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 73年11月生于湖南湘阴农村。自幼习书法,87年辍学后,开始种田、打工、拾破烂、习晋唐帖、读现代诗、学中国画、作诗词联;89年随蔚园老人习艺;91年底服役于罗浮山某部,任放映员;9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美术系,主修文化管理学,后修中国语言文学、法学专业,研究生学历。97年于花都某部任俱乐部主任;2000年调驻香港部队,历任文化干事兼俱乐部主任、指导员、驻军文化干事至今。因工作需要,旁涉篆刻、油画、歌词、小说、散文、曲艺、摄影、摄像等诸多艺术门类。
杨新:吴广其人其画
吴广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其诗、书、篆刻、国画皆有成就。在诗词上,他得天独厚地生长在汨水泱泱的楚文化之乡,他研读《楚辞》等达七年之久。他写的日记几乎都有诗的记录,发乎情,纯真地以诗言志,抒怀,叙事,写下了近900首歌送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军营、青春、人生的诗篇。他从不泥古。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因此,他的书画作品中多有自撰的诗词,有些还是对着作品即兴口占、一挥而就,妙趣天然。
在书法方面,他取法乎上,书路宽广,他立足正书、隶书、旁涉甲骨、金文、小篆、章草、今草等,可以说无所不至,当然,他更侧重于行草,苦练《兰亭》、《书谱》达数十遍。
凭主观偏爱,我最爱谈他的画,谈他从未受过一天科班训练的国画。
吴广一直自习花鸟。而人物画创作,严格说来是他当兵以后。他是个军人,一当兵到了广东罗浮山。这之前他当过学生,五岁入学;当过农民,因为辍学;拖过板车、抬过麻石、拾过破烂,因为生计;矢志军营,因为义务,因为军营文化、因为军事艺术。也不说他辍学当兵后习画是半路出家。他自幼即习帖,唐楷、魏碑、汉隶按部就班。同时,亦治印、为诗、作文,寒暑易节,从不放弃。艺术是需要环境的,起码不要有饥寒,否则,只能苦自己,吴广没有能够摆脱,以致于等到他的百余篇诗书画印、小说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收入辞典、画册,进入书画大赛并获得大奖时,他也受到了关节炎和胃病的伤害。二十岁之前,他没请理发师理过一次发,都是他的母亲理,理下的碎发落了一脖子,好在潇湘水多,往洞庭湖里一跳,省下的钱够买几张纸。
最终如鱼得水是他到了部队后,他在俱乐部工作,除却摄像、放电影和刷完墙报,全部的时间便投人到画板上,他立下誓言,三年之内要画出名堂。
果然,到第三年时,解放军艺术学院到广州军区招生,他以专业第一名来到北京学习。在他学习期间创作的大量人物绘画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现实的乡土的;二是历史的军事的,虽是两类题材,却没有构成他创作上分离,均以人物为构成的主体,或传统或现代,背景空旷而深远。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艺术的渗透,强调人在生存空间中的价值和地位。他自己对此亦有所肯定。他说这是在一次美术馆看一个国外大师作品展而受的启示。他为西方那些绘画在构图和色彩上的大胆运用而深受感动,他首先是艺术传统的“杂体”,受西方影响,时染一种“绘画艺术综合症”。
长于诗文、书法的吴广,在国画写意当中斗胆吸收了现代西方思潮,开始感到深深的痛苦。虽然他的人物画在近期屡屡展出、获奖,但他觉得内心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
夏日的夜晚,他常独自一人坐在紧锁门窗的画室里陷入思索。他既不能满足于现在对传统绘画的创新和背叛,也不满足于传统绘画的文化积淀或是沉溺。原来,独辟蹊径竟是如此艰难。
也正是这样的艰难才能完成一次对自我的超越,这是所有艺术门类共有的门环,谁能叩响,谁才可能进入真正的艺术殿堂。
祝愿吴广在书画的天地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原载《新闻与成才》、《东方画报》
杨新: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文物鉴定专家,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