没人在意了,便被释放回华闾。

  同年,丁部领开始实行他的“十二使君平定计划”。

  丁部领以华闾洞为大本营,招募豪杰之士,积蓄兵力,逐渐称霸。

  丁部领再后面的目标是十二使君中属于吴氏后裔的吴日庆和吴昌炽。吴日庆是吴权的孙辈,吴昌炽是吴昌岌的儿子。这两个人实力并不强,但顶着吴朝正宗的名头,颇具号召力,不可等闲视之。丁部领要统一交趾,不可能放任四大姓的势力,于是丁部领在收纳范白虎之后,又开始对吴日庆、吴昌炽恩威并施。

  二人知道丁部领的实力,先后都投降了。为了进一步拉拢吴氏的势力,丁部领娶了吴日庆之母亲为妻,又以女儿嫁给吴日庆,还让长子丁琏娶吴日庆的妹妹为妻。不久,丁部领又娶杨三哥之女杨玉云为妻,这一步又笼络了四姓中的杨氏。

  丁部领当上了皇帝——有史以来,第一个交趾本地的人当上了皇帝,广大越南群众欣喜若狂,将丁部领奉若越南独立的第一人。

  吴朝的首领几世之下都无法统一全交趾,不得不向南汉求封,向北方强敌寻求支持,所以他们不敢当皇帝。丁部领扫荡全交趾,普交趾之下,姓丁的最大,不需要再乞求北方支持,所以他当上了皇帝。

  当然,此时丁部领敢称帝,还有一个原因。此时北方怪兽的代表、交趾的死对头南汉正值昏君刘鋹在位,把南汉弄得乌烟瘴气,不再能威胁到他。须知,多年来交趾的实际统治者,名义上都是受封南汉的静海节度使,如果南汉强主当政,岂能容许身边这小邻居搞僭越。

  于是丁部领高高兴兴地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大瞿越,史称丁朝。丁部领即皇帝位,自称为“大胜明皇帝”,后世也称其为“丁先皇”。丁部领把首都选在了自己的出生地华闾,这地方易守难攻,当年吴氏兄弟率领大军想尽办法也无法攻破,丁部领认定这里是福地。

  丁部领开国后,仿照北方的怪兽,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包括在国都筑城凿池、建宫殿、定朝仪、置百官等等。

  公元969年,丁部领册封嫡长子丁琏为南越王。注意,虽然小丁同学一直跟着老丁同学打江山,其间多历艰险——例如小丁被吴氏兄弟挟持之事,两个人虽为父子,也可称为战友——却并没有被封为太子,这件事为日后埋下了大祸。

  次年,丁朝也仿照中国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建元太平——这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当然除了模仿中国之外,丁部领也搞了一些自己独创的东西。该年,丁部领别出心裁地立了五位皇后,封号分别为丹嘉、贞明、矫国、瞿国和歌翁。然而这个足以气死师父的五后设定,显然让皇帝十分满意,以至于后来的越南君主很多采用这种制度。

  公元971年丁部领确定文、武、僧、道的官阶。当时僧侣是交趾国民中的高等知识分子阶层,丁部领任命吴真流等一干僧、道为朝廷高管,辅政。同时交趾信奉中国的儒教,也任用了儒人刘基(可不是明初的刘伯温)等辅政。军事方面,重用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两名将军,封阮匐为定国公,封黎桓为十道将军。

  坦白的说,丁部领的主要功绩在于内战统一,他不是对抗北方大怪兽入侵的奥特曼,没有吴权式的经历,这令他在越南历史学家眼中的成色稍显不足。

  然而在我看来,这恰好是丁部领强于吴权的地方。丁部领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可以把厚黑学玩弄于鼓掌中,干掉一切阻挡他的人,但却绝对不会冒险去碰危险的对手——比如北方的怪兽。

  吴权打败了南汉,但却无法统一交趾。丁部领则统一了交趾,实在是因为他与南汉的关系非常好。南汉虽然有刘鋹这个昏君不务正业,可对于交趾来说,依旧是强邻,丁部领在称帝之前,始终老老实实地当着南汉皇帝册封的静海节度使;称帝之后,也绝不挑衅。

  不打无把握的战争,永远是丁部领成就大事的黄金准则。

  公元971年这一年,一直是交趾头号威胁的南汉被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一举灭掉,昏君刘鋹高高兴兴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搞垮南汉的历史使命,非常识时务地投降了。

  作为交趾头号威胁的南汉挂掉了,丁部领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实际上,丁朝上上下下都更加慌张了。

  因为南汉顶多算个小怪兽,而且这几年早被刘鋹折腾得奄奄一息了,对交趾来说威胁有限。此时消灭南汉的北宋确实一头货真价实生猛无比的高级大巨兽,虽然当时中国本土仍然割据纷乱,北宋却拥有着统一中国的能量——而如果北宋统一了中国,那么就相当于唤醒了一头强如当年唐帝国的超级大怪兽,那个时候,交趾就像是怪兽脚边虚弱的一块肥肉,到被鲸吞的时候,交趾的老百姓也许没什么,但整个丁氏家族及丁朝其他权贵们,可就要统统逃到真腊去喝印度洋的海水了。

  丁部领意识到应该采取行动了。事实证明,这次行动非常英明且有效。

  丁部领再次当了把儿子——当然这次不是他的人当儿子,而是丁朝当了把北宋大怪兽的儿子。

  当南汉刚刚咽了最后一口气,丁部领就畏惧了,他主动向北宋表示臣服。

  公元972年,丁部领派遣其长子同时也是南越王的丁琏携带珍宝特产,向中国北宋皇朝朝贡并请求册封。次年,宋太祖赵匡胤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封丁琏为检校太师、静海节度使、安南都护。

  注意,说到这里,读者们应该依稀听到越南人民的又一次掌声了吧。

  很多历史学家(包括一些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第一次,中国统治者不再将交趾视为领土一部分,而是将安南视为“列藩”——说明越南人民摆脱了中国统治者的压榨,从此站起来了——虽然还当着中国朝廷的儿朝廷,稍有些丢脸,但好歹算拄根拐杖站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作为现代国家的越南需要追溯国家建立的源头,是一件情有可原的事情,然而单凭北宋册封就认定中国统治者不再将交趾视为领土一部分就太草率了。

  当初南汉的也先后封过杨廷艺、吴昌文做静海节度使,也将安南视为其列藩——但南汉绝对有兴趣,在有机会的时候将交趾变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不过长期以来,南汉都没有这个机会,或者有机会之后又丧失掉了。
 
    越南时至今日之所以保持独立,原因在于自曲、杨、矫、吴四氏之后,越南(交趾)区域内,精英阶层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范围和独立意识,非常幸运的是,因为中国的内战或者时而实行的反对扩张的王朝政策,之后再也没有强力的摧毁这种文化和意识。

  总之,丁朝迎来了一个与大怪兽和睦相处的独立时期。而此后,丁部领渐渐退居幕后,将朝廷大权委托丁琏处理。这样,丁朝每次向北宋朝贡都是以丁琏的名义进行的,我们会在中国的史书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朝对交趾的实际统治者丁部领视而不见,丁琏却被大封特封,公元975年,其被北宋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交趾郡王。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大概丁部领从自身而言耻于向北宋称臣,这才让儿子做替身。

    公元979年,皇位继承问题重创了丁朝。矛盾爆发。

  丁部领一个宠妃所生的幼子丁项郎,颇受丁部领的喜爱,此时五十五岁的丁部领终于决定立太子了,而人选正是这个丁项郎,而不是丁琏。丁琏极度不满,一怒之下派人刺杀了丁项郎。

  如此一来,丁部领和丁琏之间迅速反目。因为丁琏同样是实权人物,丁部领虽然不忿,却也不能马上抓丁琏治罪。结果另一个宫廷政变爆发了,直接导致丁朝的瓦解。

  公元979年末。丁朝的一个内官(较有实权的太监)杜释,趁丁部领酒醉,将其刺杀。南越王丁琏当时也在宫中,结果同时被害。丁氏父子共同创业,共同守业,最后虽然相互反目,却又共同被害,令人感慨。

  凶手杜释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却一举杀死交趾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成为扭转越南历史命运的人,也着实令人惊讶。

  据官方的解释,杜释本来是一个小官,因梦见流星坠入口中,自认为是皇帝之兆,结果野心滋生,常怀篡位之心。至此,找到机会杀死了丁氏父子。然而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久怀野心的杜释同学,杀死了两个重量级国家领导人之后,居然毫无后续的计划,别说当皇帝,就是想活命成了问题。与其说是阴谋篡位,倒更像是被后台操纵之后又抛弃的刺客。

  定国公阮匐,率先领军进入宫中搜捕。杜释潜伏在宫中,显然因为事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好,躲藏的地方没有水,结果渴极之下,跑出来接雨水喝,被人发现。阮匐毫不客气,将杜释磔死。就这样,丁部领父子的死因,被迫盖馆定论了。不可一世的丁部领,就此窝窝囊囊地死掉了。

  丁部领死后,丁朝三大重臣,也是三个最具权势的军事指挥官:阮匐、丁佃和黎桓一起,立丁先皇年仅六岁的次子卫王丁璇为帝,并将丁部领遗体葬于华闾,追崇谥号为先皇帝(这时候群臣还没想过未来可能改朝+换代的事)。

  年轻守寡的丁璇的生母杨云娥被尊为太后。就像历史上大多数年轻的太后一样,杨氏开始与人私通,而非常不巧的是,该私通的对象正是执掌丁朝兵权的十道将军黎桓。从此黎桓趁机控制了杨氏和后宫,逐渐夺取朝政,甚至自称副王(即副皇帝),独揽大权。公元980年,黎桓篡位,建立黎朝(史称前黎朝),丁朝灭亡。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